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宋
『壹』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语出何解
语出:《岳阳楼记》
语意: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全文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如下: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
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1)以太坊宋扩展阅读: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在苏州买下南园宅地,创设学府,以后全国各地竞相仿效,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苏州范庄前范仲淹的旧宅旁,建造了范文正公祠,门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忧后乐”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坟,坟旁建有“忠烈庙”。 还有乾隆御笔“高义园”题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忧后乐”坊。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其“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嫉贪如仇,三次被贬;兴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兴办义学,提倡教育,扫除人民的愚昧无知;授命戍边,抵御强敌,扬我国威。不仅在当时受到重用、人民爱戴,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此文对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贰』 都是朝廷的大官,宋朝太师和太尉各是什么官职
一、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二、宋朝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级,相当于全国军事最高指挥官。
宋朝太尉这个职位通常由文官担任,地位和丞相等同。本来这个职位一般是武官担任,但是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太尉很少有武官担任。

(2)以太坊宋扩展阅读:
太尉代表人物。
1、贾诩
三国时期贾诩,著名谋士。曾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为曹操佩服的人。贾诩,三国时曹魏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善用计谋,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2、岳飞
(公元1103-公元1142),字鹏举,宋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16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20年的戎马生涯。坚主抗金,曾四次举兵北伐。绍兴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桧、宋高宗杀害。年39岁。
3、高俅
宋朝则有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高太尉。高俅,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宋徽宗)。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驰。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对他有深刻刻画。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4、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长子司马师自封公后,追尊为舞阳文宣侯;次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5、其他
汉景帝时期:平定过七国之乱的周亚夫。
魏明帝即位时,拜华歆为太尉。其以清平廉洁著称。
东汉末年,名士杨修之父——杨彪也曾任太尉。
唐朝最著名的是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的段秀实。
北齐时期:赵郡王高琛之子高睿。
『叁』 宋室悲剧是什么
刘骏是文帝的三子,从小得不到父爱,生性孤僻,养成了凶暴残忍的性格。在他即位后,开始排斥异己,大肆屠杀宗室诸王。
文帝生前,非常喜爱四子刘铄,因而遭到了刘骏的嫉恨。刘骏即位不久,就派人毒死了刘铄。
杀死刘铄后,刘骏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叔父刘义宣。刘义宣是刘裕六子,宋文帝时任荆州刺史。在刘骏讨伐刘劭的战争中,为刘骏出了不少力。刘义宣从此居功自傲,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刘骏即位后,开始策划除去刘义宣。不久,刘义宣听从了表哥臧质的建议,起兵反叛。刘骏派柳元景、王玄谟等人率兵讨伐,大败刘义宣军队。刘义宣及其十六子同时被诛杀。
齐高帝刘义宣反叛后刘骏对诸王采取了更为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以稳固皇权。他先后诛杀了自己的十弟武昌王刘浑和六弟竟陵王刘诞,再次上演了兄弟相残的惨剧。
刘骏不仅诛杀宗室,还肆意侮辱朝中大臣。以致在临终之时,众叛亲离。大明八年(公元464),刘骏病死,16岁的太子刘子业即位,是为前废帝,由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辅政。
刘子业和其父相比,更加凶残。即位不久,便开始肆意妄为,诛杀辅政大臣。刘子业先是听信宦官谗言,杀死了辅政大臣戴法兴,使刘义恭、颜师伯、柳元景等人感到恐惧,几个人经过密谋,准备废掉刘子业,拥戴刘义恭为天子。他们把这个计划告诉了沈庆之,却没有想到沈庆之与颜师伯正是冤家对头。沈庆之立即将这个计划告知刘子业,刘子业怒火中烧,将刘义恭斩首,又把他的尸体截断,掏出了肠胃,还挖出眼球泡在蜜汁里,号称“鬼目粽”,残忍到了极点。刘义恭的四个儿子、柳元景父子兄弟叔侄、颜师伯父子数人也被同时诛杀。
刘子业不仅诛杀辅政大臣,对自己的兄弟也不放过。当年,刘骏宠幸殷淑仪,所生刘子鸾也深受刘骏的喜爱,以至刘骏产生了废掉刘子业改立刘子鸾为太子的想法。刘子业因此非常憎恨刘子鸾。即位后,刘子业派人逼死了年仅7岁的刘子鸾,还杀死了刘子鸾的弟弟和妹妹,并将殷贵妃的坟墓掘开,抛尸荒郊。
刘子业在诛杀了辅政大臣和刘子鸾势力后,更加肆无忌惮,每日在宫中荒淫玩乐,不理朝政。他宠信徐爱和沈庆之,气焰熏天。为自己的姐姐山阴公主挑选30名男宠,称为面首,还与自己的姑姑通奸,淫乱后宫,败坏纲常。他肆意侮辱自己的叔叔,将他们拘留在宫中,玩耍虐待。他下令召诸王妃、公主、郡主入宫,让侍从们当众强奸她们。有不服从的,立刻会遭到灭顶之灾。他还让宫女们赤身裸体在华林园里的竹林堂中取乐,有一宫女不从,便被他立即杀死。
刘子业的倒行逆施,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一天夜晚,刘子业正玩到兴头上,一群宫人手执钢刀剌向了他,刘子业当场毙命。他称帝仅仅一年,就在一片骂声中草草结束了生命。
刘子业被杀后,文帝第八子,刘子业的叔叔刘彧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宋明帝。刘彧即位后,刘骏三子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今江西九江)称帝,并得到了兄弟们的支持,矛头直指刘彧朝廷。刘彧派出三路大军很快平息了叛乱,将刘骏的子嗣诛杀殆尽。柳欣慰等人图谋反叛,准备拥立刘彧的八哥刘祎为帝。事情败露后,刘彧或诛杀了刘祎及柳欣慰全家。此后,刘彧又相继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刘休祐、刘休仁、刘休若等人,几乎将自己的兄弟诛杀殆尽。刘彧得病后,越发残忍猜忌,还十分相信鬼神,忌讳甚多,凡是违背忌讳的人都要身首异处。
泰豫元年(公元472)四月,刘彧去世,10岁的儿子刘昱即位,是为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他的叔叔刘休范自江州(今江西九江)起兵谋反。刘昱命萧道成率军战败了刘休范,刘休范被杀,叛乱很快被平息下去。萧道成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逐渐掌握了朝政。
平定刘休范叛乱后,刘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他继承了其父荒淫无道的行事原则,每天在荒郊游玩,还在市场闲逛,毫无帝王的威仪。只要在路上遇到行人,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百姓们只要听到皇帝要来,吓得家家避户,民不聊生。刘昱非常残忍,特别喜欢杀人。只要有一天不杀人,他就会很不高兴。他每天让随从随身携带着各种刑具,看谁不顺眼,就会当场把他杀死。更有甚者,他还想毒死太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种念头。一次,刘昱看到萧道成袒露着大肚子在睡觉,觉得这个肚子正适合当做靶子射,于是在萧道成的肚子上画上了靶子,就要拉弓射箭。
萧道成从此对刘昱处处留心,阴谋除掉这个暴君。还没等萧道成动手,刘昱即被身边随从所杀。萧道成见刘昱已死,便想独揽大权。他假意将刘秉、袁粲、褚渊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议国事,实则是逼他们让权。这些人见萧道成势力浩大,只得让萧道成执掌朝中军政大权。萧道成随即以太后的名义,列数刘昱罪状,并立安成王刘淮为帝,是为宋顺帝。此时的刘宋王朝已名存实亡,落入了萧道成一人手中。
两年后,萧道成废掉刘准,建立了萧齐王朝,刘宋王朝覆灭。不久,刘准也被杀死。
刘宋王朝是武帝刘裕艰苦创业打下的一片江山。文帝刘义隆发愤图强,开创了元嘉之治。此后,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诸帝,肆意妄为,残忍凶暴,骨肉相残,终致国破家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肆』 宋,齐,梁,陈四国的历代君王分别是谁,如何生又如何亡
宋
(公元420—479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赵氏宋朝,史学家常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公元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刘宋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文帝贸然北伐,与北朝的魏国交战,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领骑兵集团大举穿插突击,短短两个月就由黄河北岸攻到了长江北岸,使南朝损失比北朝更为惨重;而北朝的远征军将士染病者颇多,国人对此也颇为怨恨,北国政治随即陷入混乱。南北双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帝王世系表
武帝刘裕(420-422)420年称帝在位2年
少帝刘义符(422-424)
文帝刘义隆(424-453)
孝武帝刘骏(453-464)
前废帝刘子业(465)
明帝刘彧(465-472)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473-477)
顺帝刘凖(477-479)
齐
概述
(公元479—502年)南朝第二个王朝。萧道成创建。都建康。疆域北至大巴山脉和淮南,西至四川,西南至云南,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南直抵海滨。历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3年)。
萧道成,低级士族出身。领兵三十多年,他利用刘宋末年皇室内部、君臣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局面,以中领军掌握实权,于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称帝(见齐高帝萧道成),国号齐,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齐初虽对宋末暴政作过一些改革,注意劝课农桑和学校教育,但人民的负担并未减轻,濒于破产的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大族的隐户。齐世寒人兴起的趋势继续发展,中央以寒人掌典机要,地方则重用典签,对皇室和方镇严加控制、监视,门阀士族的实权进一步削弱。齐初,鉴于宋末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而失天下的教训,终齐武帝萧赜之世,虽然爆发过唐寓之暴动,尚能维持政局的稳定。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皇室间的相互残杀更甚于宋末。高、武子孙,几乎被萧鸾杀绝。萧鸾死后,继位的萧宝卷(东昏侯)更是专事杀戮的暴君,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政局混乱达于极点。永元三年(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萧衍自襄阳起兵攻占建康,尽杀明帝后裔,次年称帝,建立梁朝,齐亡。
帝王世系表
①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字绍伯,萧何之24世孙。427年生,470主掌刘宋军权,477杀后废帝,立准帝。479禅位建齐,崩于482年,在位4年,寿56岁。善草隶书。
②世祖武皇帝萧赜,字宣远,高帝长子,生于440年,482年3月即位,崩于493年,在位12年,寿54岁。
③郁林王萧昭业,字元尚,武帝长孙,萧长懋(崩于493年)长子,生于473年,493年7月即位,在位1年,被萧鸾所杀,年21岁。
④海陵王萧昭文,字季尚,武帝孙,长懋次子,生于480年,494年7月萧鸾拥立即位,11月被鸾所杀,年15岁。
⑤明帝萧鸾,字景栖,高帝侄,父萧道生,生于446年,494年11月即位,在位5年,崩于498年,年52岁。与侄子萧遥光合力,494、 498三次杀高帝武帝子孙封王者殆尽。
⑥东昏侯萧宝卷,字智藏,明帝二子,生于482年,498年7月即位,在位4年,杀尚书令懿激起萧衍起兵,被衍杀,年19岁。
⑦和帝萧宝融,字智昭,明帝八子,生于487年,501年3月即位,在位1年,被衍废杀,年15岁。
梁
概述
(公元502—557年)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从东魏投降梁的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王僧辩,陈霸先等南朝将领集结余部,终于打败了侯景。公元五五七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后又在权力争夺中,杀掉了原先的上司王僧辩,于是建立了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南朝-梁(502-557)帝王世系表
武帝
(464-549)502年称帝在位48年。武帝萧衍,502年废南齐皇帝自立,建立南朝*梁,萧衍信奉佛教,生活简朴,但政治昏庸,549年死于侯景叛乱,时年86岁。
简文帝
(503-551)549年即位在位2年。简文帝萧纲,武帝第三子,在位2年死,时年49岁。
元帝
(508-554)552年即位在位3年。元帝萧绎,武帝第七子,在位3年被杀,时年47岁。
敬帝
(543-557)555年即位在位2年。敬帝萧方智,元帝子,在位2年被陈霸先废,558年被杀,时年16岁。梁亡。
陈
概述
(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陈霸先
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陈(557年~ 589年)帝王世系表
共出过5个皇帝。
武帝
陈霸先 高祖(557年~ 559年) 从村官到皇帝的政治道路,主要作为平定大小乱,为陈朝打下江山。早年担任建康守油库小吏的时候,受贵族赏识,平步青云,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声名鹊起。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年)禅梁称帝,称帝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
文帝
陈茜 世祖(560年~ 566年) 在位7年。性格沉敏雅量。父陈道谭,字子华,初为梁吴兴太守。555年,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立为临川王。后率军驻南皖。559年,武帝死,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566年改天康。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天康四月癸酉崩,享年44岁。卒谥文帝,庙号世祖。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
废帝
陈伯宗 (566年~ 568年) 文帝长子。永定二年(558年),陈伯宗为临川王世子。次年文帝即位,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文帝卒,即皇帝位,以叔父安成王琐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次年改元光大。光大二年(568年),又进琐为太傅、加殊礼。国家大师皆决于琐。尚书仆射列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等谋夺琐权,不成,均被杀。琐遂专政。后琐以宣太后名义宣称文帝遗志废其为临海王,自立为帝。太建二年(570年)卒。史称废帝。
宣帝
陈顼 高宗(569年~ 582年) 在位14年。性格宽容有谋。陈茜的弟弟。他本来是废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后废掉了陈伯宗,自立为帝。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573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被北周夺走。
陈后主
陈叔宝(583年~ 589年) 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
『伍』 挽救北宋于狂澜之中的寇准,为何死后没有享受配享太庙的级别待遇呢
寇准一生为官正直,他在宋真宗时期备受宋真宗的信任,为北宋立下了很多功勋,可惜他晚年因为得罪了刘娥刘太后,在宋仁宗继位后为父亲一朝挑选有作为的大臣进入祖庙的时候,寇准便因为刘娥太后的干涉,失去了配享太庙的待遇。

当然当时寇准的是宰相还为北宋立下很多功勋,刘娥不能随便发难寇准,于是刘娥一口恶气在心中,直到后来宋仁宗要为宋真宗一朝选用有作为的大臣入主太庙的时候,原本寇准是一定可以配享太庙的,但是刘娥出面阻拦最后寇准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陆』 宋朝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宋代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相当于一国之国防部长。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其品阶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或从一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时恢复,为正二品。

拓展资料:
《宋史 职官志》:“三师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
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
意思是:在传统的排序中,太师、太傅、太保之后,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阶中,做了些变化,太师之后是太尉,太尉之后,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吕夷简二人做过宰相的,也不过是在退休的时候,加上一个太尉的衔。
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级,就是太师,北宋时期,也不过赵普与文彦搏在退休后获得这一称号。
宋徽宗政和改制之后新置太尉为武阶官之首。
『柒』 宋朝太师和太尉各是什么官呢
1、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三公”之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师衔。
2、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宋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

(7)以太坊宋扩展阅读
一、宋朝太师太尉加官改制:
宋代检校官加于太师至各部员外郎,共十九等,位高于正职。宋初检校官多加给武臣、吏职及蕃官军员,文臣则加于枢密使、宣徽使与节度使。
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制后,仅留存检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加节度使之久任者。
宋徽宗政和年间后改三公为三少,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
二、太师太尉官职的历史变迁: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捌』 宋朝历任宰相都是谁
一、宰相列表
1、

3、王钦若
王钦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时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要职。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
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被宰相寇准所阻,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
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4、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
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5、陈宜中
陈宜中(1218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宋史》载其依附权臣贾似道,迁为监察御史,受贾似道授意参劾程元凤。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贾被革职,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
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但组织“焦山之战”失败,又在“溧阳之战”、“常州之战”中丧失主力,之后,陈宜中等人到温州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赵与择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
宋末行朝撤往广东(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朝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范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赵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钦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彦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