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杰去自我中心化
Ⅰ 皮尔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是对的吗
一 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二 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认知发展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因而这些阶段具有普遍性。第二,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2.前运演阶段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守恒性。3.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在篮球中时更大些。就一般而言,运演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演阶段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Ⅱ 评述皮尔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 教育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皮亚杰认为,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因此,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同化所学的知识,要让他们去理解。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将迫使学生主要依据记忆来学习。记忆而缺乏理解,其结果只能是既不能学到知识,也没有促进智力的发展。 [2] (二) 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得有准备,教材的结构和顺序要适应认知发展的先后次序,学校课程教材的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在确定课程的难度时要经过设计和实验并充分论证。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才能恰当地控制教材、选择介绍新知识的最佳时间、决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现方式、确定合适的教学速度。简言之,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应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三) 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智力正是在有机体作用于环境(同化作用)和环境作用于有机体(顺应作用) 两种机能作用下, 经过不平 衡———平衡———不平衡的不断循环往复,才从低到高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知识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 [3] 。这 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经验,又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状态,让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矛盾的兴趣,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才更加有效。 (四) 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或其建构主义,从本质上阐释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其思维发展过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外部环境(或者说是教育环境) 不 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增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学生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主体。“图式”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
(五) 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皮亚杰关于“活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活动在内,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六)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因材施 教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儿童的成熟、经验和社会交往不同,儿童会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就会使有的儿童认知快些,有些儿童慢些。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教学要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了解他的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接受教育,按照各自的发展步调发展,加强个别化教育。
(七) 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强调平衡是儿童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证明了认知是主体在不断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能动性的结果。他发现了自我调节在平衡中的作用,指出儿童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主体能动的调节作用。主体在自我调节的平衡化过程中实现认识结构的连续更新和螺旋上升。皮亚杰的平衡化目标在教学中的精神实质就是促进儿童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功能的自我调节系统,促进其主动有效的学习。因而,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的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并培养学生对自己知识获取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Ⅲ 皮尔杰认为,3-5岁是什么的高峰期
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