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已知轴力和基底反力算条基

已知轴力和基底反力算条基

发布时间: 2022-01-30 06:00:53

A. 房屋增层对结构产生影响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3.3.6设计多塔楼和裙房下的大底盘整体基础时,仅单独计算塔楼下的地基沉降量。 改进措施: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应该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应按地基协同分析方法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符合《地基规范》GB 50007第5.3.10条的规定,并满足《地基规范》表5.3.4的要求。 3.3.7设计双柱或多柱联合基础时,未考虑荷载偏心的影响。 改进措施:应尽量使荷载合力点与基础重心重合,或减小偏心。当偏心不可避免时,荷载组合应考虑偏心弯矩产生的影响,并按《地基规范》GB 50007中5.2.2-2、5.2.2-3、5.2.2-4公式计算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满足《地基规范》5.2.1-1、5.2.1-2公式的要求。 3.3.8在进行柱下基础计算时,未验算柱下基础顶面局部受压承载力。 改进措施:当柱轴力较大,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地基规范》GB 50007第8.2.7条第4款、第8.3.2,8.4.13、8.5.19条的要求,验算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局部受压承载力可按《混凝土规范》GB 50010第7.8节计算。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提高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或采取设置钢筋网片等措施以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 3.3.9在设计柱距相差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的柱下条形基础时,内力计算按倒梁模型,地基反力直线分布。 改进措施:按《地基规范》GB 50007第8.3.2条规定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柱下条基的地基反力才可按直线分布,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如不满足上述条件宜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3.3.10在设计柱下交叉梁条形基础时,两个方向地基梁均按柱下基础面积计算地基反力,并取同一均布地基反力计算地基梁内力。 改进措施:应按《地基规范》GB 50007第8.3.2条第3款的规定将交叉点上的柱荷载,按交叉梁的刚度和变形协调的要求进行分配,并通过修正节点处的荷载解决交叉点处面积重叠产生的误差,再按第8.3.2条第l、2款的要求计算地基梁的内力。 3.3.11在计算柱下基础筏板抗冲切承载力时,仅验算柱轴力作用下筏板的抗冲切承载力。 改进措施:柱下有弯矩作用时,冲切临界面上不平衡弯矩将产生附加剪力。冲切临界面上的剪力应为柱轴力与弯矩产生剪力叠加。应按《地基规范》GB 50007第8.4.7条计算基础底板的抗冲切承载力。 3.4天然地基基础设计 3.4.1季节性冻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未考虑冻土深度要求。 原因分析: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应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基础下冻土的冻胀容易造成基础和上部结构的过大裂缝甚至破坏。 改进措施:按《地基规范》GB 50007第5.l.6~5.l.9条的有关规定,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确定地基的冻胀性类别,计算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或地区经验确定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并采取必要的防冻害措施。 3.4.2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紧靠,但新建建筑基础底板标高在老建筑下一层(大约4m),设计中对此未作有效处理。 改进措施:《地基规范》GB 50007第5.l.5条规定: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间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型式和土质情况确定。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且应考虑新基础对旧基础的不利影响。两基础之间的间距应满足《地基规范》第7.3.3条的规定。

B. 建筑力学考试求计算下图所示桁架的支座反力及1、2杆的轴力

整体对A取矩,能求出B的支反力,然后整体平衡,能求出A的支反力。

BC中间三根杆截开,左侧对C取矩求得上面那根杆的轴力,然后右侧再对B取矩求得2的轴力。

把D点挖去,利用平衡求得杆1的力。

以A点为力矩点;

B支座=(3*5+6*5+9*5)/4=22.5kN (压力);

以B点为力矩点;

A支座=(3*5+6*5+9*5)/4=22.5kN (拉力);

1杆,以F点为力矩点;

5*3/4=3.75kN(拉力);

2杆,以D点为力矩点;

=((3*5+6*5)/4-3.75)*5/3=12.5kN(拉力);

(2)已知轴力和基底反力算条基扩展阅读:

一个节点方程可求两个未知力,一般从支座节点开始,依次进行。对于某节点去掉杆件沿杆件方向代之以力,可统一假设为拉力(求得力是负值就表示是压力),分别列出X、Y向的平衡方程(各力分别向X、Y向投影代入平衡方程): ∑X=0 ∑Y=0

具体形式可能如下式: F1cosA+F2cosB+acosC=0 F1sinA+F2sinB+asinC=0 式中a表示已知力,F1、F2表示未知力,解方程组可得未知力F1、F2,正值表示拉力,负值表示压力。

C. 建筑结构选型的原则

一、桥梁结构

二、地基基础

三、高层

四、砌体及木结构

五、钢结构

六、钢筋混凝土

一. 桥梁结构
1. 大题条件:5根主梁间距2m,行车道板宽7m,人行道宽1.5m,桥总宽10m。桥跨度25m, 人行荷载3kn/m2,汽-20计算。
1> 用偏心受压法求1号梁汽车横向分布系数。1号梁横向影响线坐标,近端0.6远端-0.2,按两车道布载后得0.51P
2> 求人行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边端0.7,里端0.55,宽1.5m,得0.9375P。
3> 已知横向分布系数,求汽车荷载下梁中最大弯距。
4> 已知横向分布系数,求人行荷载下的最大弯距。
2. 已知跨度25m及横活下的计算弯距,求弯距设计值。
3. 已知横活下的计算剪力及梁材料及腹板最小处厚度及梁高,求梁端极限剪力值。
4. 已知剪力设计值及梁有效高及材料,求梁腹板最小宽度。
5. 已知跨度为12m宽度为9m与垂直方向呈30度角的棱形梁板桥,汽车行进方向为跨度方向,跨度方向每边有三个橡胶支座。判断哪组支座在静载下反力最大或最小。
二. 地基基础
1. 大题条件:埋深1.2m的条基,已知材料,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等一些条件,有弱下卧层。
1> 基底有弯距,求上部结构荷载有多大偏心时,基底反力均匀分布。
2> 已知基底宽度,求附加应力。
3> 已知上部荷载,求基底宽度。
4> 求弱下卧层上附加应力。
5> 求弱下卧层上自重应力。
2. 概念题,相同宽度,埋深及基底附加应力的独基和条基础,判断哪个的沉降量大。
3. 大题条件:重力式挡土墙,墙后土重度20,墙体材料重度24 ,挡土墙高5.5m上截面宽1.2m,下截面宽2.7m,墙后有堆载,主动土压力系数0.2,摩擦系数0.4(好象是),墙背垂直。主动土压力与水平面呈10度角。
1> 墙后堆载为零时求主动土压力。
2> 墙后堆载为20求堆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
3> 已知主动土压力求挡土墙抗倾覆稳定系数。
4> 已知主动土压力求挡土墙抗滑移稳定系数。
三、算梁柱体积配箍率
四、求二级框架梁(C45,28钢筋)边支座锚固长度,要熟悉构造0.4lae+15d,陷阱:C>40,d>25
五、求100米高建筑求80米(平地,山顶)处风载,难点:求风振系数,阵风系数
六、已知恒载下柱M,N,第一活载下M,N,第二活载下M,N,风载下M,N
1)求最大柱弯矩的基本组合,2)恒载控制下的最小轴力基本组合,考点:恒载起控制时不考虑水平荷载。
七、超过150米的框架、剪力墙、框剪框筒的层间位移限值,考点:按150米时位移值和250米的1/550插值
八、装配式屋面砌体结构求墙和壁柱高厚比
九、木结构屋架下弦杆螺栓抗剪设计承载力
十、4层框架结构底层中间柱节点上下弯距分配。梁支座处剪力。
十一、(1)四层框架结构底部剪力法求其中一楼层的剪力
(2)同样条件,钢框架(阻尼比0。35)求楼层剪力,考点α计算公式
5>桩身配筋长度的概念题。
三.高层
1.大题条件:混凝土六层框架,一层G=7200KN层高5m,二层至五层G=6000KN层高3.6m,六层G=4800KN层高3.6m,T=1.2S,8度三类土。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1> 求此底部剪力。
2>求屋顶附加水平力。
3>求第五层地震力。
4>若为钢结构,阻尼比为0.035,求底部剪力。
2.大题条件:某100m高25x25m方形高层,100m处顶部有集中水平力P及弯距M,在城市郊区。基本风压0.55
1>已知P,M及100m处的风压标准值,假设风压呈倒三角形分布,求楼底部弯距设计值。
2>求80m高度处风压标准值。
3>若此楼位于45m高的山坡上,求100m高度处的风压标准值。
4>求100m高度处计算围护结构时的风压标准值。
3.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设置的高度。
4.L形剪力墙承载力计算及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选择。
四.砌体及木结构
1. 带壁柱的单层,壁柱间距4m,长20m,窗1.4m,宽12m,居中一个门洞3m,纵墙高4.5m,山墙带壁柱处最高为6.133m。
2.蒸压灰砖的承载力.
3.多层房屋的局布每米承载力。
4.构造柱墙的承载力。
5.顶层挑梁下局压计算,及挑梁伸入墙长度的选择。
6.木结构大题条件:TC11西北云衫屋架下玄,宽x高140x160,双夹板连接螺栓16,每边螺栓10个,两个一排五排,排间距120mm.夹板厚度100mm(不确定)
1>求下玄承载力。
2>已知力N求需要的螺栓数。
五.钢结构
1.抗震时梁柱节点域柱腹板最小厚度的计算。
2.高强螺栓抗拉,抗剪。
3.角焊缝正应力抗压。
4.轴压构件平面内外不同计算长度时合理布置截面方向。
5.大题条件:吊车梁下变截面双肢柱,柱高14m,吊车梁高1.8m,柱上截面宽1.6m,下柱 截面宽3m,吊车梁传递竖向力Q2=20kn,Q3=30kn(不确定),P=589.1kn,水平力 T=18.1kn(作用在梁上翼缘),柱自重60kn,与下柱截面的偏心为0.5m向右偏,柱右边线垂直。荷载均为标准值,吊车为两台16t,中级工作制。
1>双肢柱的内力计算(其中有吊车梁简支,两台吊车折减)缀条的内力计算,腹杆计算长度的选取等。
6.支撑容许长细比的计算。
7.概念题哪种螺栓布置方式承载力大。
8 .型钢b/h<0.8两轴分属不同类型,计算长度也不同,求轴压时柱的承载力。
六.钢筋混凝土
1.大题条件:四层混凝土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按反弯点法计算内力,已知一,二两层梁柱线刚度比及每层水平力值,一层层高6m,反弯点2/3H,二层层高5m,反弯点1/2H。框架一至三层跨数为三跨。
1>求一层边柱上端弯距。
2>抗震等级为二级,已知一层中柱顶梁柱节点处梁柱弯距计算值,求中柱上端弯距设计值。
3>抗震等级为二级,已知二层楼面梁两端弯距计算值及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剪力Vgb,求梁内剪力设计值。
2.单筋梁,已知bxh及柯西值,混凝土材料,受拉钢筋,外界环境,求受弯承载力。
3.混凝土耐久性有一道概念题。

D. 条形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如何确定

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特征值”的说明
一、原因
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表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不符,因此本次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对策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鉴于地基设计的特殊性,将上一版“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修改为“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并加强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研究。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也完善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表达式,认可了地基设计中承载力计算可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的值。
三、应用
用作抗力指标的代表值有标准值和特征值。当确定岩土抗剪强度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时用标准值;由荷载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取特征值,载荷试验包括深层、浅层、岩基、单桩、锚杆等,见规范有关附录。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是由荷载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相关关系间接确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它相于载荷试验时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上线性变形段内某一规定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不应超过该压力-变形曲线上的比例界限值。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是考虑了影响承载力的各项因素后,最终采用的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值的地基允许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是由载荷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的相关关系间接推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它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允许采用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当按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的数量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采用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限值采用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即S≤C,C为抗力或变形的限值;pk≤fa(地基);Qk≤Ra(桩基)。此时特征值fa、Ra即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力设计值。
当根据材料性质确定基础或桩台的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底板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即γ0S≤R计算,此时地基反力p、桩顶下反力Ni和主动土压力Ea等相应为荷载设计值,要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因此,阅读地质报告时,若为“特征值”则为允许值,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若为“标准值”,则为极限值,应考虑相应的抗力分项系数。

E. pkpm计算独基时最大基底反力大于地基承载力,是否可以

根据现行地基规范GB50007-2011中5.2.1条,轴心荷载作用下,最大基底反力不得大于fa。偏心荷载作用下,Pkmax不得大于1.2倍的fa。你这个1.2倍fa为1.2*231.2=277.44,大于Pmax=276.92,按理说属于安全。但实际工程设计中没人会只留这么一点点余量,晚上会睡不着的。

F. pkpm柱下条形基础反力差异较大怎么调整

pkpm没有专门的柱下条基计算,但是框架结构,柱下如果采用条形基础,却可以用地基梁来计算,即它可以承担地基反力,计算是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步骤如下: 1、读入地质资料输入 2、参数输入包括基本参数(主要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梁筏板参数(主要是基床反力系数、地梁相关材料参数、钢筋调整参数、梁肋朝向) 3、网格输入(轴线延伸命令修改形成悬挑地基梁轴线) 4、修改荷载参数、读取荷载 5、定义地基梁(必须定义梁肋高和梁肋宽,地梁翼缘宽度可随意给出但应大于梁肋宽因为退出交互步骤时程序会给出调整翼缘宽度的机会)并布置地基梁 6、退出交互步骤:注意第一修改地梁翼缘宽度第二检查是否生成弹性地基梁计算用数据文件(即出现相关荷载值、相应坐标、地基反力、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等信息) 7、弹性地基梁/基础沉降计算: 7-01:检查地质资料是否正确 7-02:设置计算参数(注意:应采用完全柔性假定、地下水高度需要修改) 7-03:进入附加反力图示,选择沉降计算菜单进行沉降计算,之后可查看相关需要数据 8、弹性地基梁/结构计算 8-01:选择是否进行交叉底面积重复利用计算、修改地基梁参数(注意:地梁计算时采用的内力)、选择计算采用的模型(可采用satwe、tat生成的上部基础刚度)进行计算 8-02:查看相关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图 9、弹性地基梁/参看结果(正常操作) 10、弹性地基梁施工图(正常操作)

G. 一根轴上装2个齿轮,支反力和弯矩怎么算(大一力学知识),有图,谢谢

Ra=ql。

Rb*2l+0.5qll-qll=0。

Rb=0.25ql方向向右。

Rc=-Rb=-0.25ql向左。

AD段弯矩由A支座力和均布载叠加(支座力下侧受拉,均布载上侧受拉)。

D端弯矩=qll-0.5qll=0.5qll右端下侧受拉。

设AD段任意截面距A端x,则截面弯矩=qlx-0.5qxx,若=0,则x=2l。


(7)已知轴力和基底反力算条基扩展阅读:

计算方法:

基数级跨中弯距Mka:

Mka= (Md+Mf) × VZ/VJ+ΔMs/VJ -Ms

Mka= (Md+Mf)×1.017/1.0319+△Ms/1.0319-Ms

=(17364.38+0)×1.017/1.0319+4468.475/1.0319-164.25 = 21279.736(kN·m)

计算各加载级下跨中弯距:

Mk= (k(Mz+Md+Mh+Mf) -Mz) × VZ/VJ+ΔMs/VJ -Ms

Mk=(k(Mz+Md+Mh+Mf) -Mz)×1.017/1.0319 +△Ms/1.0319―Ms

=(k (31459.38+17364.38+24164.75+0)-31459.38)×1.017/1.0319+4468.475/1.0319-164.25

=71934.601×k-26839.0389(kN·m)

H. PKPM软件中怎么求柱间活载和梁间活载如题 谢谢了

一)导荷方式相同 这两种输入方式形成的次梁均可将楼板划分成双向或单向板,以双向或单向板的方式进行导荷。 (二)空间作用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输入的次粱仅仅将其上所分配的荷载传递到主梁上,次梁本身的刚度不代入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不产生影响。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输入的次梁本身的刚度参与到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会产生影响。 (三)内力计算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次梁的内力按连续梁方式一次性计算完成,主梁是次梁的支座。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程序不分主次梁,所有梁均为主梁。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分配。即根据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各梁线刚度的大小进行计算。主梁和次梁之间没有严格的支座关系。 (四)工程实例 ⑴本工程实例主要用于说明为什么有些悬挑梁在计算时没有按悬挑梁计算? 该工程局部悬挑梁的布置如图1所示(图略,图1显示的局部悬挑梁布置是平行的三道梁,上下两道为框架梁,中间为支承在另一方向上的框架梁上的连续梁,均有挑梁)。 ⑵计算结果 如上图所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 以下是这两种梁的内力计算结果: 表1 图中中间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表2 图中下部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⑶内力分析 通过梁的内力文件可以看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 这主要是因为当这两种悬桃梁都按主梁输时,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计算。由于柱的线刚度大,变形小,因此对悬挑梁的约束能力强,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大。而主框架梁的平面外抗扭刚度小,变形大,因此对悬桃梁的约束能力低,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就小。 第十四章 不规则结构方案调整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工程算例1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一幢高层住宅建筑,纯剪力墙结构,结构外形呈对称Y形。一层地下室,地上共23层,层高2.8m。工程按 8度抗震烈度设防,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计算中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⑵这个工程的主要特点是: ①每一个楼层沿Y向对称。 ②结构的角部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角窗。 ③结构平面沿Y向凹进的尺寸10.2m,Y向投影方向总尺寸为22.3m。开口率达45%,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属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对结构抗震性能不利。 ⑶本工程在初步设计时,结构外墙取250厚,内墙取200厚。经试算结果如下: 结构周期: T1=1.4995s,平动系数:0.21(X),扭转系数:0.79 T2=1.0954s,平动系数:0.79(X),扭转系数:0.21 T3=1.076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37, T1/T3=1.39 最大层间位移比:1.54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163 ⑷通过对上述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结构不仅周期比大于规范规定的0.9限值,而且在偶然偏心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比也超过1.5的最高限值。 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太差引起的。 ⑸为了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经与建筑协商,在该结构的深开口处前端每隔3层布置两道高lm的拉梁,拉梁间布置200mm厚的连接板(如图2所示)。(图略)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3383s,平动系数:0.22(X),扭转系数:0.78 T2=1.0775s,平动系数:0.78(X),扭转系数:0.22 T3=1.048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24,T1/T3=1.28 最大层间位移比:1.48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50 ⑹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设置了拉梁和连续板,使结构的整体性有所提高,抗扭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结构的周期比和位移比有所降低,但仍不满足要求。 经过分析得知,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以控制周期比;另一方面,结构的最大位移值出现在角窗部位,因此,控制最大位移值就成为改善位移比的关键。 为此,对本工程采取如下措施: ①尽量加大周边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具体做法是将结构外围剪力墙厚增加到300以提高抗扭转的能力。 ②将转角窗处的折梁按反梁设计,其断面尺寸由原来的200×310改为350×1000,从而控制其最大位移。 ③将外墙洞口高度由2490mm降为2000mm,以增大周边构件连梁的刚度。 ④加大结构内部剪力墙洞口的宽度和高度,以降低结构内部的刚度。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0250s,平动系数:1.00(X),扭转系数:0.00 T2=0.9963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T3=0.8820s,平动系数:0.00, 扭转系数:1.00 周期比:T3/T1=0.86;T3/T2=0.88 最大层间位移比:1.29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566 该工程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29,根据《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的表7.2.3(如下表所示)可知,本工程在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240,满足要求。 表7.2.3 扭转变形指标 ξ=Umax/U/1.2/1.3/1.4/1.5/1.6/1.7/1.8/ 中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2.8/2.26/1.81/1.4/1.05/0.74/ 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1/1/1.24/1/1.55/1/2/1/2.67/1/3.78/1/6 --------------------------------- ⑺通过上述调整后,可以看出结构的整体抗扭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周期比和位移比都能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合理。 ⑻对于角窗结构,宜在角窗处的楼板内设置暗梁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端部的整体性。 (二)工程算例2 ⑴工程概况:某超高层商办楼,主楼41层,结构高度184.3m。地下室共5层,深19.5m,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筒体和框架组成的钢-混结构体系,框架由钢骨混凝土柱和钢柱组成。本工程按7度抗震烈度设防,建筑抗震等级按二级,因工程平面复杂,构造措施按提高一级。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结构总长35m,总宽42m,结构右上角和左下角均缺少14X16.8m的部分结构) ⑵工程特点:本工程筒体刚度较大,但延性较差,结构初算侧移很小,但平扭周期偏大,在地震作用下质心与其他角点以及边缘点的位移比亦不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因筒体偏离整个平面较大,中部连接板带尺寸过小。 ⑶调整方法 ①剪力墙核心筒开计算洞以降低刚度; ②结构角部加水平隅撑以加强结构边缘节点的约束; ③薄弱层楼板加厚以提高楼板刚度,增加结构水平的协调能力。 ④筒体内主要角部暗埋了竖向H型钢,在周边连梁内暗埋H型钢,以提高筒体的延性。 ⑷计算结果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ModeNo Period Angle Movement Torsion 1 4.8103 14.53 0.93 0.07 2 3.8697 97.38 0.85 0.15 3 3.1442 136.6 0.23 0.77 周期比:T3/T1=0.653:T3/T2=0.813; 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均小于1.40。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相对位移:X向为1/1220,Y向为1/1328。 第十五章 用SATWE软件计算井字梁结构,为什么其计算结果与查井字梁结构计算表相差很大? (一)、计算假定不同 查表法假定梁瑞无论是固接还是铰接,均没有竖向位移。而SATWE软件采用空间交叉 梁系计算井字架结构,梁端位移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的刚度。 (二)计算假定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计算假定的不同,采用SATWE软件计算,当梁瑞为主框架梁时,由于框架梁刚度较小,位移较大,从而使内力按照节点位移进行分配,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差较大: 当梁端为剪力墙等竖向刚度较大的构件时,该节点的竖向位移很小,基本为0,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近。 (三)工程算例 现以梁端铰接为例,介绍一下在恒载标准值作用下两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该工程算例并字梁间距为3m×3m,面荷载为5kn/m2。在采用SATWE软件计算时,将面荷载转化为作用在节点上的集中荷载,以便使荷载输入方式与《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的简化方式一样。 同时将SATWE软件中混凝土容重改为0,这样可以不计梁自重。以边梁为例,当梁端为主框架架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194.9kn-m;当梁瑞为剪力墙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135.6kn-m。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M=1.0641×5×3×3×3=143.65kn-m [(143.65-135.6)/143.65]×100%=5.6%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计算假定和各种计算条件相同,空间计算法和查表祛二者之间的计算误差是很小的。 (四)砖混结构,井字梁楼盖,如何计算? 目前的SAWE和TAT软件都不能计算砖墙,因此对于这种结构形式只能进行简化计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井字梁内力的大小与梁端构件的相对竖向刚度有关。这种结构形式梁端一般均铰接在砖墙上。我们在简化时可以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但要注意相对竖向刚度的正确性。比如某结构井字梁周边砖墙墙厚有370或240,则在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时也应在相应位置布置墙厚为370或240的混凝土剪力墙。 第十六章 JCCAD软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资料的输入 ⑴±0相对于绝对标高是什么意思? ±0相对于绝对标高指大地坐标,设计人员只要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给出的大地坐标直接输入即可。 ⑵孔点标高怎么输? 与上±0相对于绝对标高一样,可直接输入大地坐标,程序会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坐标值自动判断孔口高度。 ⑶孔点坐标的单位是什么? 孔点坐标的单位是米,不是毫米。 (二)荷载的输入 ⑴“一层上部结构荷载作用点标高”是什么意思? 该参数主要是用于求出基底剪力对基础底面产生的附加弯矩作用。在填写该参数时,应输入PMCAD中确定的柱底标高,即柱根部的位置。 注意:该参数只对柱下独基和桩承台基础有影响,对其他基础没有影响。 ⑵自动计算覆土重对什么基础起作用? “自动计算覆土重”主要是指自动计算基础和基础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主要用于独基和条形基础的计算,对筏板基础没有影响。 ⑶筏板上覆土重如何输入? 筏板上覆土重在“筏板荷载”中输入(如下图所示,图略) ⑷读取荷载时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吗?如果都选上会怎么样? 读取荷载时不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如果都选上,则只有独基和墙下条基会在计算时考虑所有组合并选最不利进行设计,其他基础只认一种软件传下来的荷载。 ⑸什么叫当前组合? 屏幕上当前所显示的组合值就叫当前组合。 ⑹当前组合是控制工况吗? 当前组合仅表示当前屏幕上所显示的值。并不是说基础的最终控制组合就一定是它。 ⑺什么叫目标组合? 某一最大内力所对应的组合值,比如最大轴力或最大弯矩下所对应的组合值。 ⑻目标组合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吗? 目标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组合,比如最大轴力下所对应的组合值其弯矩值有可能很小,不一定是控制工况,所以目标组合不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 ⑼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程序能够自动识别吗? 程序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自动识别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 (三)筏板基础的输入 ⑴不等高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⑵不等厚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⑶程序在计算柱下筏板时,可以加柱墩吗? 可以加柱墩。设计人员在“基础人机交互”中“上部构件”中定义柱墩。 ⑷“第一块地基板上没有布置覆土荷载和板面设计荷载,如需要请在筏板布置中输入”请问是什么意思?我已经读取了SATWE荷载,为什么还有这个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没有布置“筏板荷载”所致,只要布置了“筏板荷载”,该提示会自动消失。 (四)弹性地基梁基础 ⑴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一定要布粱吗 一般而言,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都要布梁,如果没有布梁,也应该点一下“墙下布梁”菜单,这样程序将自动生成一个与墙同宽、梁高等于板厚的混凝土梁。如果不布置梁,也应该布置板带。 布置梁或板带的主要目的是: ①正确读取上部荷载; ②为筏板寻找正确的支撑点。 注意:a)在布置板带时,对于抽柱位置不应布置板带,否则易将板带布置在跨中位置。 b)点取“墙下布梁”选项时,必须首先布置筏板。 ⑵弹性地基梁基础,梁的翼缘宽度如何定义? ①梁的翼缘宽度在初次定义时要根据上部结构竖向荷载的比例关系来定。比如某工程边跨竖向荷载总值是中间跨竖向荷载总值的一半,那么在定义梁的翼缘宽度时就取边跨为1米,中间跨为2米。 ②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程序给出提示:“预期承载力与反力之比”,此时输入预期值,比如1.2,则程序会自动根据预期值和翼线宽度的比例关系,对基础宽度进行调整。 ③弹性地基梁基础,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会显示9~10组荷载,这些荷载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是标准组合还是基本组合? 这些荷载是标准组合,它的含义在程序所显示的荷载图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4) 第十七章 基础的计算 (一)联合基础的计算 ⑴双柱联合基础的偏心计算:程序在进行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时,并没有考虑由于两根柱子上部荷载不一致而产生的偏心的情况。因此算出的基础底面积是对称布置的。这种计算方法对于两根柱子挨得很近,比如变形缝处观柱基础计算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对于两根柱子挨得稍微远一些的基础,则会有一定误差。此时需要设计人员人为计算出偏心值,在独基布置中将该值输入过去。然后再重新点取“自动生成”选项,程序可以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偏心值重新计算联合基础。 ⑵双梁基础的计算:建议直接在双轴线上布置两根肋梁,然后再在梁下布置局部筏板。 (二)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 砖混结构一般都做墙下条形基础,构造柱下一般不单独做独立基础。有的时候设计人员会发现JCCAD软件在构造柱下生成了独立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读取了PM恒十活所致。这种荷载组合方式没有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 设计人员可以在荷载编辑中删除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并在附加荷载中在周边的墙上相应增加线荷载值。或者设计人员也可以直接读取砖混荷载,因为砖混荷载自动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了。 (三)浅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计算 浅基础如墙下条基等,在对基础底板配筋时是否该考虑最小配筋率,目前在工程界还有争议。《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规定柱下独基底板的最小配筋率,而《混凝土规范》对于混凝土结构均有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目前JCCAD软件对于独立柱基没有按最小配筋率计算,对于墙下条基缺省情况下按照0.15%控制,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四)基础重心校核 ⑴“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为什么与“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不一样? 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于梁板式基础,由于有些轴线上没有布置梁或板带,造成荷载导算时没有分配到梁或板带上,从而使两种方式所产生的重心校核值不一致。 ②地下水的影响:“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没有考虑地下水的影响,而“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考虑了地下水的影响。 ⑵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核该如何计算? 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校”主体应该与裙房分开计算,而且主要是验算主体结构的重心校核。 (五)弹性地基梁结构5种计算模式的选择 弹性地基梁结构在进行计算时,程序给出了5种计算模式,现对这5种模式的计算和选择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⑴按普通弹性地基梁计算:这种计算方法不考虑上部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只有当该方法时基础设计不下来时才考虑其他方法。 ⑵按考虑等代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弹性地基梁计算:该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设计人员人为规定上部结构刚度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该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基础发生整体弯曲的程度。而上部结构刚度到底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并不好确定。因此,只有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并且用模式1算不下来时方可采用,一般情况可不用选它。 ⑶按上部结构为刚性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3与模式2的计算原理实际上最一样的,只不过模式3自动取上部结构刚度为地基梁刚度的200倍。采用这种模式计算出来的基础几乎没有整体弯矩,只有局部弯矩。其计算结果类似传统的倒楼盖法。 该模式主要用于上部结构刚度很大的结构,比如高层框支转换结构、纯剪力墙结构等。 ⑷按SATWE或TAT的上部刚度进行弹性地基架计算: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理想,因为它考虑的上部结构的刚度最真实,但这也只对纯框架结构而言。对于带剪力墙的结构,由于剪力墙的刚度凝聚有时会明显地出现异常,尤其是采用薄壁柱理论的TAT软件,其刚度只能凝聚到离形心最近的节点上,因此传到基础的刚度就更有可能异常。所以此种计算模式不适用带剪力墙的结构。 另外,设计人员在采用《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附录C中推荐的基床反力系数K时,该值已经包含上部刚度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 ⑸按普通梁单元刚度的倒楼盖方式计算:模式5是传统的倒楼盖模型,地基梁的内力计算考虑了剪切变形。该计算结果明显不同与上述四种计算模式,因此一般没有特殊需要不推荐使用。 (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基础时,倒楼盖模型和弹位地基梁模型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⑴弹性地基梁板模型采用的是文克尔假定,地基梁内力的大小受地基土弹簧刚度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中的梁只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粱,其内力的大小只与核板传递给它的荷载有关,而与地基土弹簧刚度无关。 ⑵由于模型的不同,实际梁受到的反力也不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支座反力大,跨中反力小。而倒楼盖模型中的反力只是均布线载。 ⑶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了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不受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 ⑷由于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因此各点的反力均相同,由此计算得到的梁端剪力无法与柱子的荷载相平衡,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算出来的梁端剪力与柱子的荷载是相平衡的。 (七)为什么同一个梁式筏板基础,采用梁元法计算和采用板元法计算二者之间会相差较大? 工程实例:某工程采用梁式筏板基础,基础布置如图 1所示(图略),基床反力系数均取20000Kn/m3,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略) 通过图2所示的结果可知,两种计算模式所产生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计算模型的假定不同。这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梁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是按照带翼缘的T形梁计算的,梁翼缘宽度确定的原则是按各房间面积除以周长,将其加到梁一侧,另一侧再由那边相应的房间确定,最后两侧宽度叠加得到梁的总翼缘宽度。 ⑵板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仅按照矩形梁计算,没有按照T形梁计算。 ⑶梁元法计算筏板时,板仅仅是按四边嵌固的楼盖方式计算它的内力和配筋,不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的作用。 ⑷板元法计算筏板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楼板进行内力计算,能够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 作用的影响。 (八)基础沉降计算时,为什么会出现沉降计算值为0? 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埋置太深,基底附加应力为0,甚至于负数所致。 (九)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 ⑴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物理意义:单位面积地表面上引起单位下沉所需施加的力。 ⑵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方法: ①静载实验法:(有一张压力-沉降曲线图,图略) 计算公式:K=(P2-P1)/(S2-S1) 其中,P2. P1——分别为基底的接触压力和士自重压力, S2、S1——分别为相应于P2. P1的稳定沉降量。 ②经验值法:JCCAD说明书附录二中建议的K值。 (十)单桩刚度的计算 ⑴竖向刚度: ①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确定: ρNN=1/(ξNh/EA+1/C0A0) ②根据静载试验Q-S曲线计算: ρNN=ξ×Qa/Sa ⑵弯曲刚度: 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中表B-3提供的弯曲刚度公式 K=[αEI(A2B2-A1B2)]/(A2C1-A1C2) 式中,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按《桩基规范》第5.4.5.1条计算) A1、B1、C1、A2、B2、C2等分别为函数影响值,详见附录B中表B-6。 http://bbs.buildbbs.com/showtopic-8564-2.aspx

I. 地梁荷载如何计算啊

一、地梁计算方法有两种:
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拉通。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

二、地梁约定俗称为基础梁,圈起来有闭合的特征,与构造柱共成抗震限裂体系,减缓不均匀沉降的负作用。与地圈梁有区别,(地梁)基础梁主要起联系作用,增强水平面刚度,有时兼作底层填充墙的承托梁,不考虑抗震作用。地梁(也有称弹性地基梁):

1、地梁一般指梁板式筏形基础和柱下条基中的梁,该梁的最大弯矩在上部跨中及下部支座处,纵向钢筋的接头尽量避免在内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在内力较小的部位,宜采用机械连接和搭接,不应采用现场电弧焊接。
2、地梁的纵向钢筋应该在支座锚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纵筋的接头位置、接头百分率的控制,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按抗震构件的构造要求执行。
地基梁:通常是指用以承担围护结构荷载的梁,如厂房的围护砖墙下,有时不做墙基础,而是设基础梁将其荷载传至柱基础。这时,可以和地圈梁,拉梁一起考虑,一梁多用!
基础梁或者地基梁就是承担地基反力的梁,例如柱下条形基础,例如梁筏中的梁。它们的梁底都在持力层上。
拉梁仅仅是一种联系梁或者构造梁。例如专门承担上部填充墙的联系梁,例如承台之间的梁,例如一些重要独基之间的拉梁。它们的特征就是,梁底一般都可以不在持力层上,因为它们不需要承担地基反力。

J. 基底反力怎么算

你是筏板吗?是筏板的话去基础人机交互输入菜单里面,读入荷载,把筏板据实布置上,然后点筏板重心校核的菜单,在图形里面就会输出地基反力

热点内容
百度智能云区块链产品负责人 发布:2025-05-15 23:10:48 浏览:573
数字货币先交税后提现 发布:2025-05-15 23:05:50 浏览:310
1066以太坊算力 发布:2025-05-15 22:50:37 浏览:618
比特币糖果可以长期持有吗 发布:2025-05-15 22:42:21 浏览:563
矿机维修技巧 发布:2025-05-15 22:37:42 浏览:264
币圈亏损经历 发布:2025-05-15 22:30:53 浏览:150
什么数字货币免费 发布:2025-05-15 22:28:26 浏览:590
df数字货币众筹交易平台 发布:2025-05-15 22:17:35 浏览:355
guiminer不能挖莱特币 发布:2025-05-15 22:17:20 浏览:388
阿里巴巴用区块链管理捐款 发布:2025-05-15 21:49:06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