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坊知识 » 盘龙以太坊俱

盘龙以太坊俱

发布时间: 2021-08-31 17:11:28

㈠ 武汉京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汉京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2-16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汉口北大道88号汉口北电子商务大厦D1区11楼1102。

武汉京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116MA4KLL610D,企业法人李金球,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汉京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武汉京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㈡ 孔圣人旧居有怎样的发展和演变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即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到孔子出生时,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纂修《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被葬在鲁城北的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就将孔子生前所居住的堂室封为“寿堂”,又将孔夫子平生的衣冠、琴、车、书等保存在寿堂中。

据《孔氏祖庭广记》第二卷记载:“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

孔子的旧宅也称故宅门,里面有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作为最初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里到处可见后来的历代皇帝、文人墨客以及达官贵人的踪迹。通过这些名人踪迹,可以反映出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前195年的冬天,汉高祖刘邦来阙里孔庙,并“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这是帝王祭祀孔子的开始。

从哀公立庙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300多年里,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形态经过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奴隶制相适应的思想理论更替为与封建制相适应的儒学思想理论。

在这一重大转变的过程中,历经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霸王道杂之等一系列的思想运动。

儒家思想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曾子、子思、孟子及汉初儒生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在政治上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社会的思想需要。

特别是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神学的有机结合,并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之后,儒学第一次在理论上论证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的这一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故而被推上了独尊的地位,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上了圣人的地位。随着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庙宇也就越来越受到当朝皇室的重视。

到唐初,曲阜孔庙已经颇具规模。960年,宋太祖“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

1008年,宋真宗:

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金朝从1142年至1195年,修孔庙8次,元朝修孔庙13次,明朝23次,其中因1499年突发大火,孔庙遭受重大火灾,烧毁殿庑各房123间。浙江道监察御史余廉奏请修孔子庙,历时4年功成,初步形成规模。

万仞宫墙原名为仰圣门,是明朝时曲阜城的正南门。1512年,明武宗下令建城卫庙,并“移城卫庙”,开始建设曲阜砖城,历时10年,在明嘉靖年间完成了以孔庙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功能齐全的曲阜县治的建设,使曲阜庙城的功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变迁。

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并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与孔庙对应,相映成趣。

后来,清代的乾隆皇帝到曲阜来拜祭孔子,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就亲笔书写了“万仞宫墙”4个字镶于城门之上。

金声玉振是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这里的“金声玉振”的4字还是有来历呢?据说,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击钟则金声开始,击磐则玉振告终。因此,孟子此语是以此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后来,人们就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有四楹,石鼓夹抱,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

桥后东西各有一通石碑,立于金明昌二年。石碑上刻有“官员等人至此下马”,因此,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马而进,由此可见孔庙的地位。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为木质门,到了后来的清代,孔子的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将其改为石质。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四根圆石柱中缀有祥云,顶上雕怒目端坐的天将。

棂星门的额枋上雕有火焰宝珠,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有后来乾隆皇帝手书的“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

棂星门后有一坊,为至圣庙坊,上有题刻篆字,为“宣圣庙”3字。后来改为至圣庙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了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就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为孔子的主张是最好的。

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两坊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为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13踩,稍间9踩,中夹小屋顶5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的名称是由后来的清代皇帝命名的,据《孟子》记载: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所以雍正皇帝钦定孔庙正门名为“圣时门”。

圣时门始建时为三间,后来扩为五间,中设拱门三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称“壁水桥”。

桥南有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自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中的“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

这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从仰高门进庙。

壁水桥北面有一门,名为“弘道门”。门修建很早,而弘道门之名始于清代,取《论语》中“人能弘道”之意,用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门下有元碑两通,东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后来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中和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时改称大中门,以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

大中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五间,大中门左右两旁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是为了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

角楼有三间,平面做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的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同文门有五间,两侧有回廊。同文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

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

门屋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大门为以前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3字为后来的清代乾隆皇帝亲手书写。

过了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3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名为藏书楼,奎文阁中的“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仍然无恙,岿然屹立。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

阁前廊下石碑两通,东为“奎文阁赋”,是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通御碑。每通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刻作龟形的碑座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以尊崇孔子为主。

东南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俗称“成化碑”。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其中有“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之句。字为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

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为“斋宿”,在祭祀孔子之前,祭祀人员要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相传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在祭祀孔子之前曾在此沐浴。后来,东院被开辟成孔子生平事迹展览。

西院是从祭祀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被废弃。清道光年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的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通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

这里的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蔚然大观。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六进庭院,院落狭长,里面罗列矗立着13座碑亭,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鳞次栉比。

这13座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造的,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通,分别是唐、宋、金、元、明、清等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满文等多种文字刻写。

道北五座碑亭建于后来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八座亭中,四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代所建,第四、五座为元代所建,其余四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为“赑屃”,据说是它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

碑亭中最早的是两通唐碑,一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年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是立于唐玄宗时期的“鲁孔夫子庙碑”,两通石碑都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

在孔庙内1372通碑刻中,如果按重量来说的话,最重的一通碑应数清代的康熙御制碑,康熙御制碑位于大成门东侧。通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吨重。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

碑亭院两侧,东建有毓粹门,西建有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门,名为“大成门”,它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门初建之时名为仪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后来因建造了大成殿而得名大成门。

原门三间,重新之后改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的雕刻。

大成门可以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故名“先师手植桧”。

这颗桧树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书中写道:

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

据说,手植桧树原本有3棵,在309年晋怀帝永嘉年间的时候枯死,在隋朝大业年间复生,唐代又枯,宋康定年间再生,在后来金贞佑年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的桧树绝迹。

1294年,三氏学堂的教授张闿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到这里,才得以存有第四代手植桧。后来屡次遭遇大火,只剩下了约有半米高的树桩。

院内石栏内保留的是第四代树的树根,上面高耸的桧树是清代雍正年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

手植桧树高大劲拨,围有两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15米,树头向南倾斜。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庇佑这方土地。

先师手植树历来都受到当权者的重视,自古就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的说法。因此,人们经常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宋代诗人米芾还曾将手植桧与帝王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

矫龙怪,挺雄质,

二千年,敌金石,

纠治乱,如一昔。

树东立有一碑《先师手植桧》,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曲阜孔庙城墙

㈢ 曲阜孔庙孔府旅游区的孔庙旅游区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赑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锳”、“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㈣ 曲阜孔府内有什么像亭子之类的建筑

孔庙主要景区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圣时门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弘道门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赑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热点内容
环保币能买共享矿机 发布:2025-07-12 11:11:04 浏览:657
un币是比特币吗 发布:2025-07-12 11:10:06 浏览:46
陌陌认识的朋友让我玩比特币 发布:2025-07-12 11:06:31 浏览:23
以太坊访问控制 发布:2025-07-12 10:56:35 浏览:338
北京荟聚中心外地车可以去吗 发布:2025-07-12 10:51:23 浏览:941
国家区块链服务网上网时间 发布:2025-07-12 10:50:39 浏览:811
xmr收益和矿池有关吗 发布:2025-07-12 10:49:09 浏览:995
阿里云区块链比赛 发布:2025-07-12 10:48:23 浏览:831
矿机挖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10:48:20 浏览:554
eth提到哪个钱包 发布:2025-07-12 10:43:06 浏览: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