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布力微分分段算力
1. 理论力学,q是什么东西,计算力偶距的时候怎么用的
在理论力学中,q代表均布载荷的作用密度,表示作用范围内受均布载荷,计算方法如下:
1、可以用积分的方法将均布载荷等效为作用力,其大小等于均布载荷的面积,作用点根据力矩等效的方法落在靠近底边1/3长度处;
2. 长度为l的简支梁上作用了均布载荷q,根据剪力、弯矩和分布载荷间的微分关系,可以确
选c
剪力在支点处为正负ql/2,跨中为0
弯矩在支点处为零,跨中时为ql^2/8
3. 根据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之间存在的微分关系可知:在均布荷载作用的一段梁上,弯矩图是
根据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之间存在的微分关系可知:弯矩方程的导得剪力方程,剪力方程的导得荷载方程,反之,荷载方程的一次积分得剪力方程,剪力方程的一次积分得弯矩方程。
故荷载方程的二次积分得弯矩方程:荷载是均布荷载,即荷载方程是一常数,常数的二次积分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形是抛物线。
解题思路
弯矩通用方程怎么列弯矩是由梁上荷载级梁型决定的没有通用方程你最好学一下材料力学与超静定结构弯矩是和构件刚度及构件组织形式相关的,截面形状千差万别,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怎么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对弯矩方程求导数就是剪力方程 Mx'=q/2(L-2x)=Qx ,有了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只要把x代入,就可以求出x截面对应的弯矩和剪力。这就是作用。
4. 理论力学一个小小的问题,关于集中力的作用点
这是力平衡推出来的,把所有力向一个点平移,能够刚好将产生的扭力平衡掉,那么这个点就是集中力的作用点,对于矩形的作用点在中心处就很好理解了
具体推导过程课本上绝对有,查书即可
5. 板的均布永久荷载标准值怎么算 (公式)
公式=2500*厚度,即钢筋混凝土的比重是2500公斤/M3,再乘板的厚度等于板的均布永久荷载。
例如:板的厚度是130,则板的均布永久荷载=2500*0.13=325公斤/M2;
1公斤力=9.8牛,常见记取为10,则325公斤/M2=3.25KN/M2。
(5)均布力微分分段算力扩展阅读
于有限元位移法中,将板离散成为在角点处设置节点的三角形单元分析法已被否定,因为它导致一定方向单元的奇异性。
将板离散成为矩形单元在四角处设置节点的办法虽有缺点尚属可用,但不适用于非矩形板。
有限元位移分析薄板的单元形式发展较多,关键在于单元位移模式的完备性、收敛性、双跨单元的变形协调性,SAPV程序中的单元符合上述性质,但计算工作量较多。
6. 均布荷载(面积不规则)的作用点是如何确定的 最好是用微积分的方法说明,
用两条直线《不重合》平分这个面积,两个直线的焦点即可作为作用点!
7. 急求:利用微分关系作出所示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1、求AC段剪力和弯矩
Fs1=FAy=15kN
M(x)=FAy·x=15x (0<=x<=2)
Mmin=0,Mmax=30
2、求CD段剪力和弯矩
Fs2=FAy-Fs=5kN
M(x)=FAy·x-Fs(x-2)=5x+20 (2<=x<=4)
Mmin=30,Mmax=40
剪力图在杆件任一侧,但是必须标正负。弯矩图是一条表示杆件不同截面弯矩的曲线。确定曲线的位置,即在已知曲线的形状、大小之后确定平面曲线的位置,这就要求先确定曲线上任意两点的位置,此处所指两点的位置即指某两个截面处的弯矩值。
(7)均布力微分分段算力扩展阅读:
1、熟悉单跨梁在各种荷载独立作用下的弯矩图特征:比如悬臂梁在一个集中荷载作用下.其弯矩图的特征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悬臂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于全长上时,其弯矩图为一个曲边三角形等。单跨梁在一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杆件某段两端点弯矩值的确定杆件某段两端点弯矩值一般有下面三种情况:
(1)无铰梁段:一般要先算出粱段两端截面处的弯矩值。
(2)梁段中间有一个铰:因已知无外力偶矩的铰处弯矩为零,只须另算一处截面的弯矩即可。
(3)梁段中间有两个铰:这两铰处的弯矩都为零,可直接按简支梁弯矩图特征画出弯矩图。
8. 在无荷载作用时,均布荷载作用,集中力作用处与集中力偶作用处,梁的剪力,弯矩图各有何特点
集中力作用处弯矩有力作用方向上的尖角,弯矩作用出有突变;剪力在集中力处有突变,在弯矩处无影响。
9. 求图中均布荷载对A点的力矩,如图所示,急,在线等
这个好解,三角载荷用中点的值3Kn乘以3m的一半就是1.5m这题巧了,力的变化时均匀的,否则用微积分解int(f(t)*t 起始距离,结束距离)楼上的没搞清载荷图和结构图的区别
10. 试计算图示刚架的支座反力并绘制弯矩图、剪力图和轴力图
Ra=ql
Rb*2l+0.5qll-qll=0
Rb=0.25ql方向向右
Rc=-Rb=-0.25ql向左
AD段弯矩由A支座力和均布载叠加(支座力下侧受拉,均布载上侧受拉)
D端弯矩=qll-0.5qll=0.5qll右端下侧受拉
设AD段任意截面距A端x,则截面弯矩=qlx-0.5qxx,若=0,则x=2l
所以叠加后AD端都是下侧受拉
CD段右侧受拉,D端弯矩=0.25qll
BD段左侧受拉,D端弯矩=0.25qll
图自己画吧,轴力剪力很好求,,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