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知乎去中心化

知乎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2-05-21 11:20:02

① 微信公众平台把“去中心化”作为发展方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质其实都是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信息(这里指广义上的信息,包括用户能够看到的各种内容,包括新闻、商品、通知、公告等)传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两种。张小龙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过社交化的方式来传播(获取)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传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让用户传播或者获取信息。


总之,去中心化不是脱离平台,不依赖平台导流,只做自己身边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赖于社交网络,让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获取更多的流量来源,而不仅仅是中心化的平台导流

② 知乎:到底是谁的知乎

除了作者那种以专业选手姿态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精英范儿外,还有他在文中所提到了三个点“1、不断有低级的白痴问题出现;2、答案不专业,专业的答案被机制所掩埋;3、总是发布近期新闻而无任何抛砖引玉”也完全让人无法支持。下面将主要针对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三个点一一进行讨论。仅仅是讨论而已,希望不会伤害到作者的感情。一、到底是谁的知乎?文章中所说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断有低级的白痴问题出现”,这点让人有些无语。无语之处在于以下两点上,第一是什么叫低级的白痴的问题,在“简单地在一个事实陈述前简单地加上‘为什么’这三个字”到底招谁惹谁了,有什么不妥呢?作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去提问,在不违反法律和知乎规则的前提下提任何的问题,没有什么低级白痴问题,也没有什么高级牛B问题。难道作者觉得一个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就低级了,一个金融相关的问题就高端了?第二也是最为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知乎到底是谁的知乎?何时何地何人说过知乎只允许那些所谓的行业的专业级别的人士才能够使用,而不允许小白用户使用的。初期知乎确实是通过邀请制来邀请一些相对比较专业的人士入驻的,但那也只是个运营手段罢了,与不允许小白用户使用完全是两码事儿。更重要的是,有哪个行业的专业人士闲着没事儿跑到知乎上问东问西的?作为一个问答网站,问题本身的提问者更多的还是要靠这些小白用户屌丝用户而聚集起来的,而非像本文作者这种专业选手。二、互联网的力量在于用户最大程度的参与作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答案不专业,专业的答案被机制所掩埋”,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通过某种规则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参与度,以及尽可能大限度的展示用户参与的结果是极为重要的。答案专业与否,并非是一个编辑说了算的,如果那样的话知乎就不需要做问答了,直接邀请一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搞另一个网络就行了。互联网的精神在于用户,在于更为广大的用户,而非某一个编辑。在这种情况下,让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答案是无可厚非的。注意,这里说的是喜欢的答案,而并非最好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诸多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而言,既然如此便也不存在所谓的最好的答案了。那么在此时此刻,最为公平的方式就是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答案。只要我喜欢就足够了。还有就是知乎名为问答网站,实则是一个交流讨论的地方,这里并不存在真正的答案。更多的是每个人去分享自己的世界,去将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沉淀出来化作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分享出来,鼓励的是分享,而不是解答本身。如果是解答本身,那么知乎大可以直接搞个试题库得了,不需要讨论,只给个标准答案足矣。三、新闻本身就是抛砖引玉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总是发布近期新闻而无任何抛砖引玉”,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作者太过于关注知乎的展示形式了。由于知乎本身问答的属性,导致了它展示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更多的问和答这样的形式,而不是传统的像那种专题性质的,所以可能会让作者觉得仅仅只是Copy文章罢了。在知乎上,将热点新闻作为一个事实拿出来就是最好的抛砖引玉,如果真的再加上一段什么导读引子之类的,反倒又再一次回到了传统的编辑控制的路线上,从而失去了广大用户参与的自由度。无论任何形式的抛砖,无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用户的思考方向。所以,新闻事实本身就是最好的抛砖引玉。四、那么,知乎到底是谁的知乎?显然,知乎不是某一特定群体的,而是每个人的。正如周源在《知乎团队的初心》里所说的“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乎能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亮闪闪的一面”。每个人的行业和经历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了的。毕竟,每个人对于知识的向往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多种层次的。作为一个用户既可以了解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几种写法,也可以了解关于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问题以及马云关于对阿里巴巴控制权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说阿里巴巴上市相关的问题就是有意义的问题,而茴的几种写法就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需求,这种需求本身是没有差异的。另外,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作为用户的每一个人也都会是终极BOSS,特别是作为以内容为主体的网站来说更是如此。网站本身内容的排名和呈现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的,而绝非一个或者几个编辑的个人喜好。正如接替了流行一时的Digg的Reddit一样,如若你只看它的页面你绝对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在美国排名TOP50的网站,但事实上它是如此的流行以致于奥巴马都在上面。而之所以能够大受欢迎,最主要的便是网站内容的呈现是以用户的投票而展示而来的,而绝非某一个编辑的喜好。知乎也一样,任何问答是否应该展示在前面的唯一标准就应该是用户的投票。正如周源在另外一个问答《知乎是不是象豆瓣一样不运营?》里所说的“用户会提比你更精彩、更丰富、更真实的问题,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提供四通八达的通道,远比昭告天下要强大太多。”知乎,到底是每一个人的,而并非每一个小群体小圈子的。

③ 知识付费 知乎是现在一个趋势吗

2016年被视为中国知识付费元年,经历了持续1年多的火热,一大波知识付费产品抢占资本市场,整个行业呈现快速成长、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

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网络视频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8亿人,同比增长93.8%,预计到2018 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 亿人,细分来看,目前视频付费已成为常态,截至2016年底,国内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人,同比增长241%,预计2017年将突破1亿人;音乐付费习惯渐成,2016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 4.72亿人,有付费意愿的用户占比将近60%。

近年来,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内容生产去中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内容产业相关赛道快速发展。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为49.1亿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伴随着市场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愿意为优质知识服务付费的人群基数不断增长,未来三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还将保持高成长性持续扩张,预计到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达235亿元。

④ 为何在知乎比在豆瓣更易获得关注

个人感觉和乎知名度更高一些,自然就更易获得关注。豆瓣的使用者少好多呢。

豆瓣去中心化的副效果是:豆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站级别的红人,不管是哪个流派,哪个领域,都不容易得到全站千奇百怪各种口味的用户的共同认同。而知乎动用官方资源塑造的全站红人,理论上可能也会挤走部分不那么认同他们的用户。

⑤ 为什么很多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要靠知乎活着

因为知乎的内容比较优质,各大搜索引擎网络,搜狗,谷歌,微信,360等都愿意抓取知乎的内容。在网站排名广告除外的情况下知乎的内容经常出现在首页面对这样高权重下,经常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曝光,所以这块流量对中小型公司固然重要。知乎和头条的算法机制很相似,都是根据赞,收藏,评论等指标来进行推荐。

知乎号被封绝对是丢了公司流量的半壁江山。百分之九十的公司是靠知乎起家,很多创业公司初期为了节省成本,是不会花费高额投一些信息流,SEM这种类型的付费渠道,一般首选是新媒体运营或者内容运营方面,关于渠道引流最好的效果莫过于问答类平台。提到问答国内首选的就是”知乎“

⑥ 知乎可否开发自己的虚拟货币——知乎币,类似比特币、瑞波币,用来对贡献者进行分红

虚拟币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货币,以后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知乎当然可以开发自己的虚拟货币啦。

综合上述,奉劝各位朋友:

1、如果你不相信虚拟货币,你一定不要参与,对你来说,它就是传销。

2、不要相信任何交易平台,管它交易平台创始人是上央视(上中央电视台的骗子也不少了)还是跟国家领导人合影,买到币就存钱包。钱包要备份,千万别怕麻烦。

3、不要沉迷做短线,你的小心脏受不了的,天天盯着忽上忽下的价钱总有一天会疯掉,就像炒股票一样,做短线赚钱的很少,而且还不如股票,股票有国家法律保障,币币就很难说了。

4、如果你真的想赚虚拟币的钱,选几个你认为比较靠谱的便宜的虚拟币(单个价值不超过1毛钱的),太贵了就不要买了,每个买上不超过100元钱的,长期投资,这叫天使投资,马云那句话怎么说呢:万一它发达了呢?

5、或者选几个免费能挖矿的虚拟币也不错,每天挖个几毛钱,天天积累,积少成多,也不错的。

⑦ 得到跟知乎比怎么样

得到、知乎和喜马拉雅,算是当下最火的几个知识共享平台。知乎的用户比得到多,一方面是知乎本身就有很大的用户基础,再加上答主通过日常回答问题为自身加分,服务于自己的付费知识。对于大多数的买家来说,知乎有了更多买前“验货”的机会。
不过这几年也有新平台出现,比如淘淘课。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去中心化”的理念,降低了大V垄断局面发生的可能性。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获得收益的几率。

⑧ 大家好,有什么好的路子,可以用电脑来赚钱

用电脑赚钱,只是做一些电子商务和炒股之类其实是可以的,看个人悟性,悟性好赚钱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⑨ 与百度知道同是问答起步的知乎为什么做成了知识社区

网络知道和知乎对于目前来说都不陌生

1、从小而美迈向大而美

「封闭」发展了两年,知乎团队终于在2013年4月26日开放了知乎账号注册,而知乎网页也是在开放注册之前没多久才对外开放。邀请制在那一天成为历史,知乎的「改革开放」迎来的则是奔涌而来的用户。

从开放前的40万注册用户,到开放后400万用户,知乎只用了9个月时间。而开放的4年时间里,知乎的注册用户数达到了7000万,用户红利背后则是无限的商业想象空间。

从正式对外开放伊始,知乎团队的产品战略就发生了转变——知乎不再只是小而美,而是要做大而美。

原本封闭的运营策略,要变得更加开放,不仅仅只是注册制度从邀请制转向公开制。知乎需要更多的互联网用户能看到自己平台的优质内容,因此在很多内容下方都放上了分享的按钮,可以一键分享到各个社交媒体平台。

除了这些小的举措,知乎团队也憋了大招——将优质内容进行高度浓缩,然后集中化向外界传播——开放注册一个月后,就上线了《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就是将知乎上每日产生的优质内容,进行搜集、整理、编辑,然后以媒体刊物的形式供用户消费。这些被搜集起来的内容,都是被用户广泛认可,并点赞顶上去的既专业又认真的回答。

知乎一旦开放,并开始使用大众传播策略,形成的势能就好似多年高门紧锁的深宫大院开始向一般老百姓开放,立马就引来无数想要一览皇家风采的各方游客。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原本精致优雅的宫廷环境会由于人流的暴增而变得不再优雅。

数量与质量几乎就是无法同时保证的,知乎用户暴增必定带来内容的「水化」,问题回答的风格渐渐从专业化开始转向泛娱乐化。如果不做干预,并将冲击知乎的根基——提供高质量知识问答的平台定位。

失去了内容质量,就会渐渐失去社区的本身价值,很多疯起又急速陨落的社区往往都是踏入了这个深坑。但紧紧勒住社区的入口,不让太多的人进来,社区又会止步于小而美的困局,难以做大。这几乎就是一对儿伪命题。

知乎在2013年选择了大而美策略,就注定了必须面对并解决内容「水化」的问题。

2、应对内容「水化」

社区内容质量的下降,往往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新用户的大量涌入,带来社区氛围恶化,从而导致优质的老用户离开;另一方面就是新来的用户发现社区氛围恶化,变得不再认真,从而导致内容质量进一步下降。

首要任务是留住老用户,知乎的应对方式就是提供「激励」。知乎的激励方式很简单,就是原本的「投票」机制。只要用户足够认真的回答,凭借专业素养就能得到其他用户的认可和赞同,从而得到更多的点赞,其回答也能始终保持高的排位。

除此之外,知乎没有像其他社区一样做一些积分、排名等的激励手段。因为这种中心化的运营方式,会给「作恶」留足空间。而知乎的基本运营机制,始终就只有「提问、回答、感谢、投票、关注」5个维度,后来又加入了「分享和收藏」两个功能。

当然,这还不够。为了留住优质用户,知乎想了很多其他办法,核心一点就是帮助优秀内容创作者打造「个人品牌」。知乎精选、知乎日报、还有知乎和外界媒体的很多合作,都会想办法给优秀内容创造更多的传播机会,为优秀内容创作者带去更多曝光,从而带去更多领域内合作。

当然,到了知识付费兴起后,知乎平台自有的知识付费产品就可以为优质内容创作者带去更多价值,包括收入和名望等(这些是后话,我们会在第三部分做细致剖析)。

另外一方面是保证新用户的留存,而且是以认真的态度留下来。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就像周源在一个回答中提到的:

一个社区想要规模化运转,一定需要 4 个要素,第一是规模,多才不同,不同即丰富;第二是成本,沟通交流成本要足够低,否则社区运转速度会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个用户都明确从社区中可以干什么,获得什么;第四,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

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控制不是目的,让用户自动遵守规矩才是有效手段,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文化。

知乎官方一直强调的知乎文化就是:「认真、专业、友善」。认真和专业的逻辑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讲过了——死磕认真,方能专业,这是一个循环往上的自我优化过程。而友善的提出,则是要求知乎用户们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不要在社区内打嘴仗,互相对骂,把社区氛围推向恶俗化。

当然这个很难完全避免,知乎团队的做法就是「举报+监管」。不良内容知乎会严格删除,水化的内容则会被折叠,严格控制社区内容的质量,让新来的用户感觉到知乎的专业和认真态度,从而以认真专业的态度留下来。

在大而美的道路上,在用户暴增的过程中,防止社区内容「水化」,这是知乎最为关注也是花费精力最多的领域。但这也带来其他方面的副作用,能明显被认识到的就是在其他重要战略方向上的重视不足,比如在移动化上的行动迟缓。

3、战略级失误:在移动化上的行动迟缓。

知乎上线的时间节点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节点差不多重合,最早在知乎上活跃的用户也大多是互联网圈儿的,因此知乎差不多见证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过程。但偏偏知乎本身,在移动化上的行动特别迟缓。

直到2016年,知乎在移动端的建树依然乏善可陈。最初上线的知乎APP基本只有「阅读」的功能,知乎日报的移动端甚至连用知乎的登录账户都没法登录。在最近5年的知名应用中,不重移动重web的恐怕只有知乎一家。

这个偏向在一个早期的知乎问答中就能看出端倪——有人问「为什么知乎不提供手机客户端」,周源回答「知乎团队人不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后排」。周源还用双引号特别指明,移动端是重要而不紧急的。

但经历过移动浪潮的我们,都清楚移动化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这几年最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像阿里和腾讯都把自己从PC顺利过渡到移动,称之为是在悬崖边上走了一趟。

从查询到的资料可了解,此后周源的在内部邮件中就强调过:「我们变化不够快,对用户理解不够深,缺乏把产品从好用提升到优秀的紧迫感,事实上,很多地方我们还称不上好用。」

直到2016年姬十三的果壳网推出了两款产品「在行」和「分答」,在移动端狙击知乎,知乎才正式对移动端认真起来。其产品的迭代速度也才开始明显加快,以致接连放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书店」、「知识市场」等大招。

可以想见,2017年知乎肯定会把移动端当作战略重心。虽然在移动上战略失误,但知乎凭借其高质量内容输出的核心优势依然站到了知识付费风口的前端。

⑩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玩豆瓣,知乎

一般喜欢泡在小组里,就说说小组吧。

首先,豆瓣可以开拓你的观念。豆瓣纷繁众多的小组会造就你对世间无数现象的了解和认知 ,豆瓣上各种小组刷三观刷的你的心胸无比宽大,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 。举个例子,比如“父母是祸害”小组之类的,起初我是跟主流媒体一样持强烈批判态度的,但看过他们的故事以后才发现,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会对多元化有了更多的理解,神圣主义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正如有位知乎人士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卑鄙的,自私的,龌龊的人,做了父母这些就能一笔勾销了?”虽然我的父母是很优秀,但我可以接受这种不同的观点了,而且能理解小组里他们的无奈,那种孤立于社会主流大众的无奈。

其次,豆瓣上整体氛围很平和,豆瓣的用户质量比很多论坛贴吧要高出不少。没人卖弄节操,不会因为你三观不正就喷你黑你追着人肉你。当你发现你因为什么不道德的事无法言说时,豆瓣是一个倾听的场所,没有人会笑话你,嘲讽你,大家只会询问,提建议,慨叹。比如曾经见过一个帖子是讲述自己做小三被包养经历的,好几页下来没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楼主,而都是很好奇的八卦,评论,建议楼主终究还是要自立什么的,这也算是某些类别的少数人精神家园吧。

最后,豆瓣里一个人是很难跨区域红火的,有大牛分析过豆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官方也是有意识的引导,不会有什么人所谓豆瓣红人,一炮打响,网络明星的说法。一个人获取关注度在豆瓣是性价比很低,贴吧天涯猫扑之类的更适合这类人,所以喷子们营销们居心不正者们一般都绕过豆瓣,这也起到了一个选择作用,就像那种弱智欺诈短信一样,自动筛选。

总之,个人感觉逛豆瓣是一件非常非常能打发时间又好玩的事。

热点内容
星展比特币 发布:2025-05-16 13:41:07 浏览:711
s9矿机挖比特币计算公式 发布:2025-05-16 13:27:10 浏览:879
币圈合约开多少倍杠杆合适 发布:2025-05-16 13:24:23 浏览:368
货车去深圳会展中心路线 发布:2025-05-16 13:13:26 浏览:869
以太坊矿池计划满01提币 发布:2025-05-16 13:04:14 浏览:407
挖币网算力计算 发布:2025-05-16 12:57:36 浏览:842
比特币是在什么平台买的 发布:2025-05-16 12:57:26 浏览:52
数字货币BRC怎么样 发布:2025-05-16 12:56:44 浏览:73
usdt入金盈证券 发布:2025-05-16 12:52:14 浏览:734
btc永续合约套利 发布:2025-05-16 12:49:47 浏览: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