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阿贝尔什么时候去中心化

阿贝尔什么时候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04-25 01:02:09

❶ 原神1.2版本会出什么新角色,强度如何,值得提前囤原石准备么

原神游戏有很多提升角色实力的道具,但提升幅度最大的还是圣遗物的获取以及强化,当玩家们的等级来到了四十五级之后,便会拥有每打一次圣遗物副本必给一个金色品质的圣遗物,从这时起玩家们才真正开始了圣遗物的刷取,不过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属性专有的圣遗物套装,之前官方没有做完,唯独少了冰套和水套,而最近放出了一点二新版本的预告,这两种属性套装终于重见天日,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那么玩家们在看完之后,应该对这两个新的属性套装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对玩家提前了解版本有帮助效果。

❷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有谁提出的

“信息生态”(信息生态)使用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用来表达生态观念之间的关系,并成为日益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生态被看作是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环境。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和组织(企业,学校,机关等)的信息交互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定义的信息生态:生态是一个人,行为,价值观?和技术体系,在某些情况下构成。信息生态学,其核心是技术,但技术服务人类。

❸ 高斯简介,下午用

到网络去看看吧

❹ 间谍的情报驿站是什么

谍报人员获取情报之后,通过什么途径将情报传递出去呢?这一节我们来了解一下“死信箱”和“流动暗合”这些情报驿站的故事。

死信箱,是间谍传递情报,接受指令,领取奖赏和小型间谍工具的传储器。一般有固定式死信箱,可携带式死信箱,活动式死信箱等。

固定式死信箱是一个经过挑选的无人交接点。这个结交点是严格保密的,也几乎都是无人问津的地点,这样才能保证不被暴露,秘密不至于外泄。所以,挑选死信箱是一件复杂和责任重大的工作。其标准首先是尽可能不被发现,其次是它的位置必须容易向来接头取情报的人描述,再次是设立死信箱的地方必须是间谍随时都可以有理由去的地方。我们在电影里面可以看到,固定式死信箱一般都设在栅栏内侧、公园、咖啡馆、酒吧、影剧院座椅下、墓碑缝隙里、厕所水箱里,这些地方常人往往都不会在意。

苏联总参谋部情报局(GRU)在美国首都市中心一个公园的树洞里设下了一个“死信箱”。平时在午餐休息时,一名暗伏在美国机要部门的间谍就会把一个装有美国机密文件的密封小袋投入洞中。几分钟后,一名苏联“外交官”便会随手取走小袋,然后,立刻赶回停在美国国会大厦附近的汽车里进行复制。在20分钟内,再把文件送回树洞里,这样由刚才的间谍再取回文件,然后可以再原封不动地放回到美国机要部门的办公桌上。苏联在美国设有几处重要的“死信箱”。比如在纽约165街到167街的一段水泥墙的小裂缝内和在特莱恩堡公园的一座路灯下,都装有微型塑料死信箱;在中央公园西部第74街和79街之间的一只铁邮筒下,也专门装上了一只磁性“死信箱”。

为了保证不被轻易发现或清扫掉,死信箱往往使用一种吸力非常大的磁铁传储器。只要把这个传储器轻轻地贴在有铁器的死信箱上,就会牢牢地吸住。苏联总参情报局有一个上校军官,被西方收买为间谍。他就经常使用这种磁性传储器,把情报放在莫斯科一座大厦前厅门口的一排暖气片后面,这样,一名住在这幢大厦中的英国间谍就可以天天“顺手牵羊”地把情报取走。

但“死信箱”也不一定非要如此保密,有时候也可以灵活处理。在二次大战时,因为许多住宅的主人都害怕打仗而远走他乡,所以许多间谍就利用这些无人居住的房子,在门外挂上一只信箱,使其成为一只“合法”的情报传储器了。在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和埃及情报局也经常使用常年关闭的住宅信箱来传递情报。这可能就是所谓“往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吧。

可携式死信箱是一种可以丢弃的容器。比如空罐头、空酒瓶、空烟盒或空纸盒等。它丢在普通的一般人都能看得见事先约定的地方,而且又不致会引起别人任何兴趣。但是这种容器要让前往取件的间谍易于识别,以便将其迅速取走。有的间谍对这种可携式死信箱特别感兴趣,认为它比固定式死信箱更灵活和更保险。如果事先就准备好一些特别的容器,则可靠保密性就更强了。比如:剜空的木片、石头、砖块、陶器、水泥块、塑料或石膏等等。克格勃的间谍就经常发现给他们的可携式死信箱往往是一团油灰,这团油灰外表被火烧得很干很硬,并且在脏灰里滚粘过,但掰开来里面却藏着行动指令和活动经费。

活动式死信箱往往隐蔽在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火车或地铁上。吉思·索珀特是一名出生在瑞士的化学师,但是他被雇佣成了在比利时的头号间谍。他特别喜欢用活动式的死信箱来传递情报。索珀特常常把英法秘密协定的文件和许多工业技术秘密缩微胶卷隐蔽在牙膏瓶里,再把这支牙膏放到一大块沐浴用的海绵里面,然后就登上一趟去某地的夜间快车,把海绵藏在一等车厢盥洗间的铁格窗栏后面,再来到擦手纸自动售货机上用蜡笔做个记号,把一张“卡拉里牌”巧克力糖纸丢到废纸篓内,他就马上下车返回布鲁塞尔。当火车抵达目的地时,取信人只要看到擦手纸自动售货机上的记号和废纸篓里的巧克力包装纸就知道,活动式的死信箱正在启用。于是就把盥洗间内的海绵取走直接送往情报总部。

1973年10月,一名潜伏在美国新英格兰军事设施里的间谍曾把他窃取的机密军事情报放在波士顿航空班机厕所的手纸盒里,这也是一个活动式的死信箱。他想在飞机途中着陆停靠加油时,下机溜走,让约定好在航班终点的间谍来取走情报。但是不知怎么搞的,这只手纸盒被一个调皮的小孩弄翻了。9页机密官方文件散落在地板上,又让一个爱读间谍故事的服务员拾到了。于是机上保安人员立即将这名间谍逮捕了。因为后来经常发生劫机事件,所以利用飞机作为活动式死信箱的办法就不大使用了。

一般来说,间谍规定使用的死信箱有6个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某国有一所被叫做“行政学校”的间谍学校。学校中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如何设计准备6个秘密的情报死信箱。经过多次实践考核,方能合格“毕业”。当然,使用哪一种死信箱必须事先经过同意,而不得任意或轮流使用。间谍在把情报投入死信箱后,就要马上到约好的建筑物上用粉笔做个记号或按上个图钉,表示这只死信箱已经启用。几小时或一天之后,他又要到另一个指定的地点去寻找取信人留下的记号,如果找到这个记号,说明死信箱内的情报已被完全取走了。这些天天都看得见但又常常是“熟视无睹”不引起注意的物件,是最容易被间谍利用成死信箱的。

流动暗合与死信箱有同样的功能,但是重要的区别在与它的流动性,或者说是不确定性。

在我国古代的间谍活动中,常常有用风筝来传递情报的。间谍将情报卷成像火柴梗一样的细条,塞入风筝上的竹架孔内,然后将风筝放到天空上去,等到放完所有的线后,就用刀把线割断。这样,站在远处下风的接应间谍就跑去寻找断线风筝,从竹架孔内取出情报。我国古代条幅画的卷轴,也是绝妙的传密暗盒。用条幅画卷轴传递情报的方法,甚至被外国的高级间谍使用。

英国陆军情报局曾经破获了一起重大的间谍案,反谍报官员发现一名间谍的许多密件都藏在一幅中国画的卷轴里。反谍报官员向检察院报告说:“绝密情报和大量钞票都藏在一幅挂在床旁墙壁上的中国画卷轴里。如果你用根针在卷轴末端的纹路之间细致地划找,就会发现有一个极小的针眼,这时只要把针插进针眼,然后往下一按,就会露出一个小把,随后就可以把轴的末端拧下来,这时,可以看到轴的里面是空心的,是一个隐藏密件的暗盒。”因为这种传密暗盒体积大,招人耳目,所以,间谍技术部门又制作出了一种空心钱币。使用这种空心钱币,即使在大众广场之中进行交换,也不会引起反谍人员的注意。据说这种空心钱的发明是从阅读维克多·雨果著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得到启发的。雨果在书中写道:主人翁让·瓦尔让在被捕入狱时,暗揣了一个可以内藏小锉刀的空心钱币才得以从监狱里逃出来的。

1962年2月10日凌晨,在沟通西柏林与东区波茨坦的“团结桥”中部,有一道令人醒目的白线,一名苏联间谍阿贝尔和一名美国U—2间谍飞机驾驶员鲍尔士在这里进行互换。阿贝尔是一名资深的苏联高级间谍,是克格勃在北美以及中美洲的间谍网负责人,西方反谍报机关叫他“千面人”。他在美国纽约以摄影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间谍活动。他将窃取搞来的情报用各种特制空心日用品传递出去。有一次,他给一名间谍的一枚传递密件的中空银币丢失了。不知是真的失落,还是不慎当做真的银币用掉了。这枚银币被一名叫波塞的报童卖报时拿到了,波塞不小心在下楼时把银币跌下了楼梯,等他弯腰捡起这枚银币时,发现这枚1948年铸造印有杰弗逊头像的银币裂成了两半,里面还有一小片微型胶卷。在银币R字的部位有一个小针孔,只要用细针往里一戳,就能把银币上下两半分开,用来隐藏密件。报童波塞马上把银币送到了警察局。联邦调查局的密码破译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破译这部“天书”的内容,直到后来另一名苏联间谍叛逃西方,这才抓住了阿贝尔。因为鲍尔士是在驾驶U—2间谍飞机侵犯苏联领空时被击落而被俘的,因此两国谍报总部经过协商,将两名间谍进行交换。

阿贝尔在美国也经常用一种空心螺丝来隐藏密件,把它随手丢弃在固定路灯柱脚的一块石头下。有时则把《美国家庭》或《更美的家庭和花园》这一类比较厚的杂志的钉书钉拆下来,把一条一条薄薄的缩微胶卷塞进去,再把杂志装订处粘好,随后,就把这种杂志当做“留局待领邮件”寄往事先约定好的巴黎邮局。

间谍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使用的情报储存器是各色各样的。伦敦警察厅曾经破获过一起特大间谍案,警察在一名苏联间谍的卧室里搜查出了一只金属扁酒瓶。这只酒瓶的两边各有一个暗藏的夹层。在梳妆台的抽屉里,发现了一节可以把负极底盖旋开的空心电池和装有暗盒的口红。警察又搜出了一只夹层的朗森牌台式打火机,打火机内的微型密码本上涂有高锰酸钾,只要碰到一点点热度,就会立即焚烧。以色列的“摩萨德”就经常使用一种特制的不透光的的纸袋,把胶卷放在里面很保险。但一旦遇到危险,只要轻轻地一撕,袋内的胶卷就会曝光,这样,也就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抓他了。英国反谍报人员还在另一名苏联间谍的公寓壁柜里搜到一条皮带,这条皮带的中段有一个秘密夹层用来储藏密件。有时甚至用特殊的材料制成中空的高档巧克力和航空牙膏作为情报储存器。

1974年1月15日的夜晚,一辆灰白色的车号为“使01—0044”的伏尔加牌小轿车匆匆驶出苏联驻华大使馆,往东北郊疾驶。轿车在郊区的一个西坝河桥上停住,从车上下来了5个苏联人,与两名隐蔽特务联络接头。两名特务把一只白口罩递给苏联人,正在这时,我国公安人员突然出现,将这伙人抓获。经公安机关检查,发现这个白口罩是一个特制的“情报传储器”。口罩里面有一个小夹层,里面放着一个小塑料密封袋,在袋内藏着密写情报和一种大头针形的密写工具。这两名特务被依法逮捕,而那5名苏联人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予以驱逐出境。埃及情报局曾经派遣了一名年轻漂亮的姑娘去以色列特拉维夫进行情报交接。她贴身穿戴的胸罩,就是一只特殊的“情报传储器”,曾经用它传递过许多以色列军队的主要武器——“霍克”式防空导弹的情报。

因为传递情报容易被发现,所以,又有人发明了一种“握手粘剂”,把这种“握手粘剂”涂在缩微胶卷上,先粘在自己的右手掌心,然后在招待会、舞会等社会活动上,同传递对象握握手,这就会将缩微胶卷粘到对方的手心上去。有时间谍把缩微胶卷先粘在口唇边,看上去像一颗小痣,在亲吻女士的手时,把情报传递给对方。在社交场合中,也常常将缩微胶卷粘在一朵盛开的鲜艳的兰花上,当众送给女士。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活口”还专门设计制造了偷运人的“人箱”。

1964年,在意大利罗马菲乌齐诺机场,海关警卫在对一只标有“外交邮件”的白色皮箱的货单进行检查时,突然听到箱子里发出了呻吟声。海关警卫便询问带箱子到机场来的两名埃及外交官,里面装着什么物品。一名外交官回答说:“这箱子里仅仅是些乐器,刚才发出的声音恐怕是一只手风琴的声音。”这时,另一名外交官把海关警卫一推,跳上汽车载着这只箱子就开走了,警卫马上鸣笛追赶,截住了这辆汽车。警卫把箱子撬开,发现里面竟是一个被药物麻醉了的男人,嘴里塞着东西,身体被皮带捆在箱子里。原来,这个男人是一个为以色列“摩萨德”和埃及情报总局服务的双重间谍,埃及情报人员准备把他偷运到埃及去审判。因为飞机误点了2个小时,这名双重间谍身上的麻醉药开始失效,这才暴露了真相。

近年来,情报的秘密传递又发展为一门缩微技术。这种技术能把一卷胶卷缩小到一个直径仅为1毫米的微点。这样就可以把它伪装隐藏在一般私人信件的标点符号之中。像一本32开本书的一页内容竟能将其缩小到只有英文字母“i”上那个小点那么大。1974年4月的一天,联邦德国电台广播了一条震惊西方的间谍新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私人政治助理纪尧姆以长期充当克格勃的间谍罪名被反谍报机关逮捕。勃兰特也不得不因为这件丑闻而辞职下台。警察在纪尧姆的住宅中搜出一整套的胶片显微技术设备。他经常用这套设备,把21厘米×29厘米面积的文件拍摄缩小成一个微点,然后粘在邮票的背面,通过正常的信件寄到东柏林。一般在收到缩微胶卷后,先要把有显微点的部分小心地剪下来放进特殊溶液之中,再取出来放在红外灯下烤热,直到暴露出“显微点”。这时要像外科大夫一样,用一根细针小心翼翼地把“显微点”取下来,用吸墨纸吸干水分,然后就可以放在“胶片显微阅读器”下放大辨读了。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美国在发射的第一颗间谍卫星“萨摩斯号”上,装有一种高技术性能的情报储存器,叫做胶卷自动弹射暗盒。它是用纯金做成的。这是为了保护盒内的胶卷不受到高空的各种射线的破坏。当这颗间谍卫星拍摄下了大量秘密照片后飞抵太平洋上某一个特定地区时,巨型飞机C—119就一批一批地飞往那里,并且在飞机与飞机之间拉开尼龙网,来接受从“萨摩斯号”上自动弹射出来的“胶卷暗盒”,降落的胶卷暗盒在到达6096米的高度时,会自动打开降落伞,然后缓缓地落入尼龙网中。万一没有准确落入尼龙网而坠进大海的话,这只防水的胶卷暗盒就会漂浮在水面上,不断地发出预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并且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化学剂,使胶片暗盒周围的大面积海水呈现出一片耀眼的金黄色。这样,搜索飞机或水上快艇就很容易发现并及时将它收回。如果还是搜索不到,到一定的时候,装在胶片暗盒内的自动定时装置就会将它引爆。

传递情报需要各种各样的器具和技术,但是,一旦处于危急状况下,情报的销毁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最近,英国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绝密资料粉碎机”。这个机器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粉碎速度快,销毁效果好。经它粉碎过的纸屑只有普通碎纸机所碎纸屑的1/10,胶片放进去更是毁得支离破碎,因而根本不再需要焚化。此外,机内的真空系统可以消除灰尘并能自动将废纸屑收集压紧,注入胶液,形成硬块,使绝密文件的内容荡然无存。

还有一种“密码开启爆炸储存器”。这是一只用密码锁住的“情报储存器”,就像一只小型保险柜,不懂密码就无法打开取出里面的情报。如果用工具去撬开,就会触发里面夹层内的炸药,将“储存器”与里面的情报顷刻之间炸得粉碎。苏联克格勃前几年常常发给间谍使用一种“自动字盘保险情报传储器”。这是一件布面的塑料盒子,把胶卷放进去上锁后,把锁上的字盘拧转180度。这种字盘转后就必须在开启时再旋转到一个固定的安全位置,才能安全地打开盒盖取出胶卷。如果不能把字盘转到安全位置而企图打开盒子,盒内的胶卷便会立刻自动燃尽,即使打开了盒盖,也只剩下一堆灰烬了。

❺ 为什么说明阿贝尔定理是问题定理

因为高次方程公式推导都可采取换元配方变成特殊方程求解。就是换成求另一个跟它有同的方程系数,而那个同解方程的系数不只是一个,而是多元,利用多余的可实现对其中一个配成特殊可解方程,达到降次求解目的,大家都知道方程配方再开方根可以降次的。因此说阿贝尔定理存在问题。详情查看数学爱好者网中高中版块,题为:发现数学新定理,论证阿贝尔定理错误。
论证阿贝尔定理的错误

一元五次或更高次的一元方程没有一般的代数求根公式存在,被数学史上称之为阿贝尔定理,可惜原来是一个错误定理。下面让我来论证他的错误性。
为了让诸位更清楚我的论证过程 首先我把我的大致论证思路作一个简单介绍。我是这样想的,能不能找出一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规律呢?结果发现完全可能,原来有二个没有被人类认识的数学新定理可以帮我们的忙。一个是同解方程判别定理。这个定理的大意是:任意二个一元高次方程,要知道它们是否互为同解方程,都可通过二个方程的系数关系来判别。判别式可通过韦达定理推算出来。判别式等于零,它们必互为同解方程。否则必不是同解方程。
第二个是公解方程式必可求定理。大意是:二个互为同解的一元高次方程,一定可推导出它们的公解方程式。后来,我就想如何利用二个数学新定理应用到一元高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上来。结果我们把方程求根问题转移到求另一同解方程的系数问题。而另一同解方程系数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只要围绕判别式等于零的函数关系,对另一方程系数取值,都可得到和原方程有同解的方程。为使待求的同解方程的所有系数都可求出,我试图将其中一个系数通过配方的办法配成在一个括号里,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它系数该取什何值呢,结果解一个降了次的方程式。而配在一个括号里的那个系数可通过已求出的系数,方程移项开方的办法求出。那么同解方程就算出来了。再根据定理公解方程式必求定理算出那个相同的解。
如何推出验证二方程是否为同解方程的判别式来呢,我是这样做的,假设其中一个方程的所有根分别为未知数X1,X2,X3等等把这些未知根分别代入到另一方程等式左边,每个未知根代入的情况当成一个因式,各因式相乘再展开,展开后,把它们按阿贝尔族形式的分类排列,再通过韦达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将未知根X1,X2,X3等等全部换算成方程的系数已知数,这样系数组成的判别式就出来了,判别式等于零时,二个方程必是同解方程。否则必不是同解方程。顺便说明一下,利用判别定理还可以对高次方程组进行快速消元。

那么第二个定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我们知道二个方程之间有几种如下情况:一种是二个一元方程之间公共着多个解,即一个方程的所有解,完全存在在另一个方程中,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个方程的左边能完全整除另一方程左边。二种是一个方程和另一方程有多个或一个相同的解,但不完全含另一方程的所有解。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个方程左边不能完全整除另一方程左边,它必出现余式,而余式不是以常数出现,如果把余式写成等于零的方程,则余式等于零的方程必含有二个方程公共相同根存在,这是因为较高次方程的左边,均可化成二部分,即可整除另一方程左边的部分和剩下不可以再除的余式部分,而可整除部分用另一方程任意一根代入都是零,而余式部分却不同,它用二方程之间的任意一个同解根代入必为零,否则二个方程不存在同解,因此,余式等于零的方程中,含有二个方程的所有公共根,而此方程方次,比另一方程至少要低。第三种就是二个方程没有同解。没有同解的方程,对我们研究推导公式,无任何邦助,不再讨论。而第一种情况,我们无法降次求解,我们需要的是第二种情况。如果第二种情况下,余式等于零的方程中除含二方程同解根之外还含杂根,我们还可以消除杂根,具体方法是,把余式等于零的方程变成最高次项系数变成1的形式,而先前二个方程中方次较低的方程左边又可以化成二部分,一部分是能整除变更后的余式方程左边,及不可再除的余式,同理,不可再除的余式取为零,变成方程式,它同样含所有同解根的,情况同前类似,以此类推,一直可推出不再含杂根的公解方程式。
因为有二个新定理可以利用,利用判别定理,我们就可以围绕判别式等于零来求另一个和原方程有同解的方程的系数,只要另一方程在通常情况下,不含原方程所有的解,则根据公解方程式必可求定理,得出一个降了次的方程式。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导过程较简单,只要推导出它们分别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同解的方程来,再通过公解方程的求法,便求出求根公式,一元五次方程要复杂很多,涉及如何将多元方程组利用多余的变量的设置化成特殊高次方程组的过程,思考这个问题我花了五年时间终于在2004年找到规律,下面是推导一元五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说明。
同上理,我只要找到一个和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一元高次方程,且这个高次方程通常情况下不包含一元五次方程所有根在内,根据公解方程必可求定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低于五次方的一元方程。我们假设有一个一元十一次方程和这个一元五次方程是同解方程。因此把求方程根的问题转到求另一方程系数问题,二个方程分别必可写成最高次方系数均为1的基本形式。而从高至低方程系数均用字母表示,先推导出二个方程有同解的判别式,推导过程如下;
用一元五次方程的五个未知根X1,X2,X3,X4,X5分别代入一元十一次方程左边,各根代入的情况作一个因式,共五个因式相乘,展开,按阿贝尔族的排列形式,根据韦达定理,根与系数的等量代换,所有按阿贝尔族排列的都可换算成一元五次方程的系数来表示,因此可推算出判别二方程是否为同解方程的系数组成的判别式。
在推导判别式时,一元十一次方程的系数,在每个因式中都是以一次方形式出现,五个因式相乘展开的结果必是十一元五次代数式,而X1,X2,X3,X4,X5都可变成用一元五次方程的系数来表示,围绕判别式等于零这个中心来对一元十一次方程的系数取值,都可得到与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方程。维绕判别式等于零组成的方程来求一元十一次方程的所有系数,我可以这样做,在判别式等于零方程里,从十一个系数中选择一个系数配成特殊可解的一元五次方程形式,由因为我们有其他十个系数的值可以任我来设值,要配成特殊一元五次方形式应当没有多大问题,那么啥样的一元五次方程可以用之前人类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呢?一种是未知数全在一个括号5次方内的,第二种为系数之间有另存在一种特殊关系的,第三种是能参照一元三次方程公式创始人做法的特殊一元五次方程,通过多次尝试,淘汰前二种可能,再试一试能否变成最后那种方程。有人会问那是一种怎样的方程呢?在此我必须要介绍一下那种特殊方程,即方程的五次方项系数为1,方程四次方项和二次方项的系数是0,方程立方项系数的平方是-5倍于一次方项系数,这种特殊方程可沿用推导一元三次方公式的类似办法解决。在此顺便说明一下,有一种特殊的一元七次方程也可以利用此种办法推导公式暂且不论。由于版面不支持上标下标,会把上标下标与横标相混淆,请大家花些时间自已去验证一下。
要把一元五次方程中四次方项的系数变成0 ,大家都知道可参照一元二次方程配方的办法变成新方程,新方程未知数中含有原方程未知数成份,并不需要对其他十个系数进行另外设值。变成新方程后,如果再将新方程其它系数特殊化就要通过原来十个系数的设值了,首先把新方程的平方项系数设值成零,其实,就是含上术十个系数的三次方函数关系式,而把新方程四次方项系数的平方设成等于新方程一次方系数的-5倍,其实就是关于含上术十个系数的四次方函数关系式,这二个关系式组成十元四次二式方程组,如何利用多余的元素设值变成特殊的二元四次二式方程组呢?仍然是利用对多余元素设值达到我们配成立方的办法,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上面方程组中第一个关系式变成只含二个元素代数式的括号立方减系数乘只含一个元素的代数式括号立方等于零的方程式。做法如下:
从上面多元方程组中的第一个关系式中选择其中一个元素作为配方对象,并利用其他元素的设值,帮助这个元素能配成在一个括号立方之内,同上理,要把平方项系数配成零,并不需要对其他多余元素另外设值,也只是变成了新元素的方程,我们只要把新元素方程的一次方系数设成零的函数,其实就是另9个元素的二次函数关系式,这样设好后,有一个元素就全配方在一个括号立方里了,括号外面为另9个元素三次方多项式了,此时我们不必急于另选一个元素配在一个括号立方之内。我们还有任务没完成,前面我们把新元素方程一次方项系数设成零时,其实仍是多元二次函数形式,用其它元素来表示其中某元素时必含根式,因此还须降次,降次方法如下:
因为是二次函数,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元素全配方在括号平方内时,并不需要对其他元素另外设值就能办到,而括号外的我们又选择另一个也同样又配在另一括号平方之内,如此一个一个地选择元素配方,这样配成9个括号和一个常数项,共有10项了,如果我们在此函数下再选前8个括号中每二个括号之和或差设值为零,则最后一个括号与常数项之和必为零,通过最后一个号与常数项之和等于零的方程式,可求出一个元素值来,把求出的元素代入方程组中,这样就变成特殊的 八元二次四式方程组,而方程组中每一式都可移项开方变成多元一次方程式。所以方程组又变成八元一次四式方程组了,如果把八元中四个元素暂当成已知数,来求另四个元素,则另四个元素中每个元素必可用那四个元素来表示,所表示的情况,连同已直接求出的那个元素代入原先已配好的立方括号内去,只合并同类项而不展开。立方括号外也同样代入,但要展开和合并同类项,因此立方括号内含五个元素,括号外只含四个元素的代数式了,现在可以对括号外的代数式选中一个元素全配方在一个括号立方之内了,为了把那个选择好的元素的立方项系数变成1,整个方程同除以那个系数就行,同上理要把它配成缺平方项的形式,不需要对其他元素另外设值,只是成了新元素形式。当把新元素一次方项的系数设成零,则又一个元素全配成在另一个立方括号内了,,设值的结果是三元二次函数式了,用上面同样的方法,可将这个三元二次函数配成三个括号平方和或差及一个常数项,把前二个括号平方和或差设成等于零,则后一个括号与常数之和或差必是零。通过后一个括号平方与常数组成的方程又可解出一个元素值。代入前二个括号平方和或差等于零的方程中,移项开平方,变成二元一次方程,通过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元素值可以用另一个元素来表示了,把这种表示方式连同已算出的元素值代入第一个配成的括号立方之内变成只含三个元素的括号立方,代入第二个配好的括号立方内变成只含二个元素的括号立方,代入括号立方之外的函数中则变成一个元素的代数形式,我们设值括号外的代数式等于零,则解一个一元三次方程便可求出,求出后代入二个先后配好的括号立方之内,则变成前一括号立方内只含二个元素,后一个括号立方只含一个元素,通过移项开立方变成只含二个元素的一次方方程式。这样,原先的十元四次二式方程组中的第1式就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而最先多元方程组中第2式的消元过程,应当是和第1式消元过程是同步进行的,第二式应当变成二元四次方程式了。因为这样的方程组可以通过人类现有的知识解出。把十个系数的求出,代入到前面配成的多元五次方程,得出特殊的一元五次方程,求出最后一个系数,此时已算出和原题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一元十一次方程了。有人问,这样算出的方程会不会包含一元五次方程的所有解呢,现在我们可以进行分析一下,用一元十一次方程左式去整除一元五次方程左式后,余式中未知数的系数则都是由十一个系数的一次方代数式出现,而这些系数只有最后一个系数的求出要解特殊五次方方程,并要开5次方根,这个5次方根通常无法被其它元素所消除,因此说通常情况下二方程之间不可能包含有5个相同的解。根据公解方程推导定理,一般情况下能推导出低于五次方的一元方程出来。所以说阿贝尔定理是错误的。

❻ 连数学家高斯畏惧的天才而没有收他做徒弟的人是谁

是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

挪威数学家,在很多数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最著名的一个结果是首次完整给出了高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没有一般形式的代数解的证明。

这个问题是他那时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悬疑达250多年。他也是椭圆函数领域的开拓者,阿贝尔函数的发现者。尽管阿贝尔成就极高,却在生前没有得到认可,他的生活非常贫困,去世时只有27岁。

1823年当阿贝尔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的朋友便力请挪威政府资助他到德国及法国进修。当等待政府回复时,在1824年他发表了他的《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一般解》的论文,渴望为他带来肯定地位。他把论文寄了给当时有名的数学家高斯,可惜高斯错过了这篇论文,也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代数难题已被解破。

1825-26年的冬季,他远赴柏林,并认识了克列尔(Crelle)。克列尔是个土木工程师,而且对数学很有热诚,他跟阿贝尔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1826年,在阿贝尔的鼓励下,克列尔创立了一份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该杂志的第一期便刊登了阿贝尔在五次方程的工作成果,另外还有方程理论、泛函方程及理论力学等的论文。

在柏林,新的数学向导使他继续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後来阿贝尔更到了欧洲不同的地方。

(6)阿贝尔什么时候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阿贝尔主要成就:

阿贝尔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除了五次方程之外,他还研究了更广的一类代数方程,后人发现这是具有交换的伽罗瓦群的方程。为了纪念他,后人称交换群为阿贝尔群。

阿贝尔还研究过无穷级数,得到了一些判别准则以及关于幂级数求和的定理。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分析学严格化的推动者。

阿贝尔和雅可比是公认的椭圆函数论的奠基者。

阿贝尔发现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双周期性、并引进了椭圆积分的反演。他研究了形如的积分(现称阿贝尔积分), 其中R(x,y)是x和y的有理函数,且存在二元多项式ƒ,使ƒ(x,y)=0。

他还证明了关于上述积分之和的定理,现称阿贝尔定理,它断言:若干个这种积分之和可以用g个这种积分之和加上一些代数的与对数的项表示出来,其中g只依赖于ƒ,就是ƒ的亏格。

阿贝尔这一系列工作为椭圆函数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数学分支。埃尔米特曾说:阿贝尔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

❼ 尼耳期亨利克阿贝尔的一生有哪些经历

尼耳期?亨利克?阿贝尔(1802~1829)1802年8月出生于挪威的一个农村。他很早变显示了数学方面的才华。

16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能赏识其才能的老师霍姆伯介绍他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的著作。大师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性方法和成果,一下子开阔了阿贝尔的视野,把他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很快被推进到当时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后来他感慨地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要想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就应该阅读大师的而不是他们的门徒的著作”。

1821年,由于霍姆伯和另几位好友的慷慨资助,阿贝尔才得进入奥斯陆大学学习。

两年以后,在一本不出名的杂志上他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其内容是用积分方程解古典的等时线问题。这篇论文表明他是第一个直接应用并解出积分方程的人。

接着他研究一般五次方程问题。开始,他曾错误地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解。霍姆伯建议他寄给丹麦的一位著名数学去审阅,幸亏审阅者在打算认真检查以前,要求提供进一步的细节,这使阿贝尔有可能自己来发现并修正错误。这次失败给了他非常有益的启发,他开始怀疑,一般五次方程究竟是否可解?

问题的转换开拓了新的探索方向,他终于成功地证明了要像较低次方程那样用根式解一般五次方程是不可能的。

这个青年人的数学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挪威国界,他需要与有同等智力的人交流思想和经验。由于阿贝尔的教授们和朋友们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决定说服学校当局向政府申请一笔公费,以便他能作一次到欧洲大陆的数学旅行。

经过例行的繁文缛节的手续和耽搁延宕后,阿贝尔终于在1825年8月获得公费,开始其历时两年的大陆之行。

踌躇满志的阿贝尔自费印刷了证明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论文,把它作为自己晋谒大陆大数学家们,特别是高斯,的科学护照。他相信高斯将能认识他工作的价值而超出常规地接见。

但看来高斯并未重视这篇论文,因为人们在高斯死后的遗物中发现阿贝尔寄给他的小册子还没有裁开。

柏林是阿贝尔旅行的第一站。他在那里滞留了将近一年时间。虽然等候高斯召见的期望终于落空,这一年却是他一生中最幸运、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在柏林,阿贝尔遇到并熟识了他的第二个伯乐——克雷勒。克雷勒是一个铁路工程师,一个热心数学的业余爱好者,他以自己所创办的世界上最早专门发表创造性数学研究论文的期刊《纯粹和应用数学杂志》而在数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来人平习惯称这本期刊为“克雷勒杂志”。与该刊的名称所标榜的宗旨不同,实际上它上面根本没有应用教学的论文,所以有人又戏称它为“纯粹非应用数学杂志”。

阿贝尔是促成克雷勒将办刊拟议付诸实施的一个人。初次见面,两个人就彼此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阿贝尔说他拜读过克雷勒的所有数学论文,并且说他发现在这些论文中有一些错误。克雷勒非常地谦虚,他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位脸带稚气的年轻人具有非凡的数学天才。他翻阅了阿贝尔赠送的论五次方程的小册子,坦率地承认看不懂。

但此时他已决定立即实行拟议中的办刊计划,并将阿贝尔的论文载入第一期。于是阿贝尔的研究论文,克雷勒杂志才能逐渐提高声誉和扩大影响。

阿贝尔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关于椭圆函数理论的广泛研究就完成在这一时期。相反,过去横遭冷遇,历经艰难,长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也就是这一工作。

现在公认,在被称为“函数论世纪”的19世纪的前半叶,阿贝尔的工作(后来还有雅可比(1804~1851)发展了这一理论),是函数论的两个最高成果之一。

阿贝尔所研究的椭圆函数是从椭圆积分来的。早在18世纪,从研究物理、天文、几何学的许多问题中经常导出一些不能用初等函数表示的积分,这些积分与计算椭圆弧长的积分往往具有某种形式上的共同性,椭圆积分就是如此得名的。

19世纪初,椭圆积分方面的权威是法国科学院的耆宿、德高望重的勒让得(1752~1833)。他研究这个题材长达40年之久,他从前辈工作中引出许多新的推断,组织了许多常规的数学论题,但他并没有增进任何基本思想,他把这项研究引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也正是阿贝尔,使勒让得在这方面所研究的一切黯然失色,开拓了“柳暗花明”的前途。

关键来自一个简单的类比。微积分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公式上式左边那个不定积分的反函数就是三角函数。不难看出,椭圆积分与上述不定积分具有某种形式的对应性。

因此,如果考虑椭圆积分的反函数,则它就应与三角函数也具有某种形式的对应性。既然研究三角函数要比表示为不定积分的反三角函数容易得多,那么对应地研究椭圆积分的反函数(后来就称为椭圆函数)不也应该比椭圆积分本身容易得多吗?

“倒过来”,这一思想非常优美,也的确非常简单、平凡。但勒让得苦苦思索40年,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它。科学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证“优美、简单、深刻、富有成果的思想,需要的并不是知识和经验的单纯积累,不是深思熟虑的推理,不是对研究题材的反复咀嚼,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穿透一切障碍深入问题根柢的非凡的洞察力,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才吧。

“倒过来”的想法像闪电一样照彻了这一题材的奥秘,凭借这一思想,阿贝尔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推进他的研究。他得出了椭圆函数的基本性质,找到了与三角函数中的π有相似作用的常数K,证明了椭圆函数的周期性。

他建立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借助于这一定理,又将椭圆函数拓广到整个复域,并因而发现这些函数是双周期的,这是别开生面的新发现;他进一步提出一种更普遍更困难类型的积分——阿贝尔积分,并获得了这方面的一个关键性定理,即著名的阿贝尔基本定理,它是椭圆积分加法定理的一个很宽的推广。

至于阿贝尔积分的反演——阿贝尔函数,则是不久后由黎曼(1826~1866)首先提出并加以深入研究的。事实上,阿贝尔发现了一片广袤的沃土,他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这片沃土全部开垦完毕,用埃尔米特的话来说,阿贝尔留下的后继工作,“够数学家们忙上五百年”。阿贝尔把这些丰富的成果整理成一长篇论文《论一类极广泛的超越函数的一般性质》。

此时他已经把高斯置诸脑后,放弃了访问哥延根的打算,而把希望寄托在法国的数学家身上。他婉辞了克雷勒劝其定居柏林的建议后,便启程前往巴黎。

在这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里,荟萃着像柯西(1789~1857)、勒让得、拉普拉斯(1749~1827)、傅立叶(1768~1830)、泊松(1781~1840)这样一些久负盛名的数字巨擘,阿贝尔相信他将在那里找到知音。

1826年7月,阿贝尔抵达巴黎。他见到了那里所有出名的数学家,他们全都彬彬有礼地接待他,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仔细倾听他谈论自己的工作。在这些社会名流的高贵天平上,这个外表腼腆、衣着寒酸、来自僻远落后国家的年轻人能有多少份量呢?

阿贝尔在写给霍姆伯谈巴黎观感的信中说道:“法国人对陌生的来访者比德国人要世故得多。你想和他们亲密无间简直是难上加难,老实说我现在也根本不奢望能有些荣耀。

到头来,任何一个开拓者要想在此间引起重视,都得遇到巨大的障碍。尽管阿贝尔非常自信,但对这一工作能否得到合理评价已经深有疑虑了。

阿贝尔通过正常渠道将论文提交法国科学院。科学院秘书傅立叶读了论文的引言,然后委托勒让得和柯西负责审查。柯西把稿件带回家中,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竟记不起来了。直到两年以后阿贝尔已经去世,失踪的论文原稿才重新找到,而论文的正式发表,则迁延了12年之久。

从满怀希望到渐生疑虑终至完全失望,阿贝尔在巴黎空等了将近一年。他寄居的那家房东又特别吝啬刻薄,每天只供给他两顿饭,却收取昂贵的租金。

一天他感到身体很不舒畅,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肺病,尽管他顽强地不相信,但实情是他确已心力交瘁了。阿贝尔只好拖着病弱的身体,怀着一颗饱尝冷遇而孤寂的心告别巴黎回国。当他重到柏林时,已经囊空如洗。幸亏霍姆伯及时汇到一些钱,才使他能在柏林稍事休整后返回家园。

是谁该对阿贝尔的厄运负责呢?人们很自然会想起审评阿贝尔论文的柯西、勒让得。柯西当时38岁,正年富力强,创造力旺盛,忙于自己的事,顾不上别人而疏忽铸下了大错。勒让得怎么样呢?年逾古稀,功成名就,在法国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当时不可能像柯西那样忙着搞研究,理应对培养、识拔年轻一代的科学人才负有更多责任。

然而主要的是,阿贝尔这篇论文所处理的题材恰恰是勒让得所熟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世袭领地。尽管论文里包含着许多新奇、艰深的概念,但导致这些概念的基本思想却是简单的。

一个外行也许没有能力欣赏这种简单思想的优美性和深刻性,但勒让得对所论问题却决非外行,他自己思者过几十年,深知在旧有基本思想框架内,知识业已达到饱和状态,要获取新的知识,除非打破框架,引进新的基本思想。对他来说,其实根本无须仔细阅读论文,只有稍事点拨,三言两语说明一下基本思想,就足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他却好像毫无感受,实在令人费解。

事实上,阿贝尔论文的内容,他并非一无所知,当他得知另一位青年数学家雅可比也独立做了椭圆函数理论方面相当系统的工作后,他曾告诉过雅可比,有一个年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已先他而专美于家了。雅可比如饥似渴地读完阿贝尔那篇失落两年又奇迹般出现的论文,不禁气愤地写信责问科学院:“阿贝尔先生作出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有谁看到过别的堪与比美的发现呢?

然而,这项也许称得上我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发现,两年以前就提交给你们科学院了,却居然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勒让得复信为自己提出的辩解是令人失笑的:“我们感到论文简直无法阅读,因为它是用几乎白色的墨水写的,字母拼写得很糟糕,我们都认为应该要求作者提供一个较清楚的文本。真是掩耳盗铃,文过饰非。”

让我们再看看高斯。高斯一生勤勉,有许多伟大的数学发现,却错过了发现这个伟大数学人才的机会。科学史经常在告诫:大凡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开始总是与传统观念相抵触的。

但阿贝尔最终毕竟还是幸运的,他回挪威后一年里,欧洲大陆的数学界渐渐了解了他。继失踪的那篇主要论文之后,阿贝尔又写过若干篇类似的论文,都在“克雷勒杂志”上发表了。这些论文将阿贝尔的名字传遍欧洲所有重要的数学中心,他已成为众所瞩目的优秀数学家之一。遗憾的是,他处境闭塞,孤陋寡闻,对此情况竟无所知。甚至连他想在自己的国家谋一个普通的大学教职也不可得。

1829年1月,阿贝尔的病情恶化,他开始大口吐血,并不时陷入昏迷。他的最后日子是在一家英国人的家里度过的。因为他的未婚妻凯姆普是那个家庭的私人教师。

阿贝尔已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这时,他唯一牵挂的是他女友凯姆普的前途,为此,他写信给最亲近的朋友基尔豪,要求基尔豪在他死后娶凯姆普为妻。

尽管基尔豪与凯姆普以前从未见过面,但为了让阿贝尔能死而瞑目,他们照他的遗愿做了。临终的几天,凯姆普坚持只要自己一个人照看阿贝尔,他要“独占这最后的时刻”。

1829年4月6日晨,这颗耀眼的数学新星便过早地殒落了。阿贝尔死后两天,克雷勒的一封信寄到,告知柏林大学已决定聘请他担任数学教授。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如果阿贝尔活到应的的寿命,他又将要做出多少新的贡献啊!

通过阿贝尔的遭遇,我们认识到,建立一个客观而公正的科学评价体制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界不仅担负着探索自然奥秘的任务,也担负着发现从事这种探索的人才的任务。

科学是人的事业,问题是要靠人去解决的。

科学评价中的权威主义倾向却往往有害于发现和栽培科学人才。

科不权威意味着他在科学的某一领域里曾做过些先进工作,他可能是科学发现方面踌躇满志的权威,却不一定是评价、发现、培养科学人才的权威,尤其当科学新分支不断涌现,所要评价的对象是天于连权威都陌生的新领域的工作时,情况更是如此。

为了纪念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诞辰200周年,挪威政府于2003年设立了一项数学奖——阿贝尔奖。这项每年颁发一次的奖项的奖金高达80万美元,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奖金,是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数学奖。

热点内容
收到假eth币 发布:2025-10-20 08:58:16 浏览:973
暗黑破坏神2eth打孔 发布:2025-10-20 08:42:58 浏览:105
BTC和CBT是一样的吗 发布:2025-10-20 08:42:57 浏览:233
华硕trx40Pro供电 发布:2025-10-20 08:33:26 浏览:432
晒人民币编号的朋友圈 发布:2025-10-20 08:25:32 浏览:687
doge格式 发布:2025-10-20 08:02:00 浏览:382
以太坊会爆发吗 发布:2025-10-20 08:01:59 浏览:772
一台比特币矿机的功率 发布:2025-10-20 07:39:24 浏览:925
trx辅助带 发布:2025-10-20 07:35:29 浏览:48
比特币哈希值有多少位 发布:2025-10-20 07:31:20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