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
⑴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⑵ 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表现是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约10岁至19岁、20岁,是由儿童期转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是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
1.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仅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完善自己人格特征方面的重要保证。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它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原因的影响:
(1)生理原因:青春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身高体重剧增。同时,性成熟开始,性意识觉醒。这些急剧变化使儿童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了,出现了“成熟感”。
(2)心理原因:身体迅速发育的同时,儿童少年获得一种新的思维能力,一种能够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内心活动加以分析、评定的思维能力,称之为反省思维。他们通过反省思维对自身进行思考,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行和情绪状态。
(3)社会原因:父母和教师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青春期正面临着许多有待自己抉择的问题。这一切意味着青少年不得不正视自己、内省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必须不断调整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团体中占一定地位,受到同伴们的认可和尊重,并渴求找到知己朋友。在与同龄人相处中,青少年不仅喜欢注意和评论别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而且喜欢把自己与同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这就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成熟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随着这种成熟感的产生,他们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看待,让自己享受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实际上他们仍需要依附于家庭和成人,因此常产生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如果这时父母或成人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他们便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大人对他们的束缚和监视。正因为如此,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常与父母和老师“对着干”,往往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和疏远意图。
②自我的分化:自我有两种,一是有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另一是可以作为客观观察对象的自我,即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这两种自我由最初的混饨状态开始渐渐分化。青春期开始认识自己的同时,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统一自己,这是青春期个性重组的表现。因此,主观自我里包含着理想化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一种幻想。临床心理学认为,客观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距离太远,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有的青少年会沉溺于自我观察和自我陶醉中,会使自己脱离现实,陷于孤立,乃至怀疑自己的不真实性,导致人格解体。
③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青少年强烈地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他们常会照镜子,研究自己的相貌和体态,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当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时,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被别人观察的对象,而较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观察者。因此,他们好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她)的情感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常以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有些法则只对别人发生作用,而对自己是个例外。这种想法可能会促使青少年去冒险。
④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自我评价是指自我对自己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二是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2.性意识的发展 性发育的逐渐成熟,促使少年的性意识急剧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从对异性的好奇逐渐转化到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向往和接近倾向。性意识有力地动荡和改组着少年的心理内容和结构,而社会生活条件及环境又制约和影响着少年的心理水平和行为方式。所以,此时表面上男女生之间界限划分,内心却都怀着对异性的神秘感,渴望并想象去接近对方;他(她)们表面上互相回避疏远,实际上却在敏锐地注意着对方的举止言行和身体变化;表面上在异性面前拘谨、羞涩,实际上常用爱美、出风头、冒险行为甚至恶作剧来招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他们开始特别喜欢在学习、工作之余搞点美术、摄影、音乐、舞蹈,观看电影、文艺作品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3.认知发展 儿童11、12岁起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此时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初中年龄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感知活动已相当精确和概括,理解性记忆已取代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加迅速,能正确掌握概念,并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还不够稳定和全面,但在某些问题上的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有时比成人更深刻。学习已能独立思考,自行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学习态度则更加自愿、刻苦和主动;具体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高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其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即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稳定在毫无直接兴趣的、比较抽象、枯燥和困难的学习任务上,并能在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有时比一般成人更加精细、深刻和全面;学习动机更加深远,学习兴趣明显分化,学习中能采用按系统、意义、分类进行归纳和对各学科作交叉综合性记忆的方法,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4.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发展处在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成熟感使得少年希望尽早摆脱童年期的一切,寻找到新的行为准则,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并且因性发育的日趋成熟,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无法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在这些生理。在心理和生理的内驱力作用下,他们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从而感到种种困惑和烦恼。
(2)心理成熟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水平常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主要表现为:①反抗与依赖:强烈的独立意识常使青少年不愿服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但是,他们在内心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生活中还需要成人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②闭锁性与开放性: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渐渐闭锁起自己的内心,不愿向他人吐露自己的心声,但同时又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③勇敢与怯懦:心理行为上常有勇敢的想法和举止,甚至有鲁莽冒尖的冲动,但有时又十分羞怯退缩,在公众场合表现扭捏拘谨和不够坦然。④高傲和自卑:容易凭一时感觉对自己下结论,对自信程度把握不当,易高估或低估自己;对挫折耐受力较差,可因偶然的失利和挫折产生极度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成人意识使青春期少年力图从各方面否定自己的童年,但又留恋童年期的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和简单明了的情绪宣泄方式,尤其遇到失利或挫折时,希望得到自己小时的那种关照和保护。
(3)易出现心理及行为的偏差: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会感受许多心理矛盾、压力和心理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就有可能在情绪、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行为偏差。
⑶ 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具体表现为,哪四个
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就是说什么时候总是替自己着想,从来不为别人着想而且也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⑷ 自我中心化思维与自私自利的区别
前者以自我为中心属于大男子主义
但并不代表就不关心他人
只是希望别人能以自己的意识为主导而已
而后者是以损人利己主导
自私自利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希望可以帮到您
⑸ 皮亚杰思维阶段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⑹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化分得几个介段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⑺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⑻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⑼ 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行为,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
“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婴儿阶段表现为“征服物体”(theconquestoftheabject),此阶段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向。2—6岁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征服符号”(theconquestoftheabject).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指主体在体认万物时,因互渗律(相信一切事物互含互摄的思维关联原则)机制的驱动,强行将客体纳入、同化于主体认知图式中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状态,它具有以自己为中心,和自发的特点.
⑽ 自我中心化现象发生在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自我的注意力要现象发展,在毕节和思维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