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算力
❶ 高三如何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首先这个计算能力那些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可以
❷ 什么是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operation ability)数学能力的基本成分之一,指运用有关运算的知识进行运算、推理求得运算结果的能力。
运算实际上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运算即是推理.数学运算在初等数学阶段主要是四则运算,整式、有理式、根式运算,指数、对数及三角函数运算.到高等数学阶段就有极限运算,微分、积分运算,向量、矩阵运算,数据、信息处理和概率运算,集合、逻辑运算以至于更广义、更抽象的运算.数学运算能力当然包括所有这些方面的运算能力.要培养上述各种运算能力,首先要学生掌握各种运算的有关知识(如环绕运算对象的概念、性质,运算的定义、法则等).在运算过程中必须对上列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足够的训练.运算能力的内容也是在发展的.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在中学不再需要去学四位数学用表,不需要多作多位数数值计算的训练,但需要发展估算能力,发展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再由于运用程序计算器以至计算机,由程序保证可以进行更多种、更复杂的运算,这时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程序设计或算法语言来获得使用它们的运算能力了。
❸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 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
❹ 算力作为新基建产业一环,未来将有多大空间
IDC此前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中用于算力的投资将超过176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该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而算力也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并成为中国新基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XnMatrix是全球化、去中心化的新一代云计算平台,是Web3.0智能时代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
❺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 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75-25;125×8÷125×8,(125×8)÷(125×8);……让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运用性质、定律可以简便,明白为什么有些可以用,有些题不能用。 在简便计算训练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如25×48,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算法,(1)25×48=25×4×12;(2)25×48=25×(40+8);(3)25×48=(5×6)×(5×8);(4)25×48=(25×4)×(48÷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 2、及时校对的习惯。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要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4、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方法
❻ 全民算力可靠吗
首先你的问题不太明确,如果你说的是之前那个山寨全民链,那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不靠谱。区块链的世界里除了比特币和少数主流币之外其他都是垃圾。
如果你说的是做算力租赁和矿机生意的全民算力,那还是靠谱的,好歹也是矿海会的成员嘛。外界不太了解,我们圈内人还是清楚矿海会这群人的,他们虽说都是些泥腿子(相比比特大陆而言),但也都是矿圈老人了,也算是比特币的早期信仰者了,底气还是比较足的。
❼ 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能力传统提法包括:
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运算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而根据教育目标来可分为:
数学知识、
公民
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四个方面,着重从个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
“运算能力”即“计算能力”是数学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可以说一个学
生计算能力欠缺,
数学必然彻底没戏。
再奇妙的解题思路要靠计算去实现。
无论是小学还是
中学乃至将来的大学,
计算能力高低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发展。
因此,
学生的计算能力事关重
大。
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必须抓好初一计算。
万丈高楼平地起,
高楼基础不牢后果可想
而知。初一年级是奠基阶段,正因为是基础,所以它就显得更加重要。
七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扎实,
一是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差,
多数学生养成了时间加
汗水盲目做题的习惯,
虽然做了许多题,
但是没有真正去思考;
二是对有理数的概念、
法则
的要点把握的不准确,
运用中往往顾此失彼,
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运算。
我在教学实践中着
重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重视奠基把握关键
“有理数”
作为代数的奠基,
安排在初一的开始。
这一单元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决定学生
初中数学的发展。在这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关注知识生成,立足长远发展:在数轴、绝对值、相反数等相关知识储备后,进入
了有理数加法运算开始,
就应该特别关注每一种运算法则的探讨,
切不可像有的老师开玩笑
说:
一上课直接宣布计算法则,
然后开始做题目巩固。
必须要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
吃透
新课程精神,
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与发展。
探究法则时应当在设置合适的学生身边的情境后,
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分类、讨论表述,用心去理解法则,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准确
运用法则正确、灵活地计算。
2
、定性放在首位,强调操作规范:与小学数学相比,只因为引入“负数”
,小学计算的
平衡被彻底打破。多少学生因为在符号上的失误做错计算,大家有目共睹。例如:
计算下列各题:
(1)-1+3
(2)-12-2
(3)(-3)x(-5)
解
:
原式
=-4
解
:
原式
=-10
解
:
原式
=-15
以上都是“定性”惹的祸,因此,笔者觉得无论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中的哪
一种运算,都应该把“定性”放在首要位置!符号一错大错特错。其次,计算的操作规范必
须从严要求,
从运算起始阶段就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为了打破这种定性,
我在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时,
没有严格按照规范的数学语言出事计算法则,
而是根据实际情景编排了符合学生心
理富有情趣的通俗语言,例如同号两数相加,都姓负是一家,相亲相爱
加一起。异号两数
相加,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谁厉害听谁的,打一架,力量就减弱。这样学生掌握的很好,而
且很乐于学习。但一定要让学生要明白:我们都是同学,要相亲相爱友好互助。
3
、重视混合运算,强化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有理数运算的高级阶段,在教学时要特
别强调运算顺序,
规范操作程序。为避免少走弯路,教师要求学生先整体读题,观察混合
运算里,有哪些运算,有无括号,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应按照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
教师的板书要工整、
并且有示范计算过程的正确数学格式,
教育学生要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要对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及时来个“友情提醒”
,当然也可以先让其跌倒再点石成金,这
样记忆更深刻。
4
、提醒学生要耐心,细心、抱着一定能算对的态度参与计算。书写步骤齐全,关键步
骤不省略,反映出计算的顺序和思路。
二、整式加减承上启下:
有理数单元结束后,
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代数阶段
“字母表示数”
,
而字母表示数单元
中的
“整式加减”
又成为计算的重头戏。
整式加减的计算能力要想提高,
就必须重视教学的
全过程,要在宏观上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在微观上加强操作流程的规范。
1
、先学化整为零,再学化零为整: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合并同类项,因而,先要对同
类项要有清醒的认识:同类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所含字母相同;
(2)
相同字母的指数也
相同。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正确识别同类项后,
通过教学探究让学生明确合并同类项其实
就是系数相加减,而字母及其指数保持不变。对于去括号的知识的学习,学生有两大瓶颈:
(1)
、符号失误;
(2)
、出现漏乘。
对于这两个棘手问题,
在学习去括号时,
抽象概括很重要。
在实际教学时,
总结去括号
的法则后,这样浓缩成“
‘+’
(
)不变号;
‘-
’
(
)要变号。
”朗朗上口,学生饶有
兴趣,
记忆清晰。
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时,
还要注意用一个数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
就如
同给班里每个孩子分月饼,
要是不给李四吃,
他就要哭鼻子,
不给谁吃谁都不高兴。
因此每
个孩子都要分到月饼。
2
、重视操作规程,强化计算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计算题更是一票否决:即一步错步步
错。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规范解题的步骤,清楚整式加减有哪几个步骤,每一步明确应该
做什么。通过例题以及学生的操练,把整式加减的步骤总结为:
1
去括号;
2
标记;
3
交换;
4
合并。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整式加减计算的流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减
少计算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3
、点拨解题思路,认清问题本质:在整式加减中,题型不少。解题思路要通过适当的练
习及时加以点拨,
如
“求代数式的值”
学生往往思维定势,
把字母替换为数字直接代入整式
中进行计算,
失去理智全然不顾代数式的复杂,
而乐此不疲。
老师必须点化到位,
让学生明
白先化简整式再代入求值为上策。又如解读“
......
结果不含
x
项,求
m
的值”这种问题,学
生解题时一叶障目,不能通盘考虑。这里老师就必须点化:
“结果不含
x
项就是指此代数式
化简合并后的
x
项的系数
=0
。
”总之,教师对于出现的新的问题要及时让学生思考尝试解决
后,再点化学生,这样印象深刻。不管是什么样的题型,如果大多数学生出现了偏差,作为
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及时小结,
唯其如此,
才能把学生的整式加减的计算能力,
提升到一个
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