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去中心化
1. 19世纪女权主义有哪些及他们的主张
从网上就搜到一些。。。。简单编辑整理了一下。。。。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 ,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请见父权条目)。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 色内加瀑布市 (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 第二波女性主义 」(the second- wave)。 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 (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 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 1935年 )一书。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贝拉·艾布札格 (Bella Abzug)所就读的大学。 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 (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 (femininity)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十九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一方面继续承认了启蒙时期自由女权主义的提出的批判思维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强调生活中非理性、直觉的以及通常具有共性的部分的作用。她们注重的不是男女的相似形,而是她们的差异性。(这一观点与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倡导平等的观念,存在一定理论上的分歧,并导致双方的冲突。另启蒙时期自由女权主义倡导平等且妇女应该垮入公共领域,并拥有选举;而文化女权主义则认为,腐败的(男性)政治世界需要用妇女的道德来净化,隐含着乌托邦式的母权制幻想。)但不论怎样,她们都坚信,并不存在什么女性的头脑,因为大脑不是性器官。个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应当被教导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十九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如同启蒙时期的牛顿学说,成为了一个时代占统治的位的隐喻,宣扬了男性优越论。(但达尔文自己的学说中并非并然地包含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适者生存”运用到社会、种族或个人身上。)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残忍的生存竞争和战斗推动了物种的演化或“进步”,斗争是社会演化和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斗争,人类仍然将虚弱无力,寄生与于洞穴中,过着原始生活。但在另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思想中,还隐藏着不被注意的另一种倾向:种族的进化朝着更有组织性的社会群体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协作而非竞争,需要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而后者的论调,正是同时期的女权主义者强调的: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者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一切,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能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达尔文主义,文化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状态对人类的进步而言是一种反常的状态,这种人为创造的反人性的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两方面对男人的依附。人类成为了性别关系牵扯到经济关系的物种,全体人类中的一个性别的经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另一个性别。女人的主要精力被错误地引向如何想方设法取悦男人,凭借性的吸引力来获取某种利益。这种反常的、过分强化外貌特征的病态的行为已使人类的进化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防碍了人的正常发展。
盛行的基督教教义更维持了女性受压迫的状况,男人作为一种性别,已经把他自身的特性神圣化了,宗教理论训练了男人,并使他们相信女人生来就是低劣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情欲而被制造出来的玩物,并附属与男性的,而正是由于沿袭了这样的宗教观,导致压迫女性的思想观念长期存在,并助长了漠视女性最为人最普通的权利。由于每个人的第一责任是自我发现,因此教会给于女性的教导“顺从和自我牺牲”,是对她自身必不可少的利益而言是致命的伤害。
而真正的文明是以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自由地把握自我,不因权势的侵袭和强迫而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来衡量的。社会化的过程导致了妇女把自己全然当作性对象来看待,尽管现代女性自由、独立、受过教育,但只不过是时尚的奴隶,放纵行为的牺牲品,还是正如以往女性的生活。但只是指望变革带来的自由,是缓慢而又不彻底的,任何改变的制度或法律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由,而革命的本质应是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因为自由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什么比极度渴望为发挥个人才能寻找适合的出口更至观重要的,所以除非每个个体维护她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否则她永远也不会自由。
但十九世纪文化女权理论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男女在本体论以及认识上的“差异”,是生理的原因,还是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也需要说明。倾向于生物决定论者认为:差异在基因中,在荷尔蒙中,或在女人擅长的“右脑思维”中。但这样的决定论理论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排除人类自由的可能性,而人类自由的可能性恰恰是基本的人性。但如果差异不是基因造成的,则必然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若情况如此,那么男女特性必定是可以改变的,社会进程的变化,或教育和社会气氛的变化都会引起性的差别,或根本就不会造成性的差别,这就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立场。
文化女权理论中“平等与差异”的问题目前仍然是当代女权主义法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社会改革是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种价值观,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是以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为基础的。要变革社会状况确不触动潜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这只能意味着表层的变革。
摘录整合自《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2.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有什么区别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两种译法,源起相同,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然而使用时有所侧重。
一、两者侧重点不同
1、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女性主义则很侧重性,女性主义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学术,跟女权主义相比,女性主义算是微观叙事(关于个体),性别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地位,女权主义一般不涉及到性,换言之,女权主义算是宏大叙事(关于国家、历史)。
二、两者本质不同
1、女性主义是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权主义是更多从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及报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学批评所要求的打破父权制话语,实际是要求女性平等的发话权。
2、女权主义创立的社会性别概念也致力于探究一个被压迫群体,妇女的历史与现状。但是,与阶级概念的诞生不同,社会性别概念不是产生于一个或几个人的著述,而是女权主义的集体创作。
(2)女权主义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女权主义者更多是要围绕西方那种妇女的政治与权力相结合的运动而展开,西方女性主义背后有妇女政治运动相配合,所以是女权主义,而女性主义,更多的有一种中国化,因为在中国,女性主义是理论阶段上的,真正在政治领域里展开的妇女运动是很少的。
3. 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 [3] ,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3)女权主义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女权主义的影响:
1、对公民权的影响
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当中包括女性投票权;较为平等的工资;提出离婚的主动权与“无过失离婚”的出现;安全堕胎与结扎的权利;获得大学教育的权利等。女性主义法学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对语言的影响
很多说英语的女性主义者都支持使用无性别意识的语言,例如以“Ms”统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别时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义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语言。
3、对同性恋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权运动,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后西方世界首次公开讨论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恋性行为的第一特征,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义公开讨论性爱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开了一道泄洪闸,为之后的各种性别性向运动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女权主义
4. 女性主义该从哪几方面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研究。
1、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2、微观理论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妇女权益相联系的。
5. 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代表人物即大名鼎鼎的西蒙·德·波伏娃。第二阶段强调男女差别和不同,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丽·莫依、法国的埃莱娜·西苏、露丝·依丽格瑞和美国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等。她们认为,以男女平等作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其实是重复并且强化一种既定的语言,并没有创造新的语言。在实践上忽略了男女之间实际存在的不同,使妇女从属于一个以男性为定义、为主导、为中心的结构。这让人不禁想到中国,尽管中国自身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没有相应的女权主义理论,但是并不排除建国以来的妇女发展在实践层面上与西方形成某种类似和同构。 建国后我国广大妇女是在毛泽东主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下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的,西方妇女要发动女权运动才争取得到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在我国不用妇女们自己争取就被给予了,这是中国妇女的幸运。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定能办到”的直接后果是铁姑娘们不顾生理上的差异,和小伙子一起去开山放炮抬石头,也不顾身体的虚弱,来着例假也跳进冰冷刺骨的水田里劳动,最终落下一身的妇女病。革命现代京剧《海港》中的方海珍只是一个党支部书记的单一身份的角色定位使其成为样板戏中最为单薄苍白的人物形象。那时候的中国妇女的价值标准是男性,她们理想中的女性其实只是男性化的女性。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反思促使了妇女性别意识的觉醒,人们意识到,以男性作为标准只是对女性的异化,女性应该找回自己,于是女人们纷纷踏上了找回女性自身特质的历程。然而,物极必反,矫枉过正,这一潮流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与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迅速发展成滚滚浪潮的商业文化合流共谋,又使女性走向了另一极端:强调女性的自然生理性别特征。这一倾向最突出的表征体现于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屏幕,更不用说因特网,如云美女们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化妆品、医药……广告从头发、眼睛、鼻子、嘴唇、指甲到皮肤、胸、臀……等等对女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当然除了精神和心灵(都什么时代了,还说着两个词,真是老土)。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所批判过的“女性的奥秘”没想到会在几十年后的中国上演,虽然中国妇女不可能当“快乐的郊区家庭主妇”,而代之以“贤妻良母+消费”(王政语)的模式,但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女性的自然生理性别,走向一种生物决定论。 无论是泯灭男女两性的差异,还是突出女性的特征,其实都是对女性的歪曲和异化。前者在平等的口号下使女人向往成为像男人一样的女人,后者则使女人成为男人的欲望化对象——所谓秀色可餐,沦为一种消费时代最具诱惑力的商品。两者均使女性失落了主体意识。那么女性究竟如何发展呢?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强调平等和第二阶段的注重差异之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策略就是不断地从边缘去解构位于中心的权力结构和以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对世界及历史的阐释和界定,男性/女性正属于解构对象。法国的朱丽亚·克里丝蒂娃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克里丝蒂娃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明确定义的“妇女”或“女性”:“女性主义的实践只能是否定的,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协。我们可以说‘这个不是’和‘那个也不是’。”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这种消解一切的策略会不会连“妇女解放”这一女权运动的初衷也消解了呢?抑或“妇女解放”的口号与“男女平等”一样也有问题?二是这种西方式的模式是否可以套用于中国,于中国国情是否合适?已经有论者指出过西方女性主义在解构上卓有成效而建构上相对不足的倾向。那么,我们中国女性今天又何去何从呢?其实这个问题李小江在《关于女人的答问》一书中谈到“男女平等”问题时已作了回答:“今天的女人应该是与男人平等但仍然不同于男人的人。”这与很多人提到的男女共建、双性和谐的理想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尽管要实现这一理想并不容易,“妇女解放”的天路历程中必定充满艰辛和坎坷,但这也不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不可企及的神话,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而在初始阶段尤其需要我们女性的付出。
6. 女权主义是什么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7. 从美国妇女史到中国女权运动史,女权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1985年的时候,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其实已经体制化了,表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建起妇女学,women studies programs,一般译为妇女学中心,这是教学机构。在美国主要的公立大学,由于教师、学生推动,女权主义已经进入了学校的学科体制,有课程、学分,有的还开设了学位点,当时主要还是本科学士学位。这就是学界的女权主义的行动——开设课程背后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女权运动就是要反对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那么知识生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后来我们有了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知识就是权力,就是力量,谁能投入知识生产,谁有话语权,这都跟权力相关。历史上女人发不出声音就是女人没有权力,没有话语权,不能写作也就不能发声。其实中国历史不一样,中国有才女的这个传统,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很多关于妇女的记录,还有妇女自己的书写,当然这个书写并非完全能够表达她的心声,因为妇女的写作一般是通过家里的男人来资助出版的,所以还是有一个自我审查和删减筛选的过程。美国历史上女人要进入知识生产的渠道是很难的,过去学界的女老师很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在女权运动的背景下,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学界。现在美国人文学科学者性别比就是一半一半了,理工科的女博士也在大概20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了40%以上。在女权的推动下,妇女进入各种各样的职业领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0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
我当时是接受了美国史学会会长的委托,写一本美国妇女运动史,因为我去美国留学是学习美国史。所以刚到美国我主要攻读美国妇女史,当然我还需要修读美国的社会史文化史等课程,不过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我在妇女史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美国妇女史也是美国女权主义在学界开拓比较早的领域,首先是社会上开始了运动,然后高校青年学生就不满意她们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因为原有的知识领域不管是历史、文学讲的都是男人的事,女人根本看不见。所以,一些倡导女权主义的历史学者比较早地就开始了美国妇女史的教学,开始的时候教材都没有的,因为几乎没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她们就动员学生一块去做研究来搜寻资料。因为1960到1970年代有社会运动为背景,这样一种创建妇女历史的行动很快就在各高校铺开了。在高校读书的学生,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都开始做这些学术梳理工作,历史为主,文学、人类学也都开始做新知识的创建。比如文学就开始寻找历史上的女文学家、小说家,那么后来到了中国史领域也开始关注我们历史上的女诗人、女文学家。
8. 大家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一)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
11月19日,12所师范大学学生联名致信校长,要求增加或扩建女厕。这一行动,不禁让人想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女权主义萌芽,女权运动的兴起。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分析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是极端的“女权主义”,它不仅要求女性在当今社会得到与男性一致相同的权力地位,甚至还强调女权应该享有优待。当代女性不仅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力,并且主张因为男女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女性要受到男性的关照、享有优待。女性在职场中享有相同待遇却不用付出相同劳动,在家庭中因为“女权主义”要享有绝对的优待。
此类观点是因为当代女性对女权主义错误的解读所致,她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后现代女权主义,唯本论及构成论的真正内涵,一味强调女性地位致使女权主义被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也是引发了社会的厌恶,出现了“反女权主义”的言论,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二)利己主义的“女权主义”
类似ayawawa的情感博主,在微博言论中时常打着女权主义名号,利用当代人依旧保留一部分男女的刻板印象曲解女权主义,迷惑群众以谋取私利。
ayawawa又遭撕了!这回对手是马薇薇。ayawawa——微博上著名的“情感专家”,经常发布一些没有理论支持的恋爱观点,各种秀智商下限的行为所以遭到很多网友的炮轰,但同时她也拥有一众支持者脑残粉。
此类人物表面上发表着“帮助当代女性获得更好待遇”的建议,其实暗夹私货、对一些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恋爱脑”女性灌输“女权主义”,实则是媚男权。这种现象致使一部分女性的思想倒退,严重破坏了女权主义至今为止的努力成果。好在她所引起的探讨声中绝对部分都是批评的声音,对女权主义的宣传起着正面的影响。
(三)真正的女权主义
当代的女权主义其实是一个主张跨越阶级、打破种族界限的社会群体运动,依靠游行、公开演讲、发表言论、提出主张等手段,针对不同的社会女性提出专属的议题。如提议废除苏丹女性割礼、提高中国女性的参政权、提倡意外怀孕女性拥有自主选择是否流产等活动。
香奈儿
(Chanel)
2015春夏女装秀上,模特们手中横幅上的标语暗示了女权主义的主题。对此卡尔?拉格斐本人这样解释:“我认为选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主题来演示会很有趣。我母亲是个女权主义者,我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长大的。我不明白每个人类为何不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我从事的这个行业里。我很认同一句话,'告诉人们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这件事首先就不该被允许。'成为女权主义者是件很棒的事,我的母亲曾对我说:'男人没那么重要,如果一个女人长得不特别丑,可以同任何她希望的男人生孩子。'”
这些活动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为目标女性争取到切实地权益。大大消除虚假“女权”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可以认识了解到真正的女权主义,为推动女权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使女性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解放当代女性思想,弘扬独立自主,主张消除男女差别对待现象。是继承之前女权主义衣钵,真正的现代女权主义。
综上就是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女权主义的现状,你可以不支持女权主义,但你不能反对女权主义。因为这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正当运动。而只要你赞同女权主义的思想,无论你是男是女,身处什么阶级你都可以加入到女权运动中来,女权主义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
9. 女性主义该从哪几方面研究
如果要进行论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区别
应该说“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在提法上的区别。“女权主义”是更早期的译法,针对当时的女权运动,争取妇女合法的投票、工作、参政权利等,而“女性主义”的提法是在妇女权利运动取得一定效果后,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身份、地位,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的体验。
简言之,“女性主义”较“女权主义”意义更广,也更为广泛采用。
2.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过程
女性主义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主线的,但在主线的发展中有许多支线。
主线的研究是
a 对男权的否定,争取女性权力——b 认为两性完全平等,落入将女性规训为男性的窠臼——c 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体验
但当过分强调女性特质时,又容易落入男性中心主义的圈套,等于兜了一圈又转了回来。
所以说,女性主义仍然是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有多个流派,如英美女性主义、法国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极端女性主义等等,没有盖棺定论式的体系化结论。
3中西方女性主义的现状
女性主义是又西方源起,国内主要是吸收与本土化的过程。针对论文而言,建议立足于国外的理论研究。
如果在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初期,建议先看法国女性主义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因为相对来说是一个有逻辑有联系的体系,有也较多的文本与理论支撑。西蒙·波伏娃、朱莉娅·克利斯蒂娃、 露西·艾瑞格瑞、埃莱娜·西苏的东西是一定要看的。
女性主义的发展因为女性主义学者各自所处的地位、种族、阶层等各有区别,但反对男权压迫、寻求女性平等的主旨是相同的,只是各有各的践行办法与理论主张。
4.论文建议
a 可以针对女性主义学者对男权学者如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的理论异议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鉴定;
b 可以针对女权主义文学、影视作品,如伍尔夫、陈染等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的分析;
c 可以就两个女性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性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看个人意见,希望能有所帮助。
女性主义是一个内涵很广的研究范畴,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看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希望探究的内容的。祝论文顺利。
10. 你如何看待现代女性的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有什么区别?
我来答
白色的明six
来自网络知道认证团队 2019-07-31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两种译法,源起相同,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然而使用时有所侧重。
一、两者侧重点不同
1、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女性主义则很侧重性,女性主义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学术,跟女权主义相比,女性主义算是微观叙事(关于个体),性别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地位,女权主义一般不涉及到性,换言之,女权主义算是宏大叙事(关于国家、历史)。
二、两者本质不同
1、女性主义是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权主义是更多从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及报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学批评所要求的打破父权制话语,实际是要求女性平等的发话权。
2、女权主义创立的社会性别概念也致力于探究一个被压迫群体,妇女的历史与现状。但是,与阶级概念的诞生不同,社会性别概念不是产生于一个或几个人的著述,而是女权主义的集体创作。
(10)女权主义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女权主义者更多是要围绕西方那种妇女的政治与权力相结合的运动而展开,西方女性主义背后有妇女政治运动相配合,所以是女权主义,而女性主义,更多的有一种中国化,因为在中国,女性主义是理论阶段上的,真正在政治领域里展开的妇女运动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