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去中心化
『壹』 如何推动教育资源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本身就是降低准入门槛,以开放的姿态引入各方资源投入办学,对于老师们有什么影响呢?
尽管保障和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是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直接来办学校。换句话说,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也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实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主动对社会开放,允许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存在,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 如近年来,民办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的机制束缚着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是对现有民办学校的限制,比如像公办学校一样对民办学校的生源进行划片,这对民办学校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二是对成立民办教育机构的限制 , 与发起设立公司相比,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难度还比较高 , 尤其是在用地等方面。
可以通过推行学券,促进公办学校之间展开竞争。
学券制度的要害是学校拨款机制的改变。政府可以给每位适龄儿童颁发学券 , 学校凭借最终的入学人数 ——也就是学券的多少来向政府申请办学经费。在这种制度下,各个学校就更有动力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同。如果学生对学校不满意,可以转入其他学校。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有了选择权,学校失去了垄断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之间对学券的竞争,会在整体上推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此外,可以通过教育集团化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
在现有的体系中,优秀的教育机构很难跨区域提供服务——既无法跨区域招收学生,也很难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假如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像教育培训机构那样,通过“连锁经营 ”实现跨地域经营,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尽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推进教育集团化,但并不普遍。需要指出的是,集团化不是很多人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通过优质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
人民对市场经济的满意,来自于市场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相信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将给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能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相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会有很大改善。
『贰』 你认为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平衡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后果
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政策对所谓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扶持,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校际间极不平衡。“人、财、物”等优质教育资源往所谓的示范、重点学校集中,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二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同样是当老师,在城市里的重点学校、普通学校、或在农村乡村当教师收入差距很大,有的甚至达到几倍!这就导致优秀老师集中到城市的重点学校中去,促使重点学校越办越好,而一般学校越办越差。
表面上看来,这种教育政策导致高效率、高质量,倡导了竞争精神,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但却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毎个公民有权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质量。对于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教育的效率,而是教育的公平。要在公平的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让毎个公民能平等的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听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必然加剧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损害的是极大部分学生的利益,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
『叁』 如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第一: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和优秀老师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其落后现状。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上的起学。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垒,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为吸引更多的优秀老师到偏远山村,应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条件。
尽管我国在不断的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尤为严重;然而均衡教育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体现、重要保证和根本途径之一, 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资源均衡观, 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并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等种种有效途径,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缩小,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均衡教育资源。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90%以上的重点学校在城市,而目前我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含县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人,这与中国基础教育在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分化,导致了一些农村中小学学生存在辍学、流失等现象,甚至还有新的“读书无用论”苗头萌生, 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太效应”, 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继续“薄弱”下去, 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同时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一大障碍。
『肆』 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呢
1.地区和城乡差距 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2.政府规定执行不力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进入1990年代末,各方面都出现了乱收费。教育也不例外。本来乱收费是要进行整治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乱收费,某些主管部门有提成,再加上乱收费的优质学校收入高、受益大,很多权贵名流子孙多通过走后门在这些学校就读,于是他们的话语权处于强势。造成整治乱收费行为对这类学校进行妥协,使反对乱收费的做法退到“三限”标准,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而且只适于高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规定的执行力仍然进一步被弱化,乱收费不仅限不了钱数、人数和分数,而且还把这种仅适于高中的规定,扩大延伸到优质的初中和小学。初中、小学、高中收取择校费的情况此起彼伏,力度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有钱、有权的子女就读优质学校,无钱、无权的子女则入优质学校无门。
3.制度设计偏颇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笔者邻居家离中关村某小学不足50米,由于这所小学是优质学校,各方有钱人都盯着这个学校,愿拿钱让孩子入该校读书,于是学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邻居的孩子只好去离家约1.5公里,要过4个路口的小学就读。为了孩子上小学,家长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风雨无阻进行接送。
4.学生家庭收入过低 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
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的政策,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可以入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再加上高中、大学收费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贫困学生面临上高中、大学的困难。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显减少。河南信阳高中是笔者母校,当年90%以上是农民的孩子,而今农村的孩子大为减少。我们在学生宿舍发现,多数学生床下从这头到那头摆满了鞋子,而床下只有一双鞋或只有一双拖鞋的孩子,只有几个。校长说,床下鞋少的都是家庭收入较低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驻马店市黄淮大学办了一所与国外大学合办的学院,这个学院因三年后可以出国续读,收费较贵,在本地居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大学虽然在本地,可能上学的多为外省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如,中山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已经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学报到薄显示,农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这同中小学中农民子女占在校人数70%以上相比,呈现出过分悬殊。
『伍』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得好”新局面、补充。同时、农村教育弱的两极分化问题,逐步建立教师“越往基层。客观来说,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今年,促进师资配置公平,有效缓解城区教育强。从去年开始,就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待遇等关键领域,全省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教育过程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紧扣乡村教师培养,我省教育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启我省乡村教师“下得去,我省全面启动教育精准扶贫全覆盖行动、培训、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留得住
『陆』 教育资源有限或没有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资源有限或没有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不发达导致的。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样,教育对经济的带动也是很大的
『柒』 教育资源均衡应该拿什么均衡
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也就是说,既要均衡发展,更要优质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诉求。因为,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后,国务院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并由此引发的择校问题,表面上看是教育资源配置一开始就没有兼顾好均衡问题,其根源却是我们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教育部很早以前就明确表示不能搞重点班、重点校,现在各地的特色学校、实验学校、示范学校都是属于改头换面的重点学校。当择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的时候,国内许多教育学者都一致呼吁,教育资源配置一定要向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向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而实际上均衡教育资源并没有做到这种倾斜,所以才导致了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首先,均衡发展必须和优质发展结合起来,否则,均衡教育难以避免陷入教育“平庸”。
其次,均衡发展必须依靠优质发展而实现,教育集团化是优质与均衡的桥梁。均衡教育资源是政府办教育的职责。教育集团化应该是当下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的一座桥梁,但是,有了桥不一定能够通车,还需要这座桥具备通车的条件。教育集团化需要大面积实验和深层次研究,才能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教育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通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资金投入、学校师资力量三个方面的均衡,最终实现《义务教育法》教育均衡的公平原则。
『捌』 如何看待当前教育资源集中化
中国教育资源集中化问题仍然无法改善
国家每年都在鼓励各个省份将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鼓励各大高校向非省会城市建设,可是这几十年来只能说是口号喊得响,真正做到的屈指可数。
曾经,四川某大学因为校本部在偏远的川南城市而让我这个本校学生深感自豪,很少有学校能够把学校建设到相对落后的城市之中,而且一呆就是六十多年,这是一种何等的魄力。可是近些年来该学校也是顶不住了,所有相对好的资源开始前往省会校区,四个王牌专业搬走了,老师调走了,为了省会校区宿舍翻新了,食堂翻新了,并且还实行了很是民主化的“回音壁”意见反馈网站,可谓是硬件软件一应俱全。可是反观本部校区,除了在把危楼翻新,操场返修,没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学生宿舍没有改变,学校食堂仍然让人无语,也没有所谓的意见反馈网站,学生的呼吁只能是妄想无人回应,更引起校本部学生愤怒的则是近期的搬书,搬树的事件,屹立在校本部十多年的银杏树要被搬往省会校区,图书馆的一部分图书也要前往它们的新家了。这一切引起了校本部学生的愤怒,网上微博纷纷声讨副校长,以至于副校长删除了微博。说来真的汗颜,本来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会搞成如此状况。其实,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几棵树几本书的问题,其实是沉积在心中的不满在这一次事件中爆发出来而已。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却受着让自己感觉不平等的待遇,对于现在很会保护自己的九零后来说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这也反映出我们所谓的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是何等的荒谬和可笑。连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校区的教育资源都无法合理分配,谈什么整个中国的教育资源合理优化。中国的高校还是寄希望于能够留在资源更加丰富的省会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里可以对外交流更方便,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教师资源,可以更加直接的与省政府接触沟通,许多的便利让更多的高校挤破头皮也要冲进省会,不管有没有地方建设学校,只要有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这就是我们中国高校的现状。我们曾经想过许多办法让更多高校分散开来发展,政策优惠,资金补助等等方法可是依旧效果不明显。因为小城市让高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利益。这其实从大角度看是我国现在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高校分配不合理的一系列问题,这是需要我们一步步去改变,而且是必须去改变的,这是一个国家如何继续发展下去避免城市过度饱和和不平衡发展的解决之道呀。
『玖』 幼儿园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幼儿园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这个比较中心,教育资源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