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去自我中心
①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如果能够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就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话,别人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留给别人,把公心留给自己。
4.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会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润,否则生活中就会到处出现不适应,以至焦虑。
② 皮亚杰思维阶段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③ 结合自己的经历论述青少年思维自我中心的表现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发展出来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出现“自我中心主义”。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是一种自我热衷状态,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着自己。自我中心主义的青少年对父母、教师等权威充满着批判精神,不愿意接受批评。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思维的扭曲,包括:青少年可能发展出所谓的假想观众——就像青少年自己那样,对青少年的行为给予很多关注的想象中的观察者。例如,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正在看他,一个打篮球的青少年可能认为全场的人都在注意他下巴上的青春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另一种思维扭曲是,青少年发展出个人神话,即认为个人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事实证明,很多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就是由个人神话造成的。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情绪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标志就是反思,“我是谁”这个问题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以有别于以往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觉和实际的行动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加以改变。青少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他人并不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④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⑤ 怎么改掉以自我为中心
职场上,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方法一:克服内心深处的“排他思维”,真正从内心深处接纳对方,实现职场上的“欢乐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是我们内心深处接纳不了别人,潜意识的认为别人都是我们的竞争者,是与我们争夺功名和钱财的。
这种默认把别人当做竞争者的想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排他思维”。
所谓“排他”,是指人类从猿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一种思维习惯,即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外的人当做自己食物的抢夺者和竞争者,将对方划到“异者”或者“他者”的行列,并采取多种方式跟他们进行竞争,这一点在同性之间的体现更为明显。
放到职场上来说,我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自然不自然的就会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当做自己的竞争者,从内心深处来“排他”,对外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合作。
《欢乐颂》中同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五个女孩,她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就是职场上克服“排他思维”,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对方的真实写照。
所以,身在职场的我们,不管我们与对方有多少立场不同、多少背景不同,甚至是有多少竞争关系,都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纳对方,克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建立一种合作共赢关系,实现办公室的和谐共处,从而真正实现职场的欢乐颂。
方法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将个人视角上升的“元视角”,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之所以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的主动意愿,而是一种长久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不自知的过程,为此,我们想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由低视角思维上升为思考的更高的维度。
日本管理学家细维谷在《高维度的思考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元思维”的概念。所谓“元思维”,是指跳出自我思维认知的局限,从更高的视点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
例如人们常说,“必须从另一个自己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审视自己”。
这种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也是元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我们的洞察力,更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
在利用元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①利用WHY型思考模式寻找思维的上层目的
利用WHY型思维的意思就是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与你的同事意见不合,你非常气愤,到了要吵架的地步,这时候,你一定要冷静下来,跳出事件本身,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自己会有要吵架的想法……
②利用类推模型找到事件的共同点
类推模型其实是一种实验的结构,就是利用表面现象推理出更高维度的问题本质的方法。《名侦探柯南》中的几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基于表象的合理升华,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进而看到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
在职场上,我们利用元思维思考,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因为思维惯性导致的局限性,从更深层次来思考问题,进而避免因为思维的盲点导致行为的自我。
方法三:运用同理心法则,放弃高高在上的拘谨姿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别人对你的认同感
很多时候,作为领导的一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喜欢“端着”,也就是刻意的不跟下属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更加刚愎自用,下属不敢提意见,做出的决策也不能真正的契合实际。
这时候,作为领导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同理心,增加下属对你的认同感,让大家愿意对你提出意见,进而减少你做出决策的自我武断性。
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360度无死角完美的人看起来不具备同理心,而且很容易导致陷入自我的思维误区当中。
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别人不愿意和他们多沟通。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坛,贴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标签,另一方面实际上却被边缘化了。
想一想那些讨人喜欢的女人和男人,谁没有破绽呢?林徽因的坏脾气、林志玲的娃娃音、杨幂的自黑体质,都和雷军、刘邦、特朗普一样,拉近了自己和大众的距离,有意无意破除了完美光环的障碍。
⑥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⑦ 究竟有没有可能摆脱自我中心的行为
1、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在智能发展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他们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事物区别开来,把自己的属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愿的。他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情况区别开来,如果觉得自己碗里的汤是热的,就认为别人碗里的汤也是热的。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去中心化”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自我和外物的区别、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愿。
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个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与伦理学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参见:《中国大网络全书》心理学卷“自我中心主义”词条,卢濬编写。
2、伦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成年人在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强加于人。既包括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也包括坏心干恶事的情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倡导的道德原则,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错误原则,具有危害性。
从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义并非都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但其中有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属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总之,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在人生中往往能够自然消解;伦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需要通过增强认识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
⑧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⑨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⑩ 自我中心思维方式表现的行为特点
做事认真,细思极恐,大度一点对谁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