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实验
㈠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㈡ 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游戏是什么游戏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㈢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㈣ 自我中心是哪个阶段的主要表现
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前运算阶段是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相关介绍:
皮亚杰用于描述儿童6、7岁以前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皮亚杰认为,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
婴儿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也就是说,婴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
㈤ 如何促进青少年实现从 自我中心 向 去自我中心 的转变 急要!帮帮我!
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改变自己的认识。# o, i* A+ Z; X9 p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㈥ 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来自什么实验
三山实验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㈦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㈧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㈨ 儿童自我中心性的实例(写详细)
儿童自我中心论的实力,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来写。
㈩ 鲍克做的研究儿童自我中心的实验叫什么
鲍克做的研究儿童自我中心的实验叫"去自我中心化思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