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的算力
A. 国际象棋的规则
基本规则
1、兵(P):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后退,这点和中国象棋类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国际象棋的兵走第一步时,可以走一格或走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从而占据该格位置。
8、胜负:以吃掉对方的最高统帅王为战胜对方。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区别:中国象棋,逼对方不能走棋了,算赢。国际象棋,逼对方不能走棋了,算和。
(1)国际象棋的算力扩展阅读:
国际象棋的比赛禁例
1、对局时棋手不得借助书本、棋谱或任何手写或印刷的资料,不得在另一个棋盘上分析棋局,也不得求助于第三者。
2、比赛时,在记录纸上除了记录实际对局的着法和用时外,不得做笔记以帮助记忆。
3、在对局和比赛时间内,不得在比赛室内进行棋局的分析。
4、禁止以任何方式干扰或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包括不顾对方的拒绝一再提出和局的建议。
B. 求国际象棋的尺寸
国际象棋的尺寸大小很多,一般国际比赛的棋子大小有两种,3.5英寸(8.89cm)和4英寸(10.6cm)是符合比赛用棋子的标准的。国际象棋棋子的大小不一样,最高的是王,最矮的是兵。
依次为:
一、棋子尺寸:
王: 高97mm, 底部直径36mm
后: 高88mm, 底部直径36mm
马: 高58mm,底部直径33mm
车: 高47mm,底部直径31mm
象: 高66mm,底部直径30mm
兵: 高45mm,底部直径25mm
二、棋子尺寸:
王: 高106mm, 底部直径46mm
后: 高90mm, 底部直径45mm
马: 高72mm, 底部直径38mm
车: 高63mm, 底部直径40mm
象: 高78mm, 底部直径38mm
兵: 高58mm, 底部直径36mm
国际象棋(International Chess),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港澳台地区多采用此说法),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国际象棋的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黑白棋子各16个,多用木或塑胶制成,也有用石块制作;较为精美的石头、玻璃(水晶)或金属制棋子常用作装饰摆设。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C. 关于国际象棋的走法
1、王(King)
又称为“国王”。王是整个棋局中最为重要的棋子,它是不能被吃的。走法是横、直、斜走均可,但每次只能走一格。另外,所走到的位置不可有对方棋子的威胁,否则会被视为“违规移动”。吃子与走法相同。
2、后(Queen)
又称为“王后”。走法是横、直、斜走均可,格数不限,但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和走法相同。
3、车(Rook)
又称“城堡”,一如中国象棋,车的走法是横走或直走,格数不限,但不可斜走,也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另外有一种特殊的走法,称作“王车易位”。
4、象(Bishop)
又称“主教”,象只可斜走,格数不限,但不可转向,也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 ,象有时也会分成白象与黑象 ,其原因为两只象棋一个只能走白格子 ,一个只能走黑格子 。
5、马(Knight)
又称“骑士”,马的走法和中国象棋相同,同样是走“日”字,或英文字母大写的“L”形:即先向左(或右)走1格,再向上(或下)走2格;或先向左(或右)走2格,再向上(或下)走1格。不同的是,国际象棋的马没有“绊马脚”的限制,故马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
6、兵(Pawn)
兵的走法是,第一步向前可走一格或两格,以后每次只能向前走一格,不可向后走,或越过其他棋子。但吃对方棋子时,则是向位于斜前方的那格去吃,另有一种特殊走法“吃过路兵”。
(3)国际象棋的算力扩展阅读:
除了棋子的一般着法外,国际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种特殊着法:
1、吃过路兵:
如果对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进两格,刚好形成本方有兵与其横向紧贴并列,则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进,把对方的兵吃掉,并视为一步棋。这个动作必须立刻进行,缓着后无效。记录时记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语中表示 “路过”。
2、兵升变:
本方任何一个兵直进达到对方底线时,即可升变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可升变为“后”、“车”、“马”、“象”,不能不变。这被视为一步棋。升变后按新棋子的规则走棋。
3、王车易位:
每局棋中,双方各有一次机会,让王朝车的方向移动两格,然后车越过王,放在与王紧邻的一格上,作为王执行的一步棋。王车易位根据左右分为“长易位”和“短易位”。王车易位是国际象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战略,它涉及王、车两种棋子,是关键时刻扭转局势或解杀还杀的手段。
D. 国际象棋的基本规格有哪些
国际象棋棋盘是个正方形,由横纵各8格、颜色一深一浅交错排列的64个小方格组成。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棋子就放在这些格子中移动,右下角是白格。
8条直线从白方左边到右边分别用小写字母a、b、c、d、e、f、g、h表示。
8条横线从白方到黑方分别用数字1、2、3、4、5、6、7、8表示。
(4)国际象棋的算力扩展阅读
基本规则
1、兵(P):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后退,这点和中国象棋类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国际象棋的兵走第一步时,可以走一格或走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从而占据该格位置。
2、马(N):每行一步棋,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后再往外横走或竖走一格(即走日字,这点也和中国象棋类似)。可以越子行走,而没有中国象棋的蹩马腿的限制规则。
E. 知道国际象棋发展历史的人请进来!
楼上这个答的是爱国者象棋的介绍么,跟问题不对路子啊,下面我来回答。
1、关于国际象棋的发明,有很多传说(很著名的比如那个在棋盘上放米粒的,次格放前一格的两倍),实际上,很难说是谁发明的,它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印度或中国。按照比较可信而有文物资料支持的说法,起源于公园6世纪的印度东北地区,并在中亚各民族流传,当时的梵文学者称它为“恰图兰卡”。后来因为语音的关系演变为“恰特兰格”(波斯语),后来是“沙特兰兹”(阿拉伯语),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伊朗),8至10世纪,沙特兰兹在中亚和阿拉伯各民族非常风行。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国际象棋从东方向西方传播,11世纪末已遍及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风靡一时,是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之一。15、16世纪,终于定型为国际象棋今日的样式。
2、1475年之前,后每步只能斜走一格,是最弱的棋子,车是威力最大的子力,当一方的棋子攻击它时还需声称“捉车”。1475年引入新走法后,车的着法和威力,在整个已知的国际象棋历史上一直没有改变。由此可见:车和象马地位相同是没有过的,也就不存在地位提升的问题。相反,在后的威力极大增强后,车的地位相对低了。
3、在国际象棋的雏形“沙特兰兹”时期,王不能易位,而只能每次向任何方向走一格。王的行动范围的扩展首先是在中世纪时代,即大约是在13世纪时。多米尼加的僧侣和棋艺作家赛索尔(13世纪至14世纪)说:对局开始后,为曾走动的王可以一步走至c1、c2、c3、d3、e3、f3、g3、g2和g1(黑方同),或者可跳更远,到b1或b2,但是这一革新由于受到种种限制而未被广泛认可。然而此后,自然而然产生了王的易位着法,卢赛纳指出了两步完成的现代易位法:王e1-g1,王e1-c1(黑方同)。到16世纪末,一步完成易位已牢固确定下来,但是有16种不同方式,即王和车在王翼的六种排列组合,在后翼的十种排列组合,另外还存在着不同地区的差别。有时,易位在如下情况下被禁止:如果易位后,车能攻击对方的棋子;如果王曾被将军过。有时,易位时还允许同时走g兵或h兵。16世纪的西班牙棋手兼棋艺理论家路易洛佩兹,在他1561年出版的书中引用的易位已和现制一样了。然而易位得到公认是17世纪的事。虽说在意大利仍有各式易位,它一直保留到20世纪初。意大利的这种“自由易位”引起了棋界的强烈批评,例如一位棋界人士曾经尖锐的讽刺说:自由易位这种自由就像自由恋爱一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现制样式的易位已被全世界棋界完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