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去中心化
Ⅰ 说说什么叫恐怖主义
1、界定恐怖主义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由于意识形态和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世界各国很难就什么是恐怖主义达成共识。
关于恐怖主义没有公认的定义,一国认定的恐怖分子可能被另一国政府或民众看做英雄。
2、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政治目的;
②采用暴力手段;
③袭击无辜目标;
④制造社会恐慌。
3、关于恐怖主义的简要定义
恐怖主义(Terrorism)是(主张)采用暴力手段、袭击无辜目标、制造社会恐慌,从而胁迫对手屈服、实现政治目的的思想和行动。
Ⅱ 恐怖主义的特点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尽管种类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组织联系国际化。在世界变成“地球村”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时,由于目标和对手的一致,当今世界上,不同的恐怖主义组织借助现代化的通信与网络技术,已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国际恐怖主义网络联盟,其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相互勾结,协同行动,甚至多次召开秘密国际会议,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制定合作与相互策应计划,并成立了“国际革命军”等国际性恐怖联盟。有关调查证明,“基地”组织与世界各地恐怖组织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勾联的国际性网络;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以“基地”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恐怖组织网络分散在全球60多个国家。因此,随着各国恐怖主义组织的跨国合作日益紧密和跨国活动日益频繁,国际反恐斗争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第二,成员分子年轻化。随着世界进入后现代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社会越来越不稳定,生活节奏越来越加快,生理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复杂。在此情况下,由于青年人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之中,加之年少气盛,其本已心怀不满和怨恨的心理,一旦受到某种教义或学说的怂恿,就会化为铤而走险的行动而成为某个恐怖组织的忠实成员和骨干分子。从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成员和骨干来看,其年龄大多低于30岁,最小的仅19岁,而且不乏青年女子。
第三,恐怖手段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恐怖主义组织主要通过暗杀和绑架从事恐怖活动,手段较单一,受害者主要是少数个人,因而危害性也较小。60—70年代,劫机、袭击并占领大使馆成为新的恐怖手段,受害者已扩大为群体和国家的代表体,因而危害性增加,影响扩大。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各种武器技术的扩散,恐怖主义组织采取的恐怖手段和方式日趋多样化和残暴化,除了原有的手段外,还包括爆炸及自杀性爆炸、纵火、生化攻击、网络攻击、电磁攻击等,危害更加巨大,恐怖气氛更加浓厚,影响更加广泛。
第四,袭击目标扩大化。随着恐怖主义组织的国际化和恐怖手段的多样化,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目标也呈现出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扩大其袭击的效果和影响。如果说20世纪60—80年代,恐怖袭击以外交和商业目标为主,同时也不放过军事和政府目标的话;那么90年代以后,其袭击的目标则进一步扩展到非官方和平民目标以及公共设施和标志性建筑等,外交官、军事人员、政府官员、警宪人员和广大的无辜平民以及跨国企业、商贸大厦、机场、输油管道、水上航线、无线电塔、雷达观察站乃至原子能发电站送电塔等都成了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对象和目标。
Ⅲ 恐怖主义存在的主要因素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可归纳如下:
1.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3. 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4. 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Ⅳ 恐怖主义的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努力汲取伊斯兰文明的伟大成就走向繁荣后,当今的西方却固执地把所有穆斯林的弊病,从缺乏民主到经济萎靡,统统归咎于伊斯兰。对于恐怖分子及其灾难也不例外,有人说他们是一种必须彻底铲除的邪恶宗教思想的产物,就算这个说法成立,那也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些制造爆炸的人会追逐这种邪恶的宗教思想而非其它呢?请记住,在有着明显的政治与思想分歧的伊斯兰社会,它并不是正统的宗教思想。
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偏离了穆斯林的主流思想而选择了认定屠杀无辜平民是正义的这种邪恶的观念呢?究竟是什么诱使这种极端的思想意识脱离了抽象的意识领域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爆炸场面,以致到处是残缺的四肢和烧焦的尸体呢?
如果我们选择黑格尔的哲学观,我们会接受布莱尔和布什用意识形态来解释历史现象的说法。然而,我宁愿仿照马克思的做法把历史打个颠倒,历史是思想意识的来源而不是相反。思想意识不能被用来解释历史现象,因为它本身就需要被解释。我们必须越过这种极端观念本身,正视产生及孕育它的罪恶现实。
思想意识不是导致罪恶产生的根源,而是在探究其原因及根源时所得出的结论。
以几个月前在伦敦地铁站进行大爆炸的四个袭击者为例,媒体在对他们朴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把他们惊人地描述为四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静、普通的生活,和他们的同龄人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大多出生于里兹,上过小学和中学。其中一个在爸爸的副食店里帮忙。他是体育发烧友,酷爱板球和曲棍球;另一个热衷于在白金汉郡他的家里把音乐播放得震天响,并因此而惹得四邻不安;第三个因喜欢悄悄地坐在便道边和当地的年轻人一起喝啤酒而令人生厌。
那些对事实视而不见的人一味固执地认为恐怖主义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的产物,现在,他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会依附于这种可怕的、允许滥杀无辜的极端思想,而舍弃父辈们平静的、传统的信念,舍弃学者们和平、宽容的宗教思想,舍弃苏菲主义的精神以及占主流的伊斯兰复兴主义的中正立场呢?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之所以变得极端起来,是由于他们在家里目睹了电视屏幕上所发生的激烈政治事件,看到了发生在费卢杰、巴格达、杰宁和加沙的死亡、痛苦、毁灭的场面。
英国和美国的一些智囊机构,如社会经济研究顾问委员会等,发布的一系列报道和漏洞百出的对外事务备忘录,也都证实了英美的外交政策与目前恐怖分子的爆炸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恺撒母是一个以伦敦为中心的,享有盛名的中立的对外事务智囊团。它认为英国在阻止恐怖主义活动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个国家 “坐在了美国反恐战争这辆摩托车的后座上”,它认为是伊拉克战争加速了基地组织的复原。
正如中央情报局的宾拉玎部的前任首脑所说:“要否认恐怖主义与我们的对外政策有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奥斯曼·胡塞因是7月21日爆炸事件的嫌疑人之一。据说他年轻时一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好色之徒。他告诉审问他的意大利人,他和他的朋友曾经看过一段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是被英、美士兵杀害的妇女、儿童,哭泣的寡妇,母亲和孩子。”
在地下室发现的斯狄克可汗的录像片也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样的信息,他以单调的约克郡口音宣称:“我们的战斗将永不停息,直到你们停止轰炸、放毒气和解除囚禁为止”。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强权处于主导地位,地理概念已几乎失去其实际意义。如今发生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遥远的国土上的惨剧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再远离我们的国家,到遥远的他国土地上肆意咆哮,吞噬默默无闻的民族了。这样,他们势必会侵占我们的海岸,城市和村庄,攻击我们的弱处,结束我们的安全感。
实际上,伦敦爆炸案不过是正在全球上演的戏剧的一个小插曲。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在埃及、沙特阿拉伯、叙里亚、阿尔几利亚和突尼斯,许许多多的家庭仍然无助地、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儿子突然从大学课堂上、工作场所里销声匿迹,去加入到伊拉克自杀式爆炸袭击的可怕死亡队伍里。
这就是美国殖民主义冒险家们在伊拉克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它把基地组织从坎大哈的山洞里、大山中释放出来,使它进入了穆斯林的心中。随着伊拉克的被占领,它变成了孕育恐怖主义的温床和吸引幻想破灭者的磁铁。事实表明,美国的坦克和B52轰炸机带给巴格达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死亡、毁灭、混乱、教派分裂和基地组织。
然而,之所以伦敦的爆炸者如此引人注目,还在于他们明显的无归属感。他们既不属于周围的大多数人,也不属于他们的民族宗教社区。他们既不接受和他们有很大差距的主流的西方文化,也没有接受伊斯兰社区的传统文化,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是少数中的少数。
他们从基地组织极端思想中寻求解释来表达植根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巨大不平。思想意识,无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还是伊斯兰主义终究不过是一种对社会政治不平的表达。
许多人草率的把恐怖主义现象归结于宗教教育制度,疯狂地将它同传统的伊斯兰教育相联系。然而,经过对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的爆炸案仔细地调查后,我们对这样的说法提出严重的质疑。卷入爆炸活动的这些年轻人无一接受过真正的宗教教育,无一毕业于伊斯兰大学的神学系,甚至根本没有上过教授信仰的学校。事实上,由于宗教机构所谓的不问政治和对政治独裁的默许,它一直是激进小团体强烈的谴责对象。
对所有涉嫌制造爆炸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宗教文化知识的明显欠缺和对伊斯兰教义的无知,而不是知之过多。他们在突然的情绪冲动之下,由于没有合理正确的宗教理解和足够的政治经验引导,才误入了激烈的极端主义深渊。
对伊斯兰思想的理解虽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同,而正统的信念始终是中流砥柱,由品格高尚的伊斯兰乌玛(学者)加以诠释。这种和平的伊斯兰精神日益遭到了后殖民时期穆斯林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的破坏,同时,阻止阿拉伯地区的政治变化,同意有计划的进行种族屠杀,在巴勒斯坦的非法定居以及通过军事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实现殖民化时代的复兴等缺乏远见的西方对外政策都加速了形势的恶化。
当看到杰宁难民营大屠杀后布什会见“和平大使”沙龙时,就好像沙龙的推土机活埋的是蟑螂而不是人,仅此一幕就足以使无数年轻的穆斯林们掉转枪口,走上义无反顾的道路。
现实罪恶总是无一例外地摧生极端思想。这些制造爆炸者的丧失理智可归因于这些疯狂的对外政策,正是这些政策使这个世界变得动荡不安,把家庭,社区,和国家民族弄得四分五裂。如果这一切不加以改变,这个充斥着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也将毫无希望。
请勿拷贝! 谢谢🙏!
Ⅳ 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是 a 全球化
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是(a、全球化)。
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略和思想。
一般的表现形式为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这类行动一般由非政府机构策动。

(5)恐怖主义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恐怖主义是不对称冲突当中的政治暴力,通过暴力使他人受害或破坏非战斗目标(有时是具标志性的事物)来试图引起恐慌及心理上的畏惧(有时是无差别的)。
这些指挥行动的隐蔽非法组织意在传达信息。恐怖主义的目标是要透过暴力的表述在传媒面前曝光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以影响目标观众及达到短期或中期的目的,并进一步追求长期的最终目的的。”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沃尔特·拉克尔提到“恐怖主义唯一广被认可的特质是涉及暴力行为或其武力威胁”。不过这说法并未为恐怖主义提供一个可用的定义,因为恐怖主义的许多暴力行为并不视为恐怖主义,如战争、暴动、有组织犯罪,甚至是普通的袭击。
Ⅵ 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目前,国际恐怖活动热点仍呈扩散态势。其一,组织结构日益分散化、网络化,形成形态各异、遍及全球的“恐怖运动”。“9·11”后,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原有组织、指挥体系被打散,或失去作用,或受到极大限制,进而从传统组织形态蜕变为非传统的“恐怖运动”。“恐怖运动”分散化既表现为恐怖主义组织之间的松散联盟,也显示出相互间的联系与呼应。“恐怖运动”由单中心(巴阿边境部落区“基地“总部),向多中心(各个恐怖组织自主确定何时以何种形式袭击“共同的敌人”)转变。与此同时,分散化也表现为恐怖组织 “金字塔”结构变为多个平行团伙。“恐怖运动”网络化主要由实体与虚拟两个层面构成。实体方面,具有相同恐怖意识形态、共同打击目标、相同政治目的分散的恐怖组织虽不相互隶属,但却互相支持、互有勾联,形成威胁全球的恐怖网。虚拟方面,借助因特网兴建网站、论坛,发表威胁、恐吓文章、言论;开办网上恐怖培训学校,教授从事恐怖袭击的方式与技巧。从而,通过虚拟世界把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与极端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恐怖活动网。
其二,因特网成为恐怖主义宣传与训练的“新天地”。“9·11”后最初一段时间,本·拉登、扎瓦希里的讲话大多通过半岛电视台播出,节奏与频率相对较慢,提及的国际事件相隔较远。转到因特网上后,整个节奏与频率大幅加快和提高。中东“巴以冲突”,美与北约军队在伊拉克与阿富汗伤及无辜,等等,都是本·拉登等号召针对美等西方国家发动袭击的“理由”。因特网同时也逐渐成为恐怖组织招募人员、策划袭击的场所。恐怖分子往往使用加密的聊天室,特殊的语言形式,讨论如何进行恐怖袭击。
其三,袭击方式手段多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格局难以改变。“9·11”开创了恐怖袭击新方式的先河,此后各种新形态的袭击方式与手段就不断涌现,持续挑战国际社会现有的反恐措施。单一恐怖袭击向多种恐怖手段并用发展。
Ⅶ 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包括哪些
1、目前,“基地”组织仍是最大“一极”。
尽管自2010年以来,穆斯塔法·耶齐德、本·拉登、伊利亚斯·卡什米里等数十名高级头目被击毙,“基地”总部实力日趋削弱,但是“基地”组织各分支却因美国反恐战线收缩而日益坐大,成为全球新的威胁源。
“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被美列为“最大恐怖威胁”,“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向撒哈拉东、南、西不断扩展,“基地在伊拉克”借美撤军之机实力反弹,兴风作浪。可以说,如今的“基地”组织已非往昔,已演变为新型跨国恐怖联合体。
2、南亚、中东等地激进化在加剧,地区极端势力成为国际恐怖威胁“新的一极”。
“虔诚军”在全球广设分支,拥有超越“基地”组织的全球网络;“伊斯兰圣战运动”在南亚、欧美加速扩张,“实力仅次于‘虔诚军’,非常危险”。
“巴基斯坦塔利班”袭击西方意愿明显增强,“已成为国际反美圣战网络的重要力量”;“索马里青年党”宣布效忠“基地”组织,活动范围扩展至东非诸国,并向欧美渗透。

(7)恐怖主义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强化反恐工作措施的落实:
1、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着力打好反恐怖斗争主动仗、整体仗、持久仗。
要进一步深化严打暴恐活动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对网络传播暴恐音视频、涉恐人员非法出入境等突出问题的打击整治,坚决打掉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
2、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依法管理,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努力从根本上铲除暴恐活动滋生土壤。
要健全完善涉恐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反恐怖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群众反恐防恐意识,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反恐格局,坚决打好反恐怖人民战争。
Ⅷ 恐怖主义对全球的影响有哪些
恐怖主义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但最感头痛的还要数向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人,他们四处忙着“反恐怖”,而自己也屡屡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仅本·拉登一人,就让美国人寝食难安。其实,当今恐怖分子,还是美国人自己种下的苦果,本·拉登就是明证。
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Ⅸ 恐怖主义的三大特点
我国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恐怖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恐怖主义国际化或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和活动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当今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国际恐怖主义把它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恐怖主义国际化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来的负面现象之一。恐怖主义的“国际”含义在于 一是目标的国际化,二是行动的国际化,三是组织系统的国际化。另外,恐怖主义所依赖的经济来源日趋多元化、规模化,有从传统的走私、贩毒、绑架勒索等向新经济领域渗透的迹象。
2.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热性。恐怖主义活动的动机带有鲜明的政治性,恐怖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消灭和摧毁行动目标,而是要制造恐惧和惊慌以影响公众的心理,造成特定的恐怖气氛和政治压力,从而对政府和特定的社会团体形成压力和威慑,迫使对方 通常是政府、社会团体 做出让步,以便达到政治报复、破坏统治秩序或影响政府内外政策的目的。恐怖活动大多具有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动机,有着强烈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动力。恐怖分子的行为动机与一般暴力犯罪不同,其行为特征也不相同。他们思想顽固,精神狂热,行为极端,根本不受法律、道德、传统和舆论的约束,具有反人类的特点。
3.主体组织性。现代恐怖主义活动通常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出现。恐怖组织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活动诡秘,其人员的募集和训练、目标的选择、方案的制订、手段的运用、工具的使用、力量的组织以及逃跑的路线和方法,一般事前都经过精心准备和密谋策划。
4.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高科技的发展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给恐怖分子提供了更有利的武器,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也向高智能、高科技方向发展,以致传统的暗杀、爆炸、绑架、劫机、施毒等手段不断被使用的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恐怖活动也渐露苗头,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
5.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残酷性。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袭击范围和对象在不断地扩大,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趋势。如果说传统恐怖活动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让更多的人死”的话,现在的恐怖活动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无辜人群成为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的目标。以往的恐怖分子往往把矛头指向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外交官、军警人员、跨国公司的经理等。但当前的国际恐怖主义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他们抛却了传统的恐怖活动尽量不伤及一般平民的顾忌,而企图以大规模屠杀平民来向政府施加压力,或以此打击政府威信,或破坏其国际形象。
6.目标象征性。恐怖活动的袭击目标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些目标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所在的地点或者其活动,象征着恐怖分子要反对、破坏或报复的制度、政权或秩序。恐怖活动者与其具体侵害对象之间往往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和现实联系。
7.以美国为目标的恐怖主义袭击愈演愈烈。冷战结束以后,将美国当做袭击目标的恐怖活动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年来,美国遭到恐怖主义袭击的事件占世界此类事件的比重分别是 1996年为25%,1997年为30%,1998年为35%。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发动了有史以来针对美国的空前严重的袭击。
8.恐怖主义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邪教组织势力相互勾结,共谋“发展”,恐怖主义组织间有进一步联合、合作的倾向。基于民族或种族分离主义、宗教矛盾引发的恐怖活动异常活跃。冷战结束后,中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宗教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引发的恐怖活动出现了许多爆发点。有学者将与宗教矛盾或宗教极端主义有关的恐怖主义活动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的恐怖主义,历史最久而又最典型的就是北爱尔兰的恐怖主义活动;二是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的恐怖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危害最烈的恐怖活动,并且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代表;三是宗教膜拜团体的恐怖主义,即邪教恐怖主义。
9.现代大众传播系统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起到了刺激作用。大众媒体是影响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它与恐怖主义的各自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伙伴关系”。某些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恐怖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对政府开展反恐行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10.极右翼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频繁。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以新纳粹为代表的极右翼种族主义势力在某些西方国家死灰复燃。它们不断掀起极端种族主义的排外浪潮,宣扬新法西斯主义,制造种种恐怖事件。对其深层原因,也需进一步分析、思考。
Ⅹ 恐怖主义的思想是什么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恐怖主义属于政治范畴,它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是在非理性的社会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冲突中,矛盾双方为了解决矛盾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手段。因此,它总是为了并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中,列入政治目的这个要素,就可以把许多并非基于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和暴力组织,排除在恐怖主义之外。例如,黑社会组织、邪教组织等等,一般说来,它们的行为并非基于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贪利或其他个人目的。它们的暴力行为,并非解决政治冲突的手段,因而不属于政治范畴,不是恐怖主义。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有的非政治性组织,如邪教、黑社会组织,也可能介入政治活动,实施某些基于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例如,日本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创建奥姆真理教后始终没有放弃他青年时代的政治梦想。1990年春,麻原以“真理党”的名义角逐日本众议员的竞选,结果惨败。此后,麻原就暗中从事政治活动,试图建立政治、神权一体化的奥姆帝国。麻原在教内模仿日本政府机构,建立了奥姆帝国的“政府”。他自己是“神圣法皇”。下设外务省、谍报省、防卫厅、建设省、科技省、车辆省、治疗省、厚生省、自治省等17个省和东西信徒厅以及圣音乐院。有了巨额的金钱和强大的帝国,麻原开始实施他的报复社会的计划。1995年3月中旬,麻原决定于3月20日上午在日比谷、丸之内、千代田三条铁路线上同时施放沙林毒气。3月20日8时左右,五名放毒者按原计划行动。沙林毒液溢出,12名乘客死于非命,5500名乘客中毒受伤。警方经过缜密调查取证,将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定性为“奥姆真理教有组织的恐怖事件”。许多学者也把它列为恐怖主义事件,这是有根据的。据调查,80年代,麻原派人到美国寻求获得美国的能测量钚的激光测量装置等高技术设备,到俄罗斯购买了一架俄制武装直升飞机和一台检测芥子气的军用仪器。9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西部买了一家占地50万英亩的牧场、8个采矿区。澳大利亚警方对牧场的羊尸和土壤进行化验表明,奥姆真理教在牧场对羊进行过神经性毒气实验。麻原派人勾结少壮派军官,企图通过他们取得生产核武器、细菌武器和毒气的军事技术及作战指挥技术,在必要时进行军事政变。1995年麻原指使教徒在地铁施放毒气,也是想让人们误认为毒气是美国军人所为,企图以此激起日美战争。但是,日本警方并没有把奥姆真理教定为恐怖主义组织,其性质仍然是邪教组织。一个组织的性质是不能仅根据它的一次恐怖主义行为来确定的。
恐怖主义的暴力是政治暴力。但是,恐怖主义并非惟一的政治暴力。政治暴力很多,例如,战争暴力、革命暴力、国家暴力等等,他们也会带来恐怖,但并非当然是恐怖主义。它们中间既有非法的暴力,也有合法的暴力。有的暴力是恐怖主义,也有的暴力不是恐怖主义。如何把它们与恐怖主义相区别?这是给恐怖主义下定义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战争暴力、革命暴力、国家暴力,恐怖主义暴力并非暴力的四个种类,它们是相互交叉、部分重叠的。恐怖主义暴力,则可以被前三种暴力中任何一种所使用或者成为其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它们一起进行分析。分析这个问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政治观点的分歧。
首先是对革命暴力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关于恐怖主义的一场激烈的争论。1972年,慕尼黑(Munich,德国城市,巴伐利亚州首府)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生了11个以色列运动员被杀的恐怖事件后,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KurtWaldheim)提议,对于世界上到处发生的恐怖主义者的暴力行为,联合国不能再当沉默的观众了,应当采取实际的步骤以防止更多的流血。这个提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联合国的多数西方国家成员支持秘书长,但却遭到许多亚非拉国家代表的反对,他们说:“为了从外国压迫和剥削下获得自由而战的人们,有权自己决定使用包括暴力在内的一切方法。”毛里塔尼亚大使指出,正因为所有解放运动被那些使他们沦为奴隶的人们称为恐怖主义者,因此,联合国通过谴责恐怖主义,就是批准强者有权支配弱者,批准已建立的实体有权支配未建立的挑战者,因而事实上是现状的维护者。毛里塔尼亚的代表说,恐怖主义一词几乎不能适用于那些反对外国占领的国家的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人权,尊严,自由和独立的人们。
这场争论延续到第二年,叙利亚代表坚持认为:国际社会负有法律的和道德的责任去促进为自由而斗争,并反对把这场斗争描写为恐怖主义和非法暴力的同义词的任何企图。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联合国为了促进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所作的努力由于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而毫无实质性的进展。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革命斗争是否有权采取一切暴力,包括恐怖主义的暴力。当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反对把这种恐怖主义的革命暴力称为恐怖主义,反对把他们称为恐怖主义者。布鲁斯·霍夫曼教授指出,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者,毫不掩饰地声称自己是恐怖主义分子,并且坦白地声称恐怖主义是他们的策略。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当恐怖主义成为一个贬义词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恐怖主义分子,而说自己是自由战士。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恐怖主义组织几乎毫无例外地竭尽全力否认自己是恐怖主义者而且否认自己与恐怖主义有任何联系。恐怖主义分子坚持说,是社会、政府或者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法律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者。布赖恩·詹金斯(BrianJenkins)指出:“这样一来,所谓恐怖主义,似乎取决于个人的观点,使用这个术语意味着一种道德判断;因而如果一方能够成功地把恐怖主义的标签贴在对方身上,那么,就意味着间接地说服其他人采取他的道德观点。”坚持这种立场和态度,当然不可能制定一个得到普遍承认的、统一的恐怖主义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