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去自我中心举例
1. 引起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
幼儿自我中心一般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别人的观点。
2. 儿童自我中心性的实例(写详细)
儿童自我中心论的实力,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来写。
3. 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哪些
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4. 幼儿自我中心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 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 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作了不同的划分。皮亚杰从幼儿言语的机能出发将其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其中, 自我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种表现形式。维果茨基则依据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以及听不见的喃喃自语几种类型。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据皮亚杰统计, 3 岁以前, 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 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 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 进一步减少到 1/4。而维果茨基则认为, 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 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 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 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 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 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 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 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 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在学前阶段,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二、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自我中心言语是幼儿言语发展必经的阶段,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关联。认知心理学关于前额叶发展、执行功能发展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等三方面的研究能解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1.幼儿前额叶的发展 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是控制和整合各种复杂关系表征的生理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活动, 诸如意识、思维、想象、注意等都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相关。
5.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见,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6. 如何有效克服幼儿自我中心倾向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就能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为发展到社会水平的行为(如交往行为,对集体的态度、社会规范等),尤其要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等。
7.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8. 幼儿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幼儿时期也就是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9. 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游戏是什么游戏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