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斜撑的抗弯力怎么算
A. 关于混凝土斜撑的计算
这种深基坑的支撑,要很抓专业的计算。
1、计算支撑梁的轴心受压
2、水平支撑多远设置一个立柱,计算受弯。
3、计算支撑梁稳定性,原理类似柱子的高度。平面XY方向与其他支撑连接,水平约束。
最近在做一个8度区框架,整体指标特别是位移角很不好调,最终调下来梁柱截面很大,经济性不好;师傅让加斜撑做成带斜撑框架体系,梁柱尺寸都降下来了,本人新手从来没接触过斜撑,有以下一些疑问,望前辈指点一下:
1、关于配筋,怎么看pkpm中satwe斜撑的计算结果,satwe结果有两种看法,一是和柱的配筋简图一样有轴压比等的结果,二是将结果立面观察,
会出现一榀框架的样子,结果形式和satwe说明书的斜杆的结果表达一样;那么在配筋时应按照哪种结果配筋?还有就是斜撑有长细比,轴压比,配筋率的限制
吗?斜撑中纵筋间距按照柱的要求控制还是本身有要求,规范中哪里有规定?还有就是箍筋间距和肢距有限制吗?
2、关于截面尺寸的确定,柱梁板都有一些经验算法确定尺寸,那么斜撑有吗?怎么确定斜撑尺寸?
3、关于斜撑的受力分析,看了很多资料说斜撑是按轴向拉压构件设计,但是框架填充墙必然会对斜撑产生作用力,那么必然斜撑不能单纯的按轴向受力构件考
虑,在实际设计中应该怎么考虑?satwe中斜撑的计算有考虑这一点吗?怎么验算斜撑的稳定性,satwe貌似没考虑稳定?
4、关于节点大样图,交叉斜撑相交处节点大样该怎么表达?有相关的图集吗?斜撑与框架梁柱相交处节点大样该如何处理,怎么加强,有相关图集吗?
5、规范,图集,构造手册在哪个地方有关于斜撑的的规定或介绍,找了好久没找到
附上一关于斜撑的论文,希望前辈能帮我解答一下心中的疑惑,感激不尽!
B. 脚手架纵、横杆抗弯强度怎么算
脚手架横杆抗弯强度按下式计算: M≤f W式中:W——钢管的截面模量。横杆的挠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PC v max = c (3L2 ? 4C 2 ) ≤ [v] 24 EI 式中: v max——横杆的最大挠度; [v] ——容许挠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碗扣节点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Pc≤Qb,式中:Qb——下碗扣抗剪强度设计值,取 60kN。当模板支撑架高度大于 8m 并有风荷载作用时,应对斜杆内力进行计算,并验算连接扣件的抗滑能力。 当对架体内力计算时将风荷载化解为每一结点的集中荷载 W;即是再这种情况下,脚手架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基本属性并未改变。 脚手架的构架和受力情况大致有以下特点: 横杆既是传递架面或支点荷载给立杆的受弯杆件,也是约束立杆弯曲变形、控制 立杆失稳承载能力的杆件;立杆或竖向框式构件, 如门型架等式主要的受力杆件, 立杆安轴心受压杆件设计, 受其稳定性控制; 2 W 在立杆及斜杆中产生的内力 Wv 、 Ws 按下式计算: h Wv = W,a Ws = h2 + a2 W a n,自上而下叠加斜杆最大内力为 ∑1Ws ,验算斜杆两端连接扣件抗滑强度: ∑W 1 n s ≤ Qc,式中: Qc ——扣件抗滑强度,取 8kN。当下部无密目安全网时,只需计算顶端模板的风荷载。
C. 基坑嵌岩围护桩的 入岩深度 和支撑受力怎么算啊
第一,要求施工班组在刚进入岩层时立即通知,到现场后,看钻杆是否在异常振动,声音也和平常的不一样,看看冲出来的石粒是否是持力层的岩样,这样判断是否开始进入岩层。然后记录时间和钻杆的位置。第二,每隔一段时间比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钻杆进入的深度,判断钻速。第三,大概估算出达到设计岩层深度需要的时间。
这个方法有几点要注意的:1、判断是否开始进入岩层;2、判断钻机是否有下钻,有时候班组为了省事,往往把钻速降低,然后就在原位空钻,所以要让钻杆下钻很关键。
在土力学计算中,持力层受到的压力是持续减少的,到若干深度以后压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具体深度要经过计算才知道。承受压力的这一部分叫做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部分叫做下卧层。也就是说,根据承受荷载的不同,持力层和下卧层也是不同的。
D. 建筑模板支撑系统受力计算
这个问题你没有说清……
就拿计算次龙骨间距来说:
新浇筑的混凝土均匀作用在胶合板上,单位宽度的面板可以视为梁,次龙骨作为梁支点按三跨连续考虑,梁宽取200mm
1)板厚按250mm算
则最大弯距: Mmax =0.1q12l12
最大挠度: Umax=0.667 q12l14/(100EI)
其中线荷载设计值:q1=F4×0.2=12.38×0.2=2.48 KN/M
按面板的抗弯承载力要求:Mmax=0.1q12l12=[fww]=1/6fwbh2
0.1×2.48×ll2=1/6fwbh2
ll=[(1/6×30×200×252)/(0.1×2.48)]0.5=1587.5
按面板的刚度要求,最大变形值为模板结构的1/250
Umax=0.677 q2ll4/(100 EI)=11/250
11’=[(100×104×4.16×104)/(2.48×0.677×250)]1/3=463mm
2)板厚按100mm算
则最大弯距: Mmax= q22l22
其中线荷载设计值: q2=F2×0.2=8.06×0.2=1.612kn/m
按面板的抗弯承载力要求: Mmax= q22l22=[fww]= 1/6fwbh2
1.1×1.612×l22= 1/6fwbh2
l2’=[(100×104×4.16×104)/(1.61×0.677×250)]1/3=534mm
取按抗弯承载力,刚度要求计算的小值,11’=463mm,施工次龙骨间距取200mm<11’满足要求。
(3)用Φ48×3.5碗口架管,间距最大为1200mm,上设U托,最下一层地杆距地300mm,中间水平拉杆间距大于1200mm,支撑杆有效果面积A=489mm2(内R=41mm)
E. 基坑内支撑是按轴心受压计算还是弯压构件计算
支撑受自身重力荷载和竖向施工荷载作用,同时受压,应该按弯压构件计算。大偏心受压及小偏心受压均有出现。
F. 坑内最大弯矩和坑外最大弯矩如何求
你好
深基坑确定打设钢板桩型号:开挖3m以上的用6-9m钢板桩
如果深基坑5m以上就需要考虑做几道支撑,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做拉锚及斜撑。
型号上,拉森型钢板桩强度好,止水效果理想
SP-III 三号桩 9m,12m
SP-IV 四号桩 12m,15m
SP-IVw 六号桩 18m,21m
钢板桩支护计算书
以桩号2c0+390处的开挖深度,4C0+001.5处的开挖宽度为准(本相目的最大开挖深度和宽度)
一 设计资料
1桩顶高程H1:4.100m
施工水位H2:3.000m
2 地面标高H0:4.350m
开挖底面标高H3:-3.400m
开挖深度H:7.7500m
3土的容重加全平均值γ1:18.3KN/m3
土浮容重γ’: 10.0KN/m3
内摩擦角加全平均值Ф:20.10°
4均布荷q:20.0KN/m2
5基坑开挖长a=20.0m 基坑开挖宽b=9.0m
二 外力计算
1作用于板桩上的土压力强度及压力分布图
ka=tg2(45°-φ/2)=tg2(45-20.10/2)=0.49
kp=tg2(45°+φ/2)=tg2(45+20.10/2)=2.05
板桩外侧均布荷载换算填土高度h,
h=q/r=20.0/18.3=1.09m
桩顶以上土压力强度Pa1
Pa1=r×(h+0.25)Ka=18.3×(1.09+0.25) ×0.49=12.0KN/m2
水位土压力强度Pa2
Pa2=r×(h+4.35 -3.00 )Ka
=18.3×(1.09+4.35 -3.00 )× 0.49=21.8KN/m2
开挖面土压力强度Pa3
Pa3=[r×(h+4.35 -3.00 )+(r-rw)(3.00
+3.40)}Ka
=[18.3×(1.09+4.35 -3.00 )+(18.3-10) ×(3.00
+3.40)]
×0.49=47.8KN/m2
开挖面水压力(围堰抽水后)Pa4:
Pa4=γ(3.00+3.40)=10×(3.00+3.40)=64.0KN/m2
三 确定内支撑层数及间距
按等弯距布置确定各层支撑的Ⅲ型钢板桩
能承受的最大弯距确定板桩顶悬臂端的最大允许跨度h:
弯曲截面系WZ0=0.001350m3,折减系数β=0.7
采用值WZ=βWZ0=0.00135×0.7=0.000945m3
容许抗拉强[σ]= 200000.0KPa
由公式σ=M/Wz得:
最大弯矩M0=Wz×[σ]=189.0KN*m
1假定最上层支撑位置与水位同高,则支点处弯矩
M'=Pa1*(H1-H2)2/2+(Pa2-Pa2)(H1-H2)2/6=9.2KN*m<M0=189.0KN*m
故,支撑点可设置在水位下。
2根据上式判断可知,最大允许跨度h0由下式计算
M0=Pa1h02/2+γka(H1-H2)2[h02(H1-H2)/3]/2+(Pa2-Pa1)[h0-(H1-H2)]2/2+(γw+γ')[h0-(H1-H2)]3/6
代入数值得:
189.0=6.0×h02+4.47×1.21(h0-0.733)+4.916(h0-1.10)2+3.333(h0-1.10)3
整理得:
3.333h03+5.921h02+6.692h0-191.454=0.000
解方程得:
h0=3.201m
各支撑按等弯矩布置,则:
h1=1.11h0=3.553m
h2=0.88h0=2.817m h3=0.77h0=2.465m h4=0.70h0=2.241m
h5=0.65h0=2.081m
h6=0.61h0=2.817m h7=0.58h0=1.857m h8=0.55h0=1.761m
故,至少需2层支撑。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支撑位置如图所示。
h0=2.000m h1=3.000m h2=2.500m
四 各内支撑反力
采用1/2分担法近似计算各内支撑反力
q1=p1(h0+h1)/2={γka(h+(H1-H2)+(γ'+γw)ka[(h0-(H1-H2)]}(h0+h1)/2
=71.0KN/m
q2=p2(h1+h{γka*(h+(H1-H2)+(γ’+γw)ka[(h0+h1-(H1-H2)]}(h1+h2)/2
=158.7KN/m
五 钢板桩入土深度及总桩长:
根据盾恩法求桩的入土深度
由公式γHKa(hi+t)=γ(Kp-Ka)t2
整理得:
(Kp-Ka)t2-Hkat-Hkahi=0
解得t= =4.837m
故总长度L=h0+h1+h2+……hi+t= 12.337m
选用钢板桩长度14.0m, 实际入土深T=6.500m
六 基坑底部的隆起验算
Nq=eπtgφtg2(45+φ/2)=6.463
Nc=(Nq-1)/tgφ=14.929
坑外各层土的天然容重加权γ1=18.3m3
坑内各层土的天然容重加权γ2=18.2m3
土的粘聚c=5.0KPa
故抗隆起安全系数
Ks=(γ2TNq+cNc)/(γ1(H+T)+q )=3.03>1.3 满足要求
七 基坑底管涌验算
KL=γ'T/γwh=2γ'/γwhw
=2.03>1.5 满足要求
八 坑底渗水量计算
根据设计地质资料,土的综合渗透系数取K=0.080m/d
基坑开挖面积A=a*b =180
Q=KAi=
KAhw/(hw+2T)
=4.75m3/d
九 围檩受力计算(20m)
1支承力:R=n/4=q2*a/4=793.42kN
2支承布置见右图。
3围檩弯矩
支撑按等间距布置,如下图:
l=a/4=5.000m
由于安装节点的整体性通常不易保证,故按简支粱计算:
Mmax=q2l2/8=495.9KN*m
拟选用空心方钢(400*400*14)
弯曲截面系Wz=0.002521m3
容许抗拉强[σ]=200000.0KPa
方钢能承受的最大弯矩M=Wz[σ]=504.2KN*m> Mmax=495.9KN*m 满足要求
十 支撑杆受力计算
拟选用空心方钢(250*250*8)
计算长度l0=8.2m,支撑面A=7520mm2,转动惯量I=72290000mm4,容重γ=78.5KN/m3,弯曲截面系Wz=578000mm3。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5.1.2-1规定,为b类构件,
钢支撑初偏心lp=l0/500=0.016m
求长细比λ:
i==97mm
因截面为双轴对称,故λ=l0/i=85 查《规范》附表C得失稳系数φ=0.648
故σ1=N/A/φ= R/A/φ=158111.1KPa<
[σ]=200000.0KPa
自重弯矩M=γAl2/8=5.11KN*m
故σ2=M/Wz=8835.0KPa
则 σ=σ1+σ2=166946.0< [σ]=200000.0KP 满足要求
十一 构造要求
1为防止接缝处漏水,在沉桩前应在锁口处嵌填黄油、沥青或其他密封止水材料,必要时可在沉桩后坑外注浆防渗或另施工挡水帷幕。
2在基坑转角出的支护钢板桩,应根据转角的平面形状做成相应的异形转角板桩,且转角桩和定位桩宜加长1m。
G. 基坑外侧抗弯验算是什么意思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01
H. 抗弯强度计算公式
钢材的抗弯强度公式:1.单向弯曲:(Mx)/(rx)(Wx)≤f
2.双向弯曲:(Mx)/(rx)(Wx)+(My)/(ry)(Wy)≤f
式中:Mx、My——绕x轴和y轴的弯矩;(该题属于单向轴)
Wx、Wy——绕x轴和y轴的净截面抵抗矩;
rx、r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符合题意的两个值均取1.05)
f——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I. 抗弯承载力能力计算 m=fya a代表啥
现浇混凝土主梁安图示断面面积乘以梁长以立方米计算
梁长按下列规定确定
1梁于柱连接时,梁长算至柱侧面
2主梁于次梁连接时,次梁算至主梁侧面
3伸入墙内的梁头,梁垫体积并入梁体积内计算
fa=fak+ηbγ(b-3)+ηdγm(d-0.5)
式中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J. 门式刚架梁柱连接节点设斜撑怎么计算
这种深基坑的支撑,要很抓专业的计算。1、计算支撑梁的轴心受压2、水平支撑多远设置一个立柱,计算受弯。3、计算支撑梁稳定性,原理类似柱子的高度。平面XY方向与其他支撑连接,水平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