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信息茧房去中心化

信息茧房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5-07-24 00:15:44

Ⅰ 微信传播的六大特点

一、圈子化传播

所谓朋友圈就是由微信通讯录上的朋友组成的私密小群体,封闭式的朋友关系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好友的关系也十分稳定,这也是微信不同于微博等新媒体的关键之处。每个人的朋友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纵横的,形成一种由点到面的传播。“小世界”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只要通过六个以内的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个陌生人。在微信传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朋友圈之间是有交集的,通过这些交集的部分可以一定范围内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此时,作为传播者已不是专业的媒体,而是每个操作微信的个体。

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者既是编码者也是译码者,个人朋友圈的分享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记录,也可以是转载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看到的人可以评论和点赞,但是这种互动只有整个圈子内都是好友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评论,这种“圈子化”传播将每个人的圈子相连结成网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

二、精准化传播

立足于社交、通信、平台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微信,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社交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随着微信功能的健全,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更是改变了微信的传播属性,使微信成为了信息的发布平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体纷纷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使得微信具有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微信公众号推送模式为强制性推送,并且后台可以将不同的用户分组推送和按地域推送,从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信息到达的都是主动关注了此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使信息实现了更加精准的传播。微信信息传播的到达率高,几乎接近100%。如“央视新闻”公众号对“雅安5.9地震”的信息传播效果显著。在早上8点16分发布了地震的文字新闻消息;紧接着在上午9点9分发布了图文信息,内容丰富,涵盖了地震方方面面的消息;其后,在10点22分发布微信征集地震现场情况的内容;随后在12点47分发布了李克强总理前往灾区现场和最新的灾区情况。经过以上信息的推送之后,用户已经知晓了灾区的大概情况。“央视新闻”公众号精准化地向用户推送信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占据优势。不管是媒体、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这样一是方便了用户,二是避免了资源浪费,信息传播的效果明显。

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私密性和有选择性

由于微信属于腾讯公司,微信可以借助腾讯之前推出的QQ社交平台,与QQ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也就是说,微信可以利用QQ用户群体,而它又借助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使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优势。微信主打语音聊天 ,操作简单,它的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化,下至小学初中的学生,上至中老年人,都可以利用语音功能实现聊天,迎合了大部分人对于信息交流的要求。

微信与腾讯QQ、微博相比较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双方关系更为亲密,也就是大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微信是“强关系链接网”。在微信中分享的信息,需要相互关注后才能看到。在微博中,关注同一事件的个人是可以互相看到评论的,而在微信中须互为好友才可以看到互相的评论,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信息隐私化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媒介接触的行为是有着某种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人使用媒介并得到满足的过程。”用户在朋友圈分享内容既是分享日常生活的过程,也是分享思想、看法的过程。约哈里窗户理论认为:“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这四部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变化的。通过搜索附近加好友的人,一般较少地或有选择地分享隐私,而对密友则是无话不谈,相较就可以发现传播内容是根据关系的亲疏选择分享不同的内容,体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

四、信息窄化、片面化传播

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机构和媒体记者,各种新型社交平台和普通人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信息传播越来越去中心化,信息茧房有了形成的基础。“信息茧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被自己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将自己束缚在一定的领域,而躲避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长此以往会形成个人茧房。信息茧房效应在微信中比其他新媒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微信的功能设置和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一方面,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户有了更大的选择权的自由度,当用户在自由选择信息的时候,信息传播的窄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对微信传播来说,每个人的密友也就几个,大多数属于不常联系的人,这就使得信息茧房映射到交际领域形成定向化的人际交往,从而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同时,微信传播固有的私密性又会加深这种定向化,使得个人越来越习惯于蜷缩在自己的小圈子,不利于信息的平衡和真实。虽然现代人身处信息全面、多元化的时代,但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呈现出窄化趋向。

微信用户呈现的信息多是个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感受,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出现,这些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由于受个人心情、习惯的影响,发表的内容往往不够客观,呈现一定的片面性。

五、偏人际化传播

微信好友是经过双方同意后进行交流的,具有圈子性传播特点。同样属于微传播的微博和微信是不同的,当发送一条信息时,不管是否是好友,微博用户都能看到并进行评论和转发。微博用户可以不互相认识,它构建的是一个弱关系网络,只要关注就可以看到对方发送的信息。

Ⅱ 所有人都在说“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吗

在科技领域的文本词库里,“去中心化”是个高频词汇,大佬喜欢说,媒体喜欢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谈,也难窥其深层奥义。前段时间,去参加一场发布会,突然看到罗辑思维CEO脱不花PPT上的一句话,觉得这也许是在互联网这个维度下对“去中心化”的最佳诠释,那就是:“每一个人的宫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实上,“宫廷”这个词无疑抓到了某种本质,今天来谈谈“去中心化”,以及在更为宏观的维度上,它究竟是个啥。

直观上看,互联网诞生至今就是一个不断将权力沉淀至个人的过程,一切只为“我”服务,移动时代更是如此,将每一个人搁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视觉案例无疑是手机地图,就像作家尼克·比尔顿在《翻转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个方向前进,无论哪个方向,整个画面都会随你位置移动,这是个重大转变,在纸张世界,地图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标为根据,而不是你的所在地。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起点,数字世界跟着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后面。”

这种反转岂止于此,如你所知,资本与技术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个人,用脱不花的话说:“当人成为世界中心,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位‘君王’。我们这代创业者就是要为君王打造一座宏伟的宫廷。”当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随时调遣上百名司机,厨师,甚至说书人,委实用极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马厩,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时连窘境都与君王颇为相似,譬如在资讯获取上,当大数据编纂的私人阅读代替了传统编辑认为“合适的内容”,每个人都会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所言的信息茧房之中,从而少了几分“逆耳”之言。

嗯,不难理解的是“所有行业都是服务业”,真正令人惊喜的是,资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权威,国家意志,乃至资本等确定性方式上转向每个具体的人。忘了谁说过,19世纪属于帝国,20世纪属于大公司,那么21世纪无疑属于个人——就像手机地图上那个随你而动的小蓝点,你不必再以某个特定地标为中心,无论是被服务的诸位“君王”,还是气宇轩扬的创业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声“我要”,若有人响应,那么必将迎来资源的围拢。

事实上,资源的反转是人与人之间充分合作的一个必然结果。常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和人类不断推动协作细化息息相关,细化的结果自然是编织出一张日趋互为依存的网络,而这张网络也注定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放大单点价值,从而诞生脱不花所言的“君王”。

于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现开来:由于“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个好例子就是比特币的回归),任何领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编织起一张巨网,其最终目的是——由近及远地还原全貌。

就像比特币将对权力的信任转化成数学问题;在我看来,从任意节点的视角出发,以它为中心,由近及远地拼接和还原成一个网状世界,这是个迷人的结构,因为它发生在任何领域。看过TED上一个演讲,大意是,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习惯以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描述不同认知系统:物种图谱,知识体系,法律体系,组织结构等,作为一种强调对称的视觉象征,也许是自然地位所致,树状图非常直观地显露出人类对秩序和可归纳性的迷恋。当然,这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不同中心还原成一张网状结构也许更接近真相。

TED上这位讲者就举了几个不同领域的例子:譬如,物种之间的密集细菌网络将看似无关的物种连接起来,交织成一张生物网络;现代神经学认为,大脑内部没有那么严格的分区,不过是一张互相关联的神经网络;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也正在向恐怖组织学习,权力分散,个体独立,编织成一张价值之网。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尽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谜,但通常认为,宇宙没有空间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间通过引力等作用互相连接成一张网络,任何一点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从这个角度,所谓“地心说”和“日心说”更多是数学问题),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发生在每一个地方,这里没有‘爆心’……每一个星系群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如果有一个观测者在这些遥远的星星上回望我们,他也会看到同样景象,也可能同样地以为自己位于扩张的中心。”

嗯,无论微观尺度上每一个“正在拔地而起的宫廷”,还是宏观尺度上每一个星球,所谓“去中心化”也许只是一种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许真有可能是万物规律,谁知道呢,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将认知升级到这一层,才能对“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Ⅲ 全面完善金融科技生态有哪些途径

第一,在基础层,要重点推动数字化金融“新基建”的完善。例如,我国的移动支付虽然发展迅速,但与一国数字化变革的内在需求相比,整个支付清算体系还需不断提升质量、效率和规范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金融科技场景的对接与落地,还需要征信科技的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更好地解决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茧房”矛盾。

第二,在技术层,重点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突破。例如,在各类技术中,数据资源的内部管理治理与外部流通交易是横亘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的关卡,而基于多模态的机器学习和跨模态的融合应用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发展人工智能的共识,以容器和微服务为基础的云原生技术已成为云计算发展主要方向,区块链的挑战则在于如何跟具体的业务场景结合、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三,在业务层,无论是持牌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还是新兴技术企业服务持牌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实践中通常是根据业务需求匹配相应的技术,但业务需求需符合现有商业模式,因此很可能阻碍技术创新。因此如何突破技术与业务的矛盾是未来讨论金融科技落地场景的重中之重。此外,金融科技创新的推动,也离不开专业的会计、审计、评估、评级、反洗钱等中介服务支撑。

第四,在客户层,则需要以数字化来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创新的需求动力,重点是通过推动宏观经济与微观主体的数字化变革,而从源头上优化金融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提高企业和居民的金融科技接受能力和水平,增加有效需求。

第五,在监管层,同样存在诸多挑战。例如,需要处理好常规监管和非常规监管的关系。常规监管通过日常性的工作实现包容、稳定、合规等多重目标,最大的挑战是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难题。非常规监管则面对如公平竞争与反垄断、重大风险事件、新业态与模式影响等,例如在新兴金融领域,如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近年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其特点包括依托智能合约就可以建立借贷关系,没有主体、资金提供者和借贷方连在一起,其中自然存在许多新型风险。

最后,在金融科技生态的环境要素方面,可以实施的政策措施有很多。例如,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特定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来促使市场创新主体的预期稳定,更好地推动创新与发展,在此方面,相关政策透明度、协调

热点内容
区块链时代中的供应链创新 发布:2025-07-24 08:39:34 浏览:586
体育区块链数字币 发布:2025-07-24 08:38:23 浏览:308
比特币私钥转公钥c 发布:2025-07-24 08:38:07 浏览:807
12月份btc分叉怎么分 发布:2025-07-24 08:28:44 浏览:22
比特币四川电价 发布:2025-07-24 08:25:43 浏览:804
孙宇晨btc 发布:2025-07-24 08:15:15 浏览:774
eth节点之间的对接 发布:2025-07-24 08:15:06 浏览:501
区块链GMC好不好 发布:2025-07-24 07:57:33 浏览:930
usdt金融风险 发布:2025-07-24 07:53:13 浏览:67
2060eth算力 发布:2025-07-24 07:17:37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