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性
①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② 什么叫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中心主义,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2)去自我中心性扩展阅读: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
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比主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分别是,前者更接近定义论,而两者最重要的分别除了对“我”的定义之外,还有对“我思故我在”的态度。
③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如果能够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就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话,别人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留给别人,把公心留给自己。
4.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会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润,否则生活中就会到处出现不适应,以至焦虑。
④ 自我中心主义是什么
一、自我中心主义的形上学观点 在形上学的层面上,自我中心主义提出“我”为世界中心及起源。认为“我”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开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义在形上学中的观点基本上跟唯心主义一样,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物质存在以意识为基础。但分别在于,唯心主义注重的是真实和理念的分别,自我中心主义注重“我”。因为世界对于“我”来说只建基于“我”的感觉,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变,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感觉。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潜意识外,都可以被“我”改变。 以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定义论由此引伸发展开去。 二、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论观点 自我中心主义否认知识的真实性,认为“我”才是根本和权威。感觉是思想赋予肉体对世界的联系,而知识就是从感觉获得。也就是说,思想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定义感觉的真实性,但主要以泛虚假主义的判断原则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于是对感觉持怀疑态度。知识,感觉都是“我”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的基本是“我”,这个观点跟唯我论相同。自我中心主义对知识的定义以“我思故我在”终结。 三、自我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观点 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四、自我中心主义的程度分别 由于“我”有不同层面的定义,因此自我中心主义亦有不同的定义。 1.主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是“我”的思想。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认同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是典型和较平缓的自我中心主义。 2.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也就是认为一切都是虚假的,除了相对的“真实”之外。)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比主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分别是,前者更接近定义论,而两者最重要的分别除了对“我”的定义之外,还有对“我思故我在”的态度。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的矛盾在于,两个“我”是否同一个“我”呢?客观自我中心主义认为,思想的“我”存在,不代表存在的“我”存在。所以句子应改写为,“我思故这个思想的我存在。”,或者“我思故我的思想存在。”参考:网络也就是为我独尊啦
⑤ 自我中心型角色包括什么
文档介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幼年儿童和成人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看法。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发展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 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感觉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2岁)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中,没有自我意识。① 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②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中心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开始)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③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中国大网络全书》 自我意识阶段划分 自我中心期 儿童从八个月开始有自我意识。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3~7岁) 客观变化期 3岁到青春期。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期,为走向社会创造各种条件的准备时期。 主观化时期 青春期开始到成年阶段,属于自我意识成熟,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是指他的思想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人、事,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的意见。 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包含了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了自我意识的基本形式。 自我中
⑥ 儿童自我中心性的实例(写详细)
儿童自我中心论的实力,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来写。
⑦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是指什么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是皮亚杰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皮亚杰是在儿童的认知领域发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不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内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对他自己的意识中发现的。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少年儿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概念来表征。
(一)独特自我
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二)假想观众
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i。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他自我欣赏,便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从发展过程而言,少年期是从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的转折期,故而同时具有两种发展趋向的特点,是动态变化过程的过渡现象。
⑧ 什么是自我中心性
就是自私 所有的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身利益出发的人
⑨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⑩ 究竟有没有可能摆脱自我中心的行为
1、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在智能发展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他们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事物区别开来,把自己的属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愿的。他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情况区别开来,如果觉得自己碗里的汤是热的,就认为别人碗里的汤也是热的。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去中心化”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自我和外物的区别、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愿。
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个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与伦理学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参见:《中国大网络全书》心理学卷“自我中心主义”词条,卢濬编写。
2、伦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成年人在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强加于人。既包括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也包括坏心干恶事的情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倡导的道德原则,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错误原则,具有危害性。
从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义并非都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但其中有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属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总之,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在人生中往往能够自然消解;伦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需要通过增强认识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