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去中心化
A. 无计可施, 微信推微信指数的三点错误
如果说微信小程序为了弥补线下服务的空缺,构成围绕在微信周遭的场景工具,有望形成微信的空中枢纽还勉强可行,微信指数的推出压根就太过牵强,以微信指数判断一个人在微信的影响力和交钱就能上名校,得了好处就能评三好没什么两样。
微信指数映射了微信生态的窘境用去中心化野蛮生长,用土豪的方式碾压屌丝,用极简的产品思维筑城商务社交领域的万丈高楼……微信用特殊的思维成就了部分人的暴富,而微信指数恰恰是许多人用金钱和时间铸成的名利榜。仅凭微信公众号内容分发、朋友圈链式社交、短语音通讯等体系的用户和数据,微信还远远构不成生态,不能形成一个规范有效的指数榜。作为内容生态的点缀,类比于微博的微指数、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作为热点风向的判断,还勉强尚可,但绝不能作为微信用户影响力判断的标准,反而恰恰为公关狗、营销狂开辟了又一个掘金通路。
微信6年,去中心化的生态造成公众号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越弱,大V野蛮生长后,小V再难逆袭,这是微信公众号目前的基本现状,几无扭转的悬念,微信指数必将助推微信大V的再次疯狂滋长,生态失调在所难免。追溯微信的初心,应该是小而美、简而美、精而美的社交、商务空间,而今微信逐渐开放搜索,攻占更广阔的数据高地,小程序构建线上和线下交汇的场景,开始攻占未曾攻克的生活服务城池,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远未到微信指数登场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式的野蛮生长已无可能,极简的设计,微型的社交圈,小到不能再小的体量,臃肿不堪,微信指数恰恰是微信生态减速,无计可施,急功近利的结果。
B. 微信公众平台把“去中心化”作为发展方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质其实都是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信息(这里指广义上的信息,包括用户能够看到的各种内容,包括新闻、商品、通知、公告等)传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两种。张小龙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过社交化的方式来传播(获取)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传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让用户传播或者获取信息。
总之,去中心化不是脱离平台,不依赖平台导流,只做自己身边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赖于社交网络,让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获取更多的流量来源,而不仅仅是中心化的平台导流。
C. 微信公众号裂变怎么裂变
一场个人号裂变活动,以下四个部分的设置是最重要的:奖品、活动门槛、活动路径、用户留存方案:
01
设置奖品
一场裂变活动的核心逻辑,是用一个免费或超低价的产品,吸引用户参与,用技术手段实现让用户分享本次活动的信息,从而实现从用户的社交关系链上获取更多的用户。
通俗点说就是:给A一点好处,让A把活动广告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或好友那里,让商家从A的社交圈获取更多用户;
所以,奖品的价值越大,用户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热情越高;反之则越小;
02
设置获奖门槛
获奖门槛不宜太高,越高参与人数越少;例如助力/点赞的数量,奖品免费包邮、付邮免费用,限某个时间段内、限某个地区、限到店领取等等,这些变量参数都会影响到一场裂变活动的效果;
03
设置活动路径
活动路径就是从用户第一次扫码开始,跳转/操作的过程越短、越简单,用户留存率就越高,反之,跳失率就越高;
个人号裂变路径最短可设置为:扫码加好友--机器人自动通过--弹出欢迎语、活动话术、海报、引导分享--用户分享后,发截图验证--机器人发放奖励;
04
设置用户留存方案
一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用户留下来,得到奖品的用户还好,秒删你的几乎没有;但如何让没得到奖品的用户也不删除你呢?通常我们用定期做奖励活动、预发布下期活动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度,这样至少能让大多数用户不删除你。
D. 如何理解微信公众平台“去中心化”发展
现在生活服务已经渐渐转移到网络了,微信城市服务已经可以在微信上进行沟通、交流、娱乐、消费等行为,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很便捷的方式,不管是医院挂号,还是购票,查询车辆违法这些功能都是很方便,微信城市服务带来了很多便捷服务
E. 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提高某产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1官方型
在关注了某品牌的微信官号后,我们立刻可以收到这样一条回复:“您好,欢迎您加入XX微信平台会员。感谢您的支持!”
2 黄婆型
你也许还会收到这样的回复:“感谢您关注XX,我们是中国第一家XXXXXXX,具体信息请访问我们的官网……”(此处省略50字)
3 交流型
你还会收到这样的回复:“感谢关注,您对我们有任何话,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现在就开始吧。”
从上面这三种商家推送的消息来看,你作为用户,会更喜欢哪一种呢?我的观点是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商家和用户可以深入交流的平台,所以我选择第三种。原因如下:
其一,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在这里商家和用户关系是对等的,私密的,“点对点”的传播。 这点跟新浪微博有很大的不同,新浪微博采用的是“点对面”的传播形式,所以它是单方面的讲。而在微信公众平台,基于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商家们应勾起用户主动反馈的欲望,并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在它应该是双向的交流。 用户反馈的重要性对商家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公布了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酒店等服务行业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速度与顾客忠诚度直接相关。社会化营销热火朝天的今天,商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针对用户反馈回来的问题提供快速和简单的解决方案。
这么重要的用户反馈信息,新浪微博这个平台却是难以承载的。传播机制导致商家和用户之间话语权的不平等,用户可以转发商家的消息,评论商家的消息,却不会主动去说出对商家的反馈。
其二,在微信上用户只要选择关注该商家,并且打开接收消息,那这条消息就会马上出现在用户眼前。 这点跟微博也不同,在新浪微博上用户关注了该商家,如果没在对应的时间拉取新消息,则有可能错过这条消息。所以在微博上必须不断的更新消息,才有可能出现在用户眼前。
而在微信公众平台,我则建议商家们应该少推送消息,目的是减少对用户的骚扰。在选择的内容上,可以推送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重大节日的促销信息,某地域特有的打折消息等。让用户不会觉得被骚扰,而且还能有点对点被服务的快乐。
综上所述,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采取少推送单向消息,多加强交流的营销策略。目的是尽量少骚扰用户,推送一些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消息,让用户能够主动找到你。
F. 小程序:服务版“微信”初现锋芒
微信仅仅只完成了人与信息的连接,对于更加深入商业底层的服务,微信还远远没有到来。尽管微信先后尝试了服务号和微信小店,但小程序的出现才给微信带来了真正的福音。小程序的初心是服务领域的另一个“微信”。近日,摩拜单车接入微信小程序,原本平平淡淡的小程序却在互联网圈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共享单车极有可能成为“滴滴”的最后一公里。
真正的共享,若即若离的连接
知识、信息类的轻量化产品的共享可最大范围的共享和受益,出行共享、服务共享、实体经济的共享则会受到一定的地域或者时间的限制,此类服务性共享则需要寻找一个虚拟的节点比如微信小程序,便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完成了广范围内的共享。服务性的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轻量化共享,用完即走,如微信小程序。而且此种共享变为一种信息,唾手可得,将服务和小程序连接起来,若即若离,既远离了本身内容生态,又和用户连接在一起,为用户服务,此种模式属于一种轻型的O2O,排除微信臃肿的同时,实现了服务共享。
微信生态是一种由内容到服务到电商到硬件、自内而外的虚拟生态,纵然生态繁杂但却须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微信小程序的登场恰恰将内容和服务一分为二,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枢纽作用实现服务和用户的连接,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下,形成若即若离的连接,杂而不乱,从服务号和微信小店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反向减法,才是微信小程序的正确方向。
G. 新媒体运营的环境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信息获取的方式。移动社交成为主流趋势,移动属性的媒体更受社交用户青睐。目前绝大多数信息都通过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一些信息是通过草根自媒体的传播才到大众的视线,之后主流媒体才开始关注报道。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为粉丝用户的传播——到自媒体的——到主流信息媒体的关注,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从底层开始,从而带动上层主流平台的关注和传播。这更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一种巨大趋势。
传统的中心化流量商业模式必将被去中心化的留量的模式所取代,企业高度依赖PC搜索引擎找客户的模式已经是非常传统的模式,而且成本会居高不下。当前的移动端依赖微信、微博的推广,才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与企业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非常垂直细分的用户及粉丝群体,这样的推广和营销,才会更有效、更精确,同时成本会更低。未来是分散的信息流来源,更多的移动社交平台会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检索,也会从跟本上洗牌企业的推广和营销方式,这也要求企业逐渐摆脱传统推广渠道的依赖,逐渐到移动端。
我们看到基于现在的自媒体的一些品牌,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微信公众平台可能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运营的。还有现在比较火的一个新媒体的今日头条,还有腾讯四月份出了一个企鹅媒体平台,以及网络推出的百家号。我们知道微信公众平台,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你的用户或者说企业必须有粉丝的时候才会获得线上比较巨大的传播。而百家号等平台,它是一个中心化平台,如果你优质内容全面分发的话可以实现快速的,非常大的阅读,这是它们二者的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我们深知,微信公众号对一些草根的小众,目前再进入运营,难度十分大,而且效果不是太理想,因为微信端每天产生的内容已经太多了,没有出众的优质内容,很难被朋友圈认可,单纯依赖内容发展粉丝,已经是一条不归路了,并且路上充满荆棘。微信的去中心化平台,带来很多好处,但也日益弊端凸显,对于刚运营平台的内容输出者来说,不是最佳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内容依赖粉丝及粉丝的朋友圈的传播。但对于刚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的作者来说,本身缺乏推广、营销的经验,短期内实现粉丝的快速增长及阅读10万+,是有些困难的。小众的内容输出者,面临这样的困境。其实拥有基础粉丝的中等粉丝体量的微信公众号,同样面临阅读数量的、互动数量的降低,打开率的下降,这是目前很多公众号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运营者需要更大的精力,绞尽脑汁写适宜线上裂变传播的文章,但同时也不断陷入运营的困境,就是没有那么多爆性的文章产生,粉丝对公众号的文章也视觉疲劳感。这些方方面面,都让运营者不堪其累。
对于草根内容输出者,可能大家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让自己的文章得到更多的曝光和阅读;二是有阅读的同时,自己收益也日渐丰盈。基于以上两点,可能也是微信公众号自身存在的致命的弱点,使一些内容分发平台应运而生,如:百家号、企鹅媒体平台、头条号等等,这些平台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都有自己中心化的分发平台,并且这些平台的APP都有巨大的装机体量。百家号会把优质内容推送到手机网络上,优质内容的分发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和阅读。
这些平台都有巨大的流量来源,因为用户比较多,在这些平台上即使没有一个粉丝,优质的文章也会实现阅读10万+。同时这些平台依赖内容的分发,企业广告主,内容输出者文章下带流量主,阅读越高,文章的收益越大。一个百家号的作者,晒自己的收入,一天700元左右,这些的收入可以足够养活一个草根内容输出者。这些中心化平台也需求优质的内容,需要更多的内容分发给其平台的使用者,所以这些平台拥有巨大的内容红利期。草根的内容输出者可以进驻这些平台。
H. 微信公众平台粉丝多有什么好处
微信通过这个公众平台提供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人们会更喜欢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平台,任何人可以发布,任何人可以有自己的族群。当对明星的仰望成为手机的直接交互后,去中心化成为必然。你所需要的,是自己的独特价值。这甚至和商业模式无关,因为无论媒体、商家、个体,无论大小品牌,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伸展。
I. 微信传播的六大特点
一、圈子化传播
所谓朋友圈就是由微信通讯录上的朋友组成的私密小群体,封闭式的朋友关系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好友的关系也十分稳定,这也是微信不同于微博等新媒体的关键之处。每个人的朋友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纵横的,形成一种由点到面的传播。“小世界”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只要通过六个以内的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个陌生人。在微信传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朋友圈之间是有交集的,通过这些交集的部分可以一定范围内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此时,作为传播者已不是专业的媒体,而是每个操作微信的个体。
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者既是编码者也是译码者,个人朋友圈的分享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记录,也可以是转载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看到的人可以评论和点赞,但是这种互动只有整个圈子内都是好友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评论,这种“圈子化”传播将每个人的圈子相连结成网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
二、精准化传播
立足于社交、通信、平台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微信,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社交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随着微信功能的健全,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更是改变了微信的传播属性,使微信成为了信息的发布平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体纷纷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使得微信具有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微信公众号推送模式为强制性推送,并且后台可以将不同的用户分组推送和按地域推送,从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信息到达的都是主动关注了此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使信息实现了更加精准的传播。微信信息传播的到达率高,几乎接近100%。如“央视新闻”公众号对“雅安5.9地震”的信息传播效果显著。在早上8点16分发布了地震的文字新闻消息;紧接着在上午9点9分发布了图文信息,内容丰富,涵盖了地震方方面面的消息;其后,在10点22分发布微信征集地震现场情况的内容;随后在12点47分发布了李克强总理前往灾区现场和最新的灾区情况。经过以上信息的推送之后,用户已经知晓了灾区的大概情况。“央视新闻”公众号精准化地向用户推送信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占据优势。不管是媒体、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这样一是方便了用户,二是避免了资源浪费,信息传播的效果明显。
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私密性和有选择性
由于微信属于腾讯公司,微信可以借助腾讯之前推出的QQ社交平台,与QQ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也就是说,微信可以利用QQ用户群体,而它又借助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使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优势。微信主打语音聊天 ,操作简单,它的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化,下至小学初中的学生,上至中老年人,都可以利用语音功能实现聊天,迎合了大部分人对于信息交流的要求。
微信与腾讯QQ、微博相比较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双方关系更为亲密,也就是大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微信是“强关系链接网”。在微信中分享的信息,需要相互关注后才能看到。在微博中,关注同一事件的个人是可以互相看到评论的,而在微信中须互为好友才可以看到互相的评论,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信息隐私化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媒介接触的行为是有着某种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人使用媒介并得到满足的过程。”用户在朋友圈分享内容既是分享日常生活的过程,也是分享思想、看法的过程。约哈里窗户理论认为:“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这四部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变化的。通过搜索附近加好友的人,一般较少地或有选择地分享隐私,而对密友则是无话不谈,相较就可以发现传播内容是根据关系的亲疏选择分享不同的内容,体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
四、信息窄化、片面化传播
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机构和媒体记者,各种新型社交平台和普通人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信息传播越来越去中心化,信息茧房有了形成的基础。“信息茧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被自己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将自己束缚在一定的领域,而躲避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长此以往会形成个人茧房。信息茧房效应在微信中比其他新媒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微信的功能设置和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一方面,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户有了更大的选择权的自由度,当用户在自由选择信息的时候,信息传播的窄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对微信传播来说,每个人的密友也就几个,大多数属于不常联系的人,这就使得信息茧房映射到交际领域形成定向化的人际交往,从而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同时,微信传播固有的私密性又会加深这种定向化,使得个人越来越习惯于蜷缩在自己的小圈子,不利于信息的平衡和真实。虽然现代人身处信息全面、多元化的时代,但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呈现出窄化趋向。
微信用户呈现的信息多是个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感受,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出现,这些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由于受个人心情、习惯的影响,发表的内容往往不够客观,呈现一定的片面性。
五、偏人际化传播
微信好友是经过双方同意后进行交流的,具有圈子性传播特点。同样属于微传播的微博和微信是不同的,当发送一条信息时,不管是否是好友,微博用户都能看到并进行评论和转发。微博用户可以不互相认识,它构建的是一个弱关系网络,只要关注就可以看到对方发送的信息。
J.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 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