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草池垭水泥矿招标
『壹』 湖北省十堰房县化龙镇渭沟村里有大量的用来烧制水泥的矿石,近年来当地部门以发展经济为由承包转让等方...
组织当地居民一起去堵县政府大门~~
『贰』 别人改山改路挖出矿卖到水泥厂算不算犯法
别人改善改路,挖出矿卖到水泥厂,算不算犯法?这个的话本来说土地下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正常来说,量大倒不要紧,如果是整个山都是,那就有可能犯法
『叁』 永城芒山水泥灰岩矿()
芒山水泥灰岩矿区位于永城县城东北32公里的芒山乡(原山城集)。区内有太山、保安山、李山头等三个山头,露头较好,山坡及周围平地为黄土覆盖,形成孤立的低山残丘。矿区呈北西、南东向短轴状展布,面积1平方公里。区内海拔高度38—116.40米,最大相对高差78.40米。
水泥灰岩矿赋存于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中,共12层矿,总厚约124米。矿层稳定,产状平缓,无夹层。矿层多呈厚层状,厚度平均8.57米。矿层裸露地表,可露天开采,剥采比为0.65∶1。矿石质量稳定,矿石类型主要为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和叠层状灰岩,其次为碎屑状灰岩、条纹状灰岩。主要化学组分为CaO 49.58%,MgO 2.01%,SiO2<5.18%。是生产水泥的优质原料。
永城县北部的芒砀山群,是豫东广阔平原上的唯一山丘,地上地下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如孔子避雨的“夫子崖”,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汉高祖刘邦的斩蛇碑,汉代梁孝王的洞室墓等。然而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做过地质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五队以找煤为主要目的,在这里开展过1∶20万地质测量工作。1957年开始,地质部航磁大队九○一队、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地质部第三物探大队、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先后在芒砀山一带开展过以找铁矿为主的磁法测量工作。1972年,地质十一队在芒山进行了1∶2.5万地面磁法普查。同时,对芒山水泥灰岩及外围的白云岩、花岗斑岩等作出全面评价。于1974年8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芒山地区普查报告》。报告中指出:分布在夫子山、太山、保安山等处的水泥灰岩,有益组分CaO含量已超过一般工业要求,而有害杂质含量均不超过一般工业要求,可做为硅酸盐水泥中的石灰质原料。地质储量有3000余万吨。
芒山水泥灰岩的开采历史较长,多用作石料及烧石灰。
1958年4月,芒山建设永城水泥厂,并于年底投产,年产水泥1.5万吨(当时,多为废品)。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永城县政府关闭了芒山水泥厂。1968年7月,永城县又投资6万元,重建了永城芒山水泥厂。设计年产水泥7.5万吨,直到1981年仅能生产水泥3.76万吨。基本为年年亏损企业。
1981年底,根据建材工业要大发展而芒山水泥灰岩地质工作程度太低的状况,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十一队组建万乘云任技术负责人的芒山分队,于1982年3—12月对芒山水泥灰岩进行地质详查,并顺便对区内粘土原料开展工作。矿区内除进行了地形、地质测图和开挖探槽并取样外,还施工钻孔20个,共计进尺829米。探明水泥灰岩储量2520万吨,地质储量1088.99万吨,水泥配料粘土储量48万吨。1983年8月,提交了《河南省永城县水泥灰岩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可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
永城县芒山水泥厂1982年生产水泥达5万吨。1983年依据地质十一队提交的水泥灰岩详查报告中的地质资料进行开采,生产的水泥质量及产量大大提高,企业由亏损转盈。生产的水泥标号普遍为400号,部分达到500号。1985年,生产水泥超过7.5万吨的设计能力,达8.1万吨,创年利润100.6万元,利税176万元。1989年,芒山水泥厂又依据地质十一队提交的地质资料进行矿山扩建,是年6月第二条生产线试车投产。1990年生产水泥10万吨。1992年,芒山水泥厂又准备扩建第三条生产线,年生产水泥14万吨,工业总产值17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完成利税250万元的目标迈进,芒山水泥原料矿床的勘查、开发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肆』 房县鑫宝水泥有限公司怎么样
房县鑫宝水泥有限公司是2006-05-28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房县红塔乡古桥一组。
房县鑫宝水泥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325788195287L,企业法人柴晓永,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房县鑫宝水泥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水泥及水泥制品、高细粉、矿渣微粉生产、加工、销售(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
通过爱企查查看房县鑫宝水泥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伍』 平顶山青草岭水泥灰岩矿()
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北约20公里的平顶山市西区与鲁山县交界处,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该矿区为河南省较大的水泥原料基地之一。
矿区内地形差异不大,属低山丘陵区。矿床赋存于中寒武统张夏组中,呈层状、似层状,近南北方向展布,倾向西,倾角较陡。
矿体由张夏组中鲕状灰岩、豹皮状灰岩组成,矿体平均厚达120米左右。整个矿床形态及地质条件较复杂,但出露较好,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大,亦属较理想的水泥灰岩矿山。
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前人几乎没有什么开采。只有零星的个体开采制作石磙、门墩、建房基石等。60年代以后,有集体或个体开采烧制石灰用。1977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区测队测制1∶20万平顶山幅区域地质图,对该地区地层进行了较系统地划分。但对该区非金属矿资源研究较少,介绍笼统。
1979年,河南省建材地质队专业找矿组周宰星、黎吾康、余振江一行3人前往平顶山、鲁山、宝丰一带对寒武系底部地层进行石膏找矿。在平顶山市西区与鲁山交界处,娘娘山—青草岭一带的下寒武统辛集组含磷-膏层位之上,发现中寒武统张夏组为一套适合作水泥原料的碳酸盐岩建造。经踏勘确认该层是组成青草岭山体的主体岩层,厚度大,延伸远,矿量集中,规模巨大,具有可观的潜在价值。踏勘中实测了一条地质剖面,采系统拣块样15件,其主要有益有害组分CaO平均含量51%,MgO为1.84%。矿石质量优良,适宜作水泥原料,初步确定青草岭石灰石矿山作为水泥原料利用的前景。随后,由周宰星找矿组编写了《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区)青草岭矿区水泥灰岩矿普查地质设计》。设计经队技术负责人刘友庚审批后,由邵德正地质组于1980年付诸实施。普查工作于1982年结束,样品化学分析结果CaO、MgO含量均符合要求,但K2O、Na2O含量偏高,影响了矿石质量,工作就此搁置。
1982年10月25日,平顶山水泥厂建成投产,年产30万吨。但由于资源没有查明,原来准备使用的香山寺、孔山两矿山,经勘探只有储量1000万吨,而且地质条件复杂,溶洞裂隙发育和地表覆盖层厚,剥采比较大,故水泥厂投产不久,资源即告危机,该厂便和河南建材地质队联系,要求寻找接替矿山,解决资源问题。
1984年,平顶山水泥厂和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河南地勘大队(即前河南省建材地质队)经过商议,决定在青草岭一带开展进一步地质工作。
1985年3月,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河南地勘大队一分队对矿区进行了详查地质工作,由吕诚定担任组长。详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9条勘探线,对原来的工程进行加密。并布置5个钻孔,了解深部矿石质量情况和矿体沿倾向的厚度变化情况,取样1630个。同年10月份,野外地质工作全部结束。详查工作进一步证实了青草岭矿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但规模大(超亿吨),连续性好,矿量集中,覆盖层薄的水泥灰岩矿床。而K2O和Na2O偏高的问题,可通过采用新工艺解决。因此,确定该区为有巨大工业价值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
1985年末,国家建材局河南地勘大队会同合肥水泥设计院和平顶山水泥厂初次拟定了矿区勘探工业指标。1986年3月,野外勘探工作全部展开。因勘探中发现ZK1101号钻孔内有大量裂隙土,含量达52%,该队即向平顶山水泥厂和设计院介绍了施工中发现的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共同就当时的地质资料,对矿山重新进行研究分析,对原定工业指标进行修改,并对主矿体加深控制,对裂隙及岩溶分布情况进行物探查明。12月初,勘探野外作业全部结束,于1987年4月提交了青草岭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探明水泥灰岩储量1840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占59%,Ⅰ级品占83%。
该矿床的发现为平顶山水泥厂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国家计委批准了平顶山水泥厂扩建年产100万吨的立项计划。现这一工程已建成投产,从而使平顶山水泥厂成为目前河南省最大的水泥厂,也是全国最有名的几家水泥厂之一。它的建成投产为缓解豫西、豫南地区水泥紧张状况、振兴河南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为了表彰河南省地勘大队在找矿方面取得的成绩,1986年授予该队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床勘查与找矿成果三等奖,1991年,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又授予该队“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区地质勘探成果三等奖”。
『陆』 宜阳鹿角岭水泥灰岩矿()
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位于宜阳县城东南7.5公里的鹿角岭、张凹一带,为宜阳县城关乡和樊村乡所辖。矿区面积约2.9平方公里,属低山区。矿床赋存于中寒武统张夏组中,呈层状沿东西向展布,倾向南,倾角30°左右。根据岩石自然性质特征,张夏组又划分为5个段,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段,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灰岩;第二段,浅灰色薄层状含泥质条带灰岩;第三段,深灰色鲕状灰岩;第四段,深灰色致密灰岩;第五段,虎斑灰岩。矿床由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四个连续自然段组成,质量优,形态简单,分布集中,覆盖层薄,适于露天开采。
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床前人开采甚少,只有当地村民开采制作石磙、门墩及建房基石用。
该区最早的地质调查始于1955年。重工业部地质局建材勘探公司对鹿角岭矿区西部的锦屏山水泥灰岩矿区进行地表普查工作。60年代初,河南省义马矿务局在矿区西北宜洛煤矿一带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工作。1965年,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测制了1∶20万临汝幅地质图。1965—1968年,由河南省地质局地质三队对锦屏山灰岩矿区进行勘探,1973—1974年进行补充勘探,1975年又进行了再次补充勘探。因此,该区内前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对构造的发育程度及地层的划分都有系统的研究。
1985年初,洛阳市宜阳水泥厂打算在年产8万吨的基础上扩建至45万吨,但该厂一直没有自己的矿山,所用矿石一部分收购民采矿石,另一部分购买郑州铝厂锦屏山矿的矿石。河南省冶金建材厅令该厂首先寻找可靠的矿山,然后再根据矿山资源情况确定扩建规模。
1985年7月,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河南勘探大队获悉这一消息后,即派邓同亮综合找矿组到省冶金建材厅及宜阳水泥厂了解情况,该厂迫切希望地勘大队能在附近为其找到一个规模较大的矿山。找矿组在周围寒武系出露区进行踏勘选点,经过几天的工作,对十多个矿点进行筛选,他们认为鹿角岭一带出露面积大,有进一步工作价值。遂草测两条剖面,并进行了系统的拣块取样。从化学分析结果看,作为衡量矿石质量的两项主要指标,有益组分CaO的平均含量为51.4%;有害组分MgO的平均含量为1.03%,而且矿层厚度大,因而初步确定了该矿床作为水泥原料基地利用的前景。1985年9月,综合找矿组编制了“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普查地质设计”。
1985年10月,建材河南地勘大队开始进行该矿区的普查地质工作,技术负责人潘建林。此次普查工作中,对矿区南侧的白云岩也一同进行了化学取样,为后期对矿床综合评价奠定基础。地质普查野外工作于同年12月结束。经过普查,证实了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1986年5月,建材河南地勘大队对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开始详查地质工作,野外地质工作于同年10月结束。通过详查工作基本查明了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的矿床规模、矿石质量及开采条件。
1989年3月,在河南省冶金建材厅主持下,建材河南地勘大队、省储委、省非金属矿联合开发公司设计室和水泥厂共同确定了宜阳县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勘探工业指标。
1989年5月,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大规模勘探工作全面展开,潘建林继续任技术负责人。至同年11月初,勘探外业工作全部结束。1990年7月,提交了《宜阳县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区勘探地质报告》。探明水泥灰岩储量817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占73%,Ⅰ级品占65.6%。
“七五”期间,河南省计委批准了宜阳县水泥厂年产45万吨的扩建计划。1993年已正式建成投产。
1991年,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因该勘探报告编写质量好,授予建材地勘大队宜阳县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床勘探成果良好级二等奖,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为表彰河南省地勘大队在找矿工作中取得的成绩,1992年授予该队宜阳县鹿角岭水泥灰岩矿床找矿成果三等奖。
『柒』 本轮规划期内重点减少小煤矿、小水泥和小砖瓦窑等规模以下小矿山个数
目前,我国规模以下小煤矿数量偏多,生产设备简陋,安全生产无保障,因此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以及不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的规模以下小煤矿,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生产力发展水平,保障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减少煤矿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迫切需要。因此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规模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到2010年煤炭矿山个数由2005年2.35万个降低到1.50万个以内,规模以下小矿由1.23万个减少到0.38万个,减少0.85万个。
规模以下的小水泥和小砖瓦窑矿山数量比例偏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议在本轮规划中将砖瓦用粘土矿山个数由2005年的2.3万个降低到2010年的1.4万个,规模以下小矿数量减少0.9万个,并建议小砖瓦窑在我国主要产煤省(区、市)率先退出,以利于鼓励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同时与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拟定的《中国砖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末共减少粘土实心砖800亿块(折标砖)、淘汰落后小砖厂20000个(含未取得矿山开采证的企业)相符合。
建筑石料用灰岩在开发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建议在本轮规划中将其矿山个数由2005年的1.9万个降低到2010年的1.3万个,规模以下小矿减少0.6万个。
通过对以上3个矿种矿山个数的控制,本轮规划期,规模以下小矿山数量就可以减少2.35万个,以实现矿山总数减少到10万个的目标。
『捌』 修武交口水泥灰岩矿(—1)(附当阳峪水泥配料用粘土矿)
交口水泥灰岩矿区位于修武县西村乡西部,面积3.25平方公里。水泥灰岩为浅海相沉积矿床,产于中奥陶统峰峰组上段,严格受地层层位和岩性的控制。矿层平均厚度34.62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主矿层,由厚层状微晶灰岩组成,厚18.06—35.98米,方解石含量96%以上,主要化学组分:CaO 53.30%,MgO 1.16%,SiO2 0.98%,Fe2O3 0.43%,Al2O3 0.53%,K2O 0.08%,Na2O 0.06%,Cl- 0.011%。烧失量42.64%,属Ⅰ级品矿石。下矿层由结晶灰岩和泥质灰岩组成,厚7.28—8.81米,方解石含量64%—88%,为Ⅱ级品矿石。由于风化剥蚀和断裂构造影响,将矿层切割成互不连续的5个矿体,Ⅰ—Ⅳ号矿体分布于北部山脊,隔沟相望。矿体形态因受地形控制不甚规则,但基本无盖层,剥采比0.002—0.033∶1,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适宜大规模露天开采。Ⅴ号矿体处于南部低洼地带,虽然保存完整,但覆盖较厚,工业意义不大。
区内地质调查较早,但多以找煤、铁和耐火粘土矿为目的。对石灰岩的研究始于1983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二队普查分队在开展焦作地区粘土矿综合普查填制1∶1万地形地质图时,发现该地区断续出露有中奥陶统峰峰组上段厚层灰岩,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为在该区开展石灰岩普查提供了重要线索。
1984年3—8月,地质二队张国华、吕文德等人适应筹建中的中州铝厂对熔剂灰岩的需要,在该区开展了以铝氧灰岩为主要目的的普查评价工作。填制1∶1万地形地质图9平方公里,按200米间距施工探槽13条,1266立方米,初步查明了矿体分布范围、矿层厚度及矿石质量变化情况,年底提交了《河南省焦作市交口灰岩矿区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铝氧灰岩地质储量3408万吨或水泥灰岩地质储量5708万吨,并初步肯定其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1986年初,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焦作市原有的水泥生产能力已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焦作水泥厂准备进行扩建。为减少对城市的污染,拟在郊外新建一座年产30万吨的熟料生产基地,委托省地质矿产局地质二队为其选择生产基地和厂址。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认真研究和多次野外踏勘选点,双方一致同意,将距市区较近、矿石质量好、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交口矿区作为水泥灰岩矿山进行勘探,厂址选在距矿区仅2公里的修武县西村乡西角后。紧邻厂区的当阳峪为水泥配料粘土原料基地。同年4月,即编制了《河南省焦作市交口水泥灰岩矿区地质勘探设计书》。
1986年5月,地质二队组成了以赵德泰为指挥长,张绍富为技术顾问,李玉瑞任技术负责的勘探指挥部,负责交口水泥灰岩矿区和当阳峪配料粘土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经过4个月的工作,于当年8月结束了交口灰岩矿区的勘探。填制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3.25平方公里,施工钻孔8个,进尺394.63米,槽探45条,挖土石2776立方米。年底提交了《河南省焦作市交口水泥灰岩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水泥灰岩矿石储量3560万吨。其中,工业储量3256万吨。满足了建厂的需求。
1986年5月,在勘探交口水泥灰岩矿的同时,对当阳峪一带水泥配料粘土开展了普查。通过稀疏钻孔的深部了解,该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层厚度大,质量好,含砾率低,主要化学组分含量为:SiO2 57.38%,Al2O3 12.83%,Fe2O3 5.38%,CaO 7.46%,MgO 1.98%。铝氧率2.34—2.46,硅酸率3.07—3.20,属一类粘土质原料,完全可以满足水泥生产的需要。当年7月,转入勘探,8月底结束野外工作,12月底提交了《河南省焦作市当阳峪水泥配料粘土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水泥配料粘土储量572.1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500.83万吨。
交口水泥灰岩矿床和当阳峪水泥配料粘土矿床的勘探,满足了焦作水泥厂扩建的需要,使得该扩建项目很快得到上级批准。经过数年的建设,一座崭新的中型水泥厂已基本建成,不久即可正式投入生产。
『玖』 宿县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3)
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位于宿县曹村西南约2.5公里,宿州市东北约41公里,东距津浦铁路线的曹村火车站约3公里,交通方便。
矿床处于蛮顶山背斜东翼北端,呈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北东60°左右,倾角10°—25°。矿区内有6条断层,因断距较小,对矿体的连续性影响不大。石灰岩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徐庄组上段和张夏组,为一连续性较好的层状矿体;已控制南北长810米,东西宽224—540米,平均长度415米;厚度为29.30—88.96米,平均厚50.77米。矿石主要为鲕粒灰岩,其次为豹皮灰岩和核形石鲕粒灰岩。矿石主要成分:氧化钙平均含量52.25%,氧化镁平均含量1.90%,局部氧化镁和氯化离子含量有偏高现象,但总的符合水泥石灰岩原料要求。矿石分为Ⅰ、Ⅱ两个品级,Ⅰ级品矿石氧化钙平均含量为52.46%,氧化镁平均含量为1.70%;Ⅱ级品矿石氧化钙平均含量为50.82%,氧化镁平均含量为3.25%。矿层中夹石主要为氧化镁含量较高的白云质灰岩和氧化钙含量较低的断层角砾岩。
宿县地区有大面积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出露,石炭系也有零星的石灰岩,但要寻找和评价出一个符合大、中型水泥厂原料的石灰岩矿床并不容易。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的发现和勘查成果为宿县兴办中型水泥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原料基地。
宿县地区水泥工业发展缓慢,原有的水泥厂规模均属小型,年生产能力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加快淮北地区建材工业发展,缓和城乡人民对水泥用量的需求,宿县地方政府很早就有拟建中型水泥厂的设想;80年代以来,前人曾多次在该区寻找适合中型水泥厂利用的石灰岩矿山,并投入了相当工作。由于寒武、奥陶系石灰岩氧化镁含量一般偏高,沿走向、倾向的变化不稳定,几次寻找都认为在宿县地区寻找中型水泥石灰岩原料基地希望不大。可是宿县地区领导要建中型水泥厂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于1986年初,委托建材部地质公司安徽省地质勘探大队在符离集以北、曹村以南、津浦铁路附近寻找能满足中型水泥厂利用的石灰岩矿山基地。
1986年6月,在队总工程师杞居中的指导下,由组长曹云福及组员刘会武、李俊峰、林金霖、刘国旗等组成的普查组在该区开始了水泥石灰岩的选点工作。这次工作不同以往,其难度不言而喻。关键问题是不能为以前的结论束缚住手脚,他们首先从区域地质资料入手,对前人的资料进行登记、造册、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确定找矿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该区唯有下寒武统馒头组及中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的石灰岩做水泥原料比较理想。普查组在实地做了大面积的地质调查,重点踏勘了15个矿点,其中:栏杆区龙骨山矿点,矿层赋存于下寒武统馒头组,出露长2000米,宽500米,厚42—59米,布置了3条地质剖面,采样43件,估算矿石储量2808万吨;栏杆区奶子山矿点,矿层赋存于下寒武统馒头组,沿走向出露长400米,沿倾向宽750米,厚55米,布置了1条地质剖面,采样24件,估算矿石储量1430万吨;曹村大荆山矿点,矿层赋存于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出露长1000米,宽400米,厚110米,布置了2条地质剖面,采样46件,估算矿石储量3813万吨;曹村歪头山矿点,矿层赋存于下寒武统馒头组下部,长1000米,宽200米,厚30—50米,布置了2条地质剖面,采样22件,估算矿石储量1600万吨。另外,还对夹沟子山矿点、山前矿点、八山矿点等进行了踏勘,共采样126件。最后由曹云福编写了《安徽省宿县水泥石灰岩资源选点简报》。普查工作历时5个月,得到了地区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地区水泥厂厂长刘立仑也参加了找矿工作,大家顶烈日、冒风寒、爬山涉水,不辞辛劳圆满地完成了普查选点任务,并初步确定曹村大荆山矿点和歪头山矿点为需要进一步工作的矿点。
1987年初,根据初步选点资料,与宿县地区有关单位协商,最后选定在曹村大荆山矿点开展进一步勘查。
1987年3—8月,由建材地勘大队地质四队进行详查,卢祖泽任队长,吴建国任工程技术负责人,参加工作人员有谢晓汀、韩代华、唐永山、吴光明等,完成1∶2000地形地质填图0.9平方公里、实测勘探线剖面5条、槽探1000立方米、钻探进尺360米。由吴建国、谢晓汀、唐永山等编写的《安徽省宿县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详查地质报告》经安徽大队审查批准。
1988年4—9月转入勘探,仍由建材地勘大队地质四队承担,黄幼超任队长,吴新法任工程技术负责人,参加工作人员有韩代华、谢晓汀、张晓明、唐永山等,完成槽探1377立方米,钻孔21个、总进尺1176米,采样855件等工作量,提交了《安徽省宿县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勘探地质报告》。探明水泥石灰岩储量2635万吨。
报告于1988年11月19日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水泥石灰岩储量2635万吨,其中Ⅰ级品矿石占总储量的87%。满足了宿县地区建设中型水泥厂的需要。
宿县大荆山水泥石灰岩矿的发现与评价,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经过多年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结果,它的开发利用,是对宿县地区建材工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