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和微服务
⑴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区别是什么
1、效率不同:去中心化效率比中心化网络效率高,但反过来讲中心化网络安全性更高。整体来看中心化网络适合安全性高的应用。
2、特点不同:中心化网络就是每次两个客户端电脑通讯都要通过服务器。而去中心化网络就是初期需要经过服务器,后期通讯就不需要服务器了。
3、成本不同:区块链的集体维护的特点可以降低很多成本。中心化的网络涉及到很多系统的维护、保密、运营等等,而这些必定需要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这些对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1)去中心化和微服务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区块链治理方面,最近一个比较有趣的趋势就是作为多用途决策机制的在线虚拟货币持有者投票的再度兴起。有时使用硬币持有人的投票来决定谁经营运行网络的超级节点(例如在EOS,NEO,Lisk和其他系统中的DPOS),有时对协议参数进行投票(例如以太坊燃料供给上限)有时还要进行批准(例如Tezos)协议升级的投票和直接应用。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投票都是自动的,协议本身包含了更改验证器集合或更新自己的规则所需的所有逻辑,并自动响应投票结果。
⑵ 微服务,一个服务会影响整个系统吗
摘要: 最近大家都在谈微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业务需要提供更大并发的scale-up 和 scale out能力,微服务确实提供了比较好分布式服务的解决方案。
阿里云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 杨旭
世界最大混合云的总架构师,4年前,开始作为双11阿里云技术负责人,负责搭建全球最大的混合云结构,把 “双11”的电商业务和技术场景在阿里云上实现,并保障这个混合云在双11当天能够满足全球客户的购物需求。
正文:
最近大家都在谈微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业务需要提供更大并发的scale-up 和 scale out能力,微服务确实提供了比较好分布式服务的解决方案。
微服务并不陌生,知道SOA其实也就很容易理解微服务,可以把微服务当做去除了ESB的SOA。ESB是SOA企业服务架构中的总线,而微服务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软件架构,个人认为最大的设计区别在于设计初衷:
SOA是为了最大化的实现复杂系统代码的可复用性
而微服务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解耦,不同业务系统甚至可以是不同语言之间的通信
没有最优的架构,只有最合适的架构,一切系统设计原则都要以解决业务问题为最终目标,脱离实际业务的技术情怀架构往往会给系统带入大坑。所有问题的前提要搞清楚我们今天面临的业务量有多大,增长走势是什么样,而且解决高并发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的过程。
网上的一张图很经典,总结的非常好:
整个系统进化分为三个阶段:
x轴,水平扩展阶段,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不断的横向扩充应用服务器,水平扩展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注意不用服务器之间的如何保持session和会话同步,不能让用户在不通服务器之间切换时有感知应用扩展后自然遇到的问题就是DB的瓶颈:连接数,iops等。
z轴,就是对数据库的拆分,难度上了一个台阶,Sharding的基本思想就要把一个数据库如何进行切分,可以分为水平切分和垂直切分,水平切分相对简单,一主多从,多主都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多主切分设计时需要注意主键的关系,解决多写在进行数据同步时候的冲突问题,垂直拆分更加复杂,一般都会涉及到架构逻辑的改造,需要引入中间件,来进行数据源的管理,垂直拆分时把关系紧密(比如同一模块)的表切分出来放在一个库上,或者通过hash进行拆分,从而将原有数据库切分成类似矩阵一样可以无限扩充的队列。
y轴扩展,最后就是功能分解了,也就是我们讲的微服务切分。微服务拆分将巨型应用按照功能模块分解为一组组不同的服务,淘宝的系统当年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通过五彩石项目从单一的war包拆分成了今天的大家看到买家,卖家中心,交易等系统。
引入微服务前你要知道的两三事:
1、成本升高,引入微服务架构,需要对原来单一系统进行拆分,1到100以后多服务的部署会带来成本的升高
2、解决分布式事务一致性问题
以前单一的系统好处很多,一条sql解决完成所有业务逻辑,微服务做完一件事情需要涉及多系统调用,系统间网络的不确定性给结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如今天淘宝的系统,完成一次交易下单需要在上百个系统之间调用,如何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核心数据如钱的最终一致性是设计之初就要想明白的,这里大多都要借助中间件来实现。
3、微服务的逻辑设计原则
随着不断拆分微服务,以及业务的迭代发展,系统之间极有可能出现混乱调用,所以微服务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架构师需要搞清楚微服务的架构模型。那核心的设计思想就在于如何进行服务的分层,以及服务的重用,通过分层将服务进行分配,上层服务包装下层服务,下层服务负责原子性的操作,上层服务对下层服务进行业务性的组合编排,一定要理解业务,微服务拆分不是简单的系统组合,再说一遍一定要理解业务,否则上层服务一定会出现大量的交叉调用,系统复杂度会指数级上升,好的微服务架构师一定是业务架构师,基于业务的建瓴,微服务设计三部曲,遵循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
原子服务
首先确认最基本业务最维度的原子服务,原子服务定义就是大家都会最大化重用的功能,需要在应用内的闭环操作,没有任何跨其他服务的分支逻辑,杜绝对其他服务的调用,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存储,作为最底层服务抽象存在,以淘宝为例,卖家数据,卖家数据,订单数据就属于最基本的原子服务。
服务组合
在业务场景下,一个功能都需要跨越多个原子服务来完成一个动作。组合服务就是将业务逻辑抽象拆成独立自主的域,域之间需要保持隔离,服务组合会使用到多个原子服务来完成业务逻辑,如淘宝的交易平台会调用用户,商品,库存等系统。
业务编排
最外层就是面向用户的业务流程,一个产品化的商业流程需要对组合服务进行逻辑编排来完成最终的业务结果,这个编排服务可以完全是自动化的,通过工作流引擎进行组合自动化来完成特定SOP定义,这对企业应用的自动化流程改进也很有意义。如淘宝类目的双十一活动,通过对不通服务组合进行重用实现不通的营销活动逻辑。
4、运维管理的复杂度提升
微服务让应用数量增加很多,链路的集成、测试、部署都成为新的挑战,以前一个war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应用发布来完成,发布时服务之间的依赖影响,会导致功能不可用,测试阶段的依赖性可能会让用例跑不下去,这些都会是需要新考虑的问题,需要有平台化的工具来支撑,目前阿里通过aone产品来保证从日常到预发到线上的持续集成交付。
⑶ 去中心化,请问是什么意思
直译: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⑷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4)去中心化和微服务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⑸ 中心化云与去中心化云有什么区别
中心化云服务是大量数据集中在统一的云平台上。去中心化云服务是数据储存不在一个中心,而是分散于全球各个节点。去中心化云服务衍生出更多去中心化的应用。在去中心化云技术方面,中国的安迈云走在了世界前列。它的去中心化云平台XnMatrix,联合了牛津、伯克利等顶级高校资源,以及全球“矿工”、AI机器人等下游企业,正打造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云平台。
⑹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相同点和区别是什么呢
1、去中心化:相对于“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统网络里,每一个参与者(节点)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关系,没有谁依赖谁。这就像朋友聚会,畅所欲言,你可以选择不说话,也可以选择中途离场;中心化则像是领导开会,一切全凭领导这个中心在会议上指示和安排。【摘要】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相同点和区别是什么呢【提问】
1、去中心化:相对于“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统网络里,每一个参与者(节点)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关系,没有谁依赖谁。这就像朋友聚会,畅所欲言,你可以选择不说话,也可以选择中途离场;中心化则像是领导开会,一切全凭领导这个中心在会议上指示和安排。【回答】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提问】
⑺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去中心化:
相对于“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统网络里,每一个参与者(节点)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关系,没有谁依赖谁。
这就像朋友聚会,畅所欲言,你可以选择不说话,也可以选择中途离场;中心化则像是领导开会,一切全凭领导这个中心在会议上指示和安排。
中心化:
就是以一个节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去。
注意事项:
相对于前期的互联网(Web 1.0)年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发生,而是由整体网民一起参加、权级相等的一起创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一起生产信息。
跟着网络服务形状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鼓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供给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加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一起进行内容协同创造或奉献。
⑻ 为什么说去中心化和开放是互联网思维的中心
请重点参考加粗部分: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网络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网络的一个大型活动上,李彦宏与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李彦宏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他说,我们这些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想问题。现在几年过去了,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了。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演变成多个不同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这里指的互联网,不单指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是泛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手表、眼镜,等等。互联网思维是降低维度,让互联网产业低姿态主动去融合实体产业。
互联网思维是怎么产生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在商业层面的逻辑。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则是无形的比特。这意味着,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丰饶经济学。根据摩尔定律等理论,互联网的三大基础要件——带宽、存储、服务器都将无限指向免费。在互联网经济中,垄断生产、销售以及传播将不再可能。
而且,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意味着人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济。
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Worker。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⑼ 什么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否存在一个准确定义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2]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