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德里达去中心化

德里达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11-06 10:20:59

Ⅰ 后现代文化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后现代理论的时髦和现实问题的复杂造成的交错状态,使中国学界必得认真分析传统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紧张关系。那种缺乏分析的取舍使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困难,同时也使选择的主体和主体的选择分外艰难。这方面有几篇论文值得注意。
向世陵在《传统哲学的现代反思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 中认为: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本质上是西方文明产物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成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第一推动。作为西方现代性标志的理性启蒙,集中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但这条道路本身却是不完备的,时代提出了调整的要求。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等等,可以说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如此思潮被引进到中国,大体上是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性文化进入中国同步的。后现代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评和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青睐,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价值。他认为,思考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在21世纪的价值,离不开西学的参照。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准备了条件,中国哲学本有的开放性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应当在认真总结自身短长的基础上,将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觉结合起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构模型和变常互动互补的生存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经过与现代性、后现代的相互折衷,必将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得到呼应并与传统思想产生某种共鸣,突出地表现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重受重视和被大力推崇。集中体现中国哲学价值的流变性、和合性、生生不息性、天地人一体性等等与后现代的不少主张是可以相容的。
陈喜辉、付丽在《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 中认为:隔着两千年的时空,人类精神的境遇和反抗并没有根本的变化。陌生的只是面孔和语言。我们相信浪子式的后现代主义能在古老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源头,而幽玄的道家思想能借清明的西学得到现代的诠释。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等已表现出某种对中国文化的寻亲意识。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皆禀赋鲜明的反传统、反理性主义倾向。当三代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整合为礼教中心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老庄以自然主义的道为出发点,以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为根据,彻底泯灭了理性规划的可能性及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道通为一,人与物齐,在西洋哲学中死去活来的二元论和主体性等问题对老庄来说如雪融于水。换言之,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两种有着巨大时空距离的思潮,具有内在的亲缘,在言不尽道、反理性专制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并在消解的同时表现出建设性的价值。这种内在的亲缘孕育于同在边缘的命运,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清算,道家对礼教中心和经学中心的批判。二者的比较研究已广泛展开并引向深入,根本指向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化进程等问题。
张建军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 中认为:后现代文化语境,赋予我们重新审视经典的视界,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庄子》,可以发现《庄子》载法对崇高、解构神话、一变原理场反对中心强势话语的统治等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相通之处。《庄子》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原始天真对抗模式化世界,以人类精神解放为其终极目的的一种追求,它通向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境界。
余章宝在《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历史观》 中认为:米歇尔·福柯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对西方的现代性作了深刻的批评。现代历史哲学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对现代历史观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拒绝和批判。因而,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知识考古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他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不存在跨知识型的客观性,只能在特定的知识型或认识阈中谈论它才有意义;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戏而已。传统线性连续的和进步的历史观是在现代知识型这种特定的框架中,将充满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
向兵在《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 中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积极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论者按照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论,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继续现代性。论者尤其注意哈贝马斯和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认为吉登斯从现代制度出发论证现代性的合法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及自我认同逼迫我们回到现代制度所排斥的存在性问题,现代性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极端怀疑原则的制度化。其次,现代性就是产生差异、边缘和例外化。第三,现代性造成全球化意识。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私人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的倾向--联系不同地方的社会关系。
在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中,中国学者的心境是复杂的。坚守传统性意味着排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立场的学者又对传统性轻视并反抗后现代性。张扬后现代立场的人则强调新的就是好的。如此看来,中国后学研究很难达到共识。但是我认为,中国后学研究或批评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仍然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学者关注中国现状问题,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同时注意批评西方后殖民霸权,强调中国后学研究中正当的学术立场。值得指出的是,学者们对中国问题的关心,使他们超越自己的专业界线看中国问题,其问题和问题意识,以及对西方新的学术资源的吸收转化,对中国学术提升不乏启发甚至解蔽功能。 二 后现代激进哲学思想论争后现代思想包括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后现代多元论思想等等。这方面中国学界的讨论显得有些薄弱。
唐安在《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 中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思考作为一股较为积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从对现代男权话语的颠覆到对女性话语的寻求,从对文明社会以来的特别是商品社会被践踏的女性角色的揭示,到女性意识的重建。对于当代健全人性话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权力与尊重在谈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时,我们将进入后现代主义语境:它拒绝承认男性权威,统一的主体性甚至平等。后现代女性话语的出现表明了以往那种女性主义(可接受的)和女性特质(不可接受的)之间的两极对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安吉拉·默克罗比语)。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女性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因而与现代主义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关系。然而,现代主义在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后,还试图创造出另一个假想的中心,而后现代主义却存心要消除这个中心,破坏乃至摧毁现代主义精心建构的规律。所以,它一开始就以从内部向现代主义发难为其宗旨,在更大程度上拒斥现代主义的陈规陋习和行为原则。现代女权主义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启蒙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和宗教教条的束缚,被认为是为自由、解放和平等话语的出现提供了空间,但在精神层面上更深地强化了对女性的专制,在现代主义看来是给女性带来理性和人道、平等和梦想的地方,后现代女性主义看到的却是野蛮和暴乱。理性、人道以至平等,就象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革命的领导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普遍认为的理性原则不同,因为同谁平等本身就意味着对强权的承认。当女性在同男性谈平等的时候,她仍然是奴隶(西蒙·波娃语)。
任平在《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地平线--与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对话》 中认为:马克思的后资本主义理论及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对否定性辩证法的钟爱,与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之间有着历史向度上的一致性。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遭遇后现代,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事件。探寻马克思的后现代观念,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世界公认的几位以后现代眼光来解读马克思的学者(德里达、丹尼尔·贝尔、吉登斯、詹姆逊和哈贝马斯),发现了解构哲学、新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公共领域与后工业文明等与马克思的后现代意蕴的高度一致性。其中,法国思想怪杰德里达堪称是后现代理论谱系中最为纯正的哲学家之一,无论是从文本解构的切入方式,还是对文字拆解和随意比附游戏的病态痴迷,或对传统叙事的边缘性炸裂,都显现出他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其解构思维对于打破以往僵化教条式的理解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对马克思本文后现代意蕴的发现式读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解读也具有否定性后现代主义所共有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特征,应当加以否弃。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应当在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的基础上,重建现代性。重建的哲学范式,当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汪堂家在《利奥达与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中认为,后现代概念释义及其矛盾后现代概念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空疏的概念,它之所以难以理解,不仅是因为后现代一词的反常用法,而且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它赋予了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意义。利奥达的后现代科学图景不仅完全抛弃了从哲学的元叙事中寻找建筑科学合法化根据的梦想,而且抛弃了稳定系统及其绝对确定性的观念,因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表明,一个系统的完全确定所消耗的能量大于该系统本身所消耗的能量。然而,利奥达对科学的后现代解释并不能证明真有什么后现代科学的存在,它充其量是对科学的现象描述。利奥达受维特根斯坦的启发,力图从语用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将后现代的阐释加以深化。在他看来,后现代问题首先是思想表达方式问题: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政治等等属于不同的语言游戏,每种语言游戏都有自身的逻辑,自身的话语结构、自身的合法化标准,自身的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越界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因为它力图抹煞不同话语的异质性和差别性,而强制它们遵循同一种逻辑。论者探讨了后现代概念的起源,重点讨论了利奥达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及其不一贯性,分析了科学的后现代转折的发生过程及其内在原因,揭示了强调分歧的后现代语用哲学的基本特征。
文兵在《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 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主体死亡的思想,实际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个性的消亡,而是近代以来把主体视为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规定的存在或具有支配性、绝对性作用的存在的观念的死亡。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主体之死是其基本观念之一。巴尔特在文学批评领域宣称作者已经死亡,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福柯通过其考古学方法的研究,宣称主体的人只是一个近期的产物,并正在走向死亡;拉康认为主体是通过语言构成的,主体并非独立、自足的;德里达通过他的去中心策略,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主体的死亡,其含义应如何理解?詹姆逊认为主体之死就是个性本身的终结。詹姆逊这一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现代主义的主体观点虽然遭到了摈弃,但却发展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个体观点。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现代萨特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都是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主体的人,被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本质,具有自我决断能力和自由独立品格,是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确立者、赋予者。自足的和权威的’主体’概念成为决定一切事物定向的’基点’,使一切知识都和人有关系。在这种主体性哲学框架内,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被突出,主体的个性与能力被强调。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种主体的观念并没有真正说明人的个性特点,不能使人的自由得以实现,不能真正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就必须予以超越。
田信桥在《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 中认为,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近代以来某些学者大致共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后现代思潮作为一场消解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摧毁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它,拒斥它。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曾经轰动一时并在当下仍不时引起人们关注的学术思想,并不存在本质上好不好的价值评判问题,而应当客观地去分析它,研究它、宽容地接纳它,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新文化的繁荣和人文精神的彰显。从后现代学者学说来说,至少其中有些就反对包括这种后现代加主义的标签;而尽管分享了这个标签,他们各自思想的差别也很大,仅仅具有一种家族相似。
其中有些被称为后现代学者如卢曼、阿多诺和塞尔兹尼克,甚至哈贝马斯,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主义倾向,强调宏大理论和历史阶段,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与现代主义者有更大的家族相似。但一般说来,后现代思想家都有一个倾向,即反对时代化的历史界定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并不是直接的年代顺序,并不总是理解为继现代之后,而且可以指与现代同时,甚至先于现代,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
当然,上述讨论并不意味着问题不是已经解决,而是因为问题的敞开而更加突出,这促使我们既进行时髦理论的反省,又面对中国改革现实的具体问题。应该说,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很多,当代知识分子在强调自己的本土独立性的同时,又常常标榜自己的国际主义立场,二者在矛盾中却似乎又相反相成:作为世界公共权力话语场中的一员有着走向世界的自觉,但同时在整合进国际新秩序中时又深隐着失去文化身份的不安。民族文化身份成为自身的本土身份符码,而身份确认之时又向往成为世界公民。应该说,在对西方的新冷战式对抗时,只能获得一种狭隘的身份意识,这有可能既断送了现代性也断送了本土性。只有在东西方话语有效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从而冷静清醒坚实地进行自身的现代化。

Ⅱ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解构主义二者之间有何异同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胜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

Ⅲ 什么是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3)德里达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类型解构是一类通过质疑和颠覆传统艺术类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预设和基本表达方式,获得全新文本价值的艺术形式,在流行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

1、守护者通过将美国漫画中典型的超级英雄形象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解构了超级英雄无所不能的形象,指出英雄注定要受到人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有时甚至成为问题的根源;

2、魔法少女小圆通过将传统魔法少女漫画的基本预设进行解构,指出试图以魔法实现梦想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且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未必会引导至可欲的结果;

3、新世纪福音战士通过将传统机器人动画(尤其是超级机器人系动画)的基本预设进行解构,打破了正义和邪恶之间非黑即白的界限,并把许多看似天赋异禀的青少年内心黑暗不为人知的一面用进行生死攸关的战斗这种方式一点点地向观众展现出来。而战斗本身虽然热血但并不轻松,主人公们也在越来越无希望的战斗中变得愈发疲惫、浮躁,直至精神失常。

Ⅳ 什么是在场、不在场什么是书写、言意请详细回答

要理解在场,就先理解形而上学.

解释形而上学的词条很多,我就结合你的问题谈一下.形而上学一般所讨论的,都是超越经验的.其中心问题是"存在".
那么形而上学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二元对立,并且其中一方占主导.比如,现象和本质的对立(本质是主导),质料和形式对立(形式占主导),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对立(理念占主导)……
形而上学中大量充斥着这样的思辩模式。
所谓在场,就是指这些在二元对立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在场。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一定要有其本质,其本质一定要在,如果本质不在,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在。在场更强调了现场感。
其实这个并不难理解,主要是哲学家使用的一些术语,总是被一些人当作时髦的东西,但是却又未必精确的去介绍这些术语。结果造成了许多误会。

再说书写和言意(言说)。
首先,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都强烈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德里达是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开始,进而延伸到书写和言说的对立。

传统认为,言说可以使意义在场。而书写已经会使一部分意义不在场。举例来说,我现在和你面对面交谈,讨论一些问题,双方交流可能很舒畅。但是形成了文字,把对话记录下来,这时现场的一些信息也许就不能在文字中体现出来。因此传统中都看中言说轻视书写。
德里达却不同意这个观点,至于他的论证过程,很复杂,我就不多写了,楼主自己可以去查点权威资料。
那么德里达反对言说比书写重要,是不是表示他认为书写比言说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德里达作为一个解构主义者,就是要防止陷入结构主义以前的错误之中去。结构主义者认为一个系统结构中,有中心和边缘的对立。比如言说和书写的对立,其中言说是重要的,书写是次要的。如果你把这个颠倒过来,变成书写和言说对立,书写是重要的。实际只是颠倒了位置,没有改变实际的关系,这仍然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就好比说,奴隶主奴役奴隶,奴隶造反了,变成了以前的奴隶奴役以前的奴隶主,实际上和以前还是一样,关系根本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这个关系所处位置上的人。

不知道我这样讲,你能明白吗?

Ⅳ 什么叫解构主义

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而其通常结论便是,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解构主义在学术界与大众刊物中都极具争议性。在学术界中,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太过疯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Ⅵ 请问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的话,他们是什么关系谢谢。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26887.html

1、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结构主义也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代主义。
2、主要形成于法国,
误解:常常把后结构主义思潮同1968年5月的“巴黎风暴”(学生运动的高潮)之后法国知识分子态度的变化相联系。理解为政治

化的运动。其实后结构主义是在更为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产生。
3、源头是结构主义,假定了结构的存在,更是对结构的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出发点,又超越了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不单是结构主义之后的东西,还产生于德语文化中一些现代思想史上又里程碑意义的一些理论,如马克思的学说,
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等,法国版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有直
接或间接的作用

德里达的解构工作深藏海德格尔的根源:“我的工作,若没有考虑到海德格尔的问题,若没有对海德格尔称之为'在与在者'等的差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里达的解构就是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因此既是结构主义的,又是反结构主义的。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这个概念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十分走红的时候设想出来的。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毁)。

解构---结构主义的、又是反结构主义的:首先,人们拆解一座建筑,一种伪装。德里达希望以此让人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以便结构、神经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显现出来的是不能解释任何东西的形式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解构这个词的一般意义上讲,它不是中心,不是原则,不是推力,甚至不是事件的规律。
http://www.670068.com/xuanmiao/HTML/38534_7.html

Ⅶ 怎样理解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网络全书·哲学卷》)。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
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随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掘起。

Ⅷ 什么是德里达难题

德里达难题是指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8)德里达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Ⅸ 那位亲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德里达的“不在场”

我是认可德里达思想的。
但我是中国人。
只有确信庄子“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认同后。(中心移动)
来回答这个二元对立的思想。
按照德里达的说法,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和一切理论,就是借助于“在场”的观念,把语言、语言所论述的观念、通过观念所指涉的事物以及历史存在等各种不同的因素统一在现实表现的场域。不仅如此,它们还借肋于“在场”的观念,将上述各种不同因素所表现的不同历史维度,通过统一成为毫无历史差别的同一个现实的实存关系中。因此“在场”在传统本体论及各种理论中,成了它们“不在场”或虚无的各种观念和事物转化成现实事物的魔术力量。
补充一点是对结构主义的颠覆的建构后现代思想。
不要搞错“虚无”的蕴含。

热点内容
蚂蚁z9mini矿机能挖什么币 发布:2025-07-09 22:09:54 浏览:625
货币app能交易eth币吗 发布:2025-07-09 21:49:02 浏览:490
铭瑄b85btc独显点不亮 发布:2025-07-09 21:45:07 浏览:661
中国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什么时候关闭的 发布:2025-07-09 21:43:15 浏览:21
华为s5700的eth接口 发布:2025-07-09 21:31:03 浏览:237
国内如何在以太坊里购买以太币 发布:2025-07-09 21:30:50 浏览:228
以太坊在那里可以消费 发布:2025-07-09 21:14:36 浏览:290
莱特币哪个国家拥有最多 发布:2025-07-09 21:07:17 浏览:239
以太坊崩盘了吗2018 发布:2025-07-09 21:03:49 浏览:47
莱特币挖矿是坑 发布:2025-07-09 20:49:26 浏览: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