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后现代去中心

后现代去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07 22:26:10

① 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subjectivity)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② 前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后现代意识。都是什么意思,处在这三个意识的人有什么特征

前现代——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是个尚未除魅的时代,其精神气质是古典的。前现代、或者说古典时代,其经济组织形式是农业社会,其社会的构成是有机的,或者说,是熟人社会。首先,在这样的时代里,不存在独立的个人概念,因为人与家庭、城邦的关系交融的。换而言之,并非是先有了个人,才有了团体;而是先有了团体,才有了个人。这导致了,人类的一切精神追求都与团体紧密相连,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至善必须要在团体的政治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其次,由于自然尚未除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交融的,而不是对立的。人不把自然当做异质的对象看待,而是将自然生活与人的社会生活并置在一起看待,或者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边界是模糊的。例如,古代人往往持有万物有灵的泛神论、而不持有机械论的世界图景。
最后,人类的精神气质是安定的,或者说,人是被“安排”好了的。在古典时代,世界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考察古人的政治组织形式、经济生产方式等,往往长期不会发生变化。在前现代,500年前的经验,可能500年后依旧有用。人们不需要忧虑未来,也不去期盼未来,这是因为未来的一切都已经在过去发生过了。

而当我们步入现代社会,随着工业革命、新教伦理、近代科学和民主政治的出现,人类的社会与精神状态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现代是工业社会,其社会的构成是无机的/原子化的,其世界是流变的而不是稳定的,其精神气质是理性的异质感的而不是神话的同质感。

那么,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分何在?现代和后现代更多并不是两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对现代世界的不同态度。前者是乐观的,后者是悲观的。这从何谈起呢?请看下面
现代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以来,一系列现代精神的歌颂,这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理性、博爱等。其中,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概念,理性意味着,我们不再相信古典时代的神话图景——无论这种图景是关于自然还是政治的——我们要从新在理性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自然科学),重新建立我们的社会组织形式(近代政治)。

现代主义为现代社会树立了一个新神,即,理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下一个现代人的处境吧,他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体,而不与社会团体相连接;他面对的世界是日新月异的,是飞速发展的,而不是一首稳定的田园诗;他和自然是分离的,自然对他而言是个被利用的他者,而不是与自己共存的伙伴。现代人特有的孤独、迷茫和不满足也就源于此。

此时,现代主义说:“不用怕!”,只要我们有理性,理性足以帮助我们对付这一切。这体现在一系列现代的“伟大规划”。我们第一次设计了我们政权组织形式,我们相信数学和实验能够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现代主义宣称,理性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带来了新的确定性!只要理性,生活就会美好,人民就会幸福,国家就有希望(雾)。总而言之,现代主义相信理性会使我们过上比前现代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后现代呢?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时间上确实较晚。但这一思潮的萌芽——对理性的质疑态度,自启蒙运动就有之。后现代的主张是:现代世界是流变的,没有秩序的,没有权威的。我们应歌颂并参与到这种混沌中,而不是企图建立一个“理性”的新神。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推崇,与古典主义中的“神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既然世界业已解放,既然人们不再活在神的圈养下,为何还要再立一个新神呢?
后现代主义者喜欢谈论破碎,而不喜欢现代主义的整体规划(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者喜欢把不同的元素混在一起,而不喜欢现代主义对各领域的区分;后现代主义者喜欢去中心化,主张没有高雅与低俗、正确与错误的差别,而不喜欢现代主义的理性对一切做出评判。后现代主义甚至说话颠三倒四,以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性秩序发动冲击。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这三个概念都是以现代为中心的。现代之前,世界不寻求前和后,因为一切的一切早已注定。正是现代出现后,我们才对前现代/古典时代加以“他者的目光”。同时,现代出现后,人们对这个奇怪的时代采取了两种态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前者是守序的,后者是混沌的。

③ ‘后现代主义’我们该怎样去理解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是在欧洲大陆产生的,福科(M.Foucault)出版《词与物》(1966年)、得里达(J.Derrida)出版《言语与现象》(1967年)、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发表《S/Z》(1970年)、利奥塔尔(j.F.Lyotard)发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年),标志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利奥塔尔与哈贝马斯(J,Habermas)关于“现代性”与“后现 代性”的论争加速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伴随着德里达和罗兰·巴尔特的访美,后现代主义思想很快被美国学者接受;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明显事实:伊哈布·哈桑(1habHassan)、弗·杰姆逊(F.Jameson)、丹尼尔·贝尔(D。Bell)、大卫·格里芬(D.Griffin)、里查·罗蒂(R.Rorty)等均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不一致的,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中将后现代主义分为解构性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我国学者王文治的三分法比较有代表性,即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这实质上是对格里芬的划分方法的补充。理论立场之不同决定各自的特征也大不一样。激进的(也即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以“否定性”为其特征,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单一视觉”、“唯一正确解释”、“一元论方法”以及“连续性历史”,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主要代表人物有福科、利奥塔尔、德里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反对建立新的哲学中心(如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D.霍伊教授认为,说“现代哲学”已经死了就不合适,因为还有人要继续研究现代哲学问题);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反对二元论,信奉有机论,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态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等人。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否定的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理解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其对立面——现代主义的绝对否定,抽调了或者说没有把握好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仅抓住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个或某些表面特征,以偏概全,视后现代主义的策略(如强调“复制”、“解构”、“模仿”等做法)为目的,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杰姆逊。后现代状况是复杂的与多元的,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划分为激进的、建设的和庸俗的三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它有助于更清晰地分析和把握错综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征。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3]是“不确定内在性”、“反对实质化”和“去中心”和“反整体性”。

④ 何谓后现代主义(一些外国电影反映的主题)给具体论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Postmodernism
Writing from the 1960s forward characterized by experimentation and continuing to app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dernism, which included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Postmodernists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in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 begun with the Modernists by also rejecting traditional forms, prefering the anti-novel to the novel and the anti-hero over the hero.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热点内容
矿机流量上不去 发布:2025-08-17 22:15:11 浏览:525
去月子中心还是月嫂 发布:2025-08-17 21:24:53 浏览:158
币印买矿机挖矿靠谱吗 发布:2025-08-17 21:24:01 浏览:65
购买算力挖矿好还是自己购买矿机好 发布:2025-08-17 21:22:35 浏览:64
什么软件能看btc合约多空比 发布:2025-08-17 21:10:23 浏览:432
区块链银行画像 发布:2025-08-17 20:49:42 浏览:768
区块链实验的心得感悟 发布:2025-08-17 20:49:40 浏览:652
玛雅密码区块链 发布:2025-08-17 20:49:34 浏览:85
eth为何跌 发布:2025-08-17 20:49:01 浏览:674
比特币价格变化原因 发布:2025-08-17 20:48:52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