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化
⑴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原则阶段
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又再分为6个小阶段:①从出生到1个月。此时,婴儿尚不能觉察周围的东西,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存在,分不清物与我,缺乏自我意识。②1~4个月。这时,婴儿的动作变得较协调了,但还不能摆弄外物。③4~10个月。此时,婴儿视觉与抓握动作协调起来。开始会摆弄身旁的东西。9~10个月的婴儿知道东西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仍然存在。④10~12个月。此时,行为已有目的,开始能预料行为的效果。⑤12~18个月。婴儿对不同的物体,会作略为不同的动作,看会出现什么结果。⑥18~24个月。婴儿在行动之前,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前概念期,约2~4岁。此期以出现符号功能和模仿为特点。②直觉思维期,约4~7岁。幼儿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反映,只会从一特殊情况推到另一特殊情况,并将无关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⑶ 获得去中心性的年龄,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问题
从5~6岁开始,“社会交往引起一个逐渐结构化或社会化的进程”,自我中心化言语濒于消失,象征性的游戏向着有组织的、有规则的游戏发展,儿童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并且在人们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在道德情感方面则逐渐向相互尊重和互惠的方向发展。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于众多的永久性客体和人们之间的。(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儿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制造的各种东西,就认为湖、山、树、明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认为梦来自屋外。(3)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4)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
⑷ 1. 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 感觉-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前运算阶段是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4)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化扩展阅读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⑸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⑹ 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⑺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区别
1、研究儿童年龄段的不同
具体运算阶段: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年龄段是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年龄段是12~15岁。
2、思维特点不同
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是守恒性和能进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的特点是少年能够同时对超过两种以上的变量进行处理、能够考虑到事情的发展和变化、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逻辑性的假设、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适当的损期、有能力査明事物的内部一致性或逻辑联系、能够客观的分析他们自己、他人及他所处的环境。
(7)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化扩展阅读:
增强形式运算思维的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可以促进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并可降低他们自我中心主义的水平。首先,青少年早期的个体面临着一系列角色关系所提出的既相容又矛盾的要求。这些角色关系常是指自己身为儿女、工人、学生、朋友、约会对象、信奉宗教者和公民。
他们所承受的最直接的压力就是多种期望对他们行为的要求。身兼多种角色有利于他们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因为他们必须在决策时考虑到自己的多重身份并进行多方面的权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具体运算阶段
网络-形式运算阶段
⑻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分水岭”,掌握守恒概念标志着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守恒概念:是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第三个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获得的,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增加问题的情境性,儿童能表现出更强的守恒掌握能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
⑼ 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不大;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逻辑运算能力,只能学会初步的形而上学认知,所以往往显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三山试验”就是验证这个阶段的自我认知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时孩子开始建立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学会理性地分析事物。但是尚不能完全脱离实物凭空地进行逻辑思考,所以这时的思维表现为形象思维大过于抽象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教师上课往往都需要以实物来举例,其考题也多应用题的原因;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
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