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去中心化
1. 京东联合腾讯意义何在
近日消息,双11的脚步日益临近,电商平台对接下来这场年度最重要全民购物节的“备战”策略,也逐渐浮出水面。
10月17日,京东集团在北京举行“京东零售创新战略暨11.11全球好物节启动发布会”,除了面向品牌商推出中国首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界零售解决方案,更面向消费者打造了众多以“无人”为核心关键词的黑科技产品,全方位将今年双11的玩法上升到新的高度。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京腾无界零售”解决方案还将致力于实现微信小程序+京东零售科技模块化能力输出,不断优化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网商业体验,实现品牌方、京东和腾讯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权益实时互通、全场景促销、全平台交易的完整闭环。
2. 腾讯悄悄做了一年的开源协同,现在怎么样了
开源协同:为打破内部壁垒而来
对于开源协同,腾讯在集团决策层面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卢山表示:提出开源协同,就是希望以开源的手段来改善过去协同不好的问题。参考开源社区的组织方式,将同类项目的不同技术团队聚合在一起,开源共建。能合当然好,不能合也互通有无,开源坦诚相见,接受使用者的自然选择。从腾讯技术自身发展的层面来说,开源协同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对外开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此,腾讯方面表示,一个项目要对外开源,首先都要在内部开源 “试水”,进入评选机制,结合客观数据和专家的评定,达到优秀项目的水平才会对外开源;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业界的因素,如果业界同类的产品不多,对外开源才更有价值。不过,并不是所有对外开源的项目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因为很少有企业或用户能达到那种量级,因此,通用性也是一个重点考虑因素。
3. 腾讯代理吃鸡后,steam上亚服还有吗
亚服是不会关的。但是可能会锁大陆ip,强制你玩tx版。
4. 腾讯的区块链团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区块链运动”,如浪潮般席卷而来,裹挟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围绕着区块链的争论从去年到今年始终没有停歇,究竟区块链是如其倡导者陈伟星所言——是“人类的春天”,是“全球经济崩盘的解药”,还是如其质疑者朱啸虎所说是“区块链是伪风口,除了炒币没剩什么”。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需要标准,不然大家谈区块链谈半天,聊的概念都不一样,甚至有些企业号称自己做区块链,就只是拿着数据库改。有了可信区块链这个权威标准以后,就可以把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筛掉,让真正做区块链技术的企业获得背书。
CE:面对区块链领域人才稀缺的问题,腾讯是怎么解决的?
蔡弋戈:我们的技术人才基本都是腾讯内部转化过来的,区块链这个行业本来就很新,没有几个人做过区块链。就像当年移动网络的到来一样,你要招做安卓、IOS开发的很难,我们都是自己培养。
5. 腾讯公司的副总是谁
腾讯公司的副总是张小龙。
张小龙,1969年12月3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
张小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
主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腾讯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5)腾讯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作为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被称为微信之父,但他为人低调,甚少出现在公众面前。马化腾对他的评价是,“学会了互联网思维:从做重,到做轻”。
张小龙近阐述了微信未来发展的八大法则。他说,微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致力于提供给用户有价值的服务,帮助人们消除地理限制、消除中介。微信要搭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张小龙特别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微信的开放性,“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我们去建造出来。”
6. 区块链如何在现实中起作用
区块链不是万能的,目前落地的基本没有多少,你非想要和超市挂钩,我只能想到现在支付用的是支付宝或者微信,硬要用区块链手段支付的话唯一可能的好处是不需要第三方机构做担保(阿里巴巴和腾讯)节省了成本,并且阿里巴巴和腾讯有跑路风险(虽然目前看几乎不可能),用区块链不会担心程序叛变
7. 腾讯只做哪两个半业务
马化腾谈竞争:腾讯只做两个半业务,社交、数字内容和互联网+
马化腾同时称,腾讯这五六年的策略是做“两个半”业务,第一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数字内容,剩下的半个业务指互联网+方面。“半”既指还不太成熟;也是指这些领域不是完全掌握在腾讯手上,另外半条命要依靠生态里的其他合作伙伴,在O2O、交通出行、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有关领域,腾讯团队的定位是支持、赋能而非竞争。
马化腾同时表示,腾讯推的是去中心化的赋能。”我们不会让你来我这租柜台做生意,而是你自己建这个房子,建完以后就是你的,你的粉丝、你的客户以后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涨价,这就是去中心化。”
8. 腾讯入股的零售业品牌步步高是什么
腾讯投资而名声大噪的步步高是一家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创立于湖南湘潭,主要涉及零售贸易、电子商务、商业地产、互联网金融、物流运输等多个业态,并在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
这家步步高虽然没有段永平的步步高品牌那么响,但是也不容小觑。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步步高集团已经有592家多业态实体门店已遍布湘、赣、川、渝、桂、滇等省市。
而且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提供的市场占有率数据,步步高是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第九大零售商。步步高2017年前三季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
以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来看,步步高(SZ:002251)市值在164亿。
现如今新零售战场上,阿里腾讯双寡头不断跑马圈地,如此看来,步步高还算是一家不错的标的,从体量上要比之前阿里入股的三江购物、新华都要大很多。
不过作为传统零售行业,在电商转型的路上却没有很顺利,特别集团重金耗费诸多人力打造的电商平台云猴全球购网,在2017年最后一天关闭,缺少互联网基因,线上的短板可见一斑。
这也促成了本次与腾讯的合作。
一样的腾讯赋能,换汤不换药
根据2月3日步步高发布的公告,目前已经与腾讯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官方的说法比较拗口,在维特看来:
1:探索“智慧零售”新价值链,说白了就是自己的云猴没做起来,现在傍上腾讯大腿,要重新开始搞一套,所谓全生命周期还是要依赖线上,完善会员机制,不断的发点优惠券,搞点活动之类的,毕竟传统线下的宣传只能辐射给到店客户,有了线上会员体系就不一样了。
2:构建新能力,这个就是要通过腾讯这一套社交网络来赋能了,毕竟微信9.8亿月活用户,QQ也有8.43亿月活,特别是张小龙在去年年底的微信公开课上提到,小程序是为线下而生,明摆着就是要让微信去赋能线下了。
3:关于数字化运营,这个实际上就是阿里给新零售定义时候提到的数字驱动,然而想要实现千人千面,这个还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无论是探针技术,还是行为捕捉等,完成这么多工程改造,预估也要三五年了;另外这玩意成本也不小,比如盒马鲜生,一个门店仅仅装上电子价签就要100万打底了。
大西南战略围剿阿里
如果说2017是新零售元年,各种新零售业态集中爆发,阿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还有京东7Fresh、美团的掌鱼生鲜、苏宁的苏鲜生等等,那么2018则是新零售玩家站队,二分天下的时间。
昔有隆中对,定西川可三分天下,而如今放在腾讯身上非常合适。
从腾讯入股永辉,再到永辉入股红旗连锁,入股步步高。一方面可以看出腾讯在新零售领域的饥渴,疯狂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腾讯在具体打法上上使出了围剿战术。
永辉起家于福建,大本营站稳脚跟,集团已经明确大西南战略进军四川地区。
而借永辉入股,被纳入腾讯阵营的红旗连锁大本营就在四川,其中重庆更是红旗连锁门店数量最高的地区。
现如今的步步高,老家在湖南,可以发现腾讯正在一步步对阿里实时围剿,避免与阿里根基牢固的长三角经济区正面交锋,而是取道珠三角,再过渡到大西南,布局深入华中,再与阿里竞争谋取北方市场。
中心化VS去中心化
虽然目前新零售双寡头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比如盒马、三江购物、银泰、大润发等属于阿里系,而永辉、家乐福、步步高等则属于腾讯系,万达则两家均沾,京东捆绑了沃尔玛。
但是在具体做法上,阿里与腾讯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阿里的做法是中心化,通过收编小弟,每一次收购都是大手笔,要做到大股东,比如224亿收购高鑫零售,占股达到了36%;而腾讯则是去中心化,每一次投资入股金额都不是很高,占股多维持在5%左右,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去赋能。
从目前看来,阿里和腾讯与这些线下实体的合作刚进行到资本入股阶段,最终赋能与改造结果如何尚难定断。但在维特看来,对于新零售行业来说,似乎中心化的统一化管理更加适合。
如果放眼到两三年前,传统商超与互联网从业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行业,想要让两个分属不同行业团队融合,碰撞在所难免,针尖对麦芒时有发生。
以盒马鲜生为例,2016年4月第一家盒马鲜生金桥店开业,而到第二家大成店开业,期间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不断经历高管离职、内部派系纷争,甚至出现过经营分歧等问题。而在2017年下半年,完成了团队磨合的盒马鲜生一口气开出了十几家店,进入了快速复制模式。
在中心化管理模式下的盒马鲜生尚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去中心化的腾讯式赋能,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
9. 为什么腾讯的马化腾那么有钱
腾讯历经18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是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总市值达到2万亿港币,总回报更高达惊人的19801%,而在《财富》公布的“2016年全球50位最伟大领袖”榜单中,马化腾亦位列第12名,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商界领袖。那么,腾讯凭什么成功呢?创始人马化腾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一】做保姆、不当家;让“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森林”。
19年前,腾讯初创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为了养活我们第一个2C(对消费者)的产品QQ,我们当时甚至需要接一些2B(对企业)的小生意。然而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几个创办人就非常看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那个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地为用户着想,无论是听到用户的一点抱怨也好,还是网络的反响也好,我们根本就是二话不说,完全不用发号施令,大家会自发地去做调整和改进。我觉得,这种完全从用户价值出发的理念,感觉非常好。虽然创业阶段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看到直到今天我们公司的产品里,整体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强用户导向的品质,用户的任何不满或者时间拖延,我们都会觉得很难受。我想,这是腾讯能够走得那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开放战略。以前腾讯像个八爪鱼,什么都做,过去几年我们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聚焦在内部称为“两个半”的核心业务上: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数字内容,还有半个是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我很喜欢“半条命”这个说法。“半条命”意味着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并且我们基本不去主导和控股,而是尽量成为帮助者,让他们自主地成长为独立的公司和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开放战略,让“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森林”,现在看来这也是腾讯能够长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未来无法想象,专注于你的特长领域,奇迹就会产生!
我从大学到工作,一开始就靠写代码养活自己,算是个典型的程序员。当时我更多的是想做个产品,没有太多想过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连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公司,肯定走不远的。我觉得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
我们最早的创业团队里,有四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比如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去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原腾讯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他虽然技术不强,但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补充,这也带来腾讯的风格比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有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不同的声音出来,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对,关键时候还是要强一点。比如说实在讲不通,该动手得动手。现在来看,这种风格让我们后来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情况,也让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能够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腾讯现在高层和中层人才梯队比较厚实,也跟早期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三】:创业要一群人互补短长,千万别单干!
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从解决用户痛点开始。为创新而创新,容易让工作变型。有时小步快跑,从专注解决一个用户痛点开始,往往更有效果。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
留意跨界。要想进入一个成熟产业里挑战原来的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产业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红海,但是两片红海的交接处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蓝海,就像我当初选择了在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跨界领域做了QQ,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现在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创新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型,往往可能通过跨界进行,很多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如果抓到机会的话,会是创业的好方向。
【四】微信是以快速短邮件为原型发展起来的!
当时有个大的背景就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对腾讯来说,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时我们说,大家要抢移动时代的“船票”,都生怕落后了搭不上这艘船。因为用户向智能手机的迁移是非常惊人的,记得诺基亚前一年市场份额还是70%、80%的规模,后一年就一下子掉下来,被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危急时刻。
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那时已经起来,甚至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比如有些学校用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可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突破,满足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移动通信的需求,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内部有三个团队报名来做这个叫“微信”的产品,互相之间不告诉对方研发的进展。这里面包括当时无线事业群的团队,还有张小龙的团队。张小龙他们此前负责做QQ邮箱。当时公司高管用黑莓手机来收手机邮件,这个团队负责开发过一个手机邮箱,初衷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因为他们有这个经验,后来也加入去做微信这个新项目。这个团队很快研发出来了新产品,今天的微信,其实就是以快速短邮件为原型的。
微信出来后不断迭代,推出了很多创新功能,比如语音、“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同时,它又把界面和操作做得非常简洁清晰,用户体验很好。在微信自身强大的内生增长能力展现出来后,我们还把QQ用户关系链导入,这使得它获得更迅速的用户增长。微信其实还跟米聊、易信、来往等对手进行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最后在移动IM(智能制造)领域站稳下来,拿到了一张宝贵的“船票”。
【五】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给予团队试错的机会!
其实这也是我们慢慢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内部一些良性的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因为你如果不做,这个行业里总有人站出来,做一个抓住机会的产品。正因为微信是从内部竞争的打拼中脱颖而出,这让它足够强壮,能够在外部竞争中站立得住。
我们的经验是,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有时候为创新而创新反而会让创新动作变型。
我们也走过弯路,我们过去搞了一个研发中心,还真的说你们就干创新,结果发现干的都是重复性的产品工作,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创新。我们事后回头看,很多创新点,并不是我们搞一个创新部门,你们只干创新,就能做出创新来。别的部门就不做创新吗?现实不是这样的,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比如微信,不在成熟无线业务里面诞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邮箱的广州研发中心诞生。今年我们有款很受用户青睐的游戏叫“王者荣耀”,它是由不太受人关注的成都团队做出来。如果企业完全自上而下,说看好了往哪边走,这样往往企业没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互联网变化特别快的产业非常危险。
【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相结合,成熟业务和新业务配合。
我很喜欢一个比喻叫“兄弟爬山”,大家努力看谁先跑到山顶。因为这有点像我们内部竞争的方式。在试错阶段,原则上鼓励大家都可以来试,正如前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评判试错结果是有个客观标准的,也就是用户和市场说了算。当然在腾讯往往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的结合。对成熟的业务,我们采取比较稳健的管理方式,但对于新兴的模糊地带则需要鼓励自下而上的试错。一旦新兴业务成熟时,就不能完全失控,我们会通过成熟业务来帮助未成熟业务。比如一旦微信成形,腾讯会以全公司力量支持微信,包括核心的QQ关系链,也包括各种营销资源,以及与公司其他产品和业务的联动。
【七】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反复强调用户导向!
我首先想到了“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前面也提到我们从创业开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并一直延续下来,比如在过去国内不太理想的互联网环境中,如何让QQ不掉线,如何让它更快地传送文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针对“用户痛点”进行的创新。这些创新可能看起来不显眼,但是确确实实地解决了当时用户普遍存在的需求。我们做开发的时候往往要避免纯粹的“炫技”,也就是搞一些体现自己很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这种对待用户需求的务实态度,也让腾讯逐渐形成了比较强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和技术落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