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用什么算
Ⅰ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首先需要解释什么是货币购买力,然后再理解购买力评价。
1、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单位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2、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官方汇率对各国货币进行统一换算,但官方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价,使比较的结果不太准确。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它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价格之比,是一种比价指数,实质上是一种计算真实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
Ⅱ 购买力平价法的计算购买力平价一般需要下列几个步骤
把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与汇率进行对比,可以判断一冲货币币值是否高估或低估.为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提供依据
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的高估或低估,都会对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影响。如果这个国家原先正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定值过高,会使净出口减少,从而使就业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以乘数的方式下降,造成经济萧条。不仅如此,货币定值过高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定值过高造成的气泡最终会爆炸,产生经济动荡。如果这个国家原先就处于萧条状态,币值高估会加剧萧条,失业的问题更加严重,加剧经济动荡。当经济原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币值过低将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通货膨张卒上升,也就是说在从国外“进口通货膨胀”。因此,借助于购买力平价可以准确判断本国货币的汇率水平,这对于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通过计算人均实际GDP指数、人均实际收入指数、人均实际支出指数等人均数量指数,可以较为科学、准确地评判不同国家价格水平的差异,从而为确定不同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依据;为正确核算国际收支和资产,核算国外投资的实际价值,进行国际投资提供决策服务。
Ⅲ “购买力平价”怎么换算GDP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价格数据与GDP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
购买力平价作为GDP国际比较的同度量因素,价格必须与GDP各个支出构成的估价保持一致,特别是应与房租、医疗卫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场服务支出项目的估价相一致。这样通过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其实际物量。否则,通过购买力平价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会高估或低估实际GDP的规模和水平。
其具体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率。
第二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的价格比率,即基本平价。它是基本分类下各个商品或服务价格比率的几何平均数。在多边比较中,主要采用EKS法和CPD法。
第三步,计算对比国之间基本支出分类以上的综合购买力平价。它是以GDP基本支出分类的比重为权数,运用拉氏、帕氏、费暄指数公式,对基本平价进行加权平均而取得。
Ⅳ 什么叫做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4)购买力平价用什么算扩展阅读:
购买力平价依据原则
购买力平价方法要求对比国收集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一是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GDP基本支出分类数据,大约150~200项。二是在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并且,要求提供的统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价格数据与GDP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
购买力平价作为GDP国际比较的同度量因素,价格必须与GDP各个支出构成的估价保持一致,特别是应与房租、医疗卫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场服务支出项目的估价相一致。这样通过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其实际物量。否则,通过购买力平价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会高估或低估实际GDP的规模和水平。
2、可比性原则
它是指各国选择的代表规格品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应太大,在包括数量、范围、材料、设计、销售条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应是可比的,否则,计算的价格比率则毫无意义。
3、相同代表性原则
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对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不符合相同代表性原则的规格品价格比较可能会造成价格比率的偏差。因为通常代表性规格品的价格要低于无代表性规格品,如果某种规格品对A国有代表性,对B国无代表性,那么比较结果对于B国来说价格水平被高估,而物量则被低估;对于A国来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因此,要求对比国家尽量收集该国代表性商品和服务价格数据。
Ⅳ 关于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这里要分两种: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
是指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本国玉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若以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Pn代表本国物价指数,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则
Ra = Pa / Pb 或 Pa =Pb * Ra
绝对购买力平价所考察的是在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决定,因此是静态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
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认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以Ro代表本国基期汇率,Rt代表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汇率,Pa(o)、Pa(t)代表本国基期和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物价指数,Pb(o)、Pb(t)代表外国基期和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物价指数,则有
Rt/Ro = Pa(t)Pb(o)/ Pb(t)Pb(o)
Ⅵ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说
1、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购买力平价说历史非常悠久,瑞典学者卡塞尔于1922年对其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一国内部的商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商品在区域间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我们称为可贸易商品;第二种是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通过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我们称之为不可贸易商品。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可以称为“一价定律”。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是一致的,这就是开放条件下的“一价定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pi=e pi* e为直接标价的汇率
2、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包括: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e= P/ P*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所有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量时是相等的,汇率取决于货币的价值之比。)
因此,在绝对购买力成立的条件下,实际汇率始终为1,名义汇率的调整不会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各国间存在交易成本,同时各国的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即:
e= θP/ P*
取变动率,得
Δe=ΔP-ΔP*
上式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的结论是:
第一、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
第二、由于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的变动会带来名义汇率在相反方向上的等量调整,所以名义汇率在剔除货币因素后所得的实际汇率是始终不变的。
第三、购买力平价决定中长期内均衡汇率,或者其本身就是中长期均衡汇率。
Ⅶ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公式是什么
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1.定义: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2.作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但由于汇率变动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因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国际市场的分割,导致基于购买力平价前提条件的公式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成立。因此,汇率在短期内的变动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则该理论在长期中以及通货膨胀很高的经济中还是能够成立的,在确定货币的均衡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变动趋势中有一定作用。
3.实际情况: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 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Ⅷ 购买力平价的换算方法
基本介绍
2010年11月16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经国务院批准,中国2011年将首次全面参与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使得中国GDP可以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国际比较项目部际协调小组已经成立,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参与。
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以便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
2011年为全球新一轮ICP活动的调查基准年。从2011年1月开始,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将同时开展ICP调查,整个活动预计于2013年年底结束。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ICP项目主要有三个目标,其中之一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能力,特别是国民核算和价格统计能力,改善宏观经济数据的可比性。
方法
何谓“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
测算GDP的另一种“汇率”
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记者,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GDP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也叫国际比较项目法(ICP)计算出来的。
与比较某一国家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购买力平价是比较某一时期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举例来说,那么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就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刘元春表示,购买力平价法可以当作购买力平价汇率来理解,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准确与否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GDP更准确吗?
并不影响一国GDP总量测算
显而易见,按照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出来的GDP结果是有差异的。中国社科院投资学博士付立春表示,尽管二者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哪种方式更加准确或者更符合实际,“计算方式只是在与国际比较的时候有差异,但是就GDP测算本身而言并不受影响,GDP还是按照原来的统计方法进行测算,测算出来之后,在比较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刘元春告诉记者,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中国购买力平价GDP也是有差异的,这与用于测算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商品篮子有关,“举例来说,如果在美国花2美元可以买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则需要10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5。然而,在美国要花50美元才能理一次发,而在中国平均只需要20元,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成了5∶2。购买力平价汇率会将这些数字进行加权平均,但选取的比较内容会对平均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付立春还表示,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价值相同的前提下,显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参考意义
对衡量生活水平有何参考意义?
只是生活质量参考标准之一
专家认为,单独比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GDP数据,意义并不大。“无论以哪种方式计算的GDP,都是总量GDP,总量GDP只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比如,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包括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等,中国依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刘元春表示。
另有专家认为,人均GDP也有局限性,它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指标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很难测定,而且人均GDP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参考标准之一。
参与国际比较项目有何意义?
有利于客观评价我经济规模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全面参与ICP国际统计活动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统计能力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教授郑超愚表示,中国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股东国,经济运行状况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由于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频繁,因此在各国综合实力比较中,用汇率换算GDP存在的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计算另一种较合理的GDP。郑超愚认为,一些别有用心者会使用一些数据渲染“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这可能也是中国全面参与ICP国际统计活动的一个原因。
Ⅸ 如何理解购买力平价
人们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
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产物。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是适时并有一定道理的。具体表现在:
1.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另外,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
3.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4.它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5.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想符合的。
6.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
7.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
8.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
Ⅹ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10)购买力平价用什么算扩展阅读
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