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可以去禁毒服务中心
『壹』 社区戒毒人员可以去外地工作吗
法律分析:被社区戒毒没有去当地派出所报道也没有复吸属于拒绝接受社区戒毒,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是可以被强制戒毒的。强制戒毒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民政部门配合同级机关做好强制戒毒工作。如果遇到相关戒毒问题,可以到公安机关进行咨询。社区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3次以上,擅自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3次以上或者累计超过30日的,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规定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三十三条 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
第三十八条 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贰』 戒毒人员可以在哪些地方接受社区戒毒
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
社区戒毒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
强制隔离戒毒时间是两年,社区戒毒时间是三年。《禁毒法》第三十三条: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2)戒毒人员可以去禁毒服务中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合理进食,加强营养,长期吸毒者,胃肠功能紊乱,多表现出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不良,体质十分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为此在戒毒治疗中,应加强营养,尽快恢复体质。这些戒毒的注意事项比较重要。
戒毒的注意事项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坚强的毅力,戒毒者一般在脱毒治疗中都能缓解生理依赖性,关键是心理依赖性的心瘾难忍,我国戒毒治疗又缺产康复阶段与回归社会阶段,戒毒者一旦回到社会,复吸率极高,因此需要戒毒者有坚强的毅力。
『叁』 戒毒人员如何办理社区戒毒
[条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解读]《禁毒法》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三种主要戒毒形式,同时还鼓励吸毒成瘾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这比原《强制戒毒办法》规定的戒毒形式更加丰富。
另外,一名吸毒成瘾人员,完成戒毒治疗可能需要1-9年的时间,按照《禁毒法》规定,戒毒的具体期限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吸毒人员本人吸食毒品的种类、成瘾程度和个人戒毒的状况。在1-9年的戒毒治疗过程中,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三个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的完成过程,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全程戒毒的法律保障。
[条文]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
[解读]过去,一些吸毒才一两次、还没有成瘾的人员,查获后都被关到强制戒毒所里。虽然是为了不让他们继续吸毒导致成瘾,但是很多情况下,也会出现负面作用。经过强制戒毒后,这些吸毒人员反而多认识了一些吸毒朋友,甚至学到一些吸毒方法。取消劳教戒毒,增加社区戒毒,是让吸毒人员在亲友等帮助下、在不封闭的环境中,戒毒成功。目前,苏州市已经在金阊区进行试点。
[条文]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二年;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解读]社区戒毒不是保险箱,吸毒人员签订协议后,不遵守相关约定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禁毒法》实施后,所有初次吸毒者都得先进社区戒毒。进社区戒毒须签订戒毒协议,协议包括戒毒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社区戒毒小组的工作职责。如果戒毒人员违反了相关规定,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以往的强制戒毒期限一般为3-6个月,劳教戒毒期限为1-3年,而新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通常为2年。第一年结束时,吸毒人员经过诊断评估,戒毒情况良好的,可以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第二年结束时经诊断评估,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则还要延长最多1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吸毒人员还得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
另外,原在所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的人员,应当继续执行剩余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期限。
『肆』 国家对志愿人员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采取哪些鼓励措施
《禁毒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志愿人员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志愿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九条国家鼓励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对举报有功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增强公民的禁毒意识,提高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开展公益性的禁毒宣传活动。

(4)戒毒人员可以去禁毒服务中心扩展阅读
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演出活动
面对一个个原本和睦的家庭被毒品之祸吞噬,我们深感忧虑和痛心;面对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涉毒青少年和他们夜夜无眠的父母,我们充满深深的同情。
面对毒品带来的灾难,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在第十七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姚庄镇举办的“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演出等活动在横港村拉开序幕。此次禁毒宣传活动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为主题。
『伍』 禁毒社工是做什么的
禁毒社工就是禁毒社会工作者,职责如下:
1、提供戒毒康复服务:
调查了解戒毒康复人员行动趋向、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情况,开展戒毒康复人员心理社会需求评估;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关系辅导、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调适社区及社会关系,营造有利于戒毒康复的社会环境。开展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功能修复的其他专业服务。
2、开展帮扶救助服务:
为戒毒康复人员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协助解决生活困难,提升生计发展能力,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会融入。
3、参与禁毒宣传教育:
参与组织禁毒宣传活动、普及毒品预防和艾滋病防治等相关知识、宣传禁毒政策和工作成效,增强公民禁毒意识,提高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倡导禁毒社会工作理念,减低并消除社会歧视与排斥。
4、协助开展有关禁毒管理事务:
协助开展吸毒人员排查摸底工作;协助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做好工作台账,对工作对象的戒毒康复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协助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衔接,督促、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履行协议,努力减少现实危害。
发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拒绝报到或严重违反协议的、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严重违反治疗规定的,向乡镇(街道)禁毒工作机构报告,协助收集提供有关材料。

(5)戒毒人员可以去禁毒服务中心扩展阅读:
任务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要站在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按照禁毒工作总体目标要求,明确禁毒社会工作者职责任务,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现有禁毒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规模;
完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禁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规范禁毒社会工作者职业评价,加大禁毒社会工作者配备使用力度,培养扶持禁毒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强化禁毒社会工作者职业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研究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健全完善服务协同合作机制,促进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全面深入发展。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工作格局和保障体系,禁毒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10万人,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现禁毒社会工作服务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的基本覆盖,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作用和服务成效不断增强。
『陆』 吸毒人员可以参加禁毒工作吗
位于青浦区的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这天迎来了一位熟悉的访客——志愿者晓荷和她的搭档。和往常一样,经过安检之后,晓荷来到了今天的活动地点。一间宽敞的教室,12名强制戒毒人员正在那里等着她们。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小组活动,这里有一个视频,大家看完之后应该会对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按照惯例,活动开始之前要做自我介绍,晓荷带来的是一段视频,只有几分钟。
看到视频的画面,学员们忽然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声,还有人不停地打量起站在眼前的小荷。
迎着诧异的眼光,晓荷坦然地点点头,报以微笑。
一旁的视频画面中,正是晓荷的身影。原来她也曾是一名有着10年吸毒史的强制戒毒人员, 如今已经远离毒品。
“我能做到,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视频结束,晓荷揭晓了自己的身份。“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她们看过来的眼光都已经变了。”作为一名曾经的吸毒者,晓荷能够理解那种带着希望的眼光:“原来真的有人能摆脱毒品,而且这个人现在就站在我眼前。”
吸毒者也能成为禁毒社工?
毒瘾易戒心瘾难断,几乎是禁毒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晓荷自己的经历:“因为即使成功戒毒,康复者往往也失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处在孤独之中,因此很容易重投昔日‘坏朋友’的环保以获得认同。”
1993年,年轻的晓荷第一次染上了毒瘾。为了戒毒,晓荷曾到外地生活了2年,那段时间她一度摆脱了毒品。但回到上海后,生活需要重建的她,终究没能抵挡住昔日“好友”的“交情”,再次深陷其中。
2005年,晓荷又因为吸毒被判处一年半劳教戒毒。当时的她对于成功戒毒已经不抱任何期望。这时,一名入所帮教社工出现在了她的面前。会见时,晓荷眼神呆滞、麻木。见状,这名社工忍不住伸出手,想要握住晓荷的手。这个动作被一旁的民警制止了:“不要有身体接触。”临走时,社工突然绕过桌子,轻轻拥抱了一下晓荷。这个动作让晓荷心中一颤:“我都已经放弃,竟然还有人想着拉我一把。”
这一个拥抱,让晓荷对社工敞开了心扉,在此之前,她一直想躲着公安民警一样躲着社工。“社工和我约好上午到家里聊聊,我就故意选择上午出门。”因为这个拥抱,出所后暂时没有工作的晓荷才会应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叶雄邀请,“帮忙打打下手,算是半个志愿者。”
2009年,上海自强服务总社开始试行“同伴教育”这一项志愿服务。同伴教育起源于澳大利亚,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如今的晓荷是一名禁毒社工,也是一名同伴教育志愿者:“吸毒人员对一般的社工往往存在抵触情绪,但如果对方也有类似的经历,那么共同的经历就能很快拉近彼此的距离。”
为了让志愿者和帮教对象能在短暂的活动时间之外保持联系,自强服务总社开设了“同伴信箱”。大量的来信,让叶雄有些忙不过来。一天,叶雄拿着一封信来到晓荷面前,“晓荷,你试着给她回信吧。”
这封近10年前的来信,被晓荷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办公桌的抽屉里。“那时候她还是个小姑娘,你看,这字写得多好看。”晓荷指着信的落款,“很想回家的小马”,她说,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仿佛被紧紧揪住一般,心痛。第一封回信,晓荷斟酌了很久,结果因为回信慢了,小马在第二封来信中流露出了些许不高兴,“所以说她还是小姑娘嘛,情绪都藏不住。”
后来的故事平平无奇,小马出所后依旧和晓荷保持着书信往来,还经常参加一些活动。直到结婚之后,才慢慢淡出:“她大概是希望忘掉过去那些事,投入到新生活中。”晓荷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志愿者,但能回归正常生活、远离毒品,足矣。
当众讲述自己的不堪经历,母亲却默默坐下聆听
刚刚加入不久的志愿者小赵,原本是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然而,因为多金,也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寻常的消遣已经难以令他满足。2014年初,一次朋友聚会上,小赵“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好友递过来的毒品。“是冰毒。”小赵很清楚那是什么,但是为了追求刺激,他还是吸了第一口。
“很快我就知道坏事儿了,我摆脱不了它。”小赵挣扎了近半年时间,终于在已怀孕的女友的劝说下,到公安机关自首,开始接受社区康复戒毒。事实上,很多吸毒者都清楚毒品的危害,不少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会选择主动投案,接受强制戒毒。
然而戒毒者少有一次成功,小赵也不例外。很快,他忍受不了强烈的戒断反应,又偷偷联系上那些“毒友”,开始复吸。恰在此时,医院诊断女友身体不适,腹中胎儿难以保住,眼见男友又一次吸上了毒品,心灰意冷之下,女友最终离小赵而去。
坐在空荡荡的家中,小赵茫然地环顾四周,这时他才恍然醒悟,因为毒品,自己几乎失去了一切。“如果她没有离开,也许我不会那么坚定地斩断和那些‘朋友’的联系。”小赵说,他第一次跟随社工进强戒所开展同伴教育活动,通过安检那道铁门时,他有一瞬间的失神,“我在想,如果我没能成功戒毒,现在大概也在里面了。”
如今,小赵已经能够面对记者,坦然地说出自己的这段过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戒毒成功之后,会刻意回避自己的这段‘黑历史’。”小赵说,起初他对此也很抵触,但参与的活动多了,也有了一丝明悟,“掖着藏着总有躲不过去的一天。”
在中华艺术宫,小赵第一次上台,面对台下的几百名听众讲述自己吸毒、戒毒的故事。“紧张,全程脚都在发抖。”讲的次数多了,小赵发现,身边人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次,小赵去隔壁社区参加活动时,正好遇上母亲在那里办事。小赵有些忐忑,在场不少人都认识他们母子,一向要强的母亲会不会感到难堪?
令小赵没想到的是,母亲非但没有离开,还找了个位子坐了下来。活动结束后,母子二人一起回家,路上小赵问起母亲的感受,得到的回答是“发言稿写得不错,下次争取脱稿。”
“正视过去,才能真正走出来。”小荷说,从前她的父母在她面前绝口不提“毒品”二字,现在看到电视上播放的新闻,老两口已经能和她自如地讨论起毒品的危害。
社会平等的眼光再多些,新生的路才会走得更稳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出这样的态度。晓荷说,同伴教育不仅在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更希望能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但是,毒品的危害太大,连带不少人对康复人员依旧带有强烈的偏见。
“有时自己遇上了,也会感到难过。”晓荷说,2010年左右,她曾经在一家酒店找了一份工作,负责财务方面。过了一段时间,酒店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对所有员工进行了一次政审,她因为这件事最终失去了工作。“那是我出所之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丢了之后很伤心。”晓荷说,幸好她之前结识了很多志愿者、社工,被吸纳进了这个群体中,否则这盆凉水浇下,很有可能让她彻底失去信心。
据晓荷了解,在同伴教育帮教的戒毒康复人员中,复吸也时有发生。就在前些日子,一位已经康复近10年的帮教对象,因为工作生活上连续遭遇不顺,又复吸了。
“所以我们搞活动,也要看场合说话。”小赵说,如果是吸毒者和其家属,他们就讲自己是怎么戒毒的;如果是进学校,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经历讲述毒品的危害;而如果是社区或者企业,“我们还是拿自己举例,说服大家不要歧视那些康复人员。”
除了来自社会的歧视,晓荷坦言,帮教对象受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影响,有时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很失礼”的举动。有一次活动茶歇,一名康复人员拿着袋子装了许多糕点,来到晓荷面前:“这些糕点很好吃,你也多拿点。”没想到,晓荷沉着脸,劈手夺过袋子,把里面的糕点全都倒在了桌子上:“别人都是吃多少拿多少,你看看你这样子,多难看?”
“我性子直,虽然知道她也是好意,但还是有点生气。”晓荷说,戒毒需要借助外力,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如果你自己都不努力向上,又有谁帮得了你?”
『柒』 戒毒所规定什么时间可以探望戒毒人员
戒毒所探望解毒人员的的时间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六条戒毒人员的亲属和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探访戒毒人员。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可以外出探视配偶、直系亲属。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人员应当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以外的人员交给戒毒人员的物品和邮件进行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在检查邮件时,应当依法保护戒毒人员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参照《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之日起计算。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个月至6个月后,转至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执行前款规定不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具体执行方案,但在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参照《戒毒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分别管理;对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根据戒毒治疗的不同阶段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表现,实行逐步适应社会的分级管理。
参照《戒毒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3日前通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出具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证明书送达戒毒人员本人,并通知其家属、所在单位、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将其领回。

(7)戒毒人员可以去禁毒服务中心扩展阅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八条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条规定,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决定予以强制隔离戒毒的,应当制作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前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被决定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查清其身份后通知。
被决定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捌』 社区戒毒人员是去当地派出所还是去当地禁毒办
很多都在跨区戒毒所
『玖』 怎么投诉禁毒大队的工作人员
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如果你有什么不满意,或者是感到委屈的地方,那么你可以去禁毒大队办公室进行投诉,还可以直接投诉公安,还可以直接投诉公安督察部门,一定要合理合法有据地进行投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得到你
『拾』 禁毒社工能给与戒毒人员什么帮助 A个案辅导B就业支持c帮扶救助 D以上全对
摘要 强制隔离戒毒中,戒毒社工服务介入分为三个阶段:入所初期、入所中期和入所后期。根据每个阶段戒毒人员的行为和心理表征的不同,工作开展也有所侧重。在方法选取上,主要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治疗等,其中以团体性治疗为主,部分特殊情况则会采用一对一的个案服务手法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