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
Ⅰ 获得去中心性的年龄,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问题
从5~6岁开始,“社会交往引起一个逐渐结构化或社会化的进程”,自我中心化言语濒于消失,象征性的游戏向着有组织的、有规则的游戏发展,儿童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并且在人们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在道德情感方面则逐渐向相互尊重和互惠的方向发展。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于众多的永久性客体和人们之间的。(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儿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制造的各种东西,就认为湖、山、树、明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认为梦来自屋外。(3)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4)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
Ⅱ 自我中心型角色包括什么
文档介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幼年儿童和成人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看法。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发展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 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感觉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2岁)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中,没有自我意识。① 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②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中心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开始)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③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中国大网络全书》 自我意识阶段划分 自我中心期 儿童从八个月开始有自我意识。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3~7岁) 客观变化期 3岁到青春期。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期,为走向社会创造各种条件的准备时期。 主观化时期 青春期开始到成年阶段,属于自我意识成熟,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是指他的思想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人、事,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的意见。 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包含了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了自我意识的基本形式。 自我中
Ⅲ 1. 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 感觉-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前运算阶段是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扩展阅读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Ⅳ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拓展资料:

拓展资料: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让·皮亚杰-网络
Ⅳ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区别
1、研究儿童年龄段的不同
具体运算阶段: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年龄段是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年龄段是12~15岁。
2、思维特点不同
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是守恒性和能进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的特点是少年能够同时对超过两种以上的变量进行处理、能够考虑到事情的发展和变化、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逻辑性的假设、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适当的损期、有能力査明事物的内部一致性或逻辑联系、能够客观的分析他们自己、他人及他所处的环境。

(5)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扩展阅读:
增强形式运算思维的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可以促进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并可降低他们自我中心主义的水平。首先,青少年早期的个体面临着一系列角色关系所提出的既相容又矛盾的要求。这些角色关系常是指自己身为儿女、工人、学生、朋友、约会对象、信奉宗教者和公民。
他们所承受的最直接的压力就是多种期望对他们行为的要求。身兼多种角色有利于他们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因为他们必须在决策时考虑到自己的多重身份并进行多方面的权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具体运算阶段
网络-形式运算阶段
Ⅵ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Ⅶ 自我中心发展儿童处于哪个阶段选择题
前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
Ⅷ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谁提出的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来自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很自私,而是指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

(8)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中心扩展阅读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Ⅸ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心理都以确定不移的顺序经过各认知阶段发展。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开始协调感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出现表象和思维;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等。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这时表象和语言的信号性功能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大大扩展了儿童的智慧活动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和“可逆性”,且自我中心比较突出。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时儿童有了具体运算能力,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运算”(operation) 是皮亚杰的智力成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运算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变换信息的一种特殊的智力程序,而且它是可逆的。但这个时期儿童的运算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时的青少年已有形式运算能力,其心理水平已接近成人。所谓“形式运算”,是“使形式从内容解放出来”,思维超出了所感知的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如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等。
Ⅹ 皮亚杰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观点,你同意哪些
您说得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里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第三条“具体运算阶段”,含义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护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第二,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第三,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第四,思维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所谓去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记忆:具体运算阶段出现(7-11岁): 1守恒观念(可以丈量长度/体积/距离/面积);2有简单抽象思维;3恪守规则不敢改变;4思维具体可逆 5去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