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
㈠ 谈读书
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㈡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出自
这是今天看到的一个状态。感觉一句话说到心窝里去了,很暖,很舒服。人的认识如果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也决定着其身心的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呢?反之,人的认识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让身心憔悴,东奔西跑了呢?未必。
从生命为“生命”之刻起,人就经历的是过程,体会的是无数过程 所造成的无数个结果。直到生命不为“生命”那一刻吧。或许没有到达真正的终点,或许吧。
所以,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可是,旅行和读书,怎么想都觉得是孤独的、一个人的事情。平时觉得累了、烦了,想找个什么地方逃上一段时间,于是便会背包去那么一个地方,自己想去的吧?总之不是令人厌烦的。但是说走就走,说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行走的自由、孤旅的幸福。逃离不了网络、电话,甚至人烟,无可奈何,确实是无可奈何。
那么既然身体不得自由,起码也要让灵魂享受到行路的幸福吧。没有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作为舞台,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或是一张床、一个台灯,也能够成为暂时的落脚之处,一本书,彻底将精神解放。读书读的是什么?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你能得到的,有作者的,更要有你自己的。
人是会改变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所以人是矛盾的,但也只有矛盾可以令人前进。迷惘远比清醒更令人值得清醒,奔跑的目的自是接着奔驰,而不是将短暂的驻足当做永远的休憩。人生是可怕的漫长又是短暂啊,当人们想要回避掉自己的理想时,人们可以以“漫长”安慰自己,而当人们又要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借口之时,他们又能以“短暂”填补自己空虚的心。
人永远是孤独的,永远是在与自己赛跑的路上不断跌倒。没有人规定你的路有多长,也没有人规定你的速度。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心中自己的呼唤。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尽了全力,有收获、有幸福,走的是自己的路。但这或许只是少数人康庄大道的一部分,只是路的基石,基石中的一颗石头。人生是可恨的。人是虚伪的,人的虚伪的爱诞生了“虚伪的神”,人宁愿甘心屈居于他们所创造的神之下,感受本是源自于自身的所谓“救赎”,由于那些本出于自己口中的“圣谕”而充满“神圣之感”。人是愚蠢的,他们只称颂神的关爱,却回避了对于那些不信神的自由的人,他们的神是多么的充满报复心理,多么的心胸狭窄,予以最为惨烈的报复。看啊,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多么的助纣为虐。
这只是旅程中的一道风景而已。
在路上无论风景如何,最后收获的一定含有多少孤独。自己的孤独自己原来也许不知,但是总有一天会完整,自己的孤独。只有孤独与路一样长,只有孤独像时间那样久。孤独多了,心会寻找另一份孤独吧,去寻找可能成为同路人的另一份孤独。所以才说嘛,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种选择,无数个路口,无数种可能,无限的未来。
我的路照样在继续,灵魂如果走得太远,那么必然会迷失。但是不要紧,迷失的太久,那么一定就会回归。又是一段路、一段旅程,又是一次人生的转变,可能是过去的365天只是在打转,可能今天只是明日坠落的开始。坠落对于我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你曾经站在高处,而这也意味着你将坠往深渊——那是另一种高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无法找到超人,那么就成为超人吧,如果无法成为成为超人,那就超过超人吧。今天高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明日他就会醒悟,这是句废话。——如果不在路上,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呢?人只可能在路上,找见他的孤独,寻见她的孤独。
㈢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出自谁的话
1、出处:出自《罗马假日》。
2、原文: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3、解读: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要么去读书,要么去旅行,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简介:《罗马假日》是1953年美国推出的一部经典浪漫爱情片,由道尔顿·庄柏编剧,威廉·惠勒导演。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作为电影史上爱情文艺片的典范,《罗马假日》情节简单,片中也毫无大制作场面,却是最历久不衰的好莱坞爱情轻喜剧之一。
(3)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扩展阅读:
书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这本书是2013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屈艳扬。该书告诉大家如何去周游世界,还是在告诉读者如何通过流浪去认识自己,不仅是旅游书,更是一段人生的书。
作者是一个自小就拥有流浪梦的狮子座女孩。在美国硕士毕业之后,她决定去追逐内心的声音,做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于是,她开始了打工、旅行的生活。在为期三个月的打工过程中,她与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们相处、打拼,学会了如何去战胜自己,如何努力做好那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
在结束打工后,她毅然背起背包,开始了独行之旅。她享受睡灰狗巴士、搭便车的时光,在奔波中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在与二十多个沙发主人的相处中,她走进了每个人不同的片断生活。通过和他们一起旅行、画画、谈音乐、做美食,聊社会文化,她有了新的领悟和收获。
这些用文字、镜头和画笔记录下来的旅程点滴,成为她成长经历的真实证明。这个历程对她来说,只是生命长度中极其微小的缩影。
㈣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的原出处
这句话是一本书的名字,书名就叫做《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是2013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屈艳扬。
讲述了一位25岁的单身女孩通过在路上,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她和一帮失业者跳上一辆货车,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尝试许多曾经不敢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她总是相信,人心本善,一路交朋结友,从西走到东、从南走到北。
(4)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扩展阅读
刘屈艳扬,1987年生,狮子座,爱冒险的湖南女生。自记事起就梦想着背包到异乡流浪,虽然一心想往歪了走,但在23岁之前,却一直没有走出规规矩矩的乖孩子生活。
大学期间的志工经历和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学习,让她对许多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和人生理念产生质疑,并且强烈地感受到“心里总是缺了一块什么东西”。
在北加州一座佛寺中静修,在德州农场做志工干农活,在猫王故乡重拾对绘画的热情,在华盛顿与一家巴基斯坦移民结缘,在芝加哥返程之际所有财物和重要证件被偷……靠着不足三千美金,她走完了四个月的旅途。但是,在路上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也许你暂时去不了远方,但你不能停止放逐灵魂和脚步的努力。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㈤ 读书须有中心阅读答案
1、读书须有中心
2、读书需要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 ;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3.举例论证,列举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的观点
4、这一类指读书以科目为中心;这个方法指每一书皆作次数读之。
5、示例:读书,好比采花粉,写作才是酿蜂蜜。把千家的花粉采来,经过自己的酿造,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生出了像自己一样风格的文章,这才是最甜蜜的。
㈥ 谁知道《读书有三到》中心不在此的此的意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这里的“此”字翻译做书本。
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全文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意思:真正的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即读书是为了帮助其实现有益于世人的宏伟志向,第二要有识,即明白书中的微言大义,第三要有恒。即要想读书有成,必须坚持不懈。
全文讲了读书的人一定要专,努力专研。曾国藩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曾国藩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7)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扩展阅读:
《曾国潘家训》主要内容:
一、读书
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人生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个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立足于社会。无一日不读书。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才能强大。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二、静
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敢于直对自己的缺陷才是真勇气。将每天所做、所想、所讲记录下来,记日记;自省;要有敬畏之心;甚笃,人前人后,诚意对己对人。
曾国藩培养静的方法是静坐,无论怎么忙,都要静坐,身体宁静可带动内心宁静;淡定从容,这是关键,遇到什么事情先静下来,能甘淡薄必有几分真学问,生活中要注意养得心中恬静。
三、勤
以勤克惰,早起。学习时间比别人多,等于比别人活得长;早起思路特别清晰,考虑工作事情,特别有效率;早起为勤,养成优良品德。
㈧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急求!!!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出自《罗马假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要么去读书,要么去旅行,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拓展资料:
原文: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奥黛丽·赫本也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㈨ 《读书再读书》的中心思想
读书再读书说明要读书阅读。
13.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冰心
14. 树立良好读书风尚,促进文明校园建设。
15. 倡导读书风尚,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16. 品书香、长知识、强素质、多受益。
17. 静心阅读,感受文字之美;体验情境,尽享读书之乐。
18. 阅读就像吃东西,不要偏食,要多样化,要开发出各种精神上的味酶
19. 我读书,我智慧;我智慧,我读书。
20. 畅游书香林,读书伴我行。
21. 抓紧时间读书,谱写美丽人生。
22. 只有书,才能给我们翅膀带我们飞向真理的天空
23. 快乐的人爱读书,读书的人最快乐。
2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保护好我们的阶梯,它能让我们走近理想。
25.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26.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27. 阅读优秀书籍,培养高尚情操。
28. 书是人类心灵的反光镜,也是映射凡尘的转折点。
29. 读出未来,书送希望。
30. 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把写作当作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