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效应变量去中心化的作用
Ⅰ 心理学中介效应分析
对于D是否为中介变量,你一方面需要寻找有没有文献的支撑,比如前人研究提到,这个D可能作为中介变量,但是还待验证,或者已经有人验证过D的中介效应。此时,你就可以再进行一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研究做过D的中介效应分析,但是逻辑上D变量确实有可能起中介作用,你也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总之,你可以先去分析,最后也不一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分析中介效应的时候,个人觉得要从水平到整体都进行。首先,分析B的中介,按A1-B-C,A2-B-C,A-B-C,D1-B-C,D2-B-C,D-B-C进行。分析D的中介,A1-D1-C,A2-D1-C,A-D1-C,A1-D2-C,A2-D2-C,A-D2-C,A1-D-C,A2-D-C,A-D-C。不要嫌麻烦,还是那句话,可以先去分析,最后不一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要充分对数据进行发掘,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东西。
具体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以A-B-C这3个变量为例。首先,建立A为自变量、C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验证A的系数是否显著,既然你已经认定A是自变量,C是因变量,那么想必这个系数是显著的。然后,建立A为自变量、B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验证A的系数是否显著。最后,建立A、B为自变量、C为因变量,看A与B的系数,如果B的系数显著,且A的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如果A、B系数都显著,则为部分中介。
上述是比较常见的三步法验证中介,用SPSS的回归分析即可。如果想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话,以AMOS为例,画出AC两变量和ABC三变量模型,分别做路径分析,看路径系数是否显著,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
Ⅱ 心理学研究中,部分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在问,啥时中介效应、何为调节效应,交互又是咋回事呢?下面松哥就用三张图来解释三个概念,希望能够解惑!
上图为中介效应模式图,A对C的作用通过B发生,即A-B-C。其中A-C如果作用为零,则B为完全中介;若A-C作用不为零,则B为部分中介。形象比喻:中介效应为“媒婆”,A-C的认识是通过媒婆牵线搭桥。
上图为调节效应,A-C有作用,但B会影响A-C 的作用大小。形象比喻,调节效应为“小三”,会影响A-C正常的夫妻关系。
上图为i额交互作用模式图,A-C有关系,B-C有关系;并且B会影响A-C关系,A会影响B-C关系。此图就像A和B是同宿舍的室友,都同时喜欢了C,意思AB互为小三,但没有先后关系。
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同样,当我们研究的因素多了,啥情况也都会出现,媒婆来了,小三也到了,有时互为小三,有时媒婆给小三牵线,有时小三看上额媒婆。形势不容乐观,然而众多关系均有最基本的媒婆和小三构成。
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在统计模型上无本质区别;但调节效应能够指定谁是自变量,谁是调节变量;而交互作用地位是等价的。
研究中介和调节效应,但研究因素为显变量时采用Process最佳;当为潜变量时采用AMOS为好,当然还有lisrel,Mplus等。lisrel为最早的结构方程模型软件,通过编程操作,已逐渐被取代之势
Ⅲ 中介效应分析中的控制变量问题
你的模型设计过于复杂,适当简化一下比较好,尤其是控制变量的作用点上。(中介调节效应分析人士 南心网 可以帮您)
Ⅳ 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如果有2个中介变量,而且通过检验都是起到完全中介效应,是否可能
是可以的 因为分2次来进行验证的。每次的回归模型考虑的是自变量中间变量 因变量三种相互作用时的关系,因此在只有这三个同时作用的时候,中间变量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你考虑的并非2个中间变量同时作用的情况。不过这样当然是有其局限性的。最好可以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
Ⅳ 怎么进行去中心化处理
根据侯杰泰的话:所谓中心化, 是指变量减去它的均值(即数学期望值)。对于样本数据,将一个变量的每个观测值减去该变量的样本平均值,变换后的变量就是中心化的。
对于你的问题,应是每个测量值减去均值。
Ⅵ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中介与调节效应可以采用
spss里面的分层回归来实现,就是也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哪个对话框里面,有个
block哪个对话框,你可以一层层把自变量和调节变量
分别移到哪个对话框里面,回归结果就会出现调节效应的变化
Ⅶ SPSS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用标准化和中心化的区别
1、中介效应分析不需要数据中心化和标准化;
2、强行中心化或中心化,只有非标准化系数不一样,标准化系是一样的。
(南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