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后边际效应
Ⅰ 什么叫边际效应 详细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 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 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 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 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 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 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 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 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 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 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 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 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 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 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 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 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 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 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 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
Ⅱ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效应的问题
1.呵呵,这个题目是经济学家威索尔、蒙格斯,提出的:否定了原有的观点,即价值不是劳动者所决定的,而是边际效应所决定。你所读过的经济学书籍并没有完整的把这个理论说明白,外文教材里特别强调一点:“最后一个单位决定的价格就叫做边际理论”。在这里,很轻易的就解释了这个道理。
2.你所理解的边际效应的含义,是由霍曼斯先生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你投入一个单位的成本,多对应产出的增值,且边际效应是递减的“。他是把这个理论系统化,更精确的去指导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的策略制定,并不是完成意义的边际理论。
3.郎咸平有一篇文章叫做《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里面有这个故事,还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你可以查查,自己体会一下。因为你没有研究过经济学的发展史,所以对这些理论的完整性肯定有误会,教材里的内容有很多是精简过的。需要你自己体会。
Ⅲ 边际效应理论
先这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你很饥饿,吃的第一碗饭让你觉得满足感最强烈,然后你觉得尚未吃饱又去吃了第二碗饭,吃完后你觉得自己撑得眼冒金星,没有满足感,只有因过饱而带来的恶心感,如果有人要求你再吃第三碗饭,你就会明智的拒绝了,因为那只会增加自己的不适感。
所以了,这个边际效用大概就可以等同于不断降低的“满足感”。书没在身边,大致记得是这样一个意思:每增加一单位的成本带来的边际效应是不断减小的。
如果把这个花费的努力与边际效用理论结合在一起,我只能说太牵强附会了,难以回答。
Ⅳ 边际效应和边际效用把我搞糊涂了,谁能用经济学帮我解释一下
http://ke..com/view/288493.htm http://ke..com/view/133805.htm
最近也在学微观经济,也好晕。你把他们的图找出来对比下,还有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边际效益marginal benefit is the value of one more unit of good or service,value is the maximum price that a person is willing to pay. 就象网址里的例子,我们已经有好几个馒头了就不愿意再花高价买它了,馒头的价值也就小了。我们所拥有的数量Q越多,MB就会越小。MB=MC的时候,benefit是最大的,competitive market is efficient.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人们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每增加一个物品总效用的变化。随着物品数量Q不断增加,TU变大,MU越来越小。就是TU2-TU1=MU,增加一个量后用增加后的TU减去之前的TU.TU只会越来越大,而MU确不断减小了。让总效用最大有两个条件,1花光所有可用的钱,2MU1除以P1=MU2除以P2。MU1/P1>MU2/P2,就增加1物品的数量Q1去减小MU使他们平衡。有点象东西越多越不珍惜,这个东西给他的满足感也因为数量变多而减小了。价值勃论更说明了数量Q越多,TU越大,MU越小。
MB强调的是benefit和数量quantity的关系。mu强调的是满足感和数量的关系。
说的有点乱了,多看书,把图研究下就会好了。我这章考试死的很惨。还有价格变化了他们图形怎么变,收入变了图形怎么变。后面还有好几个边际**呢
Ⅳ 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里的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
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的价值尺度是指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已有明确表述。英国经济学家 N.巴本曾用物品的效用来说明物品的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 F.加利亚尼明确指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劳动价值理论得到发展,效用价值论处于踏步不前的状况。19世纪3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享受,取决于人的欲望和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从而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同时期,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也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这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 M.-E.-L.瓦尔拉斯各自独立提出比较完整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是以奥地利的门格尔及其学生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支为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V.帕雷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在帕雷托等人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效用后,边际效用价值论又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但数量无限的物品只限于空气、阳光等少数几种,其他绝大部分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供给有限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在欲望达到饱和以前某一点放弃他的满足。为取得最大限度满足,应把数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种欲望间做适当分配 , 使各种欲望被 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 , 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 之前某一点停止下来。这个停止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处于被满足与不被满足的边沿上,这就是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物品的边际效用。由于这个边际效用最能显示物品价值量的变动,即随物品数量增减而发生相反方向的价值变动,所以,边际效用可以作为价值尺度。边际效用一词,由维塞尔首创,用来概括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的欲望的那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后被沿用下来。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在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上,分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大派别。基数效用论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分为总效用(TOTAL UTILITY)&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Ⅵ 能不能详细的给我讲一下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Ⅶ 边际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划图
一般收入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结构而不仅仅单纯地去同比例增加商品的具体消费,而效用的产生和产品的消费有着一定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发对效用的评价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仅代表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