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动力是什么

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动力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5-09 06:11:41

①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② 儿童自我认知的中心期是

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③ 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相传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一、内因是根本

为什么拔苗不能助长呢?因为麦苗的生长不但需要阳光、水、肥、灭虫害、除草等外部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有自身内在生长发育的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书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生物的生长发育是这样,其他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拔苗助长”的惩罚。人的心理发展也要遵循它内在的发展规律。生物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则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即外因;而人的主观因素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内因。这个内因的水平如何,将对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凭借主观努力,即内因的作用获得事业的成功,他们一致认为,要获得能力,增长才干,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不行的。他们中许多人留下了宝贵的座右铭。

李卜克内西:“天才就是勤奋。”“没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有天才。”

爱迪生:“天才的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托尔斯泰:“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爱因斯坦:“A(成功)=X(劳动)+Y(方法)+Z(少说废话)。”

柴可夫斯基:“即使一个人天分再高,如果他不艰苦操劳,他不仅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就是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做到。”

门捷列夫:“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高尔基:“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主观因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在回忆他的生平过程时讲,他在读小学时因成绩不及格没有拿到毕业证,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在初一时数学经过补考才及格。从初二开始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他认识到既然天资差一些,就应多用一点时间来学习,别人只用1小时,他就用2小时,这样数学成绩有了不断提高,经过自己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数学家,这就是内因所起的作用。

二、内因与外因的矛盾

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朱智贤教授在他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简言之,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1.新的需要

指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由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要求真正地被理解和接受了,他就会在主观上产生一种新的追求和倾向。这种新的需要是以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品德不良的学生,最初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因此,社会和教育要求也就很难内化为他的需要,这时容易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犯罪。经过反复耐心的教育,或在犯了严重的错误后受到了惩罚,认识到了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才成为其改正错误的需要。这样就会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从头做起”,加倍地努力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形成学习的动机,其结果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2.已有的心理水平

指过去认识外界事物的结果,它经常代表着心理活动中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例如,品德不良的学生,在他没有理解并接受社会和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的心理水平,就是已有的心理水平。

④ 什么是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的范畴。所谓个性,指个体的倾向性心理特征。其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

小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他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吃手、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和别的东西一样来玩。此后,小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自我意识出现。1岁后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这是因为他逐渐把自己和别人、别的东西分开;认识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苹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口吃掉,枕头可以被自己从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随着言语的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吃饭”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2~3岁后,小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入实质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有具备明确的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品质如需要、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才逐步形成。自我意识通常要到青春期发育完成后才真正建立。

⑤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很关键,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逼迫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即使这项技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的能力可能会提高,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会导致你和孩子关系紧张,他的关联性(他与你的关系)和自主性也会降低。强烈的自主意识是形成自我激励的关键,在形成自我激励后,孩子青少年能富有激情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享受自己的成就。所以不要剥夺孩子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如果对生活的自主感较低,便无法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尽可能成为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他的老板或经理。如果孩子在家庭作业中面临着困难,要告诉孩子自己愿意提供帮助或者给出建议,但是自己的任务还是要自己完成。成为顾问就意味着彼此是合作的关系,为对方塑造安全感,培养主动性,而不是事无巨细地管控。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能够得到鼓励,我们就更愿意去完成。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小孩子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⑥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⑦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否会影响规则意识的形成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
会影响规则意识的形成

⑧ 皮亚杰认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儿童处于什么阶段

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

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⑨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呢?对此,目前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简言之,青少年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

这里,①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②新的需要是这个矛盾的活跃的方面;③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

活动、实践在心理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在第一节已做过分析。这里,我们对矛盾的双方再进一步作些分析。

一、“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机系统

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需要这种反映和一般反映共同之处,是“能被人意识到的”反映形态;和一般反映不同之处,在于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由它引起主体的“行动”。

1.需要的5个等级

由于需要这种反映形式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1938年摩莱(H.Murry)在所著《人格的探索》中列举了20余种人类需要。在这基础上,麦斯洛(A.B.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系统”这一理论。需要层系统把人类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按照它们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成5个等级: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例如,衣、食、住、行,延续后代等,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安全需要。摆脱各种危险,获得健康,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等,都属于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或称爱的需要)。希望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4)尊敬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敬,对名誉、地位的欲望,个人能力、成就要求被人们承认等。

(5)自我实现。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这是需要层系统中最高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麦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5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但是,如果满足了高级需要,却没有低级需要时,他可能牺牲高级需要,而去谋取低级需要,甚至于去“铤而走险”。

我们认为,麦斯洛的需要层系统理论,尽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根本的一点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思想教育改变需要主次关系的可能性。

2.需要的实质及其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需要的分类尽管复杂,但不外乎是2种:需要从其产生上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前者系个体的要求而产生,后者系社会的要求而产生;需要从其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2种分类是交叉的。不管哪种分类方法,人的需要总是带有社会性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方面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其相互之间是制约着的,因此,人的需要又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

需要可以表现为各种形态、动机、目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在个性方面,这些形态就形成个体或个性意识倾向性。某种原始性需要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高级需要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基础,但反过来,高级需要的表现形式往往抑制了低级的表现形式。例如,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及共产主义的事业,等等,而往往牺牲某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可见,需要的主次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需要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经常代表着新的一面,比较活跃的一面。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主客观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于是人的需要也会跟着发展而变化,起着动机系统的作用。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需要,由此推动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发展变化。

二、原有的完整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1.完整的心理结构

完整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代表着当时的心理发展水平:

(1)心理过程,即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发展水平;(2)个性特征,即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发展水平及其表现;(3)知识、技能与经验的水平;(4)年龄特征(第四节作专门论述);(5)当时的心理状态,即注意力、心境、态度等。

2.完整心理结构的统一

我们平时说,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上述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出发,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原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心理结构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原有的一面,比较稳定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将原有心理水平看做是保守的。任何人原有的完整心理结构,都有它的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或有待于发展的方面。

三、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对立统一

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在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各种新的需要,必然与原有心理结构构成新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也互相转化。

矛盾双方是同一的,又是斗争的。其结果不外乎2种,①新需要为原有的心理水平即完整结构所同化,且趋于一致性,则促使心理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②新需要被原有心理水平即完整结构所否定、所排斥,则仍使心理保持原有的水平。是第一种状况好还是第二种好,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要看其内容和心理发展的方向。

例如,新的求知欲需要形态,促使主体在原有水平上去学习、探索,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这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吃喝玩乐的需要,促使青少年的原有心理水平获得“同化”,往往使他们走向歧途。又如,正确的思想教育的要求,激发起学生积极上进的新的需要,但原有心理水平中因有十年文革留下的伤痕,它可能否定新的需要。

这种对原有水平的保持,说明这个学生未能进步。但是与此相反,健康的原有心理水平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侵蚀所激起的各种需要,这种原有“本色”的保持则意味着进步。

总之,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所组成的矛盾是十分复杂的。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在青少年的活动中,他们所产生的新的需要同原有心理水平的斗争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这个矛盾的运动,才推动着青少年的心理不断变化、发展。因此,这个矛盾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内部矛盾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根据,环境和教育则是这发展的条件。其中教育是最主要的外因,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最重要的条件。

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呢?这里,必然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这在教育界是有争议的。

我们认为,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适宜的。过低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要求还是品德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产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过高的要求,远远脱离学生原有的水平,使他们“望而生畏”,不仅产生不了学习和上进的愿望,即使激起新的需要,也不能为原有心理结构所“同化”,难以构成心理发展的动力。

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中学阶段任何教育与教学措施,都必须符合这个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工作中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向中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使合理的要求变成其新需要,并以此为动力促使他们的心理向前发展。

热点内容
小公司去中心化 发布:2025-05-14 13:36:53 浏览:397
币圈拉盘洗盘视频 发布:2025-05-14 13:34:12 浏览:386
比特币会跌至一万吗 发布:2025-05-14 13:34:11 浏览:937
比特币洋洋访谈 发布:2025-05-14 13:34:08 浏览:180
元宇宙实现不了 发布:2025-05-14 13:33:35 浏览:307
区块链投资名词 发布:2025-05-14 13:29:13 浏览:837
去延安中心街坐几路车 发布:2025-05-14 13:29:11 浏览:763
区块链微信推广 发布:2025-05-14 13:22:54 浏览:126
区块链怎么上传消息 发布:2025-05-14 13:22:04 浏览:656
会计数字货币银行 发布:2025-05-14 13:15:39 浏览: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