比特币对撞机
A. 纠缠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遗迹:织布机、汽车、个人电脑和 3D 打印机。《网络全书》是那个时代的路标:它把所有学科分门别类,固化它们之间的界限。这些都是在 18 世纪漫长的启蒙运动中形成的。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千年里,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发展自这种遗迹的陈旧观念,在彼此离散的思想谷仓内各行其是。在千禧年伊始,「反学科」(antidisciplinary)的模因(meme)出现,我们猛地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阴影,步入崭新的「纠缠时代」。
本文提出了一张描绘科学、工程、设计与艺术这四个创造性探索领域的地图,旨在阐释反学科假设:知识不再归属于特定学科,也不仅在学科边界之内产生,而是彻底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目标是就这些领域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一张暂时但全面的地图。在这之中,一个领域可以激发另一个领域的演进(变革),单个个体或项目可以横跨多个领域。更重要的是,本文鼓励质疑,并进一步完善已提出的理念。
条条路径都通往「百慕大四边形」(Bermuda Quadrilateral)。2007 年,约翰·前田(John Maeda)基于「里奇·戈尔德矩阵」(Rich Gold Matrix),提出了一张名为「百慕大四边形」的图表。这张矩形地图分为四个象限,每一个都对应一个独特的视角——科学、工程、设计或艺术,以此来解读乃至影响整个世界。据前田称,每个象限都有其特定的使命:科学对应探索;工程对应发明;设计对应沟通;艺术对应表达。最初,戈尔德画下这张矩阵草图,描述四类创造力各自的角色,是为了展示创造与创新四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你应该铭记自己的观念模式,攻克一方专业领域,并安居于此。戈尔德的观点代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智性界限和性情分隔。恰如「四种体液」(Four Humors),每种体液都被视为其特有的物质,有各自的含量和面容特征。换言之,如果你是某地的公民,那在另一方领土,你就是行经此地的过客。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常年云游在「智性的盘古大陆」,不受国界的阻隔,也没有晦涩的术语?我们如何以能思考、会创造的生物这一身份穿越智力的超大陆,有如世界公民一般?我们如何才能依赖一份适用所有群体而非为四类人群绘制的地图来寻找方向,并能凭此,以及一点运气和勇气,同时栖居多处地方?科学家能比工程师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艺术家的观念与科学家的真的那么不同吗?还是它们仅仅是世界上两种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运作方式?或许,当我们实践艺术创作时,真正重要的不是艺术形式,而是个体的存在(形式)?归根到底,是否存在一种超越二维欧氏几何——即对应四种角色的四个象限——的方法,以更完整、更综合、更全景式的方式,去理解创造的文化?
在马克·列文森(Mark Levinson)最近的纪录片《粒子狂热》( Particle Fever ,2014)中,他拍摄下了为探究物质起源而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首轮实验。影片以 LHC 的首次启用为开篇,试图重现与大爆炸相关的物理条件。而结尾则是史前洞穴壁画,以及萨瓦斯·季莫普洛斯(Savas Dimopoulos) 就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得出的耐人寻味的论断:「恰恰是对生存而言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使我们成为人类。」艺术与科学,都可以理解为人类为表达周遭世界而产生的「需求」。两者都要求保留质疑,在取得例证前先就物质和非物质现实做出推测。这两者——就如同肖维岩洞(Chauvet Cave)中从大约四万年前留存至今的洞穴壁画——没有规则,没有边界。绘制这些画作的艺术家这般创作,首先是为了面对现实,尔后才是理解现实。我们带着完全一致的动机从事科学研究。同样,模糊的边界也出现在设计、艺术和工程之间。设计的批判式体现(即批判式设计,Critical Design),通过推测的方式制定出人意料的策略,就如何使用、居住现有的环境挑战我们先入为主的假定。设计的肯定式体现(即肯定式设计,Affirmative Design),则提供可行、实际、并能快速实施的解决方案。前者带有艺术的思维方式,后者则与工程难分彼此。科学与设计、工程与艺术,以及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模糊不清。可想而知,如果你的设计有意义、有影响,那你就不会在一个单一、特有的领域工作。
我们如何才能把「百慕大四边形」的四个区域重新演绎为创造与创新的瞬时体现?更进一步说,我们如何能以一种既有意义又有效率的方式在这些不同区域之间通行乃至多栖发展?单一领域的成果能否产生一种「创造性能量」,使我们更容易进入另一领域?
克雷布斯循环(Krebs Cycle,即三羧酸循环)是由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的新陈代谢途径。它是最早存在的细胞代谢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它,所有依赖呼吸作用的生命体都无法存活。该代谢途径运作时,会通过氧化营养物质生成化学能,最终以三磷酸腺苷(ATP)的形式遍布于细胞中。因此,ATP 又被视为能量转移的货币单位。克雷伯斯循环类似于代谢钟,随着时间推移,以 ATP 的形式产生、消耗、再生能量货币。简单来说,良好的新陈代谢会令你一直精力充沛。同理,智性上的代谢——要求你变换视角和观点——是否也能让你保持思维活跃?
创造力的克雷伯斯循环(简称 KCC)是一幅呈现「创造性能量」(亦称「创造性 ATP」或「CreATP」)持续转化的地图。在类比克雷伯斯循环的过程中,代表人类创造力的四种形式——科学、工程、设计和艺术——取代了原先的碳化合物。模块(或「组件」)之间通过相互转换产生「货币」:
科学旨在解释并预测我们周围世界的运转,把信息「转变」为知识。工程旨在将科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中,把知识「转变」为效用。设计旨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形式,将功能最大化,并增强人本体验,把效用「转变」为行为。艺术旨在质疑人类行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把行为「转变」为对信息的新认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数据并从科学部分开启又一个循环。在这个「灰姑娘的非常时刻」(即当 KCC 指针走到 12 点时),新的认知会激发新的科学探索。例如,在《越慢越好》( As Slow as Possible )中,约翰·凯奇(John Cage)带领听众进入了一个时空拉长的状态,他就时间膨胀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并向时空的本质提出了质疑。
KCC 被设计为一个包含四个创造力模块的圆圈,而模块都保留了各自在「里奇·戈尔德矩阵」中的位置。当从一个模块过渡到另一模块时,你将以智性能量或创造性 ATP 的形式,产生并消耗能量货币。科学所产生的知识为工程师所用。工程师提出的实用程序又为设计师所用。设计师对行为加以改变,进而为艺术家所感知。艺术产生对世界的新看法,使人们获得关于世界以及世界内部运作的新信息,并激发新的科学探索。正如存在于阿拉姆语复咏歌《一只小羊》( Chad Gadya )中的重复、连续和变化,一些内容被生产出来,一些内容被消费,一些内容被释放,而新的内容也在形成。
作为带有思辨性的地图,KCC 有意表现得十分抽象。因为原本就寄希望于激发辩论并获得指正,所以不妨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这张地图所包含的诸多意味。
与克雷布斯循环一样,KCC 也可以被解读为时钟。但不同之处在于,创造能量的路径是双向的。在这样的时钟里,方向可以颠倒,时间可以静止不动(在圆圈上保持相同位置)、被「弯曲」(引入几何变化,例如从圆形变为椭圆)、被缩短(引入拓扑变化,例如从圆形变为「8」字形或螺旋形)。此外,如果生成了多余的能量,便可以跃过一些领域——绕过工程,从科学直接跳到设计——于是就开启了「时间旅行」。当我们擅长自己所做之事或具有出色的整合能力时,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创造性能量。例如,优秀的设计同时也是绝佳的探索计划:它对世界固有的信仰体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心灵的——提出质疑。之后,这些质疑的有形实体被释放到真实世界之中,从而建立起我们所知的「文化」。如果进展顺利,出色的设计不必通过艺术便能创立起新的基础科学。例如,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圆顶建筑「巴克球」(buckyballs),启发了科学家设想出 C60 分子的具体结构(即「富勒烯」)。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KCC 还无法表现物理尺度的转变。但是,你当然可以把这四个领域视为假想显微镜的四块物镜,透过它们观测、认识世界。物镜的选择,最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环境、如何与其互动。选择这一行为并不客观。材料科学家通常会通过「属性」来探索物质的物理组成。生物学家则更倾向于通过「功能」来看待世界。这两类科学家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中,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也因而选择全然不同的行动方式。如果他们可以同时通过两种视角观察现实,也许就会把属性与行为联系在一起。
KCC 可以被解读为罗盘刻度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由北向南的轴线,从天空延伸至地面:由科学与艺术产生的「信息」到设计与工程产生的「效用」,从「认知」半球到「生产」半球。越往北,系统就越理论(哲学)。越往南,系统就越实用(经济)。北方标志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顶峰。南方则是由探索衍生出的新型创造性解决方案与应用相关的产品以及成果。由东向西的轴线,从自然延伸至文化:由科学与工程产生的「知识」到艺术与设计产生的「行为」,从「自然」半球到「文化」半球。沿着东西轴线,我们从理解到描述、预测物理世界的现象,再到创造出利用以及体验世界的全新方式。
最具挑战性的,是把 KCC 理解为陀螺仪的平面投影,时时测量并保持创造导向。这一类比构想了一个超越平面的三维球体,在其最顶端,即图的端点,所有模块都碰撞成一大团星云。大爆炸正是这一切的开端,它成就了「纠缠」。
与任何推测命题一样,尤其在用图形表示时,会出现许多智性上的漏洞与裂痕。
一些人声称,乃至是喋喋不休道,从艺术通往科学的道路太过牵强,甚至可以说是在歪曲事实。毕竟,毕加索与爱因斯坦并不相识(除了 1904 年在蒙马特狡兔酒吧那次即兴的传奇会面)。但这重要吗?两者都对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并以深刻且富有意义的方式重新推测了时空的关系。这两种推测都是现代主义的原型,共存于一个质疑自然文化以及文化本质的年代。诚然,假定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断定 KCC 是连续的),这种做法可能显得天真,甚至一知半解。但请接受它,不要怀疑。毕竟,只有通过信仰(信念),我们才能跃升。这意味着,创造出足够强大的杠杆使艺术直抵自然的能力是我们终极的力量倍增器。在这样的条件下,势能转化为动能,可能性转变成了现实。
自然与文化的分野,是每位人类学家赖以为生的基础。然而,两者能否被综合感知、表达、产生作用这一问题在 KCC 横轴两端的文化与自然之间产生了张力。如果「自然」被描述为「任何支持生命的东西」,如果生命「没有文化就无法得到维持」,那么,这两种信仰系统就会坍塌为「奇点」。在这一奇点,自然构成了文明的基础设施,同样,文化激活了自然本身的设计。
获得智性上的灵活性,是否比赚钱更有价值?发展智性世界公民是一条通往灭亡的道路吗?同时栖身于这四个领域(思想谷仓)会导致学科专长与研究能力的丧失吗?也许。然而,你不能念此而不即彼:主流(学科)视野会引你走向远方,但非主流(反学科)视野会带你走得更远。因此,虽然具备同时占据所有这四个领域的能力需要一种牺牲专业技能的专业技能,但这是我们放手一搏的必要条件。
数学意义上的纽结与你的想象不同。它不是那种你系鞋或打领带时用的结。在纽结理论中,结是闭合的环:没有一端可以解开。正是这一概念启发保拉·安东内利(Paola Antonelli)创造出「结点物件」(Knotty Objects)一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结点物件呢?
我们可以把世界视为一个奇点,即自上而下通过某一个专业视角或「里奇·戈尔德矩阵」上某一点来认识,也可以从下往上观察,从具体事物开始。结点物件大于部分之和。观察它们需要融合多种视角,从而形成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观。结点物件如此复杂,你无法再拆解出构成这些物件的具体学科或学科知识。如果在纠缠时代能从多重角度来理解,那我们便能通过一种含义丰富的途径来认识结点物件。
在 MIT 媒体实验室的结点物件峰会期间(2015 年 7 月),保拉·安东内利、凯文·斯拉文(Kevin Slavin)和我关注了四种作为原型的结点物件:手机、砖块、比特币和牛排。每种物件都为它们的难题提供了特定语境:沟通、环境、贸易和美食,但也都亟需我们从更多领域去探索。
以牛排为例,它的「设计」——无论是以动物为原料,还是产自实验室——代表技术与伦理难分彼此。斗牛肉很讽刺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环保的肉类,却面临着伦理困境,而实验室合成的牛肉也同样如此:受市场驱动的人造肉产业将牺牲环境,正如杀死神圣的斗牛一样悲壮。无论怎么看,你都无法逃脱罪恶感。在这个遍布纽结、错综复杂的宇宙中,我们还是穴居人,被预设的道德准则和观念所控制。
结点物件的创造也同样棘手。事实上,创造的技术手段与最终的物理形态互为智性镜像:创造过程就反映了相关成品的复杂程度。坦白说,创造者必须横跨 KCC 的四个领域,把既有科学深意又有艺术洞见的想法融合到一起。
这些物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的创造过程——所包含的科学、工程、设计以及其映射在文化中的位置——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非线性的,无法拆解的。当一个结点物件被认为成功时,它不仅有能力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还可以改变物质实践、质疑生产惯例,并重新定义社会建构。对于环境的创造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不同学科在共同的语境中相互交织,精通技术的同时又保持了对文化的敏锐。于是结点成了纠缠的终极形式。
结点物件是反学科的。证明完毕。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探索和表达的领域就一直在各自的谷仓中被精心呵护,无论在行为方式还是观念模式上,它们都自给自足、自我参照。但是,如果你能在一根长约 27 英里的导管内,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击穿质子,你便有权质疑重力的分类。仅靠理论物理学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由(字面上和隐喻上的)纠缠态引发的、针对真正 重大 问题的纠缠命题。
「量子纠缠」指的是几个或多个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刻,这使得我们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量子状态,只能将所有粒子作为一个整体。如果说启蒙运动是一盘沙拉,那么纠缠时代就是一碗汤羹。在纠缠时代,要从一种成分中区分出另一种成分是不可能的。分类法失灵了,学科高墙不复存在。在 KCC 陀螺仪的顶点,所有区域都(重新)合并为信息的「盘古大陆」。
由于新兴的制造技术,人工合成所能企及的程度正在接近分析已达到的微观程度,「书写」世界也因而变得如同「阅读」世界一般清晰、精准。例如,在假肢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特性被分级来匹配、响应特定个体的生理特征,信息从 MRI 扫描传输到 3D 打印。再例如,可穿戴微生物被设计成足够小的尺寸,可用于净化肠道。恰如洞穴画家,通过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重新进入(或重读)同样的观点。不同领域之间或跨领域的沟通变得清楚明白,因为正如在克雷布斯循环中,融合与拆解可以相互转化。在纠缠时代,对于自由的灵魂和个人而言,数项工作成果与多种认知相互交融的时刻成了激动人心的创造时刻 9 。
MIT 媒体实验室——「伊藤的盘古大陆」或「尼葛洛庞帝的超级大陆」——能够纠缠在一起,恰恰是因为它制造了能使 KCC 转动起来的东西:媒体。我指的不是新闻、电子产品、数字媒体,甚至不是社交媒体。而是说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我们自成世界,我们互相拥有」。
「纠缠时代」这一表述由我的挚友兼同事丹尼·希利斯(Danny Hillis)提出,他曾经探索过类似的表达。
B. 2022年值得期待的12个激动人心的工程里程碑
Psyche的深空激光器
2022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发射Psyche任务,将一个深空轨道飞行器送往一个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的奇怪金属小行星。虽然该探测器的主要目的是研究Psyche的起源,但它也将携带一个实验,可以为未来的深空通信提供参考。深空光通信(DSOC)实验将测试激光是否能将信号传输到月球轨道之外。光信号,如海底光缆中使用的信号,可以比无线电信号携带更多的数据,但它们在太空中的使用由于难以在长距离内准确瞄准光束而受到阻碍。DSOC将使用一个波长为1550纳米的4瓦红外激光器(与许多光纤使用的波长相同),在Psyche向外飞往小行星的过程中,在多个距离发送光学信号。
电动飞机大竞赛
近一个世纪以来,总部设在美国的全国航空协会(NAA)将首次举办一场跨国飞机比赛。然而,与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航空比赛不同,定于5月19日举行的普利策电动飞机比赛将只包括电力推进的飞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都有资格参加。比赛将限于25名参赛者,每架飞机必须有一名机载飞行员。比赛将在奥马哈开始,四天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曼特奥结束,那里是莱特兄弟首次飞行的地点附近。国家航空局表示,跨国多日赛的目标是迫使参赛者面对仍然困扰电动飞机的后勤问题,如航程、电池充电、可靠性和速度这些情况。
千兆赫兹的Wi-Fi成为主流
正因6千兆赫兹频段的1200兆赫兹新频谱而得到提升,在更熟悉的2.4千兆赫兹和5千兆赫兹之外增加了第三个频段。这个新频段被称为Wi-Fi 6E,因为它将Wi-Fi的能力扩展到了6-GHz频段。一般来说,较高的无线电频率具有较高的数据容量,但范围较短。由于频率较高,6-GHz Wi-Fi有望在办公室和公共热点等交通繁忙的环境中得到应用。Wi-Fi联盟在2021年1月推出了一个Wi-Fi 6E认证计划,第一批6E路由器在年底出现。在2022年,预计将看到支持Wi-Fi 6E的智能手机的大量涌现。
纳米芯片问世
台积电(TSMC)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生产3纳米半导体芯片。目前,5纳米的芯片是标准。台积电将使用一种称为FinFET("鳍状场效应晶体管 "的简称)的久经考验的半导体结构制造其3纳米芯片。同时,三星和英特尔正在转向一种不同的3纳米技术,称为纳米片。(台积电最终计划放弃FinFET。)台积电一度是2022年唯一的3纳米芯片客户是苹果公司,用于后者的iPhone 14,但供应链问题使得台积电不太确定是否能够生产足够的芯片:这些芯片承诺具有更多的设计灵活性,甚至能够满足这一订单。
首尔加入元宇宙
在Facebook(现在的Meta)宣布一心想要把元宇宙变成现实之后,许多其他 科技 公司纷纷效仿。元宇宙的基本理念是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与实际的现实相融合,但它们的定义各不相同。韩国首都首尔政府也加入了元宇宙的行列,它计划在2022年底前开发一个 "元宇宙平台"。为了建立这个第一个公共元宇宙,首尔将投资39亿韩元(330万美元)。该平台将提供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首先是Metaverse 120中心,这是一个虚拟现实门户,供市民解决以前需要去市政厅的问题。其他计划项目包括学校课程的虚拟展厅和德寿宫的数字展示。该市预计该项目将于2026年完成。
IBM的秃鹰起飞了
2022年,IBM将首次推出一个新的量子处理器:它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作为到2023年底实现1000量子比特处理器的垫脚石。今年的更新迭代版本将包含433个量子比特,这是该公司去年推出的127个量子比特的Eagle处理器的三倍。遵循鸟类的主题,433和1000量子比特的处理器将被命名为秃鹰。已经有了拥有更多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例如,D-Wave系统公司宣布在2020年推出5000量子比特的计算机。然而,D-Wave的计算机是用于优化问题的专门机器。IBM的秃鹰旨在成为最大的通用量子处理器。
新的暗物质探测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向搜索实验(FASER)预计将在2022年7月开启。确切日期取决于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经过三年的升级和维护后,何时重新进行质子-质子对撞。FASER将开始寻找暗物质和其他与 "正常 "物质互动极弱的粒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日内瓦附近的基础物理研究中心,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有四个主要探测器,但它们并不适合探测暗物质。FASER不会试图直接探测这些粒子;相反,它将搜索暗物质与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粒子。新的探测器是在对撞机从2018年到2021年关闭的时候建造的。FASER位于ATLAS探测器的 "下游 "480米处,也将搜寻LHC环路中的粒子碰撞产生的大量中微子。迄今为止,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其他探测器都未能探测到这种中微子。
《乒乓》 游戏 50岁了
雅达利公司在1972年发布其第一款 游戏 《乒乓》时,改变了视频 游戏 的进程。虽然不是第一款视频 游戏 ,甚至不是第一款在直立的街机式机柜中出现的 游戏 ,但《乒乓》是第一款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 游戏 。这款 游戏 是由工程师艾伦-阿尔科恩(Allan Alcorn)开发的,最初是在他被录用后,在他开始从事实际项目工作之前,作为一个测试项目分配给他。然而,雅达利公司的高管们从《乒乓》的简单 游戏 玩法中看到了潜力,并决定将其开发成一个真正的产品。与后来的无数视频 游戏 不同,最初的《乒乓》没有使用任何代码或微处理器。相反,它是由一台电视和晶体管-晶体管逻辑构建的。
绿色氢气的蓬勃发展
位于里斯本的葡萄牙能源公司(EDP)正准备在今年年底前在巴西开始运营一个300万千瓦的绿色氢气工厂。绿色氢气是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氢气,使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电解器将水分子分裂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只有0.1%的氢气是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该工厂将取代现有的燃煤工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生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葡萄牙能源公司(EDP)大约790万美元的试点项目只是绿色氢气的冰山一角。Enegix能源公司已宣布计划在葡萄牙能源公司(EDP)工厂所在的巴西塞阿拉州建造一座价值54亿美元的绿色氢气工厂。根据Research Dive公司2021年11月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28年,绿色氢气市场将产生近100亿美元的收入。
中国的永久空间站
中国计划在2022年完成其天宫("天宫")空间站。该空间站是中国第一个长期的太空栖息地,之前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站,分别于2011年至2018年和2016年至2019年在轨道上运行。新站的核心舱,天河号,于2021年4月发射。到2022年底还有10次任务,将交付其他组件和模块,并在轨道上完成建设。最终的空间站除了核心模块外,还将有两个实验室模块。天宫将在与国际空间站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运行,但质量只有国际空间站的五分之一。
一种很酷的储能方式
低温储能公司Highview Power将于今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卡林顿工厂开始运营。低温储能是一种通过冷却空气直至液化(约-196 )来长期储存电力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空气在电力比较便宜的时候被冷却,例如在晚上,然后储存到电力需求高峰期。然后,液态空气被允许重新沸腾成气体,驱动涡轮机来发电。50兆瓦/250兆瓦时的卡灵顿发电厂将是Highview Power公司第一个使用其低温储存技术(被称为CRYOBattery)的商业发电厂。Highview Power表示,它计划在佛蒙特州建立一个类似的工厂,但尚未具体说明时间表。
碳中和的加密货币
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创业公司Nori将提供一种用于碳去除的加密货币。Nori将铸造5亿个基于以太坊的货币(称为NORI)的代币。个人和公司可以购买和交易NORI,并最终用他们拥有的任何NORI交换同等数量的碳信用额度。每个碳信用额度代表一吨已经从大气中移除并储存在地下的二氧化碳。当以这种方式交换时,NORI就会退役,使所有者不可能试图 "重复计算 "碳信用额度,因此看起来他们抵消的碳比他们实际拥有的更多。这家初创公司已经承认,以太坊和其他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可以想象,它所封存的碳可能来自于加密货币的开采。然而,2022年,以太坊也将按计划转向一种更节能的方法来验证其区块链,称为股权证明,Nori在推出时将利用这种方法。
2022年,新的展望,您还有什么期待的呢?怀揣梦想,我们再出发,有力前行。
C. 平行宇宙是不是真的存在
平行宇宙只是现代科学家提出的猜想,它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个谜。对于平行宇宙,现代科学有两种不同的探索理论。
一种认为宇宙是多元的,宇宙之外有更大的空间。在这个巨大的空间里,有无数个大小不同、质量不同、年龄不同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更多的科学家并不否认平行宇宙的存在,而是强烈支持平行宇宙的存在。当然,真正的平行宇宙是存在于上述两种情况下,还是同时存在于两种情况下,目前还不得而知。
如果平行宇宙是一个多元宇宙,那么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无数个宇宙,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独立的、不同的宇宙规律。比如我们宇宙的规律决定了文明要像科技一样发展,依靠强大的科技不断探索和揭示宇宙的奥秘。宇宙的另一个平行法则可能是对生命潜能的探索和挖掘,从中宇宙的文明可能是文明的培养,整个文明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而得到加强,最终探索宇宙、揭示宇宙奥秘的任务也能得以实现。如果多元宇宙是正确的,宇宙的奥秘会更复杂,最明显的就是宇宙的边缘。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但是大爆炸理论有两个疑点。一个是之前的太空是什么样子。第二个谜团:大爆炸是如何在奇点?发生的
现代科学认为,在大爆炸之前没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所以当时奇点之外没有空间理论。但是如果多元宇宙是正确的,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解释。比如奇点当时居住的空间,其实就是无数宇宙共存的神秘而巨大的空间。
关于奇点的起源有很多疑问,它是自然形成的吗?如果没有多元宇宙理论,这个奇点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然而,多元宇宙观的存在提醒人们另一种可能性,即这个奇点是人造的。大爆炸理论让科学家想起了粒子对撞机。
当我们通过粒子对撞机与实验室中的粒子发生碰撞时,两个粒子也会产生巨大的爆炸,在碰撞的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也能与新的粒子发生碰撞。粒子碰撞的爆炸和的情况很像。之前两者有什么联系吗?
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我们的宇宙会不会是宇宙外的超级文明造成的粒子碰撞的产物?粒子碰撞的强度与粒子碰撞机的大小直接相关。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科学家想把粒子对撞机造得更大,运行时间更长,因为越大碰撞越刺激,实验结果越好。
目前人类的粒子对撞机还很弱,但是有科学家提出了星系级对撞机,也就是在太阳系内建造这么大直径的粒子对撞机,粒子对撞产生的能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宇宙外其他古代宇宙的先进文明已经发展了几百亿年的科技,会不会建造更大的粒子对撞机,比如宇宙对撞机,一旦两个粒子相撞,宇宙就诞生了?
这个猜想看似荒谬,但科技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例如,一万年前,古代人类无法想象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多伟大。在古代人类眼中,现代科技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同理,我们也无法想象,人类科技领先一万年,一亿年,甚至数百亿年是什么感觉。
对人类来说,创造宇宙似乎只是神话的一个传奇故事,但对于一个已经发展了数百亿年的强大文明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的宇宙诞生才138亿年,不太可能会有这么强大的文明可以创造宇宙。但是,如果宇宙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宇宙,那么其他宇宙的诞生时间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比如有些宇宙可能诞生了几千亿年,那么这个宇宙的高级文明可能发展了几百亿年。它的文明实力强大到什么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难用我们现在的科学观点去衡量和判断这样一个强大的超级文明。
我们对宇宙了解越多,人类就会越感到困惑和恐惧。人类科技在浩瀚宇宙面前太弱了。之所以这么弱,主要是人类的发展时间太短,我们的科技才发展了200多年。与那些科技发展了几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强大文明相比,无疑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也可能是人类一直积极探索外星文明的原因之一。
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人类经过几亿年的发展,要真正成为宇宙强大的文明,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但如果能得到强大文明的帮助,或许可以缩短漫长的时间,迅速进入星际文明,在更短的时间内变得更强大,探索宇宙的奥秘,探索宇宙之外的世界。
当然,接触外星文明还有一个风险,就是如果遇到恶意的文明,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简要介绍我国现有的四个互联网络
下面的内容对楼主提出的问题会有帮助:
1.中国的国家信息化
中国没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国家信息化的构想。 中国的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l0年,将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下列六个要素组成,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与外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我国强调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八五期间、电子工业年平均递增30%,电信业平均递增40%以上。中国通信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全国己经初步建成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种手段并用的网络。
l993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兴建“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简称“三金”工程。“金桥”工程是以卫星综合数字网为基础,以光纤、微波、无线移动等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连接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与各省市、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联结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可传输数据、话音、图像等,以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类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桥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全国24个中心城市利用卫星通信建立了一个以VSAT技术为主体,己光纤为辅的卫星综合信息网络。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它的目标是用10年多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关”工程是用EDI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化,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
目前,全国部(委、办)建立了信息中心114个,50%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其中15%建立了覆盖了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省(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32个,40%建立网络,其中l0%建立了覆盖全省(市、区)的计算机网络;1000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业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与公用网的连接的比率低于l0%。从INTEIWET在国内的发展来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国四个互联网间实现互联。其中,用户人户超过400万人,接入单位1600多家,连入计算机超过15万台,在CN下注册的三级域名达12643个。预见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的装机量将超过l000万台,其中30%将接入各类计算机网络,并以公用计算机网络为主。同时,随着高速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和区域交换中心的建立,更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络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将超过l0万个,30%的家庭能获得网络服务,多种信息媒体融合的网络将会得到明显的进展。
2.中国公用数据网
近年来,中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速度很快。电信部门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数字通信网络,形成了我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l993年9月开通,l996年底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1)网络状况
分组交换网是邮电部门建设和发展最早的基础数据通信网络。分组交换网以CITTX.25建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计算机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分组交换网是一种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在其网络平台上可以构架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目前骨干网之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连,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以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2)网络特点及业务功能
分组交换网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一条物理电路上同时开放多条虚电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出功能和复杂完备的误码纠错功能。 X.25协议是在物理链路传输质量很差的情况下开发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她在每一段链路上都要执行差错检验和出错重传;这种复杂的差错校验机制虽然使它的传输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确实为用户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如下:
l.基本业务功能
基本业务功能是指向任一数字终端设备(DTE)提供的基本业务功能。它能满足用户对通信的基本要求。有两类基本业务, 交换型虚电路(SVC); 永久型虚电路(PVC)
2.任选业务功能
用户任选业务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向用户提供的特殊业务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单向入逻辑信道、单向出逻辑信道等。
3.其他业务功能
CHINANET还提供其他费ITU-T建议的业务功能,如虚拟专用网(VPN)、TCP/IP、分组多址广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户入网方式
CHINANET提供两种接入方式。
1.专线方式
适用于通信业务量大,使用频繁、要求高可靠性、无耗损的应用,但需作用专线,费用相对较高。专线入网速率为9.6~64KBPS。
2.电话拨号
适用于业务量不大、间歇时间较长、可以容忍呼叫失败的应用。因其使用已有电话线路,无需另外投资,且数据可以与话音共享线路,因此大大节省投资,对零散用户是理想的接入手段。 可分为x.28异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拨号入网的速率为l200-9600BPS
(4)资费政策
CHINAPAC现行两种收费方式,一是计时计量收费,二是包月制费。计时计量收费。
应用领域和业务定位广
和DDN、帧中继相比较,分组业务资费比较便宜,它是用户构架其内部广域网最经济的一种选择。在需要同时建立多点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分组交换网的虚电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贵的多点DDN专线。但由于X.25协议自身的复杂性,分组业务使用于速率低于64K的低速应用场合。例如,目前随着金卡工程的不断推进,POS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POS业务量小,但实时性要求高,非分组网互联是实现POS机和主机通信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案。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数字通信网(DDN)是利用数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连接线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数字传输网络。它可以提供各种灵活的数据接口,为传送数据信号服务。由于它协议简单,速率较高,这几年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DDN由数字通道、DDN节点、网管系统和用户环路组成,它主要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也可以提供帧中继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DDN的主要特点是:
(1)传输质量高,由于目前DDN大量采用光纤传输通道,使得传输质量大大提高;
(2)传输速率高,速率介于2400BPS到2MBPS之间
(3)协议简单,由于DDN主要采用时分复用和交叉连接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全透明传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少,应用灵活;
(4)在DDN网中,采用了先进的网管技术,线路调度、故障监控可以实现集中管理,线路遇故障时还可以自动路由迂回,提高了用户线路的利用率。
(1)DDN的业务应用及特点
DDN主要提供点到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气象、文化教育等领域,使用于LAN7WAN的互联,不同网络的互联等。例如,一个公司的总部和分部位于不同的地点,两点之间的通信又很频繁,不仅要保持电话联系,还有进行计算机联网通信。如果租用一条DDN专线,两端加上复用设备,把分布两地的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就可以埃两地间方便地通信。这样既节省了两地之间的长途电话费用,又能实现计算机系统的互联互通。
DDN还提供多点业务,主要指广播多点业务、双向多点业务(轮询)和会议电视业务。广播多点业务特点是:数据信息流可以从一点传送到多点,使多点同时获得同一信息。多点广播业务适用于信息颁布(股票、新闻、气象预报等)。双向多点业务主要指一个主站在一个时刻可以和一个从站进行双向通信,主站定期访问一个从站,与从站交换信息。双向多点通信业务适用于集中监视、信用卡验证、数据服务、预定系统等领域。会议电视业务是利用DDN的多点桥接功能实现多点I、司图像和话音等信息的焦化。会议电视系统的每个站点都可作为主站与其他站点进行通信,但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主站。多点业务的一个特点是,某一点仅通过一个接口就能完成与多点间的通信,节约了用户端设备和网络资源,减少了投资。 另外,利用DDN网上的帧中继资源模块和话音压缩模块,还可以实现开放帧中继业务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2)ChinaDDN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公用数据网是邮电部门经营的、在全国范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数据网络。90年代初,首先在几个城市发展起来,1994年开始组建CHINADDN一级干线网。目前一级干线网已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建设经营DDN网,至1996年底,CHINADDN已经覆盖到2100个县以上城市,发达地区已覆盖到乡镇,端口总数达l8万个。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用户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CHINADDN按照网络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划分为一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和本地网三级。一级干线网由设置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点组成,主要提供跨省长途DDN业务的转接,目前已通达除台湾外的所有省会城市。二级干线网由设置在省内的节点组成,它提供本省内长途和出入省的DDN业务。除西藏外各省均已建成省内网。本地网是指城市范围内的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本地和长途DDN业务。
目前,CHINDDN已经成为邮电部门其他网络的支撑网。大量的CHINDDN,CHINAFAX,CHINANET的中继线路都开在CHINADDN上。CHINADDN作为电话七号信令网一期工程的一个传输平面,将在电话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部网管中心与各省网管中心联网的DCN工程也选择CHINADDN作为其传输通道,移动电话信令漫游、多媒体网都依靠CHIANDDN来传送信息。邮电部和中国人们银组建的中国金融数据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帧中继网,全部采用CHIANDDN作为数据传送通道。CHINADDN正日益成为电信各种业务的重要支撑。
另外社会各界也纷纷租用CHINADDN专线来开展自己的业务,各专业银行、证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门都是CHINADDN的用户群。
⑶ChinaDDN的用户接入方法
目前连接用户和DDN业务提供者(电信局)的媒体主要是电话铜线,这样用户接入CHINADDN主要采用MODEM、话数复用设备和2B+D线路终端设备,通过电话铜线来连接。随着用户对高速率的要求,HDSL设备也将在网络中得以应用。
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CHINAFRN)是我国第一个将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宽带数据通信网络,其建成投产必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成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CHINAFRN主要提供64K以上的中高速数据通信服务。业务类型既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实时性的。
CHINAFRN还可为其他数据通信网络提供高速中继传输,使得各网络的性能得以增强,同时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采用ATM技术平台,同时提供帧中继和信元中继等业务。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l)设备单机先进,网络整体性好,骨干枢纽采取全网状连接。
(2)网络业务种类齐全,提供帧中继PVC、ATMPVC和SVC等基本业务。
(3)端口种类齐全,速率范围广。对于帧中继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包括v35、x.21、El、信道化El、ISDNPRI、E3等。对于ATM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有E1、E3、STM-l等。
(4)用户接入方式灵活。支持帧中继或ATM协议的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接入;局域网可通过路山器、局域网交换机直接接入;其他协议终端可通过FRAD设备进行接入。此外,由于网络端口本身内置FRAD功能,支持HDLC、SDLC和PPP协议的终端也可直接接入。
(5)支持帧中继.ATM互通功能。
3.中国的因特网(Internet)
中国lnternet简介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l986_l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l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担转发E.MAIL的单位主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l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
l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ⅠNTERNET之|、司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HINAPAC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l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国际网络。有了64KBPS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极大地促进了INTERNET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阶段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l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是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l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l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其中网络部分于l993年全部完成,并於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4月份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连。
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他们的建成时间,运行管理单位及业务性质如:
网络名称 运行管理单位 国际联网完成时间 业务性质
CSTNET 中国科学院 1994.4 科技
CHINANET 邮电部 1995.5 商业
CERNET 国家教委 1995.11 教育
GBNET 电子部 1996.9 商业
中国INTERNET网络上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国内尚无完整的数据,从INTERNET上测算,历年发展的数据如下:
日期 主机数 增长 域名数 增长
94.0l 0
94.07 325
95.0l 569
95.07 1023 95% 95
96.01 2146 110% 153 61%
96.07 11282 426% 475 210%
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管理和运行中国顶级域名CN。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
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 Internet的规模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 Internet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E. 如何看待4 月 14日,比特币突破 6.4 万美元,一枚币等于一套房首付
那说明人家值钱呗顺应人家货币很硬啊所以人家没有贬值吗说明人家很厉害嘛这有什么这个看待的呀我觉得就是寿命人很厉害呀。
F. 比特币有什么用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马克思针对货币说过的一句话。
怎么理解呢?其实很简单,货币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最早阶段,金银只是作为一种金属或是一种普通商品,以物换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金银的易分割、易保存、便于携带等优点,于是金银作为货币的适宜性就体现了出来,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为货币。
那么比特币呢?
G. 网络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中国的国家信息化
中国没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国家信息化的构想。 中国的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l0年,将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下列六个要素组成,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与外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我国强调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八五期间、电子工业年平均递增30%,电信业平均递增40%以上。中国通信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全国己经初步建成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种手段并用的网络。
l993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兴建“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简称“三金”工程。“金桥”工程是以卫星综合数字网为基础,以光纤、微波、无线移动等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连接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与各省市、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联结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可传输数据、话音、图像等,以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类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桥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全国24个中心城市利用卫星通信建立了一个以VSAT技术为主体,己光纤为辅的卫星综合信息网络。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它的目标是用10年多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关”工程是用EDI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化,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
目前,全国部(委、办)建立了信息中心114个,50%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其中15%建立了覆盖了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省(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32个,40%建立网络,其中l0%建立了覆盖全省(市、区)的计算机网络;1000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业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与公用网的连接的比率低于l0%。从INTEIWET在国内的发展来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国四个互联网间实现互联。其中,用户人户超过400万人,接入单位1600多家,连入计算机超过15万台,在CN下注册的三级域名达12643个。预见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的装机量将超过l000万台,其中30%将接入各类计算机网络,并以公用计算机网络为主。同时,随着高速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和区域交换中心的建立,更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络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将超过l0万个,30%的家庭能获得网络服务,多种信息媒体融合的网络将会得到明显的进展。
2.中国公用数据网
近年来,中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速度很快。电信部门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数字通信网络,形成了我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l993年9月开通,l996年底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1)网络状况
分组交换网是邮电部门建设和发展最早的基础数据通信网络。分组交换网以CITTX.25建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计算机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分组交换网是一种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在其网络平台上可以构架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目前骨干网之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连,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以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2)网络特点及业务功能
分组交换网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一条物理电路上同时开放多条虚电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出功能和复杂完备的误码纠错功能。 X.25协议是在物理链路传输质量很差的情况下开发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她在每一段链路上都要执行差错检验和出错重传;这种复杂的差错校验机制虽然使它的传输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确实为用户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如下:
l.基本业务功能
基本业务功能是指向任一数字终端设备(DTE)提供的基本业务功能。它能满足用户对通信的基本要求。有两类基本业务, 交换型虚电路(SVC); 永久型虚电路(PVC)
2.任选业务功能
用户任选业务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向用户提供的特殊业务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单向入逻辑信道、单向出逻辑信道等。
3.其他业务功能
CHINANET还提供其他费ITU-T建议的业务功能,如虚拟专用网(VPN)、TCP/IP、分组多址广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户入网方式
CHINANET提供两种接入方式。
1.专线方式
适用于通信业务量大,使用频繁、要求高可靠性、无耗损的应用,但需作用专线,费用相对较高。专线入网速率为9.6~64KBPS。
2.电话拨号
适用于业务量不大、间歇时间较长、可以容忍呼叫失败的应用。因其使用已有电话线路,无需另外投资,且数据可以与话音共享线路,因此大大节省投资,对零散用户是理想的接入手段。 可分为x.28异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拨号入网的速率为l200-9600BPS
(4)资费政策
CHINAPAC现行两种收费方式,一是计时计量收费,二是包月制费。计时计量收费。
应用领域和业务定位广
和DDN、帧中继相比较,分组业务资费比较便宜,它是用户构架其内部广域网最经济的一种选择。在需要同时建立多点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分组交换网的虚电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贵的多点DDN专线。但由于X.25协议自身的复杂性,分组业务使用于速率低于64K的低速应用场合。例如,目前随着金卡工程的不断推进,POS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POS业务量小,但实时性要求高,非分组网互联是实现POS机和主机通信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案。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数字通信网(DDN)是利用数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连接线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数字传输网络。它可以提供各种灵活的数据接口,为传送数据信号服务。由于它协议简单,速率较高,这几年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DDN由数字通道、DDN节点、网管系统和用户环路组成,它主要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也可以提供帧中继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DDN的主要特点是:
(1)传输质量高,由于目前DDN大量采用光纤传输通道,使得传输质量大大提高;
(2)传输速率高,速率介于2400BPS到2MBPS之间
(3)协议简单,由于DDN主要采用时分复用和交叉连接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全透明传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少,应用灵活;
(4)在DDN网中,采用了先进的网管技术,线路调度、故障监控可以实现集中管理,线路遇故障时还可以自动路由迂回,提高了用户线路的利用率。
(1)DDN的业务应用及特点
DDN主要提供点到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气象、文化教育等领域,使用于LAN7WAN的互联,不同网络的互联等。例如,一个公司的总部和分部位于不同的地点,两点之间的通信又很频繁,不仅要保持电话联系,还有进行计算机联网通信。如果租用一条DDN专线,两端加上复用设备,把分布两地的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就可以埃两地间方便地通信。这样既节省了两地之间的长途电话费用,又能实现计算机系统的互联互通。
DDN还提供多点业务,主要指广播多点业务、双向多点业务(轮询)和会议电视业务。广播多点业务特点是:数据信息流可以从一点传送到多点,使多点同时获得同一信息。多点广播业务适用于信息颁布(股票、新闻、气象预报等)。双向多点业务主要指一个主站在一个时刻可以和一个从站进行双向通信,主站定期访问一个从站,与从站交换信息。双向多点通信业务适用于集中监视、信用卡验证、数据服务、预定系统等领域。会议电视业务是利用DDN的多点桥接功能实现多点I、司图像和话音等信息的焦化。会议电视系统的每个站点都可作为主站与其他站点进行通信,但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主站。多点业务的一个特点是,某一点仅通过一个接口就能完成与多点间的通信,节约了用户端设备和网络资源,减少了投资。 另外,利用DDN网上的帧中继资源模块和话音压缩模块,还可以实现开放帧中继业务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2)ChinaDDN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公用数据网是邮电部门经营的、在全国范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数据网络。90年代初,首先在几个城市发展起来,1994年开始组建CHINADDN一级干线网。目前一级干线网已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建设经营DDN网,至1996年底,CHINADDN已经覆盖到2100个县以上城市,发达地区已覆盖到乡镇,端口总数达l8万个。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用户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CHINADDN按照网络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划分为一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和本地网三级。一级干线网由设置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点组成,主要提供跨省长途DDN业务的转接,目前已通达除台湾外的所有省会城市。二级干线网由设置在省内的节点组成,它提供本省内长途和出入省的DDN业务。除西藏外各省均已建成省内网。本地网是指城市范围内的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本地和长途DDN业务。
目前,CHINDDN已经成为邮电部门其他网络的支撑网。大量的CHINDDN,CHINAFAX,CHINANET的中继线路都开在CHINADDN上。CHINADDN作为电话七号信令网一期工程的一个传输平面,将在电话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部网管中心与各省网管中心联网的DCN工程也选择CHINADDN作为其传输通道,移动电话信令漫游、多媒体网都依靠CHIANDDN来传送信息。邮电部和中国人们银组建的中国金融数据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帧中继网,全部采用CHIANDDN作为数据传送通道。CHINADDN正日益成为电信各种业务的重要支撑。
另外社会各界也纷纷租用CHINADDN专线来开展自己的业务,各专业银行、证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门都是CHINADDN的用户群。
⑶ChinaDDN的用户接入方法
目前连接用户和DDN业务提供者(电信局)的媒体主要是电话铜线,这样用户接入CHINADDN主要采用MODEM、话数复用设备和2B+D线路终端设备,通过电话铜线来连接。随着用户对高速率的要求,HDSL设备也将在网络中得以应用。
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CHINAFRN)是我国第一个将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宽带数据通信网络,其建成投产必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成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CHINAFRN主要提供64K以上的中高速数据通信服务。业务类型既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实时性的。
CHINAFRN还可为其他数据通信网络提供高速中继传输,使得各网络的性能得以增强,同时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采用ATM技术平台,同时提供帧中继和信元中继等业务。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l)设备单机先进,网络整体性好,骨干枢纽采取全网状连接。
(2)网络业务种类齐全,提供帧中继PVC、ATMPVC和SVC等基本业务。
(3)端口种类齐全,速率范围广。对于帧中继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包括v35、x.21、El、信道化El、ISDNPRI、E3等。对于ATM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有E1、E3、STM-l等。
(4)用户接入方式灵活。支持帧中继或ATM协议的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接入;局域网可通过路山器、局域网交换机直接接入;其他协议终端可通过FRAD设备进行接入。此外,由于网络端口本身内置FRAD功能,支持HDLC、SDLC和PPP协议的终端也可直接接入。
(5)支持帧中继.ATM互通功能。
3.中国的因特网(Internet)
中国lnternet简介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l986_l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l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担转发E.MAIL的单位主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l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
l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ⅠNTERNET之|、司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HINAPAC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l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国际网络。有了64KBPS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极大地促进了INTERNET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阶段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l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是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l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l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其中网络部分于l993年全部完成,并於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4月份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连。
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他们的建成时间,运行管理单位及业务性质如:
网络名称 运行管理单位 国际联网完成时间 业务性质
CSTNET 中国科学院 1994.4 科技
CHINANET 邮电部 1995.5 商业
CERNET 国家教委 1995.11 教育
GBNET 电子部 1996.9 商业
中国INTERNET网络上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国内尚无完整的数据,从INTERNET上测算,历年发展的数据如下:
日期 主机数 增长 域名数 增长
94.0l 0
94.07 325
95.0l 569
95.07 1023 95% 95
96.01 2146 110% 153 61%
96.07 11282 426% 475 210%
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管理和运行中国顶级域名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