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算两国汇率
⑴ 急急急!!在线等!论述题:如何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来预测汇率的变化。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利率平价说,又称远期汇率论或利率裁定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于1923年提出,后由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爱因齐格(Einzig)等发展而形成。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预测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⑵ 结合购买力评价理论分析汇率的长期波动 急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理论表明经过换算后的两国汇率应该相等,比如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那么一个物品在美国为1美元,在中国就为6人民币,只有这样才会平衡。两国的价格给定后就能因此推出汇率,这宗决定汇率的方法是在长期内才成立的,因为汇率的短期波动还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利率等等的变动影响,短期内更适合用利率平价理论。
基于上面的规则,当一国物价上涨时由刚才的6变为12,比如中国物价上涨时,预期未来的汇率变动是汇率上升为12,本币贬值,但这是基于长期的理论,所以短期不成立,正如现在人民币对外汇率有升值的压力和趋势一样。
⑶ 菲律宾年通货膨胀率为50%,瑞典为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比价如何变动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基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⑷ 如何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又称PPP理论,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举例:绝对购买力平价:同样的一包方便面,在中国购买需要6元人民币,在美元购买是1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1美元=6人民币.
相对购买力平价:方便面在中国涨价了,变为8元人民币,在美国也涨价了,变为1.1美元,汇率为:1美元=8/1.1=7.2727人民币
⑸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各国的汇率应该是多少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⑹ 有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题,具体公式是什么,怎么计算来的谢谢
公式表示: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6)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算两国汇率扩展阅读
理论公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
但由于汇率变动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因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国际市场的分割,导致基于购买力平价前提条件的公式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成立。因此,汇率在短期内的变动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理论。
但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则该理论在长期中以及通货膨胀很高的经济中还是能够成立的,在确定货币的均衡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变动趋势中有一定作用。
⑺ 市场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价定律在国内物价水平而非单个商品价格上的简单应用。假定相对于美国钢材的价格(仍然为100美元),日本钢材的日元价格上升10%(1.1万日元)。按照一价定律的观点,汇率必须上升为110日元/美元,即美元升值10%。将一价定律应用于两国的物价水平,可以得到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日本的物价水平相对于美国上涨了10%,美元必须升值10%。
⑻ 为什么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计算出的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
因为实际汇率源于资本流动 而市场是决定汇率的最终力量 供需决定货币的价格
⑼ 1.假设菲律宾的年通货膨胀率为50%,而瑞典仅为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比价将如何变动
人民币越来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