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响应算力
㈠ 如何理解HTTP响应的状态码
关于HTTP协议规范以及状态码在其中的作用,参见:读 HTTP 协议。 参考链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HTTP%E7%8A%B6%E6%80%81%E7%A0%81
1xx
1xx表示请求已被接受,但需要后续处理。例如:
100(Continue)
客户端应继续发送请求。
101(Switching Protocols)
需要切换协议,服务器通过的Upgrade响应头字段通知客户端。
HTML5引入的WebSocket便是这样工作的。首先客户端请求websocket所在的URL,服务器返回101,然后便建立了全双工的TCP连接。 注意Upgrade和Connection头字段属于Hop-by-hop字段,设置Websocket代理时需要继续设置这两个字段,而不是简单地转发请求。
2xx
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接受。
200(OK)
请求已成功,请求所希望的响应头或数据体将随此响应返回。
201(Created)
请求已经被实现,而且有一个新的资源已经依据请求的需要而创建。在RESTFul风格的URL设计中,通常用来响应POST请求。
202(Accepted)
服务器已接受请求,但尚未处理。比如POST一个资源应当返回201,但由于性能原因未能立即创建,可以返回202。
204(No Content)
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实体内容,204响应禁止包含任何消息体。浏览器收到该响应后不应产生文档视图的变化。
205(Reset Content)
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实体内容,205响应禁止包含任何消息体。 与204不同的是,返回此状态码的响应要求请求者重置文档视图。比如用户刚刚提交一个表单,返回205后页面重置,用户可以立即填写下一个表单。
206(Partial Content)
HTTP协议允许分片传输。请求头中包含Range字段时,响应需要只返回Range指定的那一段。响应中应包含Content-Range来指示返回内容的范围。
其他
203(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207(Multi-Status)
3xx
这类状态码代表需要客户端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通常,这些状态码用来重定向, 重定向目标在本次响应的Location头字段中指明。
301(Moved Permanently)
被请求的资源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并且将来任何对此资源的引用都应该使用本响应返回的若干个URI之一。如果该请求不是GET/HEAD, 浏览器通常会要求用户确认重定向。
301通常用于网站迁移时,服务器对旧的URL进行301重定向到新的URL。这样搜索引擎可以正确地更新原有的页面排名等信息。
302(Found)
请求的资源现在临时从不同的URI响应请求。除非指定了Cache-Control或Expires,否则该响应不可缓存。
如果当前请求非HEAD或GET,浏览器需取得用户确认,再进行重定向。
这很好理解,因为上下文发生了变化,比如POST请求不是幂等的。
303(See Other)
对应当前请求的响应可以在另一个URI上被找到,而且客户端应当采用GET的方式访问那个资源。 这个方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允许由脚本激活的POST请求输出重定向到一个新的资源。 303响应禁止被缓存。
303会使得浏览器直接GET那个资源,不需用户同意。这是Web应用中最常见的重定向方式。
304(Not Modified)
如果客户端发送了一个带条件的GET请求且该请求已被允许,而文档的内容(自上次访问以来或者根据请求的条件)并没有改变。 304响应禁止包含消息体。
304响应也是一种缓存机制。Web服务器对静态资源文件通常会采取缓存,因此在Web开发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304响应。 服务器给出的相应中通常会包含Etag来标识资源ID,比如:
ETag: "686897696a7c876b7e"
客户端在下次访问同一URL时会设置头字段If-None-Match(这是一个请求条件):
If-None-Match: "686897696a7c876b7e"
服务器返回资源前会判断Etag是否与客户端提供的If-None-Match匹配,如果匹配则说明资源未发生改变,此时应返回304.
其他
300(Multiple Choices)
305(Use Proxy)
307(Temporary Redirect)
4xx
这类的状态码代表了客户端看起来可能发生了错误,妨碍了服务器的处理。 除非响应的是一个HEAD请求,否则服务器就应该返回一个解释当前错误状况的实体。
400(Bad Request)
由于包含语法错误,当前请求无法被服务器理解。400通常在服务器端表单验证失败时返回。
401(Unauthorized)
当前请求需要用户验证,响应中会包含一个WWW-Authenticate字段来询问用户的授权信息。
而客户端的下次请求需要提供包含Authorization头的请求。
HTTP Basic Auth就是这样实现的。当服务器返回401时浏览器会弹出窗口:
![][basic-auth]
输入验证信息并点击确定,浏览器会根据你的输入填写Authentication头并重新发送请求。对于Basic
Auth看起来是这样的:
Authorization:Basic eWFuZ2p2bjp5YW5nanZuaGFydA==
403(Forbidden)
服务器已经理解请求,但是拒绝执行它。与401响应不同的是,身份验证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403和401一样,需要在相应消息体中需要给出原因。除非是一个HEAD请求。
通常用于服务器已经知道用户的身份的情况。比如从请求的Cookie得到的Session中可以得知当前用户无权进行该操作。 通常的Web应用中,对于401的情况应当重定向至登录页面,403的情况应当直接告知错误(这属于前端Bug)。
404(Not Found)
这太常见了。就是请求所希望得到的资源未被在服务器上发现。
当通常用于当服务器不想揭示到底为何请求被拒绝时,比如应当返回500时服务器不愿透露自己的错误。
405(Method Not Allowed)
请求行中指定的请求方法不能被用于请求相应的资源。
在Web开发中通常是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方法不一致,比如客户端通过PUT来修改一个资源,而服务器把它实现为POST方法。 开发中统一规范就好了。
413(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服务器拒绝处理当前请求,因为该请求提交的实体数据大小超过了服务器愿意或者能够处理的范围。
一般的服务器都会设置HTTP请求消息体的最大长度,当然这是一种阻挡攻击的手段。
例如你在使用HTTP方式来访问Git仓库,如果你在仓库中加入了大的二进制文件(通常为目标文件或多媒体文件),
在Push时服务器很可能会返回413错误。如果切换为ssh协议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服务器只能限制整个仓库的大小。
414(Request-URI Too Large)
当URI太长时,服务器可以返回414. 当HTTP协议并未规定URI应当有多长。这取决于浏览器和服务器的设置, 在服务器中当然你想设置多长都可以,但是浏览器是你决定不了的,而且不同的厂商在采用不同的长度限制,可以认为最短的是2K:
The limit
is in MSIE and Safari about 2KB, in Opera about 4KB and in Firefox about
8KB, (255 bytes if we count very old browsers) .
当然URI长度的这一点限制会使得HTTP GET方法的能力有限,不能传输超过2K的数据。另外因为GET方法的所有数据都体现在URI上, 对于用户是可见的。这一点不太安全。
其实HTTP GET传输数据理论上并不比POST安全更多,因为POST的Entity Body也是明文传输的。只是GET的数据用户直接可见而已。
其他
402(Payment Required)
406(Not Acceptable)
407(Proxy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408(Request Time-out)
409(Conflict)
410(Gone)
411(Length Required)
412(Precondition Failed)
415(Unsupported Media Type)
416(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417(Expectation Failed)
5xx
这类状态码代表了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有错误或者异常状态发生,也有可能是服务器意识到以当前的软硬件资源无法完成对请求的处理。 并且响应消息体中应当给出理由,除非是HEAD请求。
500(Internal Server Error)
通常是代码出错,后台Bug。一般的Web服务器通常会给出抛出异常的调用堆栈。 然而多数服务器即使在生产环境也会打出调用堆栈,这显然是不安全的。
502(Bad Gateway)
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无效的响应。
如果你在用HTTP代理来翻墙,或者你配置了nginx来反向代理你的应用,你可能会常常看到它。
504(Gateway Time-out)
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未能及时从上游服务器收到响应。
注意与502的区别:502是接收到了无效响应比如Connection
Refused; 504是响应超时,通常是被墙了。
很多国外站点都会使用CDN来Serve静态文件,但我大中华墙掉了一些CDN。导致这些资源文件的请求会一直处于Pending状态直到超时。
表现为浏览器显示空白页面,长时间处于等待状态。这时在控制台看到HTML已经载入了就可以点击停止按钮了,停止载入那些资源。
页面会立即显示出来,虽然样式和交互可能有问题。
说到这里想吐槽GFW简直没有行业道德,即使不允许我们访问也返回一个错误嘛,不要让浏览器一直处于等待的状态。
其他
501(Not Implemented)
503(Service Unavailable)
505(HTTP Version not supported)
㈡ 怎么理解响应点和参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方法/步骤
语句表达题型:
语句衔接、语句排序、病句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语句表达题型——语句衔接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语句表达题型——语句排序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语句表达题型——病句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语句表达知识点!
㈢ 优化设计,DOE,响应面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
doe是实验设计,实验主要是试验方法、实验样本等。
doe的结果可以得到响应面,你可理解响应面是多目标关系矩阵。
优化设计呢,可以理解是对某个方案(数学模型)求最优解。
如果说你想把三者联系起来,那么优化设计可以借助响应面进行最简单的数学最优求解。相当于小学的解方程,求某区间的极值。
㈣ 如何理解响应型和效率型供应链之间的区别
理解响应型和效率型供应链之间的区别
一、响应性:为厂商接到贵司订单的回复交货的时间,厂商接到订单后,会回复应该交货的时间。
二、效率:为厂商实际送料的时间,当然厂商不是说把料送来就可以了,还必须经过仓库的qc确认进仓才算是收料。
这两个部分都需要对厂商教育与管理才能改善。
㈤ 感觉记忆力变得很差,话也说不好,反应慢,计算能力变得奇差,精神也经常不怎么好,经常因紧张而头痛。
病情分析:记忆减退在医学上被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压力较大,长此以往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的弱化诱发记忆力减退
意见建议:一些健脑食品,其实是常见的物美价廉之物.如蛋黄,大豆,瘦肉,牛奶,鱼,动物内脏(心,脑,肝,肾)及胡萝卜谷类等
㈥ 如何理解电路的激励和响应
可以设想一个电路,原本没有电源,加进去一个电源的话,产生电压,这就是激励。而这个电路里的某一个电阻原本两端电压为零,加入电源后,产生了电压就是响应。
㈦ 如何理解应急响应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不久,美国五角大楼向国会递交了对中国军力的年度评估报告,报告称,中国政府和军方招募民间网络黑客袭击美国官方网站。随后,我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否认了美方的说法,并表示,网络犯罪是世界各国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是黑客攻击的受害者,我们希望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信息和网络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军事领域的信息安全又面临着哪些威胁?世界各国在信息安全领域有哪些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教授苏锦海。
记者:《孙子兵法》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历来就是军事斗争中制胜的重要因素。那么,“信息安全”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概念的出现和我们常说的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有着怎样的联系?
苏锦海:信息历来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和材料、能源一样成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共性之一是信息社会。然而,为了己方利益而非法利用信息,如非法获得、伪造、篡改等,信息安全问题就产生了。保护信息的合法利用就是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这个概念要从其发展历史来看,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信息安全措施主要是加密,被称为“通信保密(COMSEC)”阶段。其后,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关心的是计算机系统不被他人所非授权使用,称之为“计算机安全(INFOSEC)”阶段。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的应用,人们关心的是如何防止通过网络对计算机进行攻击,称之为“网络安全(NETSEC)”阶段。进入21世纪,人们关心的是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如何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这时学术界称之为“信息保障(IA)”。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合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的价值。然而,开放的网络是信息的主要承载体,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非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开始感受到信息安全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信息安全已成为关系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记者:苏教授,在您看来,我们通常所讲的信息安全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而如果从军事这个领域来看,军事信息安全遇到的主要威胁来自哪些方面?
苏锦海:“信息安全”逐渐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广义信息安全是一般意义、任何形态的信息之安全;狭义信息安全主要指电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普遍认可的信息安全的定义是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中断、修改和破坏,为信息和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服务。简而言之,使非法者看不了、改不了信息,系统瘫不了、信息假不了、行为赖不了。
信息时代的军事威胁不是大军压境,而是直面军事信息安全的挑战。军事信息安全内涵具有特殊性,如严格的保密性,地位的战略性和超强的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军事泄密、黑客攻击和信息战三个方面。
无形的信息已在信息化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和战斗力倍增器。军事信息安全威胁主要发生在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干扰与反干扰、破坏与反破坏、摧毁与反摧毁的斗争中。目的都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威胁军事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威胁最大、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贯穿始终的电子战威胁夺取“制电磁权,隐秘难测的网络战威胁控制敌方信息网络,防不胜防的心理战威胁涣散敌方军心,高效能的实体摧毁威胁破坏对方信息系统的物理功能。
记者:有观点认为,从军队的角度来讲,以前我们可能更看重它的武器装备的打击能力,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信息安全保密也必将成为关系未来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我不知道,您对这样的判断怎么看?
苏锦海:进入信息时代,使得信息由战争的幕后走到了台前,使战场从“陆、海、空、天”发展到了“陆、海、空、天、电磁、网络、心理”七维空间。因此,信息领域的斗争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信息已成为信息化作战的核心,信息安全也必然成为关系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战略课题,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确保信息安全保密是信息化作战的关键任务之一。
许多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工业时代军队的基础是火力杀伤系统,信息时代军队的基础是信息。因此,必须借助信息这个“力量倍增器”,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思想观念上深化对信息的再认识,确认信息是“指挥的本钱”,是“制胜的关键”,把“制信息权”纳入新的争夺领域。
记者:我最近看了一些与军队信息安全相关的材料,其中讲到了一个例子,几年前,美军一个年轻的空军上尉,利用在商店里买到的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轻而易举地进入了美军海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并篡夺了美海军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当时,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电子系统中心控制室的计算机荧屏上显示“控制完成”的字样后,在场的五角大楼的要人,一时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您个人是否还知道一些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您觉得,类似事件的发生,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
苏锦海:不管是出于国家或军事目的,还是团体利益或个人兴趣诱惑,对军事信息系统的攻击和入侵时刻都存在。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为什么美军打击军事目标时却保留了伊军的通信设施,答案也很清楚,如果早早摧毁伊军的通信系统,就等于切断了自己的重要情报来源。美军使用的侦察卫星,全时监听进出伊拉克的所有手机、卫星电话等通讯,从中搜索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美国情报人员,通过跟踪监控、窃听等手段获取了大量伊拉克政府高官的活动情况,为美军的“斩首”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情报。
海湾战争一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发动了代号为“白雪”行动的电子战。在空中作战前24小时,使伊军失去了警戒侦察和通信能力。有时一天就有15.2万条假消息、杂乱信息输入伊军信息接收站,“信息洪流”使伊军整个信息系统瘫痪、指挥控制混乱、防空系统基本失去作用。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唯独对其手机基站网开一面,原因何在?就是利用手机网络的开发和广播特性,从中截获所需情报。在北约空袭期间,其信息系统连续遭到俄罗斯和南联盟电脑“黑客”的网上攻击,致使北约部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受到电脑病毒的重创,白宫网站曾经一整天无法工作,某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曾被迫停止运行3小时。
以上事例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我军信息安全防御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发生战争时处于不败之地。
记者:从一个信息安全研究者的角度,您觉得世界各国的军方对信息安全有着怎样的态度?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事例?
苏锦海:美国率先提出信息安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把信息安全放到优先发展地位,认为网络攻击是与核、生、化等武器并列的大规模破坏性武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接连颁发了多个重要信息安全法规和总统令,组建了信息安全专门机构,加强了统一领导,建成了一支以信号情报部队为主力的信息作战力量,研究开发出了信息攻击手段和技术,具备了较强的信息防御和攻击作战能力。美国政府把“保护美国信息网络免遭攻击,并使对手的信息网络瘫痪”,作为军事转型的六个重点之一。
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从国家发展战略、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高度,大力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建设,谋求在信息领域的有利地位。2000年总统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的信息安全对策是从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的,2001年发布“电子日本战略”,宣布要确保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㈧ 响应能力是什么意思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笼统。这能告诉你我知道的东西。你看着理解吧。
不如有能量作用的物质。可能是热量,光,电场之类的。物质会相应的做出放反应,实际上物理多是都是在研究这个。那么不同的物质就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热量,物体会升温。那么比热就是在描述这个反应能力的。如果是光和电场。那么极化率就是描述反应能力的
㈨ 云计算的含义是什么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对于到底什么是云计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种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被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特点如下:
(1) 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 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 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 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 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但同时也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
(8) 潜在的危险性
云计算服务除了提供计算服务外,还必然提供了存储服务。但是云计算服务当前垄断在私人机构(企业)手中,而他们仅仅能够提供商业信用。对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像银行这样持有敏感数据的商业机构)对于选择云计算服务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旦商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人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都不可避免地让这些私人机构以“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挟制整个社会。对于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用户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所有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㈩ 如何理解响应式设计
在设计中经常遇到这几个问题:
1.想要网站兼容手机、平板电脑、pc,就得为不同的设备定制不同的版本。
2.想要网站的某些页面在宽屏显示器下一行显示更多的内容,又得为宽屏定制一个版本。
3.很多人并不是在全屏的情况下浏览我们的页面,如果让页面随着浏览器宽度改变而相应的调整会不会比较好?
有没有办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设备环境(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系统平台等)以及用户行为(改变窗口大小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pc、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无论是全屏显示还是非全屏的情况,无论屏幕是横向还是竖向,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
响应式web设计对交互设计和前端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考虑清楚不同分辨率下页面的布局变化、内容的缩放等。
响应式Web设计的优势:
1、开发、维护、运营成本优势:页面只有一个,只是针对不同的分辨率、不同的设备环境进行了一些不同的设计,所以在开发、维护和运营上,相对多个版本,能节约成本。
2、兼容性优势:移动设备新的尺寸层出不穷,定制的版本通常只适用于某些规格的设备,如果新的设备分辨率变化较大,则往往不能兼容,而开发新的版本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内的访问就是个问题,但是响应式Web设计可以提前预防这个问题。
3、操作灵活:响应式设计是针对页面的,可以只对必要的页面进行改动,其他页面不受影响。
当浏览器宽度变小时,左右两栏的宽度都有缩小,左边的banner图片和视频也相应缩小,右边的头像列表由一排4个变为一排两个。
当浏览器宽度进一步变小后,页面由两栏结构变为一栏结构,部分内容的尺寸进一步缩小,搜索区域也从导航里挪到了导航外。
响应式页面的设计流程:
第一步:确定需要兼容的设备类型、屏幕尺寸
通过用户研究,了解用户使用的设备分布情况,确定需要兼容的设备类型、屏幕尺寸。
设备类型:包括移动设备(手机、平板)和pc。对于移动设备,设计和实现的时候注意增加手势的功能。
屏幕尺寸:包括各种手机屏幕的尺寸(包括横向和竖向)、各种平板的尺寸(包括横向和竖向)、普通电脑屏幕和宽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