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算力平方
❶ 压力计算,压强0.5MPa,面积56931平方毫米,跪求计算压力
压强即: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计算公式是:p=F/S
所以F=p*S=0.5*10^6
(帕斯卡Pa)*
0.056931(平方米)=28465.5N(约2904.6公斤力)
注意计算式里的单位:
p—压强(单位:帕斯卡,符号:Pa)
F—压力(单位:牛顿,符号:N)
S—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符号:㎡)
供参考。
❷ 为什么计算应力是F/S时,书中给的"式样原始横截面面积,m㎡"难道是面积的单位用平方毫米但是计算
N/㎡ 是帕单位太小,实际应用不方便,一般用兆帕,兆N/m2=1000000N/1000000mm2=N/mm2。
❸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运算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运算的层次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在运算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运算失误的成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书写失误。比如数与式运算的符号和系数、字迹潦草马虎,、神情“恍惚”时看错抄错等;二是公式、定理、定义、法则记忆不准确、理解不深入、运用不灵活。比如函数的性质、对数运算法则、三角的和差倍半公式、向量的乘积及几何意义、圆锥曲线的性质、二项式定理、概率的几种类别判断、导数的运算法则等。三是解题的思维训练不到位与过程控制不严格。 一、合理开发数学校本教材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删除了一些知识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一些内容的难度。初中数学内容对运算要求的降低,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的运算比较差,严重影响高中数学成绩。 如在数与式的运算中,许多学生出问题总是体现在式子的变形和化简上。校本教材应增补多项式的运算教学内容。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两数和的立方、两数差的立方以及三数和的平方公式。 再如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很高的要求,而这部分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应增加: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韦达定理,含有参变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需开发适合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解决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为高中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习过程,提高运算能力1、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所需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一些常用数据;对于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的理解深刻的程度直接影响方法的选择与运算速度的快慢。概念模糊,公式、法则含混,必定影响运算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运算的速度,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仍是必要的。如20以内的自然数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特殊三角函数值等。2、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灵活运用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进行运算。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和收集一些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收集、归纳、积累经验,形成熟练技巧,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和迅速性。3、加强运算练习。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必须加强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典型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改、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培养运算的熟练性、准确性、灵活性、组织性。以题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运算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运算能力。4、提高运算中的推理能力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运算的正确性与否取决于推理是否正确,如果推理不正确,则运算就出错。在运算推理中要特别注意等价变换。5、养成验算的习惯,掌握验算方法 在进行题目求解的运算的过程中或结束时还须对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以便及时纠正运算过程或结果中出现的错误,并掌握验算方法。检验的方法通常有:还原法、代值法、估值法、逆运算等养成检验、检查的习惯,提高运算过程的思维监控能力,这是形成和发展运算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在学习中不容忽略。 三、学会反思,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善于反思的学生,能不断地矫正错误,科学地设计运算的过程,并提高运算的准确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1、反思错误的成因 学生计算错误有很多原因,特别是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出现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学生计算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客观地研究出错的原因,研究它与正确解法之间的联系,正确利用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份,真正发挥错解在教学的正向作用。2、反思运算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计算,更要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的条件寻找合理的、快捷的运算途径。所选用的运算性质与计算目标各有不同,可以通过对照计算过程所体现出的不同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运算方法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结果的获得所带来的影响。3、反思运算的结果 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反思,不仅是检验结果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考察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以“计算能力”培养,提出一套解决方案:“独立”、“准确”、“迅速”、“合理”、“规范” 。 例如在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这个专题时,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运算,有了算法思想,就有了一个解题的框架,学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对每一个子环节也心知肚明,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运算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的一个方面。中学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出现运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掌握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算法和运算工具的方法,培养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❹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运算能力怎么样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和艾克特。
第一台电脑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4)转算力平方扩展阅读:
ENIAC诞生于二战时期,最初是作为辅助炮兵计算炮弹轨迹的工具,在盟军登陆西欧前一年开始制造,但直到1945年停火时还没完成。在冷战初期军方就发现了ENIAC的大量用途,它的17468根真空管被用来测试氢弹的早期设计的可行性。这台计算机每秒能执行5000条指令,在当时的情况下它的运算速度比电动式计算机快1000倍。
参考资料:网络-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❺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 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75-25;125×8÷125×8,(125×8)÷(125×8);……让学生辨析,什么情况下运用性质、定律可以简便,明白为什么有些可以用,有些题不能用。 在简便计算训练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如25×48,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算法,(1)25×48=25×4×12;(2)25×48=25×(40+8);(3)25×48=(5×6)×(5×8);(4)25×48=(25×4)×(48÷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 2、及时校对的习惯。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要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4、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方法
❻ 孩子计算能力差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有父母问: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了,虽然学前他已经学了一些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上学后发现他在口算方面还不是特别好,速度慢准确率低。老师让父母在家里多给孩子出题练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吗?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孩子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一般来说,学习能力主要是学校培养,但是,家庭有生活实践的优势,所以,父母也有可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用结合的好习惯。
每天都应该进行几分钟的口算练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孩子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的积极状态。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孩子和父母对报口算等,每天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穿插进行趣味性练习。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能提高孩子的口算兴趣和计算速度。
在练习口算的过程中,可采用一些小手段,如:一段时间小结一次,如果孩子连续几次都算得不错,可以发些小奖品,或给孩子一些其他的奖励。
❼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这对提高运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熟记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如中年级:25×4=100、125×8=1000;高年级:分母是2、4、5、8、20、25的最简真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1~20的平方值等,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多位数乘法,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小数四则计算,要看小数点的定位。根据算式特点估算结果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如25×0.85,因为0.85小于1,所以25×0.85的积小于25;100÷0.25 ,因为0.25 小于1,所以100÷0.25的商大于100等,这样预先估算,一旦发现有明显错误,就可及时订正,为正确答案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从中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此外,估算还用于应用题的计算中,如平均数应用题:敬老院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在解答之前,让学生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有了估算结果,就可避免出现(80.5+73.5)÷(10+12)≈7(岁)的笑话了。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如:300-175+25,300-1
❽ 蘑菇算力怎么转入比特币钱包
首页是注册美国钱包(就像是注册币包钱包一样),完善个人帐户信息。其次,进入帐户后台,获取个人的美国钱包地址。最后,进入NetX平台个人帐户中;添加个人的美国钱包地址,然后进行比特币转帐操作。即可以实现比特币从NetX平台转入钱包中。NetX外汇平台。帮助到您的话采纳哦
❾ 如果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那么如何计算推力与末速度的关系
假设f=Av^2
最终匀速运动时F=f
那么推力F=Av^2,和物体质量无关,和摩擦系数无关
❿ 如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方法初探
运算能力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对培养具有真正数学能 力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现在初 中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的理解不深,甚至不熟,从而造成学生 运算速度慢,准确性差,见题就做,盲目运算而不求合理性和灵活 性。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就是提高学生运算 能力谈谈我的做法: 一、重视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非常强,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同 时,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因此,我们就要注 意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我们 在教学中也应采用合理的设问和启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和总 结规律,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 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转化 初中学生运算出现的错误多与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有关, 而他们往往受小学死记硬背的影响,但初中是重理解、应用。因 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尝试实践,逐步学会概括方法以及对比近邻概 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变式和应用的技能,养成一些计算习惯。如 讲授了有理数的法则后,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养成先确定每一步结 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习惯,养成计算先观察题目、特点, 选择合适方法,以求运算简便迅速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则 加深理解,运用自如。同时,我们在教学时还应着力突出弱成分, 做好单层次思维向多层次思维的转化。如,在引入正负数后,我们 可让学生比较一下a 的大小,这里,许多学生会认为a>-a,主要原因是a 是一个字母,可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则是弱成分,这往往是学生考虑不周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显示弱成分, 让学生弄清a 的取值,克服强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从多方面思 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层次思维,这对以后的平方根的 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要注意运算的层次性和阶段的训练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必须控制练习的内容、分量和范围, 但如果在学生法则还不够熟的情况下,就进行强行练习,便会使学 生望而生畏,影响学生的信心。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训练时要有层 次和阶段性,每一个层次、阶段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 如有理数的运算,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接使 用法则以符号法则为主,单一运算为主、循环练习,使学生逐渐熟 练地掌握运算法则和性质符号的确定。第二个阶段,适当增大运 算量,即加大数的绝对值,增加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重点 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更为复杂的四则运 算。如在一些运算中增加绝对值、括号等符号,增加幂和相反数 的运算。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运算顺序,掌握一些运算技巧,逐步向 合理、灵活方向发展。 四、要重视运算方法选择的训练合理性的训练。 运算能力,不仅仅要准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要有速度、运 算应必须合理。而提高学生的运算的合理性,最根本是使学生克 服运算的盲目性。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在得到一种算法后, 自觉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探求可否改进和有没有更简便的 方法的习惯。因为一个公式、定理或一算法和应用范围越广,在 处理某个具体问题时,很有可能比较繁杂。而定理、公式或运算 方法越接近题目的特殊本质,相应的运算也往往越简捷。所以我 们就应通过有效的引导(如比较等),使学生养成选取合理的算法 的习惯,使运算简便。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要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面观察 思考问题,通过运算方法多选择的训练,使学生运算灵活,摆脱习 惯算法的束缚,自如地重建思维模式和运算系统,转换运算方法的 能力,例如,分解因式4x2-4xy-3y2-4x+10y-3。其解法有四种,解 的二次三项式,从而可利用十字相乘分解;解法二:视被分解式为Y 的二次三式,用配方法分解:解法三:用配 方法先分解4x2-4xy-3y2,使原式变为(2x+y)(2x-y) -4x+10y-3,再 用十字相乘法解;解法四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因此,我们就要引导 学生进行解,使学生掌握各类运算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类算法。 此外,我们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算方法和常用数据,如运 算率:1-40 的平方,1-10 的立方;特殊角30、45、60 的正弦、余 弦、正切、余切值等,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这样 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