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去中心化
㈠ 京津冀一体化究竟难在哪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而城市病的引爆点是北京的雾霾。但我们不应该这样子来看。
这次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层面,不仅仅在于自身经济的发展,它的最深层意义是推进新型的城镇化,或者说就是城镇化走城市群这种道路的一种表率。就像某证券分析师所说的,京津冀一体化就相当于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打赢了,示范力量出来了,全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否则后面的新型城镇化也就扯淡了。
接着来看这个一体化。1986年高层提出,到现在是顶层设计,然后真正落到实处。这种加速的落实,估计是国家看到了前两大经济圈带来的实际效益。中国目前成型的经济圈有二个:长三角和珠三角,如果再加上京津冀,这三大经济圈能占到国内GDP总量的40%。
这个数字大么?不算大。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圈模式或许才是仅仅处于起步状态。
看看美国的三大都会区——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总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相比下,这次的京津冀很像美国的大纽约区。大纽约区城市极为集中,形成一个城市连绵带,像"城市的海洋"。这个庞大的都市群北起波士顿、南到华盛顿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如果从波士顿驱车前往华盛顿,就会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数不清的中小城镇。一路上给人的感觉是:城镇一个连一个,到处是紧张、忙碌和拥挤。这是很能给我们启示的。
日本夸张一点,三大都市圈GDP占到了全日本的份额的70%。法国则更加夸张,巴黎大都市经济圈占法国国土面积的2.2%,却容纳了法国全国人口的19%,聚集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就业人口的22%和对外贸易额的25%。
举国外的例子,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京津冀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中国城市群的概念远可以比我们想象的大。但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法国,这些城市带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强调分工和定位。不是简单的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这次的京津冀,最难的地方在哪?就是行政地位的不平等和从属性关系,使得互利的前提受到制约,这让一体化受到很大的挑战。
但对于目前的京津冀产业格局来说,又不得不走一体化。如果不走的话,传统的发展模式却已经到头了。
特别是河北,河北省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支援北京,这一定位与天津雷同,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产业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劳动力和人才又处于北京产生的虹吸效应中,并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支柱,与天津相同的经济结构却又不具备天津百年老港、滨海新区等模式的基础,使得河北实际上成为了北京周边一圈很难定位的附属性经济带。看来与上海等地辐射周边的模式完全不同,北京实际上是抽干了河北的活力,成为了国内罕见的跨省市间的二元结构。
这种模式当然难以持续。但如果京津冀通过磨合,能够形成互补的经济结构,那是必须的。分析京津冀现有的模式,实际上反而可以从困局中看到亮点。
从产业结构来说,实际上三个区域恰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北京已经进入了去工业化时代,近年来包括首钢在内的一系列工厂的外迁,实际上成为了这一趋势最好的写照。而天津依托新区的优势,正处于工业资源的聚集阶段,工业化的后期。而河北,一直被北京抽离资源,目前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处于中期,传统的产业比重较大,这也是明显区别与其他两地的一个特征。
三大地区,三个阶段,是有效的避免了产业的过度膨胀,如果能够实现统一的协调,那么在京津冀趋于实现一个自洽的产业梯队和跨省市的产业链合作体系,并不困难。并且如果真的形成这种模式,那么京津冀可以进一步对山东、山西、内蒙、东北等地形成辐射。
以上说的是结构,至于功能,京津冀实际上也可以形成较为良好的互补。北京目前正在从功能型城市转型为服务型城市,这意味着,过去的产业群必须寻求出口,我们从近些年的规划上看,包括开发沿北京地区城市的政策,实际上也是在从地产等方面对人口实现疏导,未来,如果能够形成梯队的产业结构,那么现阶段背景的产业群有望大面积的移居河北境内。这样的话,北京则专注于教育、文化、科研这些服务型产业的建设。在这一基础上,天津的沿海城市,有可能逐步形成养老、旅游、休闲这些产业的集中地。所以实际上整个京津冀就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产业模式的梯队布局,这也将形成另一个人才流动的循环。
长远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必然成为城镇化走城市群这种道路的表率。正常的城市群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如果要具备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它的城区人口最好是在300万以上。这是有道理的,200万以上规模的城市,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但单个城市人口不是越大越好,超过1000万的话,就会染上较重的城市病,对于整个城市群来说,如果人口超过5000万时,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就会造成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
中国的13亿人口,未来城镇化的目标是至少12亿人口到城镇,留下1亿在农村。怎么能不出现上面提到的这种问题?一般来说,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在200公里以内,有高铁的地方可以辐射更远一些,这样方便群里的人能到群内任何地方办事,而且是当日来回。全国均衡布局更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能有个500万以上,群周边的城镇人口能超过1000万,但必须要少于5000万。这样的城市群多一些,比如全国来个20个以上,或者更多是50个,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和城市病的矛盾。
㈡ 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什么时间出台
京津冀一体化“坐实”
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或不日出台——这是上证报记者昨日获得的最新动向。
国家发改委9日称,目前正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并将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初,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曾透露,就北京方面来说,首都经济圈规划已拿出初步方案,正在反复论证,需要相关省市和部委充分沟通,最终拿出一个综合性的方案,分年度实施,整体方案有望于今年年内出台。对此,接近发改委相关人士向记者说,“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或很快出台”。
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路线图已明晰,三地之间的产业腾挪转移即将提上日程。
“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早就在研究中,这次发改委发出明确消息,预计规划会很快出台。”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向上证报独家透露。
他同时强调,规划本身的作用有限,“就像全国城镇化规划一样,规划出台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相反,“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更多工作刚刚开始。”他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改委发布消息,言之凿凿,既是对坊间多种传闻的回应,更是实际工作进展的披露。
优化功能 规划或很快出台
发改委明确表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在全国发展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发改委相关方面说。
发改委还表示,规划编制将在明确区域战略定位、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重点就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多方发力 京津冀概念借势
紧锣密鼓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不只发改委一家,国土资源部4月初也组织召开会议,协调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主动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工作,建立京津冀国土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
此外,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政府近期也先后透出相关信息。一度,保定或成“国家政治副中心”的消息沸沸扬扬。这些都引发资本市场对“京津冀概念”的一轮又一轮爆炒。
而记者在保定实地调研也发现,传闻中的“房价一日三价”并非虚谈。目前经过一轮上涨,保定开发商普遍采取捂盘惜售策略,整个市场也充斥着炒作的气氛。
当然,撇开概念炒作,京津冀三地实实在在推进的“大接轨”思路,也确实给投资者带来很多想象空间。
据悉,今年天津市将有一批“大项目”开建,重点建设项目70个,投资总规模8231亿元,其中的交通项目主要就是为“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如,包括京台、京秦等高速公路项目,以及目前正在修建的京津城际延伸线,将会从天津站延伸至于家堡高铁站,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的扩散能力。
除去交通接轨外,发改委提出的“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等方面”还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有待接轨,最终是三地政府人和事的对接。
㈢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什么意思
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其他两个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光明。
㈣ 京津冀都市圈、环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到底有什么区别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 政 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2004年11月,国 家 发 改 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1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
4区: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
6基地: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13+1 县(市):环绕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增补)
【首都经济圈】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北京市将以“三个转变、八个辐射”努力打造首都经济圈。
这“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别是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辐射转变;二是从过去更多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动为外省市提供服务转变;三是从过去强调服务首都自身向通过服务区域、服务全国来实现自身发展转变。
“八个辐射”主要突出了北京市辐射和带动首都经济圈发展有很多资源优势。北京市可以在金融资本、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市场和流通、总部经济、人才和教育资源、信息、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等八个方面加强对区域的辐射。
借助北京方面的“三个转变和八个辐射”,打造首都经济圈对河北省区域经济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建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环京津休闲旅游带等一系列楼市利好消息,北京周边住房消费、投资预期后劲并未因国家宏观调控而停滞,房价一度水涨船高。位于京西南世界地质公园的华银天鹅湖正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典型受益者。
"华银天鹅湖"是以"欧洲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理念为基础,结合群山大湖的资源,打造的一座集生态人居、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休闲城镇。它是"首都经济圈"的重点工程,也是目前掀动京西南"主动外溢"热潮的领袖项目,更是一种慢调山水生活方式的缔造者。
㈤ 京津冀一体化重大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应该将北京的国企总部尽可能转移到外地,不仅是转移到津冀,而且范围应该更广。国外跨国公司总部都在企业发源地,而非集中在大城市,目的就是保有企业文化的根。北京央企集中,更多出于政治因素。一个更好办法是,将央企分类转移到产业相关集中地区,如将中石油迁到大庆,将中石化迁到兰州,让他们保留石油企业根脉,也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央企总部搬迁,应该作为经济战略来探讨,不能局限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将合适企业集中到天津,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天津产业链齐全,且有港口。将天津真正打造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中心,这是比京津冀协调发展更高的战略布局。
京津冀协调发展,是改善北京环境,乃至治理华北污染的重要一步,更可以促进这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京津两地负责人都是外来干部,没有过去老京津帮的过深根基,因而利于中央进行利益分配,但阻碍区域发展的观念依旧存在,而这是天津和河北的大问题。没有观念更新,京津冀协调发展并不会顺利,而这需要时间。
++++++++++ yin行咔+80551766
㈥ 京津冀有哪些旅游景点
丰宁大汗行宫不错,还能了解下蒙元文化
丰宁大汗行宫坐落于“天苍苍野茫茫,紫菊金莲百花香”的大滩草原之上,它位于丰宁县与张家口沽源县的交汇处,滦河上游,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区占地30万平方米,海拔1418米。
丰宁大汗行宫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据历史记载这片浩瀚的土地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军事重地,成吉思汗于1215年在此驻营,这里孕育着他的丰功伟绩,为纪念千古风云第一人物——成吉思汗,故在此复建成吉思汗行宫名为—大汗行宫。大汗行宫不但再现了800年前成吉思汗金帐行宫的宏伟场景,而且展示了蒙元时期的宫庭文化、军事文化、宗教信仰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丰宁大汗行宫的分布:主体建筑依次是宫门、崇天门、成吉思汗的军帐、金帐、寑帐、敖包、最后的就是中国唯一集萨满教、佛教、道教为一体的祭天台。
崇天门:崇天门也称为(长生天牌坊)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他通高13米,宽23米,由天然青石雕刻而成。牌坊是古代人用以表示忠孝节义的纪念物,古称戳禊,后传入宫中,是元代帝王才配享的石牌坊。蒙古人相信苍天有灵,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崇天门上有日、月、云,下有花、鱼、鸟兽,体现了崇天敬地的思想,最原始的自然崇拜。
成吉思汗军帐:每个军帐是由20吨的铁打造而成,外型犹如古代的战盔,蕴意着坚不可摧。军帐由五个铁杖组成,正中心为成吉思汗的中军大帐。众将在此与成吉思汗商讨军事大计,四面围绕的四大军帐为成吉思汗儿子的居所,成吉思汗共有四个儿子,长者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以上四子,是成吉思汗的骄傲,是大汗的功臣。
龙柱:龙是北方游牧民族永恒的图腾,从龙的起源时代就已经翱翔在亚洲北部的亿万生灵的上空,在文化内涵上,它是一个巨大的意义集合,反映了自古至今个地域个民族的心理欲求,是观念世界中的神秘形象,民间的龙崇拜心理有祥瑞的意义,龙多表示多幅多寿,它能降福于人。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18根龙柱,两侧分别有9根,代表的是皇室身份和地位,9是最高也是最吉祥的数字。
金帐:金帐又称鹰帐,它直径20米,高15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有特色的成吉思汗议事金帐。鹰是蒙古民族的图腾,整座“金帐”坐落于巨石雕刻雄鹰之上,苍劲有力、展翅飞翔。整座鹰帐由青石而成共用500立,鹰头用100立重250吨,是至今唯一最大的雄鹰雕塑。
成吉思汗寑帐:在蒙元时期帐幕为蒙古人的主要居所,那时贵族所用的大型宫帐称为“斡耳朵”“斡鲁朵”意为“宫帐”“行宫”“寑帐”,景区在此建立三大寑帐,居中的是成吉思汗的寑帐,后妃的帐幕排列在稍后的左右两侧。同时也是成吉思汗的行军寑帐。寑帐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可移动的宫帐,建于车轮之上,成吉思汗西征即座此样宫帐,也是游牧文化的体现。
敖包群:它是由十三个敖包而组成,敖包中最大者代表的长生天,其余为十二个护卒,敖包是神圣有灵气的,历来备受游牧民族的敬仰,在这十三座“敖包”中,位于中间的当属于最大的“敖包”了,它是由圆坛上环叠的三层石台而组成,基础宽广厚实。中间旗杆上的就是苏鲁德的标志,它被看做是氏族和部落的标志,象征力量的军徽。2006年,祭敖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天台: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是集萨满教、道教、佛教、于一体的祭天台,在蒙古早期蒙古人信仰就是“长生天”,也就是“萨满教”,而“萨满教”是源于蒙古先民对纯朴自然的崇拜,他们认为天为父,地为母,因此称天为“长生天”主宰一切的最高神灵。祭天台的整体建筑高9.9米,设有天地香炉,我们可以在这里请一柱高香,上祭天感谢风调雨顺,下祭地感谢土地滋养,中间还可以许上自己的心愿。最后丰宁大汗行宫非常值得一去,祝愿大家玩的开心。
㈦ 京津冀为什么不能成为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城市群
转自虎扑:
因为京津冀只有京津有政策倾斜,而长三角地区由于江苏籍官员垄断中央致使整个长三角都是政策洼地,换句话说就是京津冀只有北京和天津大小的北京,而整个长三角却都是北京。中国的发展基本就是拼谁人硬。不信的话,可以去查查江苏和河北的保税区数量,江苏完爆北方都没问题,而给不给保税区完全就是江苏人盘踞的国务院和发改委说的算。一个苏州就有四个保税区,再加上中国第一个和国外合办的工业园区-中新工业园区的落地,苏州简直就是贪全国的便宜打造的,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是自己发展的。。。北方人还是洗洗睡吧,厚黑之道上北方人根本就是被干的羊,江南人一旦占据政权顶端,就会不断地搞老乡会,同时给自己家乡牟利,外人根本别想掺合,楚党、东林党,人家自古就是这么干的,同时他还会给你洗脑让你以为自己家乡穷是因为家乡人脑子笨,我以前也是深受洗脑,后来逐渐看清真相,不过也就呵呵一笑吧,看透了也改不了被玩的命。
我相信一会一定有江南JR要说江南自古富庶,那我就事先再次老生长谈,古代中国这个农业社会的富庶与否比拼的完全是土地肥力,江南古称什么?鱼米之乡!因为是长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完爆其他地区,自己够吃了,卖完粮食了还有余钱发展别的,那不富就怪了。但现代社会的富庶则是工业的发达,你看看长三角现在还有多少耕地了?反倒农业大省黑龙江和河南因为被强制种地又强制平抑粮价而被搞的穷成狗。古代北欧也很穷,因为太冷,笛卡尔就是因为气候不适应而死在瑞典的,但现在的北欧因为出口大量的矿产而积聚了财富、有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变成十分富庶的国家,如果中国搞联邦制,我相信黑龙江和山西也能变成北欧,不过可惜,在中国,各省之间也是有竞争的,而人家江南人却是既当队员又当CP3,说白了,当代江南为什么富庶?因为人家自己的优势自己独享,而你的优势却要与他共享。
对了,关于苏南与苏北之争,苏北人知道为什么苏北穷吗?去看看你们以苏南人为主体的江苏官员划定的永久耕地地图吧,苏南人规划你们苏北人只能种地,工业用地都放在苏南,你不比人家穷就怪了
㈧ 京津冀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吗
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最基础的是实现权衡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三重支柱标准。
从经济上看,京津的持续发展一点问题都没有,会从这一政策中攫取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和获得区域外的资源以环境改善。但是对冀就非常不好说了。
如果是为了保证京津两个巨型都市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和水。必须抑制河北等地的水资源利用和工业排放,本质上就是实现河北地区的去重工化和去化工化。而河北是不可能吸收大量IT金融为主的低排放产业。河北的出路非常可能就是成为京津两城的,人口输出地,服贸输出地,低端产业吸纳地。北京不会把能产生税收的产业让给河北,海淀区在山后还有一半的土地没有开发呢,这些土地暂时被用于发展高端农业,实质上就是未来的土地储备。而,河北也很难通过竞争,抢走北京的产业。河北在得到一些批发市场的花瓶项目,冬奥会线上的绿化和场馆项目外,得不到能够长期驱动经济增长的里子。这还不如上一轮从北京获得的首钢等重工业项目呢。因此,河北的经济发展是利空的。
从社会公正上看,北京是以控制人口为导向的政策,就意味着,北京的公共服务就只向2300万人供用。这会维持京津,特别是北京的地位。维持北京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工资水平上的优势。北京户籍事实上就是绿卡,会越来越吸收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公正很难在控制北京人口的政策导向下实现。
环境方面问题不大,京津两个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是整个北中国在保障的。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和政绩靠谱这两大工具,从财政和晋升两个方面驱动地方减排。特别是在新环保法执行之后,地方政府主官的20%政绩是跟减排挂钩,所以我们将看到行政力量驱动环保关停的暴力美学。可是,14年制定的新环保法的立法精神是“环境中心主义”,这个法有点过激。在一个正常省份,执政者会权衡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环境保护,以及个人利益之间关系,不会过激。可是,河北是被重点照顾的地区,估计也是环保法执行最为严格的地区了。
按照以上逻辑推演,京津冀一体化在短期会出现一些政绩亮点。但是长远看,会加剧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等到下一轮政策周期,2025年之后,就是要考虑京津+冀+晋+蒙+豫+鲁等的一体化了,即华北一体化。因为,进一步增长的北京和天津这俩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口,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来维持。有点像肿瘤,当前的政策就是让肿瘤吃得饱,吃得好。
生态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是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就是说,当种群密度增长到环境承载量水平时候,会产生负密度制约效应,种群增长下降,自发实现震荡。类比于城市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的增长是有极限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环境污染问题,土地价格,公共服务的供给都会达到极限。此时,城市发展规模就会触及自身极限,城市扩张速度就会下降,人口和产业就会转移。这是客观规律。而当前的政策,是用中央政府权力,给京津,特别是北京,攫取更多的资源,扩大更多的环境承载量。类似于水多了添面,面多了添水。北京发展的极限等于被拓宽了。实现控制人口在2300万也只是户籍概念上的,京区实际生存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大城市病很难纾缓。代价就是东北,华北,这半个中国的萧条。在国家层面上看,这个政策很难实现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http://www.hu.com/question/30027632
㈨ 京津冀超越长三珠三需要多少年
永远不会实现!关键在河北省领导的眼界!一个津保铁路就看出来了!石家庄倒是有可能5年没超越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