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
❶ 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吗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最主要的就是要从小事做起
比如一个苹果分成三份
故意大小不均
让他把大的拿给爸爸妈妈
并告诉他这里面的道理
时间久了他就慢慢的
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
往上画什么就是什么
❷ 如何应对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问题
第一:转移家长注意的焦点:孩子为什么会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在家里全家人都以他为中心,我们原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败家子”的写照,但现在我们想想家里的小孩子,有多少个不是这样呢?家庭将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以孩子小为借口什么都哄着、宠着,使他从小养成了“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围着我转,都是为我服务的”这样一个思维习惯,那这样的孩子到社会怎么会不碰璧!其实孩子就是家庭一个普通的成员,只不过由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比较差,还是未成年人,需要大人的照顾,这是人的本性,但和孩子交往中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是高人一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接触的两个案例都是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保姆带大的,父母唯恐孩子生活受苦,对保姆千叮咛万嘱咐,钱也由着花,有这样生活服务型的“大臣”,难免就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第二:同理心教育:我们古代圣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常说:“吃亏是福”,家长总怕孩子未来走上社会吃亏,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将社会上一些阴暗的东西说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形成对社会的戒备心理,加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那这个孩子和别人的交往问题就会非常严重。所以,要想让孩子克服这个心理问题,最好的法宝就是“同理心”,遇事多让孩子想一想:“假如别的小朋友也对你这样,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第三: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想着孩子事事都不吃亏,其实让孩子经受些挫折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生活中的挫折会让孩子更加成熟与坚强,没有经过挫折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与人交往有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坏事,家长以“同理心”进行引志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那种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存在问题就更怕孩子与人交往的作法只能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❸ 具体怎么做可以有效的正确的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呢
1、学习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共性知识,观察孩子天赋秉性的个性差异,并给予尊重。2、你对孩子问题的焦虑比问题本身对孩子伤害更大。担忧就是不信任,不信任就会去控制,控制就会削弱孩子的力量。3、不是引导孩子,而是你要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爱好,构建好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不以孩子为中心。
❹ 如何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一般来说,儿童在三岁左右有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 ,这就成了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希望得出以下的结论: 1、孩子自我意识在三岁左右萌芽,这时候是对其引导的最关键时期; 3、一但发现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或因这个问题与其他小伙伴的交往障碍那就要及早纠正,越早越好,而纠正孩子首先要是改变大人的思想观念。 第一:转移家长注意的焦点:孩子为什么会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在家里全家人都以他为中心,我们原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败家子”的写照,但现在我们想想家里的小孩子,有多少个不是这样呢?家庭将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以孩子小为借口什么都哄着、宠着,使他从小养成了“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围着我转,都是为我服务的”这样一个思维习惯,那这样的孩子到社会怎么会不碰璧!其实孩子就是家庭一个普通的成员,只不过由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比较差,还是未成年人,需要大人的照顾,这是人的本性,但和孩子交往中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是高人一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接触的两个案例都是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保姆带大的,父母唯恐孩子生活受苦,对保姆千叮咛万嘱咐,钱也由着花,有这样生活服务型的“大臣”,难免就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第二:同理心教育:我们古代圣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常说:“吃亏是福”,家长总怕孩子未来走上社会吃亏,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将社会上一些阴暗的东西说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形成对社会的戒备心理,加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那这个孩子和别人的交往问题就会非常严重。所以,要想让孩子克服这个心理问题,最好的法宝就是“同理心”,遇事多让孩子想一想:“假如别的小朋友也对你这样,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第三: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想着孩子事事都不吃亏,其实让孩子经受些挫折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生活中的挫折会让孩子更加成熟与坚强,没有经过挫折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与人交往有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坏事,家长以“同理心”进行引志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那种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存在问题就更怕孩子与人交往的作法只能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❺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❻ 3岁孩子“自私又霸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行为,父母要怎样引导
什么都是我的!”孩子出现自我中心化的趋势,父母应该如何引导
3岁孩子“自私又霸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行为,父母要适当引导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跟小北妈妈聊天时,她说她很忧心,小北刚满三岁,性格和行为上就有变得“自私又霸道”的趋势,平时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小北就把自己的玩具护得紧紧的,无论大人们怎么劝说让他分享,他也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
小北闹着要买一块蛋糕,拗不过他耍赖不走,小北妈妈就给他买了。正巧外婆过来看他,小北妈妈说:“小北,不能光顾着自己吃,把蛋糕跟外婆分享好不好?”小北立刻拒绝:“不给不给,这是我的蛋糕。”
外婆笑了笑,逗他说:“小北,你看外婆给你带了你爱吃的水果,你怎么都不给外婆吃一口蛋糕?”小北不管不顾,大口一吃,把蛋糕吃完了,说:“我要全部吃掉。”在一旁的小北妈妈听了,气得又不能打不能骂,不知该如何是好。
为什么3岁小孩子会有自我中心化行为呢?很多父母也很疑惑:明明这时候的孩子还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如此发展下去,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地变得自私冷漠、霸道无理呢?
❼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❽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见,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❾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