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闪芯科技云算力

闪芯科技云算力

发布时间: 2022-04-26 10:38:19

⑴ 极氪徐云: 吸纳消费者的智慧,以“用户”定义汽车|汽车产经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徐云

  【上海车展高端访谈】4月19日,以“拥抱变化”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在易车开设的高端访谈间里,汽车产经采访了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徐云。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深刻变革,自主品牌相继推出全新电动汽车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也在此次车展登台亮相。

   面对新能源造车的又一次浪潮,徐云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智能电动产业中来,更多的智慧进来,让整个行业的进程加快。虽然带来的是竞争,但整体上会通过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推动技术水准的不断进步,而最终受益的还会是消费者。”

以下为访谈实录:

    汽车产经:徐总您好,您对技术比较了解,先请教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针对新能源行业的核心技术瓶颈,极氪有哪些核心技术准备?

    徐云:主要有两部分,首先是三电系统,极氪001采用的是极芯电池包,有几个特点:安全性高,容量高。

    安全就是不起火、防穿刺,我们考虑得很多,为了安全甚至牺牲了一部分的容量,但确实可以消除客户的疑虑。电机的方面,功率密度很大,效率也非常高。

    还有智能方面,我们打造自动驾驶的目标不是噱头,更不是让用户觉得紧张,而是要让用户获得安全的驾乘体验,为此我们不仅关注算力,还基于跨视觉系统的融合算法平台,引入了全新的「骨骼识别」。在自动驾驶方面,我们逐步会形成全栈自研的能力,包括芯片及算法等方面。

    

    汽车产经:纯电架构下的极氪001,有哪些优势呢?

    徐云:第一个是颜值,基于浩瀚架构提供的高带宽优势,极氪001的构型不用受到传统燃油车动力布局的限制。在展台可以看到展车,它的轮胎向四个角尽量延展,姿态上很美,前后特别的协调,我们给他的定位是豪华猎装轿跑。

    再加上浩瀚架构SEA OS软件层的开发优势,给了我们很多进化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把体验做得更好。

    除了这些,极氪001带来非常好的驾乘体验。极控数字底盘的技术,可以最大化地扩展应用场景。不仅能带来很高极限的驾控性能,而且也能为全家人提供舒适的出行空间。

    我们为什么定位成豪华猎装轿跑?我们希望它既可以当一个轿车,又可以当一个SUV,能够满足用户的场景需求。

    

    汽车产经:这么说来,使用场景还是很全面的。那极氪001从哪些方面实现了对概念车的超越呢?

    徐云:我们从去年概念车的亮相,一直到前几天量产车发布,收集了大量用户反馈,他们来自粉丝群,网络上的新闻评论,官方帐号下的留言, 而所有这些用户最真实的关注与期待,也为我们的进化指明了方向。总体来说,极氪001全车共实现342项进化,其中包括加速、制动、操控、续航,甚至补能效率的提升,这在传统汽车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这种进化能力,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汽车产经:既然讲到电池,能介绍一下极氪的极芯电池包吗?安全性如何?优势是什么?

    徐云:极芯电池首先做到容量很大,目前实际可放电量是100度电,还是很大的。

    再一个是防撞,我们整合了全球的优势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极氪001构建了一个360度电池安全防护系统。无论是小角度的正碰、侧碰、各种工况的柱撞、还是球形托底等等,都做了充分考虑,目的就是让电动车的被动安全更加无懈可击。

   同时,我们还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不起火”技术,能够做到电池毫秒级闪断,穿刺无明火,高温不蔓延,从内部确保电池安全。

    

    汽车产经:消费者最担心的,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冬天里程续航问题。这方面咱们有没有什么措施?

    徐云:针对用户冬季用车的续航问题,做了很多考虑。极氪001全系标配直接式热泵,它可以快速把空气热能做直接的转换。在效率上,比间接式的热泵、PTC电加热器更高。这个技术也是行业内最好的手段。

    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针对在不同场景里的不同能量需求。例如在冬季可以通过空调的智能化延长续航,比如说检测车内乘员舱有多少人,监测空气质量,判断会不会起雾,智能控制系统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少配冷风进乘员舱,这是一种精细化能量管理的方案。还有,如果用户使用私充,出发前,车外的电会先给你的乘员舱做一些升温,同时让电池包升温,保持能量和空调系统的最佳状态,提高效率。总之,我们为极氪001配备了很多专门针对冬季出行的高效解决方案。

   

汽车产经:今年,小米、智己、网络、滴滴、苹果等等科技巨头纷纷官宣造车,您如何看待新能源造车的又一次浪潮?    

徐云:很好,我也很兴奋,我相信你们也很兴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智能电动产业中来,更多的智慧进来,会让整个行业的进程加快。虽然带来的是竞争,但整体上会通过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推动技术水准的不断进步,而最终受益的还会是消费者。

    

    汽车产经:极氪目前在这场纯电赛道的竞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徐云:这个不好说,只能说保持虚心和开放,我们希望可以做到超越用户的期待。

    现在的用户跟以往的用户不一样,他们愿意参与进来,也愿意对汽车产品发表很多的见解,更多的智慧能被我们吸收过来,帮我们一起助推产品的进步,这对极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富。

    

    汽车产经:跟用户是合作伙伴关系。

    徐云:对,每一个用户都是智慧体,越多的人给你看法,综合起来,就会形成主流的看法,让我们更加清晰什么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相对于以前,极氪的用户对产品不再是旁观者,他们会提供非常真实的反馈,这个对我们是非常好的。

    刚刚前面也提到了,极氪001从概念到产品,有很多是用户声音,甚至包括定价。所以,很多用户在极氪001上总是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大家想要的一款产品。

    当然,我们也会持续搭建更多的用户触点,拉近跟用户的距离,这里面既有社交平台、也离不开媒体的助力,甚至还有我们的直营体系,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和用户靠得更近。

    

    汽车产经:期待极氪大卖,像发射火箭一样火力全开。感谢徐总的支持!

  

⑵ 国产芯片三大龙头股是哪三个

1、兆易创新

兆易创新位列全球Nor flash市场前三位,且随着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存储价格不断高涨,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公司产品线覆盖刻蚀机、PVD、CVD、氧化炉、清洗机、扩散炉、MFC等七大核心品类,下游客户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力微电子等国内一线晶圆厂为主。

⑶ 闪存芯片上市公司

闪存概念股:
同方国芯(002049)、
紫光股份(000938)、
长电科技(600584)、
太极实业(600667).
深科技 (000021)
朗科科技(300042)

希望能帮到你。

⑷ 长江存储股票代码

长江存储股票代码(600206),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3日宣布其128层研发成功,并已在多家控制器厂商SSD等终端存储产品上通过验证。 长江存储是中国核心半导体制造企业紫光集团旗下公司,主要业务为3DNAND闪存设计制造。2016年底落地武汉,总投资240亿美元。 作为业内首款128层QLC规格的3DNAND闪存,长江存储X2-6070拥有业内已知型号产品中最高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最高I/O传输速度和最高单颗NAND闪存芯片容量。
1.长江存储市场与销售高级副总裁龚翊表示,“作为闪存行业的新人,长江存储用短短3年时间实现了从32层到64层再到128层的跨越。” 闪存和SSD(固态硬盘)领域市场研究公司ForwardInsights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GregoryWong认为:“QLC降低了NAND闪存单位字节(Byte)的成本,更适合作为大容量存储介质。比如可以作为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存储介质,适合AI计算、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读取密集型应用。”长江存储以“新十年,芯梦想,新格局”为主题召开市场合作伙伴年会,江波龙电子、群联电子、威刚科技,国科微,忆联、群联电子、慧荣科技、联芸科技、美满电子科技(Marvell)等长江存储的市场合作伙伴首次集体亮相。
2.第三代产品将推128层闪存芯片 “2020年是存储器黄金十年新的开始。随着5G、AI、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存储器市场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长江存储董事长、紫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伟国在会上表示,“中国市场为集成电路发展提供了资本纵深、市场纵深和人才纵深;紫光、长存有实力、有能力,更有对发展中国存储器、集成电路产业不变的决心。” 2017至2019年间,长江存储陆续推出了32层、64层3D NAND闪存芯片及存储器解决方案,得到市场的认可。据了解,随着5G、AI、智能生活、智慧城市带来的个人消费电子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市场对3D NAND闪存的需求将愈发白热化,高密度、高性能、高品质、低延迟的3D NAND闪存解决方案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
3. 长江存储首席执行官杨士宁表示,长江存储已规划2020年将提供嵌入式存储、固态硬盘(SSD)等完整解决方案产品,面向更多通讯、系统整机客户。自长江存储2019年三季度量产第二代64层3D NAND闪存到现在,市场总体给予了正面积极的评价,这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深度配合及终端市场的历练。下一步,长江存储的第三代产品将跳过96层,直接上128层堆叠闪存。 国科微与长存启动长期深入合作 A股公司国科微副总裁康毅在会上表示:通过将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导入国科微固态硬盘,我们一起为用户提供更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展望2020年,国科微将进一步深化与长江存储的全方位合作。

⑸ 兆易创新股票是什么板块

兆易创新是主板的股票。
【拓展资料】
兆易创新,即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主承销商是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上市保荐人是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6日,实际控制人是朱一明,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闪存芯片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技术支持和销售。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200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贡献单位、2011中关村新锐企业百强。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朱一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InfoGridLimited等。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北京兆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兆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的公司名称为北京芯技佳易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朱一明、北京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
股票是股份制企业(上市和非上市)所有者(即股东)拥有公司资产和权益的凭证。上市的股票称流通股,可在股票交易所(即二级市场)自由买卖。非上市的股票没有进入股票交易所,因此不能自由买卖,称非上市流通股。这种所有权为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标准、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但也要共同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票是股份证书的简称,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或作价抵押,是资金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
世界股史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⑹ 东芯股份

一、东芯股份[688110]
1、东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存储芯片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可同时提供NAND、NOR、DRAM等存储芯片的完整解决方案。设计开发的24nm NAND和48nm NAND是国内领先的闪存芯片工艺,已达到量产水平,实现了国产闪存芯片的技术突破。公司打造了多款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特点的存储芯片产品。凭借卓越的工艺和性能,公司产品不仅获得了高通、博通、联发科、紫光展锐、中兴微、瑞芯微、北京君正、恒轩科技等知名平台厂商的认证,还进入了三星电子,海康威视歌尔股份、语音控股、汇尔丰等国内外知名客户的供应链系统,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等终端产品。
2、公司与中国大陆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工艺调试设计、产品开发、晶圆测试优化等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多年来在高可靠、低功耗存储芯片特色工艺平台上开展了深入技术合作,开发了多种闪存芯片标准工艺,提高了晶圆的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在共同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条NAND闪存工艺生产线后,NAND闪存工艺已经推进到24nm。公司多年来与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代工厂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多条先进的存储芯片生产线上实现了产品的稳定量产,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种类,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在封测方面,公司与紫光宏茂、华润安盛、南茂科技、安盛半导体等国内外知名封测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9年公司NAND系列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26%; NOR闪存产品约占全球市场的0.86%; DRAM系列产品约占全球市场的0.16%。 2021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510.55万元,同比增长32.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10.1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3.5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99.5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5.25%。 公司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1.10亿元-1.15亿元,同比增长40.25%-46.6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5亿元至2.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8亿元至2.33亿元。


⑺ 3T科技的企业理念是什么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交织着三条主线: IT(信息技术)、OT(运营技术)与CT(通讯技术),一条线是以OT为代表的设备、自动化与工业协议的发展,这其中包括PLC、以太网、传感器;一个是IT为代表:包括软件、互联网的发展,以至到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第三条线,则是以CT为代表的通讯技术和芯片技术。这是一个CIO的3T融合。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诞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工业发展节点。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 PLC:Modicon084, 开启了工业控制的 PLC 时代。这个事件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德国工业4.0的演变史上,将其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肇始。PLC是一个软件编程、芯片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完美结合。在自动化世界上,没有哪个单一发明能对制造业有如此的影响。
它彻底地改变了机械与电气自动化的进程。
从物物的连接与控制而言,PLC可以看成是一个划时代的源头。细想起来,这也看成是物联网的肇始。PLC可以看成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次3T融合。
随后是一系列的自动化领域、IT领域和CT领域的交织发展,ICT首先完成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名词。而随着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Instrial Internet),2012年可以看成是工业互联网元年。3T融合的传奇将再次改写。可以说,工业互联网,天生就是一个交织的结果。缺掉任何一个环节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过的事情。

上图中列举的事件,既有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有企业对行业的启发性理念和行为(如并购)。这也说明了工业互联网是无法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反之如果要完全落实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也绝不是单纯地采用技术升级就可以实现的。

CT、IT和OT的3T融合,终于成就了一代天骄:工业互联网。无论是帮助企业优化运营、跟踪和分析设备,还是完成预测性维护,以及提高企业的实时决策,大量的设备相连有了真实的意义,工业数据开始大放光彩,工业互联网终成成果。
一网到底的革命
2017年对于传统自动化市场而言,是充满新意的一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得电气化、自动化都成为过去时,自动化正在与软件紧密拥抱,走向一个数字化的世界。而IT与OT的融合,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17年,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在自动化历史上首次突破现场总线,成为最为重要的工厂级的通信系统。
更快的发展是发生在更早的2016年。根据HMS 2017年2月发布的工业网络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工业以太网的增长速度比往年更快,增长率为22%。工业以太网现在占全球市场的46%,而去年为38%。在具体的通信中, EtherNet / IP和PROFINET份额最大。与此同时,现场总线则大幅度降低,从58%降低到48%。

而在2018年的数据表示,工业以太网首次超过现场总线,占据了新安装节点的52%(去年为46%),而现场总线则占42%(去年为48%)。工业无线则反应平平,进展不大。

多少年来,自动化市场一直在传说着“一网到底的革命”,也就是将上端、成熟度很高的商业以太网系统,直接接入到厂房设备的底层。随着工业以太网成为最重要的工业通讯系统,这次被很久期待的革命,终于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得到全新的突破。

人联网、物联网与物不联网
就物联网的边界而言,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人联网、物联网、物不联网。人联网,也就是消费者互联网,与互联网相连的各种装置:从PC到手机。
物联网则是由各种带有感知和通讯的泛在智能终端,但这些终端并不与直接与人进行交互。它们可以感知一些参数,然后进行处理或者分析。在工业领域,这个过程从RFID试图建立物体之间的联系开始,到机器通讯M2M,一直到物联网IoT,物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识别、通讯到交互的方式,都在不断地被尝试。

还有大量的是“暗设备”,这属于没有IP地址的连接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FID、一维码)。它们已经存在很久了,这本来不属于物联网,从“物联网”的边界而言,可以称为“物不联网NIoT(Not Internet of thing)”。

值得意味深长的,替代或者激活这些设备,将这些“物不联网”带入一个光明的世界,反而成为物联网的重要任务。
工业互联网搅局
随着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Instry Internet,以及工业4.0的迅速崛起,智能制造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场景细化。加上数字化、物联网技术、ICT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物联网的阵营开始分化,从工业的实践角度而言,出现了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快速演化局面。
首先是为了便于区分面向消费者2C和工业界2B的制造业,出现了消费者物联网CIoT与工业物联网IIoT开始分类。类似像海尔家电、三一重工的根云,都分别是面向了人和工程机械。
换言之,物联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业物联网;一部分是消费物联网。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智能零售、医疗保健、智能建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这些领域,在中国的语境下,放在“工业物联网”的篮子会显得非常勉强,不妨可以看成是消费者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以外的其他物联网领域(国内有把这些叫做“产业互联网”的冲动,不过这个词,似乎一直没有得到主流上的认可)。
其次“物不联网”的设备,被通过各种协议、网关、数采系统广泛激活,意外形成一个明亮的百花含苞待放的局面。众多的暗哑设备、终端、电器等“产品孤儿”被开始激活,并进入联网状态。大量不具备网址的终端,则通过其他方式也作为数据资源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崛起,人作为一种被高度画像的用户,呈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无论是舆情分析,还是行为描述,都成为消费者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的关注对象。
这个时候,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整体资源的面貌,重新登场,它了人的要素、消费者产品、联网设备、不联网设备——这是中国人赋予“工业互联网”的含义。在当前的整个工业互联网世界中,既有人联网的一部分,也有工业物联网,也有简单的设备连接。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在绝大多数被二者混用。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例如工业物联网无法使用人们最熟悉的http协议。http这种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石协议,对于工业级的要求而言,实在是速度太慢。换言之,http只适合工业互联网,而不太适合工业物联网。因此工业物联网与人联网的边界部分,出现了大量http的场合,这就只能用工业互联网的内涵来解释了。

如果要简化局面,可以简单地说,工业互联网由人联网的一部分、消费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和大量无IP的连接设备所组成。这个工业包含哪些?可以有“重一点”的产业,例如机械制造业、油气和交通同等;其他也有轻一点的应用,如智能城市、农业等。因为后者也需要很多的工业级的应用。
还要简单谈一下与工业4.0的关系。工业4.0中所有跟物联网相关的应用,都跟工业互联网相关;但不是所有的工业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归到工业4.0。
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也不都是在机器上,包括照明、智能交通、智能机器应用、工厂控制、厂房应用、状态监控,以及其他农业、电力设备上的应用。
边界的启发
这些概念的区分,在边界上其实并不容易划分得很清楚。例如许多人联网,本身已经跟3C电子产品建立起来,例如可穿戴设备、手机、智能家居等。实际上,像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健康设备,这些可能一半可以属于消费物联网,一个也属于工业物联网,但二者跟人联网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然而,边界交叉是非常有意义的启发。尤其对企业的战略而言,需要确认和找寻自己最合适的边界。很多重要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领域交叉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不同领域的供应商,会频繁发生各种跨界的原因。ICT厂商、跟IT厂商和自动化厂商,以前完全不同的领域,现在在同一个屋顶下讨论数字制造的话题,这是工业历史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当下还是一个各家厂商仔细识别边界的时代。企业需要明确划分自己的战略位置。就这一点而言,海尔的路径选择似乎颇为纠结。一直在努力倡导大规模个性定制的CosmoPlat像是站错了队,它看上去是要做一个消费者物联网,但它却在积极地跟生产挂钩,与它的“互联工厂”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走工业物联网的路子。这是目前看到的唯一一家积极地把消费者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直接连接起来的尝试。欧洲最大的家电集团博西华的消费者物联网尝试,跟他们在工业物联网的尝试试,迥然不同。而汽车巨头们在选择车联网的尝试,也跟他们工厂生产的工业物联网,谨慎地进行了区隔。
工业数据是充满活力的问题青年
多年以来,设备的众多数据,并没有被重视。它们只是随意地被“扔在车间里”,或者任其自由地“挥发在发动机”旁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对于数据价值的渲染。根据Garter在2016年的预计,在随后的几年中,40%的数据将来自传感器:手机、车联网、家电,也包括机器、大设备如电网、飞机和油气设备等。这使得工业大数据分析,一度被认为是解决工业问题的一把利器。
然而工业数据,却是一个又脏又黑又活跃的问题青年。其主要表现在六大症状:数据很脏(必须大量的算法清洗,才能有可用数据)、频率不同(现场触发的频率非常不同)、海量、大小(数据的容量大小不一)、种类很多(各种异构数据源)、跨学科导致的关系复杂 (数据机制来自“机光电热磁”等不同学科领域)。

从这个角度看,工业数据的存储,哪里有什么价值,简直就是一个深不可及的海下油田。或许也有宝贝在里面,但你绝对不想进去探险。

工业软件才是硬道理
既然只有一部分数据有用,大部分都是没有节操的噪音。这就带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深藏在海底的工业数据如何开采,才能变成为石油。
答案是,行业知识才是专业钻井队。
这就回到了GE最早提出来的工业互联网,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先进分析”。先进分析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而是以领域知识为基础,将芯片的算力、工业软件,与自动化、材料特性都结合到一起的先进分析。先进分析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是“机器、计算机和人,能够集成起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改变商业产出”。无知识,不数据。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然而工业技术的知识化(或者称为“工业技术软件化”)则要难得多,这是知识工程、知识管理几十年梦寐以求的目标,但看上去效果非常不好。制造业企业里最难做到的就是暗默知识的转化。而这个问题,即使在PC时代,一样解决的不好——如果说它几乎没有成功过。现在放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知识化”的困境依然不容易突破。
看上去当前有了更乐观的了理由,BAT巨人和众多中小初创公司,都携人工智能的核弹级威力,进入这个局面。
然而,工业技术并不会因为算法的涌入而失去其固有的工业复杂性。工业技术的表达,仍然有其自身的规律。GE、西门子等原有的工业技术积累,依然是巨大的壁垒。即使在所谓的开源、开放的平台上,仍然是存在各种巨大的知识“黑盒”,很难探得究竟。BAT的搅局,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挖走了大量的制造业本身已经稀缺的IT人才,去从事很多更加容易的建模和算法,对于工业软件而言,这更多的是一种釜底抽薪的行为。
深度挖掘复杂工业数据,这个骨头对中国工业而言,必须啃下去。中国制造甲方、乙方(开发商)的角色,必须更加“战略性”的通力深度合作。数据分析方法与工业机理知识的结合,是一个甲方乙方携手共进的结果:甲方需要成为“乙方中的甲方”,进行“知识扶贫”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集成
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最为重要的板块,许多应用场景远远超于消费者应用。根据IDC的判断,在2016年有将近60%的物联网预算,是用在了制造业 ,达到了1020亿美元,其预算是排在第二位的交通运输行业的两倍。这些花费,主要是用在生产运行、工厂资产管理与维护、设备服务这三个方面。这些费用,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将数据变成可以执行的智能。
这作为工业互联网的美好未来,走起来却是来路漫长。它需要解决众多不同的设备接口、处理一个一个不同的软件环境,使得各种物联网设备、软件应用都能够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是这样一个集成平台
根据信通院白皮书,将分为边缘、基础设施IaaS、平台PaaS和应用SaaS四个层面。换一个更加纯粹的角度,可以将工业互联网切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设备端、连接、软件中间件、应用、场景服务。

由于每个层级,都有各自的解决方向和大量的场景。这就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表述,看上去充满了各种歧义。然而这并不妨碍企业的雄心勃勃地尝试,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巨量的企业级的市场。在平台之上,则有众多面向场景的应用开发。根据IDC在2017年11月的数据,到2020年底,物联网应用中的50%,将是基于企业级的应用。这些应用整合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基于复杂分析的能力,为工业提供更高的价值。

如此充满前景,自然就会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供应商聚集在此。真是一个拥挤之地。
不过如前所述,工业互联网平台仍然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概念。如果可以再仔细分解一下,至少两个平台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使能平台AEP(Application enable Platform)。它可以将不同的软件功能模块,统一到一个平台之上,并且轻松完成编译、封装和分发。类似PTC的ThingWorx、天津宜科的工业APP开发工具,就是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另外一个则是设备管理平台DMP(Device management platform),这是以前自动化厂商通过各种协议,深挖壕沟封闭对方的传统战场。然而设备厂商或者业主也开始自己行动起来,将不同的设备进行连接。例如树根互联、石家庄天远正是走这样的路线。如果进一步还可以细分,还可以找到边缘平台(Edge Platform),现在ICT厂商正在这里深耕细作,意图在连接端找到储存和计算的突破口,例如华为的OcceanConnect。
细细观察当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许多起步的阶段,都是在这几个领域深扎根基。
根据美国MachNation的预测,直到2025年以前,工业互联网平台都是一个两位数高增长的领域。根据作者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大约为10亿美元,占整个工业互联网领域1%的市场份额。虽然市场不大,但却呈现出巨大的魅力:因为数据石油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开始计算呢。所有的争抢,都要为了下一步的布局,而更好、更快、更便宜的部署和开发,将是考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根本法则。
许多大型的制造企业也开始整体转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战略。日本也找到了将OT、IT和CT融合的最佳时机。例如日立在2017年9月宣布成立Hitachi Vantara,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实体,为工商企业提供数据驱动解决方案。 这家新公司将Hitachi Data Systems数据中心、Hitachi Insight Group物联网和Pentaho商业智能业务,一起打包成Hitachi Vantara的单一集成业务,以发挥日立在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方面的能力。而Lumada 2.0版本(Hitachi的物联网平台,独立的商业软件产品)也同时发布,通过增强的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高级分析功能进行了全面更新。
在这种大背景下,看看富士康今年2月的闪电IPO以及推出的BEACON平台,就不足为奇了。

⑻ 长江存储是国企还是私企

长江存储不是国企,公司性质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于2016年7月26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登记成立。其是一家专注于3DNAND闪存设计制造一体化的IDM集成电路企业,是中国首款3DNAND闪存是设计制造商。主要经营范围:半导体集成电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封装、制造与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武汉长江存储不是国企。长江存储,即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07月26日成立,总部在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类型为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企业。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登记机关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为3860000万元人民币。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事赵伟国,股东为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半导体集成电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集成电路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封装、制造和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不含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或技术)。2017年,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中国首批NAND闪存芯片。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设有研发中心,为消费者提供NAND闪存解决方案。2014年10月,3DNAND项目在武汉新芯启动;2015年6月,9层3DNAND测试芯片通过了电器性能验证。

⑼ 东芯股份合理估值

15.00万元。东芯半导体是大陆领先的存储芯片设计公司,聚焦于中小容量存储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是大陆少数可以同时提供Nand、Nor、Dram等主要存储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凭借强大的定制化开发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产品已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客户,广泛应用于5G通信、物联网终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类产品等领域。
东芯半导体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紧紧拥抱全球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精准感知瞬息万变的市场动向,紧跟存储芯片国产化浪潮,凭借从芯片、应用电路到系统平台等全方位的技术储备,针对性地提供包含Nand的存储芯片完整解决方案。产品下游已应用于华为、苹果等知名国内外客户,在众多应用领域存在广阔市场。
拓展资料:
(1)东芯股份,发行总数为11056.244万股,网上发行为1547.85万股,行业市盈率是48.88;
(2)炬芯科技,发行总数为3050万股,网上发行为790.15万股,行业市盈率是48.88。 可以看到炬芯科技是在11月29号上市的,而上市后炬芯科技打新收益22860元。东芯股份和炬芯科技的发行情况有些数据不相上下,由此可见,东芯股份的打新收益预计是相对可观的。 公司已经与大陆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工艺调试设计、产品开发、晶圆测试优化等全流程各环节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高可靠性、低功耗存储芯片的特色工艺平台上展开连续多年的深度技术合作,研发了多种闪存芯片的标准工艺,提高了晶圆的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继共同开发大陆第一条NANDFlash工艺产线后,目前已将NANDFlash工艺制程推进至24nm。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代工厂力积电建立了多年的紧密合作,在其多条存储芯片先进制程的生产线上实现了产品的稳定量产。

⑽ 华为nova7与mate30pro哪个好

nova7pro,荣耀30pro和mate30怎么选?

如果是我的话,我个人更加偏向于荣耀30pro系列,从配置方面来说,其实nova系列基本上不用去考虑,因为我们知道他走的路线是不同的,颜值方面没的说,但是你要说性价比的肯定是不如荣耀的,而华为mate系列,作为高端其实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荣耀30pro系列开始走高端路线,如果要说配置的话其实会更加实用一些,我们下面简答来说说:

我们直接把三款手机放在一起来对比来看:华为nova7pro,荣耀30pro,以及华为mate30系列。

1.从外观设计方面来说的。其实这三款手机都是OLED屏幕,要说素质最好的,华为mate30是搭载的三星的屏幕,整体的色饱和度和素质相比荣耀和nova系列的国产屏幕来说确实要更高,不过优势就在于nova和荣耀是曲面屏幕的设计,颜值来说要更胜一筹,所以其实是相互的,虽然mate有三星的屏幕但是只直面的设计方式,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见仁见智的。

2.性能见分晓。nova7pro搭载的麒麟985处理器确实不如其他两者的麒麟990的5G处理器,毕竟这是目前最强的华为处理器,而麒麟985这是一个缩减版,比如在主频方面的劣势,以及在GPU方面,以及包括AI等等综合实力来说,我们直接看表格就完事了,麒麟大985其实是相比麒麟980处理器升级了一点。

而且从闪存芯片来说。华为nova7pro是UFS2.1闪存,而其他两款是UFS3.0的闪存,整体的数据读取速度有差距,这对于手机的流畅度确实还是有影响的,而且两者几乎是两倍的差距。

3.拍照。同样是nova7pro相对劣势最大,因为他针对的是自拍。而荣耀30pro最好的原因在于他加入了双防抖的设计,而且支持50倍数码变焦,而且和华为mate30一样是IMX600的RYYB阵列组合方式,但是华为mate30没有防抖,防抖的优势就在于比如在拍摄远景的时候,其实防止抖动,也就是说细节表现更加给力。

另外就是我们要知道的是nova7pro并没有采用的华为的IMX600独家的镜头,而是6400万像素镜头,虽然不错,但是素质还是有差距的。

4.综合实力的差距。综合来时候的话,荣耀30pro同样有优势,因为他和mate30相差不多,包括NFC,红外,内存拓展等等还有无线和快充,但是防水防尘荣耀是IP54而华为是IP53,包括荣耀加入了双扬声器的立体声设计。当然荣耀30pro是不支持无线充电的,而华为mate30是支持的。

热点内容
现在蚂蚁矿机还赚钱吗 发布:2025-07-13 20:23:18 浏览:421
如何查看自己的eth 发布:2025-07-13 20:19:41 浏览:648
比特币etf申请时间 发布:2025-07-13 20:03:54 浏览:524
云象供应链和云象区块链 发布:2025-07-13 19:54:20 浏览:363
数字货币K线分析有用吗 发布:2025-07-13 19:52:05 浏览:120
日本苹果合约机怎么查询解锁 发布:2025-07-13 19:44:49 浏览:332
迪肯中国区块链招聘 发布:2025-07-13 19:34:32 浏览:879
莱特币9月价格 发布:2025-07-13 19:30:15 浏览:47
btc2013年k线 发布:2025-07-13 18:41:03 浏览:171
美国电费比特币 发布:2025-07-13 18:31:35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