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主义啥意思
1. 自我为中心是什么意思
自我为中心,即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哲学范畴里的定义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凡事都从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发考虑问题,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至上,并不顾他人与大众的利益与感受,一切以个人得失进行思维的主张与行为的模式。
另外,个人主义,在社会学范畴里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已,不顾他人的错误思想。
(1)去自我中心主义啥意思扩展阅读:
自我为中心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讲的话
无法体谅别人说话时的心境,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感受。只管说出自己想讲的话,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甚至伤害对方感受而不自知。不关注别人的需求,也没有兴趣满足别人的需求。
2、习惯性的防御
因为不想听别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所以不假思索的对批评作出反应,即便这些这些看法具有建设意义。这种防御的作用就是使别人的反对无效。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爱抱怨,所以,容易思维固化和狭窄。
3、认为自己最明智,凡事以他为主
他们傲慢认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很多,不想听取他人的任何建议,希望凡事顺着他们,否则就容易心生怨恨。这类人工作中与人合作非常困难,现如今都需要合作,每个人想法和立场都应该有机会被听到。
2. 怎样驳倒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是以一种单线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一切皆以自我为核心,遇事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能从全局看问题。
1。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宠爱,事事拔尖,在班里仍只考虑自己的存在,不顾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骂,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爱,而忽视给予别人爱,只对自己的事情关心
3.一些不良个性品质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诸如自负,爱好虚荣,依赖性强,内心空虚等都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或亲戚、朋友中有这种自私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你。
5.要敢于突破“以自我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即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体。
6.与“以自我为中心”做斗争,不是要绝对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是要学会兼顾多方的利益,不走极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样就可以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这是不好的,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你的人生。如何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呢?自己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做到改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思想,也能做到为他人着想了。这样的人才是成功的。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于他自己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蝇头小利的追求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可能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3.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4. 自我中心主义的介绍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06一1880)提出的概念。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婴儿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判断与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来推理和不注意对人的意图而回答问题。皮亚杰把婴儿这种来发展的思维特征叫做自我中心主义。他还认为,婴儿出生后,在十八个月的时候,就发生一种普遍的“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这时儿童的身体、动作就必须参照其他一切事物,以形成对它们客观关系的了解。
5. 什么叫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中心主义,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5)去自我中心主义啥意思扩展阅读: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
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比主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分别是,前者更接近定义论,而两者最重要的分别除了对“我”的定义之外,还有对“我思故我在”的态度。
6. 自我主义是什么意思
自我主义一般指自我中心主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指婴幼儿的判断和行为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强烈影响的倾向。在0~2岁和2~7岁的两个阶段中, 婴幼儿都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
婴儿在18个月以前主要是随外界的刺激而动作,对外界的认识和情感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此时婴儿还不能意识到自我, 因此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自我中心。
(6)去自我中心主义啥意思扩展阅读:
自我主义分类:
1、主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是“我”的思想。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认同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是典型和较平缓的自我中心主义。
2、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自我中心主义提出者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