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㈠ 观点采择和自我中心之间的关系
1、自我中心的概念: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而观点采择则相反,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对于那个研究的理解:个人觉得观点采择因为是从他人立场和观点看世界的,于是会认为别人是自私的,于是心理不平衡,需要以比原本更自私的立场和态度社交。
仅供参考~
㈡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㈢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是哪个阶段的特征
幼儿期是3-6、7岁, 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 前运算阶段,成就 1、泛灵论,认为一切有生命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以自我为中心 4、思维具有刻板性 缺陷: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
㈣ 学前心理学论述题:论述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客体永久性)
2. 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亚杰和一位前概念阶段的幼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幼儿明显的赋予太阳以生命的色彩。
皮亚杰:太阳会动吗?
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
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
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
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
幼儿:听我们在说什么。
皮亚杰:太阳活着吗?
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在三山实验(如图)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是困难的,可能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㈤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划分,具有“自我中心化”特征的是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㈥ 自我中心化现象发生在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自我的注意力要现象发展,在毕节和思维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㈦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㈧ 请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与埃里克森心理观点来分析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表现并阐述有针对性的措施 急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1)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例如幼儿园的草坪上树上标着“别踩我,我会疼”小孩就会主动不踩小草。(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3)刻板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例如幼儿园的小孩认为男孩就是穿短裤短头发的,女孩就是长头发穿裙子的。(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能够由前推后,但是却不能由后推前。例如小明的哥哥是小亮,问小亮的弟弟是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知道的。(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皮亚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测试小孩,发现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理解规则和原则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其中这一时期去集中化是这一阶段儿童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皮亚杰借助“钟摆问题”发现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思维具有了互补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㈨ 什么是观点采择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什么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为此,个体必须首先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观点之间潜在的差异,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不等于采择他人的观点,只有在区分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的推测,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观点采择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在广泛的社会互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线索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对于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当代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家和研究者发展了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的观点,提出了各种描述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型。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
弗拉维尔(Flavell)把儿童采纳观点时发生的一系列认知心理动作按照发生顺序分为4个阶段:1.存在阶段。认知者评价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态度、知识等)的可能性,儿童认识到对于某一事件或情景,人们彼此之间存有不同的观点。2.需要阶段。儿童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的观点作出推断,以便达到其人际交往的目标,说服别人,在游戏中获胜等。3.推论阶段。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包括除感知以外的所有心理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推论出某一特定情景中他人的观点,即角色特性。4.应用阶段。个体把自己推断出的信息应用于随后的行为中,如对别人说什么,怎样说等。
塞尔曼用“霍莉爬树”的两难故事研究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塞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事情。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约6~8岁)。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知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共同的朋友的角度来看待两个人的相互作用。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