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元宇宙和arm

元宇宙和arm

发布时间: 2023-02-26 11:47:15

⑴ 什么叫元宇宙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有何关系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

⑵ 首款国产高端GPU芯片来了!GPU市场迎变数

“近几年大火的概念实现都离不开GPU。”

GPU IP巨头Imagination中国战略市场及生态副总时昕博士在一场演讲中曾说道。

那究竟什么是GPU呢?维基网络定义,GPU中文名为图形处理器,是一种在个人电脑、工作站、 游戏 机和一些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上做图像和图形相关运算工作的微处理器。

VR、区块链、3D建模、渲染等一切跟图像有关的处理过程都需要GPU。当下最热门的元宇宙,集以上图像处理需求大成,对GPU的需求也不言而喻。除了图形处理功能,GPU还是目前公认最好的AI加速器,尤其是在云端训练大模型应用场景中。更有意思的是,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GPU也杀了进来:全球GPU龙头英伟达正对接越来越多的车企合作订单。

简而言之, 只要有高清画质需求,只要有AI处理需求,就离不开GPU。 因此,随着这两大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全球GPU龙头英伟达凭借GPU芯片的优势,市值就高达74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198亿元,截至2021年12月23日),晋升为当下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

GPU芯片研发有多难?

GPU需求大,价值高,反观国内芯片企业在该领域却进度缓慢。目前中国在桌面和移动端领域的GPU供应基本被英伟达、AMD、ARM垄断,国产GPU是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且鲜有企业涉足。

近年来,在市场和国家战略替代的需求下,国内掀起一股“GPU投资热潮”,涌现了一批国产GPU初创企业。尽管投资热度高涨,国内初创企业多以技术难度更低的通用计算型GPU(GPGPU)切入赛道,能做高性能商业化的渲染GPU产品的企业依旧凤毛麟角。

这么重要的芯片为何鲜有国产企业踏足,GPU难在哪里呢?

芯师爷从不久前举办的“风华1号”发布会上了解到,“风华1号”GPU在多个领域表现上取得了第一,如第一款渲染能力达到5T-10T FLOPS的国产GPU显卡;第一款图形API达到OpenGL4.0以上,并能实际演示4.0 benchmark的GPU;还是第一款支持多路渲染+编解码+AI服务,硬件虚拟化和chiplet可延展的国产GPU等。

芯动 科技 SoC体系架构师何颖提及,单从算力对标的话,采用“风华1号”双芯片的显卡可对标英伟达T4系列产品。换而言之,“风华1号”是一颗“真正”的高端国产GPU芯片,即便是对标全球GPU龙头企业产品也不遑多让。

据芯师爷复盘“风华1号”的研发之路,发现 国内企业做GPU主要有两大难,一是难在专利壁垒;二是难在GPU芯片的体系化创新。

在专利壁垒方面, GPU是先进制程数字芯片,对于GPU企业来说,高技术含量的自有IP的持续演进是技术自主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保障。但在该领域起步早的全球GPU巨头们已筑建了层层专利保护墙。以GPU架构IP专利为例,就连全球 科技 领头羊企业苹果,在该领域也绕不开专利授权:苹果从A4到A10X所有处理器芯片都是采用Imagination的IP,到A10之后苹果通过架构授权,有了自己的GPU架构把控,依然是基于Imagination的TBDR架构专利授权,隶属于该架构分支。但一旦架构授权后独立演进了,也就不再被专利卡脖子了。

在GPU芯片设计方面, GPU也绝非简单的芯片设计,其设计较一般芯片更复杂,系统更庞大,涉及面更广。做GPU需要极其专业的团队,团队从前到后要包圆,做到软硬全栈。专业人才要涵盖架构、算法、硬件、软件以及各种验证方式,包括后端、版图、驱动、测试、机械结构、生产、供应链等领域。这意味着,GPU研发团队需要在全链条节点上都配备丰富的量产经验人才,才能完成这样非常商业化的体系。

为何是芯动 科技 突围而出?

芯动 科技 从0-1直接突围高端GPU芯片的研发,这样的成果值得溯源与反思:为什么是芯动 科技 一鸣惊人,突破了国内企业做GPU芯片的困局?

芯师爷了解到,芯动 科技 是中国一站式IP和芯片定制及GPU领军企业,成立至今已15年。15年间芯动 科技 作为幕后英雄,为各国产半导体代工厂和300家全球知名客户提供顶尖IP和芯片定制,协助了包括瑞芯微、君正、微软、AMD、亚马逊等知名公司各种芯片量产,而且所有技术自研可控,能持续迭代,不断超越。逾50亿颗先进SoC芯片成功推向市场的背后,比如大家每天用的轨道交通身份证识别和全球顶级示波器,都有用到芯动 科技 的IP技术 。广泛的合作使得芯动 科技 在To B的圈子非常知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芯片IP领域,芯动 科技 还是TSMC 2021全球研讨会认可的唯一大陆合作伙伴 ,其技术和量产积累之深厚可见一斑。

正是在为各合作伙伴提供IP和芯片定制期间,芯动 科技 积累了GPU所需要的全套高端IP、图形芯片内核定制技术和先进工艺经验,形成了从工艺到设计,到器件,到量产,到封装,到整机的完整芯片设计验证条流程。这为“风华1号”GPU芯片的研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芯动 科技 SoC体系架构师何颖透露,“风华1号”集成了GDDR6/6X、PCIe 4、Chiplet Innolink、HDMI 2.1 、Display port 、VDAC、PLL、TV Sensor、PUF等高端自研IP技术,IP全自主研发,远高于友商。

其中, GDDR6/6X、Chiplet Innolink均为GPU业内顶尖技术。 以GDDR6X技术为例,GDDR6X并非简单的超频技术,为了数据密度更高,它使用了32位并行单端PAM4技术,比业界常见的串口差分PAM4技术,难不止一个数量级,全球除了英伟达,一个公司都做不出来,每个时钟周期可以传输多次数据——数据吞吐量越大,芯片并行计算能力越大,GPU能够同时渲染的像素点越多,画质越清晰。使用GDDR6X技术可满足4K高刷新率画面需求;在提升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它实际内核频率甚至可以做到比上一代技术更低一些。

GDDR6X显存技术研发难度极高,目前全球只有英伟达和芯动 科技 两家拥有。 芯动 科技 GDDR6X研发负责人高专表示,GDDR6X的PAM4并行技术是英伟达与美光在一栋楼里共同研发两年才研发出来,而芯动团队是全球唯一一家,仅凭有限的远程技术支持,只用一年时间就做出来了,连AMD目前都还没有做到成功研发该技术。这都是基于芯动 科技 团队十多年的技术基础积累和200次流片打磨的经验。

此外,为了保持技术的领先,芯动 科技 还立足全球和GPU全产业链,持续引入了大量GPU领域顶尖专业人才。

芯动首席算法科学家杨喜乐博士是顶级的架构师,她自从博士毕业之后,曾在英国Imagination公司担任架构师,过去的25年间一直从事GPU核心图形引擎的建模和创新,是全球GPU芯片领域从几何物理渲染到计算引擎领域的知名专家,持有GPU 3D计算机图形学核心领域顶级图形专利共计125项,目前Imagination、苹果等公司最新的核心GPU产品的设计、优化和迭代都离不开她的专利和算法。在芯动 科技 的邀请下,她回国投身国产GPU图形引擎的持续创新。

在芯动 科技 GPU专家团队的努力下,“风华1号”GPU架构目前已在Imagination GPU的架构授权下,自主研发了两代,把原生移动端的架构拓展到了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的场景,在架构自主可控上不存在被“卡脖子”风险。

芯动 科技 DX团队负责人章涛也是其从海外招揽的技术大咖。据悉,章涛是来自前AMD的图形框架开发的领军人物。他表示,“投身芯动开发GPU软件感觉非常棒!芯动团队从老板到员工,都在专心做事。”章涛透露,明年芯动 科技 就会发布风华显卡Windows操作系统的DX框架。

芯动云计算总裁敖海在“风华1号”发布会上曾这样总结:“‘风华1号’凝聚了芯动 科技 自有的众多技术积累,又有世界著名GPU公司顶尖人才的联合参与的加持,是芯动人努力和成果的结晶,也是芯动 科技 完成‘让风华GPU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习惯用国产的GPU办公和 娱乐 ’使命的开端。风华系列GPU赋能国产生态正加紧奋勇向前,目前芯动 科技 正在加紧与合作伙伴进行‘风华1号’适配调优,在向数据中心和国产桌面GPU 等合作伙伴送样的同时,风华2号和3号已经在路上了。”

写在最后

在半导体供应链面临不确定风险的产业环境下, 芯动 科技 瞄准高速成长的高清画质云渲染和元宇宙需求,推出的“风华1号”正当其时 ,填补了国产4K级桌面显卡和服务器显卡两大空白,为国产新基建5G数据中心、桌面、元宇宙、云 游戏 、云桌面等千亿级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国产半导体产业为其喝彩。

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发展中的中国GPU产业和国际巨头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芯动 科技 选择的是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GPU市场,未来国产GPU生态的长期发展也需要国产GPU产业链企业的持续支持。

巨大的研发费用和长期资本开支,在已经多年持续盈利的芯动 科技 看来,并非很大挑战。芯动 科技 工程副总毛鸣明认为,硬 科技 要“十年坐得板凳冷”,需要长期打磨,不是像互联网靠砸钱就能成功的,投资人需要非常清楚这一点。 长远来看,国产GPU芯片技术突围最终还是需要靠经年累月的迭代和优化, 通过不断试错,走进应用于千家万户的终端产品供应链中取胜。

芯动 科技 SoC体系架构师何颖也表示:“芯动 科技 是全球6大晶圆代工厂签约支持的技术合作伙伴,有着众多自研IP和强大稳定的团队执行力,在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芯动 科技 在跨工艺研发和供应链能力上极具优势,令合作客户长期受惠。而国产GPU上下游产业链的长期、持续商用也会成为芯动 科技 GPU芯片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未来,芯动 科技 将根据产业链客户需求,为风华系列GPU产品找到更多可持续落地场景,完成让风华GPU走进大家生活的使命。”

⑶ 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RISCEDGE

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

当芯片半导体遇上“元宇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2月9日下午,在钛媒体集团联合大兴产促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同主办的2021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上,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博士发表了题为《RISC-V专属架构芯片赋能元宇宙》的主题演讲。

谭章熹表示,在芯片行业,大家认为“元宇宙”是未来十年巨大的机会,也是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巨大增长点。其中在微软HoloLens这类AR产品上,内置全息处理器(HPU)——跟“元宇宙”非常相关的芯片。与CPU或者是GPU不同,HPU可以增强设备眼部追踪、手势追踪、场景Semmantic Labling和音效体验等。

不过,过去的HPU芯片存在高发热、高功耗、损伤电池寿命等现象,使得HoloLens功耗发热等并没有令人非常满意。因此,RISC-V这一开源的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将有望设计出更好的HPU芯片产品,从而驱动“元宇宙”发展。

国际市场分析机构Semico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全球市场的RISC-V CPU核心数将达到624亿颗,2018-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6.2%,而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空间。另一家市场调研机构Tractica则预测,RISC-V的IP和软件工具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0.7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RISC—V也有望成为继ARM架构和英特尔x86之后,第三个重要处理指令集架构。

通过设计基于RISC-V架构的22nm低功耗芯片,对比基于美国Cadence公司Tensilica HiFi + ARM架构的HPU产品(例如微软两代HoloLens中的HPU),在最新DSP算法中,基于RISC-V的HPU性能可达高达4.7倍的增长,单位面积功耗发热降低超过40%,电池寿命提升211%。RISC-V的性能和功耗上均有一定优势。

谭章熹强调,RISC-V架构是“元宇宙”概念下,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性技术,是有望驱动“元宇宙”发展的最强芯片。

感谢钛媒体的邀请,非常荣幸分享我今天演讲主题:RISC-V专属开源架构芯片赋能元宇宙。

最近,“元宇宙”行业的最大新闻是Facebook改名为“Meta”。实际上,随着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的进步,“元宇宙”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在芯片行业,大家认为,“元宇宙”是未来下一个十年的巨大机会。台积电(TSMC)董事长刘德音最近表示,“未来十年,AR或将取代手机,VR或将取代PC,人们将会逐步感受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结合,而元宇宙硬体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预测,证明着“元宇宙”是未来巨大增长点。

此外,作为行业内的半导体驱动的 科技 巨头,苹果公司认为,“元宇宙”目前不光在 游戏 领域,更多相对于AR、智能手表(Apple Watch),在他们看来,“元宇宙”正在推动后PC时代和手机时代的巨大变革。

说到“元宇宙”,其实已经发展相当一段时间。我列了几个公司和产品,比如,早期的Google Cardboard,你可以用手机进行VR体验,这是比较原始VR的配置;再比如,微软公司推出的HoloLens产品;小公司Valve有自己产品;而Oculus后来被Meta收购,是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个大玩家苹果公司,则有望在明年看到他们的革命性产品。

实际上,微软于2016年推出首款HoloLens,至今已发展了两代。开始定位于AR(增强现实技术),后来二代定位为智能眼镜平台。目前HoloLens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和工业应用领域,提供现实和虚拟世界应用的场景。从技术上来说,HoloLens做的非常不错,只是价格有点贵。

当“解剖”HoloLens,你会发现里面包含光学镜片和手机处理器。其中,HoloLens两代搭载不同处理器,核心组件是全息处理器(HPU),可以增强设备眼部追踪、手势追踪、场景Semmantic Labling和音效体验等。值得注意的是,HoloLens相当于这颗HPU芯片,既不是GPU也不是CPU,而是跟元宇宙非常相关的AR设备专用芯片。

Microsoft HoloLens第一代HPU芯片使用的是基于28nm制程工艺,用了24个Tensilica cores。2019年微软发布的第二代HoloLens,是高通的XR1平台(也可以说是骁龙845),是目前所有VR、AR设备里面,算力最强、性能最强的一颗芯片。相比上一代,算力大概有1.7倍的增长,包括内存带宽、计算性能也有提升,前者是2倍,后者是1.7倍。

具体剖析下来,这颗将近80平方毫米的芯片,一大半面积就是HPU,包括大规模向量浮点处理单元和定点处理单元两类,一共加起来是基于26个Tensilica处理器的>1TOP的可编程计算能力,以增加扩展指令的方式,提升性能需求。

不过,虽然HPU是目前最好的芯片产品,但从发热和单位面积功耗方面,并不是令人满意。 数据显示,HoloLens在30分钟内能达到85度,而85度下设备散热就变得非常困难,最后导致HPU成本和HoloLens成本高昂,整个设备价格卖到3000美元,只能定位于工业领域,限制住了它的发展。

那么,我们即将进入2022年,能不能用现在新的开源技术做到最好的HPU芯片?

答案是Yes,我们可以用RISC-V做到。

睿思芯科团队所做的核心,是我们团队在Berkeley从事研发十多年的指令集架构技术——RISC-V。它是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

实际上,现在ARM架构就是精简指令集。那么跟ARM相比,RISC-V是完全开源,并且比ARM精简高效的模块化设计芯片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模块拼装和组合,可以在端侧和云侧同时启用。对开源社区生态来说,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是非常安全可靠的处理器。

RISC-V大概发展了十年,从最早定义这一家精简指令集,十年间经过了芯片定义、软件测试和MCU级别处理器广泛应用,以及到现在使用在更多AI和更复杂的处理器当中,来到了爆发临界点。

如今,大公司纷纷研究或采用RISC-V处理器。例如,今年英特尔宣布和SiFive达成合作;苹果也在进行基于RISC-V的研发。而RISC-V也从学校里走到了工业界,获得了大量的行业认可。大家认为,RISC-V相当于ARM和英特尔之后,第三个主要处理器指令集架构。

那么,睿思芯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也做了大量RISC-V相关产品,核心是对标Tensilica。

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对比,通过设计基于RISC-V架构的22nm低功耗芯片,对比美国使用Cadence Tensilica DSP(例如Hifi3z, Hifi5)+ARM架构的HPU产品,在最新DSP算法中,基于RISC-V的HPU性能可达到4.7倍的增长,单位面积功耗发热较低,发热只是Tensilica的59%左右,性能和功耗上均有一定优势,电池寿命提升211%。

假设我们使用这样技术,结合更高工艺,可想而知,这对“元宇宙”未来使用的芯片代表着新的技术突破。

我们认为,使用了RISC-V开源架构,相比ARM架构+Tensilica DSP 的处理器,在迭代速度和技术性能方面都有非常好的优势,这对于芯片行业的自主可控知识产权,是非常好的消息。

我想总结一下,RISC-V架构是“元宇宙”概念下的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性技术。

我的分享完了,谢谢大家!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编辑 林志佳)

⑷ A股: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5只数字经济潜力股

据央视新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白皮书显示,我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八成,数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5.9%,显著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在宽带中国,5G及工业互联网推动下,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专家指出,以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为主,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对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变得更加明显。

估值区间:10,37元至12.82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4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2.24亿股,占流通A股34.63%。

公司主要产品业务为: 1.互联网财税业务:方欣 科技 经过近20年的积累,依托财税服务云平台对接的几百万用户的票财税数据,通过管家系列产品解决企业精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上下游画像以及实时科学决策的需要。2.热处理业务: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环保、高效、优质的中高档热处理设备。

估值区间:9.40元至11.62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9098.79万股,占流通A股18.90%。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配用电自动化和发电厂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电网自动化以及公用事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产品的软件开发、生产与系统集成。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电力自动化 、公用事业自动化系统和解决方案,涉及到电力、水务、燃气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在线采集、存贮和应用开发,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估值区间:8.49元至10.50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6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4.85亿股,占流通A股40.65%。

公司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媒体业务、数字营销业务及其他业务。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有移动互联网广告、网络 游戏 、搜索引擎广告代理、精准广告、供应商销售竞价平台服务、 社会 化营销、 娱乐 影视跨界营销、互联网软件应用分发。公司基于在互联网搜索、大数据、AI、IOT、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沉淀,致力于开发与提供优质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目前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媒体、数字营销业务,并发展新零售、自有品牌、区块链、元宇宙相关业务,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估值区间:14.56元至18.00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1914.33万股,占流通A股4.40%。

公司主营业务为IDC及云计算业务、金融 科技 业务、照明 科技 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IDC业务、云计算业务、支付产品、自助服务终端、税控终端、加密键盘、电子财税设备管理平台、智慧网点综合服务平台、城市道路照明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景观照明亮化工程及相关衍生工程业务。

公司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坚持技术创新,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垂直布局云服务产业链,实现云计算助力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云平台产品“证通云”通过工信部可信云认证,实现包括arm和x86的异构云平台虚拟机GPU直通支持,为客户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安全、云灾备等基础云服务及定制化云服务解决方案,通过IDC运营、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不断落地,公司的云服务逐步延伸至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泛金融等行业的云基础设施研发,面向运营商等行业用户基于云的行业数据并行处理与分析挖掘服务等领域。

估值区间:8.44元至10.44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6527.26万股,占流通A股6.50%。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技术服务、物联网咨询与设计服务、物联网科学园运营与开发服务、教育服务。 公司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始终聚焦5G、物联网发展战略,运用20余年的技术积累为政府、电信、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多次参与数字福建、数字中国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建设。

⑸ 半导体高管不断跳槽,背后透露什么信号

最近,半导体巨头高管接连跳槽。短短时间内,英特尔接连挖走了苹果Mac系列架构总监Jeff Wilcox、AMD首席独立GPU架构师Rohit Verma、美光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等高管。

此外,在苹果工作了近三年的高级工程师Mike Filippo已入职微软担任首席架构师,负责Azure服务器芯片的开发。

半导体领域又开始了一轮高管跳槽潮。

我们先来看看被挖角的苹果架构总监Jeff Wilcox。这次英特尔从苹果挖来的是其M1芯片产品的总设计师,他从2013年就加入苹果,迄今为止已经在苹果有9年的工作经验。

在Jeff Wilcox工作的九年时间里,他负责过苹果T2安全芯片以及M1系列处理器的开发,在他的带领下,苹果电脑芯片实现了历代提升和革新,简单来说,Jeff Wilcox是苹果芯片,甚至可以说是苹果电脑幕后的技术支柱。

但我们仔细看Jeff Wilcox的履历,Jeff Wilcox最早在英特尔工作,当了三年的PC芯片组领导架构师,之后被苹果挖走。因此,很多人对Jeff Wilcox的跳槽评价为是一种“回归”。

实际上,同样被英特尔挖走的AMD首席独立GPU架构师Rohit Verma也曾在英特尔工作,本次也是“二进宫”。1999-2013年期间,他在英特尔担任首席SoC架构师14年之久。

自2013年加入AMD工作后,在其八年的职业生涯中从事的项目涵盖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独立显卡以及涉及CPU、GPU、结构、电源管理和安全性更广泛的SoC架构设计。

有趣的是,Verma与现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 Pat Gelsinger 的生涯重叠度相当高。1979年,18岁的Gelsinger加入英特尔担任质量控制技术员。当 Verma 于 1999 年在英特尔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Gelsinger 已担任英特尔台式机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并于 2001 年成为英特尔的首位CTO。

可以看出,在最近的高管离职中,被英特尔收入囊中的高管与英特尔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2021年Pat Gelsinger作为新任CEO重返英特尔,英特尔便开启了进击的时期,频频从其他公司挖角大牛,尤其是曾经与其共事过的“老团队”。

在Linkedin上,Rohit Verma也发消息称,对自己重返英特尔感到兴奋。

除去“回归”本家外,公司未来规划的变动释放出的机会也成为吸引高管的重要原因。

微软正在加速布局云计算服务器和Surface设备开发定制芯片,在其招聘岗位中放出了SoC架构总监的招聘信息。

在苹果工作近三年的Mike Filippo入职微软,担任首席架构师,负责Azure服务器芯片的开发。

我们翻阅Mike Filippo的履历。在其加入苹果前,他在ARM担任首席CPU架构师、首席系统架构师和ARM Fellow,负责开发Cortex-A76、Cortex-A72、Cortex-A57以及即将推出的7nm+和5nm芯片,他还在AMD和英特尔分别工作了8年、5年。

实际上,除了公司高管,半导体领域曾因布局元宇宙而掀起过挖人浪潮。

微软的AR团队,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流失了100余名员工,他们当中约70人原属于HoloLens团队,其中又有40人跳槽到Meta,包括前HoloLens用户反馈主管查理·汉(Charlie Han)、前HoloLens演示团队成员约什·米勒(Josh Miller)等。

苹果也是被挖角的重点地区,接连失去M1处理器研发高管、自动驾驶 汽车 团队高管、甚至在2021年被Meta挖走100多名前苹果员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避免被Meta等竞争公司抢走更多人才,苹果公司向部分工程师和软件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笔股票福利。这笔额外收入的金额从5万至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114万元)不等,它们将以限制性股票形式发放,限制期为4年。苹果借此希望减少资深员工跳槽。

在谷歌,如何留住员工成了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每周高管会议的讨论议题。同时,谷歌还开始向员工提供额外的股票奖励,避免人才被人挖走。

但有时候钞能力不是万能的,至少对于高管来说并不是。前英特尔硬件负责人和首席工程师Venkata Renchintala博士在宣布离职前,其年度总薪酬约为2688万美元,是英特尔公司内部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

在英特尔的官方公告中,由于Renchintala领导的TSCG小组将拆分为5个小组,小组领导者直接向CEO汇报工作,这些变化使得Renchintala离职。

此前,谷歌副总裁苏罗吉特就离职去了最大的虚拟货币交易公司Coinbase,成为该公司的首席产品官。目前Coinbase上市,苏罗吉特在该公司的股权价值已超过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

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高管的多次跳槽算不上是一件坏事。

当年的仙童“八叛徒”,在离开仙童后,诺伊斯带着戈登·摩尔与工艺开发专家安迪·格鲁夫创立了英特尔;仙童销售部门主任杰里·桑德斯带着几名员工创立了AMD半导体公司;克莱纳创办了 KPCB 风险投资;瓦伦丁创立了国家半导体公司,之后又成立了红杉资本。

在 1970 年前后的半导体浪潮中,可以说大部分半导体公司都起源于仙童半导体公司。这一批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奠定了硅谷的 科技 基础。

面对“八叛徒”的纷纷离去,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而AMD Zen架构之父的吉姆·凯勒也先后在AMD、英特尔和特斯拉担任高管,多次跳槽以寻求新的挑战。

铁打的高管,流水的大厂。人是整个产业的核心,中国半导体产业受政策和资本的驱动,现在正是好光景。半导体人才的待遇普遍显著提升,对于吸引人才更有优势。

在高管的跳槽潮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原英伟达高管杨超源正式加入国产GPU厂商壁仞 科技 ,任副总裁兼董事长特别助理。

杨超源曾在英伟达、台积电工作,在英伟达任职期间,他负责架构设计、研发、流片和团队管理,在上海组建了英伟达在美国总部之外的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并担任英伟达上海总经理。

巨头高管加入国产厂商无疑是一个极好的风向,这意味着中国国内半导体厂商的吸引力在增加。如今的中国半导体正在从拿来主义过渡到真正的自我创新,这一过程需要研发投入的坚持,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在瞄准半导体发展的坚定目标下,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巨头高管加入国产厂商。

⑹ 对元宇宙的理解和看法

对元宇宙的理解和看法如下:

“元宇宙”是2021年国际热词,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作为人类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元宇宙不仅在概念界定上存在不小争论,而且人们对其前世今生的发展嬗变和关键特征也有许多不同看法。

汉语“元宇宙”直译自英语名词metaverse。其前缀“meta-”有“元的”“超越的”之义,词根“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二者组合起来为“超越宇宙”,意即元宇宙。也有人将之译为“超宇宙”“超元域”“虚拟实境”“虚拟世界”等。

沈阳的研究团队界定,“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⑺ Meta元宇宙的关键技术挑战和机会有哪些

元宇宙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方向,但当前针对人类脑科学以及许多前沿技术的推进,还在持续研究当中。并不足以支撑起元宇宙的技基础,且现阶段也没有足够便宜和能够大规模普及的设备可供玩家使用。

最符合当前元宇宙推广情况的便是VR产业, VR的制造游戏以及便携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的上是现在元宇宙的前沿探索,但依旧存在造价颇高以及可游玩体验较少的问题,想要达到元宇宙的使用方向,还需要长时间的大规模探索。

当前支撑元宇宙的脑科学技术以及前沿科学仍在逐步探索中。

虽然元宇宙的愿景如此的美好,许多国内外有名的公司都在相继的进行布局和研究。但元宇宙要想真正的达到如描述般的那种愿景以及实现能力,人类当前对于脑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虚拟网络世界的探索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支持和资金投入,这方面的成果只能够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才能最终得以呈现,短时间是不可能获得巨大突破的。

热点内容
usdt比例 发布:2025-07-25 22:07:34 浏览:179
人脸识别需要多少T算力 发布:2025-07-25 21:59:53 浏览:834
乐天钱包数字货币下载 发布:2025-07-25 21:55:53 浏览:139
新型基础设施与区块链介绍 发布:2025-07-25 21:41:00 浏览:548
如何获得以太坊测试币 发布:2025-07-25 21:19:15 浏览:761
区块链数字货币搬砖套利软件 发布:2025-07-25 21:10:28 浏览:240
币圈0基础教学 发布:2025-07-25 20:57:29 浏览:782
比特币为什么盗电 发布:2025-07-25 20:52:56 浏览:583
btc吸引客户的广告语 发布:2025-07-25 20:49:32 浏览:826
一文看透币圈合约的大坑 发布:2025-07-25 20:23:32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