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马克思币算力

马克思币算力

发布时间: 2022-02-18 02:17:21

A.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的分析是从商品入手的,马克思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关系: 商品定义与产生的原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
▲历史的线索:交换发展过程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形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外在形式的变化不改变货币的本质,也不改变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均衡关系。

B. 马克思主义如何解释金钱关系

解释:“人们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我觉得要理解这句话有两个要点:


第一,“物质利益关系”应该理解为“生产关系”,而不应该误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钱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非常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不是我们生活现象的简单描述,所以不能简单在生活中套用。


第二,“最根本的”也是一种深刻的抽象,抽象的概念不能简单还原或代替具体的概念。比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抽象概括,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只学哲学,抽象并不是对具体的否定。

再比如远古母系时期就没有父子关系,以后父子、母子关系也有可能消亡,象科幻电影演的,精子、卵子库和试管婴儿。


父子、母子关系用生产关系解释次要是现实的,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父子阶级不同互不相认,文革时期儿子斗爸爸的、划清阶级界限断绝母子关系的。

有些困难了(当然辩证法一定不好理解),主要是这个“反作用”,但即使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也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总之辩证法一定不好理解。

《资本论》经典摘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马克思《资本论》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

,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资本论》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马克思《资本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资本论》

C.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也是货物,但在商品经济中单独脱离了出来,和现在用的纸币不同,纸币是货币的符号,没有价值。

D. 马克思是如何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起源的

关于货币起源和本质的理论,在《资本论》第1卷中得到了完整、准确而集中的阐释。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商品及其二重性,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由于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又是由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正是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的揭示,说明了这种内在的对立必然发展成为外在的对立。

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终确定为货币形式,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所以货币的产生,不过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4)马克思币算力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

马克思关于金银货币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即“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历史上充当过货币的商品有很多,而金银最适合固定充当货币的真正原因,正是在于生产货币的私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

这种属性的内在必然要求便是,充当货币的那种商品,最好是不论产自何人何地,其质量都是无差别和同一的。此外,这种货币交易的高频和普遍性特性,还要求货币最好具有均质无差、耐磨损、便保存、易分割等等特性,而且较小的体积能包含更多的社会劳动(可称为社会劳动密度)。

正是由于对充当货币的商品的特殊属性要求,而在实物商品生产领域中,金银具有其它一般商品所不可比拟的自然属性优势,便使得其更适合充当货币了。

E.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F. 马克思什么是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商品是指:劳动产品,其可以用来进行交换,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交换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具有物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收入。

G. 马克思货币需求公式是什么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数量

公式:M=PQ*V

H.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主要有哪些主要内容

可以说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蕴含着非常现代的洞察力,它从各个方面预示了凯恩斯的理论。这在马克思对待信用和金融危机上面表现得最明显。然而,只有在一般的价值理论背景之中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作为交换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形式与职能间建立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货币的衍生物成为独立的价值形式,成为了价值尺度。货币其自身是先于资本主义出现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完成交换领域和一般流通领域中的各种职能。这些货币的各种形式与一般货币等价物所执行的职能是不可分离的。本文将要提出,特定的资本主义货币形式与货币循环理论相结合提供了更为系统连贯的分析框架,它加强了马克思最初的对信用货币的分析。与这些特定的资本主义货币形式对应的是现代银行和复杂信用创造工具的演进。

货币的形式和职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衍生物以价值采取它自主的形式为条件。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构成了可度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与货币间的交换比例(例如扩大的价值形式),它是由在一般等价物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量所决定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价值形式代表了商品的社会形式,以其内在的能力进入到交换过程和表现货币价格。对象化到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只能通过货币的形式被社会承认,作为交换价值通过市场实现。根据马克思,一般等价形式对象化为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确实,货币系统本身能够作为一种延迟支付的手段或者信用循环的现代表现。但货币在资本主义以前是以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形式出现的。马克思认为社会习惯和规定会决定何种商品货币被选择,通过排除其他所有商品,而赋予某种特殊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角色。货币于是获得了商品购买力的垄断力量。一般等价物作为具有垄断力的购买手段是商品所有者的社会纽带,资本主义社会的神经(nexus rerum)。

只要抽象劳动需要社会承认,一般等价物就必然表现为自主的、独立的价值形式。在马克思那个时代,金是一般等价物,马克思将纸币作为金的“符号”。货币作为共同属性,作为价值的度量和作为商品价值量的社会表达的必要手段来起作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遵循“回流定律”(law of reflux)来与价格总额相适应,方式为金融系统中的贮藏或抛售,或者流通速度的变化。流通过程创造了货币本身能使得商品可以通约的幻觉。但是在表面或者交换价值的“现象形式”之下,抽象劳动决定了价值的物质实质。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从而本身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独特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个独特的商品被转换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1]在M-C-M′的一般循环中,货币作为循环过程的中介,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社会生产特征被归入到了买卖中个体的行为之中。货币积极地将商品当作价值。这预先假定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中为卖而买(M-C-M′)是占统治地位的。在M-C-M′中,货币不能看成是被动的,因为货币的增加是被设定为流通的目的。货币在经济中是最积极的东西,任何货币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释这个现象。

与李嘉图不同,马克思认为货币不能仅限于作为交换和流通手段。确实,甚至在凯恩斯批判萨伊定律之前,马克思就反对古典的货币中性教条,后者认为货币仅仅是盖在物物交换上的“面纱”。在纯粹的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被动的角色反映物物交换过程中商品间的交换比例。在这个物物交换的经济中,购买和出售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商品使用价值是主要目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萨伊定律——认为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存在的——能够被验证。肯定的,即使假设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要货币不被闲置贮藏起来或作为价值的储存,萨伊定律就会有效。古典体系混淆了纯粹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马克思的体系显然与之相反,他从货币的最初形式开始。就主要目的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交换价值而言,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一般等价物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逻辑。最终驱动单个资本家的是以货币形式来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的货币形式与商品形式之间的矛盾预示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信用货币的贬值(更不用说它的只是幻想的货币资格的丧失)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幻想的、独立的存在,就要牺牲商品的价值。一般说来,只要货币有保证,商品价值作为货币价值就有保证。因此,为了几百万货币,必须牺牲许多百万商品。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它的妙处之一。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相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表现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很清楚,只要一个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这个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货币就会加剧恐慌。”[2]

马克思确认了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首先,货币被当作计算单位,通过确定价格来作为价值尺度行使职能。马克思的商品货币理论使他将金作为价值尺度。金自身的价值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他所有商品不同,金具有一般交换价值,这是通过社会承认和作为价值尺度由国家认可的。第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例如现代的纸币),是由私人银行发行,并最终由中央银行通过其储备的高能货币来调节。第三项职能可以描述为价值的抽象代表或简单地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在这个观点上,马克思区分了三种货币的功能:(1)以货币贮藏的形式储存价值:“资本的一定部分,必须不断作为贮藏货币,作为可能的货币资本存在,这就是:购买手段的准备金,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一种在货币形式上等待使用的闲置资本;而且资本的一部分不断以这种形式流回。”[3]货币以潜在资本的面貌出现。作为价值的储存,货币取得了固有的购买力,并且通过M-M′的循环,获得了自我扩大的价值;(2)作为支付手段或者以信用形式延迟支付;(3)作为世界货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在马克思自己的时代,这个功能是由英国强权所支持的国际金本位来执行的。一旦货币被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就取得了作为流通手段的地位。作为流通手段,货币法定的清偿手段被国家承认并担保,被作为法币发行。也就是说,国家获得了占有铸币税的特权。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社会承认的。仅仅是在流通过程中货币才能以价格形式充当一般等价物。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因果联系,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以其作为流通手段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

货币的各种职能也与其特定的历史形态相一致。银行业务的出现和信用创造与资本主义演进的高级阶段相一致。相反,法币和贵金属自发演进或金属货币形式出现在资本主义之前,其起源就如同文物一般古老。这些不同的货币形式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中介的决定。于是,货币作为价值的抽象表达与资本主义交换更发达的、更高级的货币中介形式一致。现代银行演变见证了支付和信用创造管理手段的融合。现代的信用创造工具和金融媒介,可以说是价值抽象表现的最近的形式。它们是信用的形成和调节发生的地方,处于资本家和工人以及资本家之间货币流通的中心。但是,必须强调不考虑货币形式,基本职能仍然是相同的。商品货币仅仅是一般等价物历史形式的一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具体形式的资本主义货币如信用、不可兑换的法币、银行存款等等,逐渐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I.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这2公式代表啥意思

M表示货币必要量,用Q表示商品供应总量, P 表示商品平均价格水平,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J. 什么是马克思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10)马克思币算力扩展阅读: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

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剩余价值

热点内容
比特币还有崩盘的可能吗 发布:2025-10-04 02:01:30 浏览:100
比特币迪拜 发布:2025-10-04 01:58:39 浏览:26
trx提踵 发布:2025-10-04 01:49:18 浏览:71
btc为什么要开两个账户 发布:2025-10-04 01:29:33 浏览:121
怎么用eth换shib 发布:2025-10-04 01:17:48 浏览:408
中信莱特币规则 发布:2025-10-04 01:17:42 浏览:29
蚂蚁矿机手游挖以太币 发布:2025-10-04 01:01:23 浏览:930
trx4改拉杆 发布:2025-10-04 00:20:47 浏览:604
比特币期货长期玩 发布:2025-10-04 00:20:38 浏览:977
以太坊贸易和以太坊 发布:2025-10-04 00:11:34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