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矿产石灰矿池溪乡
⑴ 谁能告诉我一些陕西省石泉县的情况,最好具体一点,谢谢
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地跨北纬32°45′57〃~33°19′56〃,东径108°01′8〃~108°28′42〃之间,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南北重峦叠嶂,中部河流纵横,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泉古属梁州、庸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时期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泉山城,石泉人民获得彻底解放,石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石泉辖城关镇、池河镇、迎丰镇、两河镇、饶峰镇、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池乡、银龙乡、银桥乡、红卫乡、中坝乡、长阳乡、曾溪乡等15个乡镇,202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228.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人均1.51亩;林地面积142.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8%。
蚕桑生产具有雄厚的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生产加工能力,人均产茧量居西北地区之首。
石泉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6℃,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 毫米,日照(光时)年平均1811.6小时,日照率40%,无霜期193—279天。自然条件具有南北过度色彩,而以南方特色为主,又兼有垂直差异明显的特点。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及小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呈现出动植物、特产、水能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人口状况:石泉全县总人口为183639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泉县各级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计划生育政策,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收到了显著效果。现在,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全县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0。年龄分布为:0—18岁,41534人,18—35岁,55878人,35—60岁,62805人,60岁以上,23422人。城、乡人口分布:城镇人口30845人,农村人口为152794人。城乡人口比例为1:4.95%。学前儿童(0—5岁)男孩2750人,女孩2369人,男、女比例为1:0.86。学龄儿童(6—12岁),男孩8528人,女孩7871人,男、女比例为1:0.92。
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方针,狠抓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学校数量、学生入学率、教学设施设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全县有小学校164所,小学在校学生16399人,小学生入学率99.8%,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8.8%,小学生辍学率0.2%。
全县有中学12所(其中初中10所,学中2所)。中学在校学生10837人(其中初中学生8095人,高中学生2742人)。初中入学率为98.6%。
民族宗教:石泉的民族宗教主要以汉族、回族、满族、苗族组成,汉族占绝大多数,回族在石泉有300人。宗教信仰因民族不同亦不同。佛教和宗教自东汉传入石泉,历代有所发展,到明、清两代最为盛行,信仰佛教、道教者多为汉族。伊斯兰教民国初年传入石泉。1926年,由安康藉阿訇马登云主持,在县城修建了清真寺。目前在石泉有回民300余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传入石泉,光绪十九年(1893年)意大利神甫毕雅敬,在藕阳的藕溪沟修建了天主堂,在石泉南部地区从事传教活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神甫魏崇礼司铎,在石泉县城胡家巷购买民房作临时教堂,开展传教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城天主堂正式修建完成,有房20余间,设有男、女教会学校、保赤院、施药所等。信仰基督教者多为汉族人。现在,绝大多数社区村民不信教,信教者为少数。在本县,伊斯兰教徒对信仰虔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佛、道二教都亦不那么虔诚,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信仰自由政策,对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予以支持保护。
医疗卫生:2003年,全县财政支出9189万元,其中卫生支出1647万元,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7.92%;2004年,全县财政支出11129万元,卫生支出1997万元,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7.94%。
财政经济:近年来,石泉县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两区两带”发展战略,即以喜河水电站建设为契机,结合库区移民搬迁绿化美化和综合开发一江两岸,构筑“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区”,依托云雾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云雾山旅游开发区”。在县境内川道地区,公路国道沿线依托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以绿色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高效农业示范带”,以县城为龙头,以池河省级乡企园区及古堰工业园区为两翼,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丝织绢纺,医药化工,特色矿产,绿色食品五大工业支柱,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带”。通过倾力实施“两区两带”战略,推动了石泉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财政收入2049万元,财政支出8337万元。2003年财政收入2223万元,财政支出9190万元。2004年财政收入2157万元,财政支出11129万元。2002—2004年,全县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5%,11.23%,11.5%。2004年,粮食总产量67258吨,人均产量369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9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2812万元。
矿产资源:石泉矿藏、种类繁多,分布比较零散。金属矿产中,主要有赤铁、磁铁、褐铁、猛、铜、铝、锑、钒、钛;非金属矿中,主要有石英石、白云母、磷矿、长石、石棉、大理石、石灰岩;能源矿产有厂炭、泥炭、少量无烟煤。矿产中,以非金属矿产最丰富,储量较大,有近期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为石英石、钒钛磁铁、石煤、大理石、石灰石。
交通运输:石泉的交通较为便捷,境内公路里程达1200公里。阳安铁路横贯东西,210、316国道交汇于县城,安康至石泉二级公路、石泉至两河二级公路改造全线通车,两河至佛坪三级公路基本完工,石泉至紫阳三级公路进入工程扫尾阶段。如今石泉东接襄渝、西连宝成、北抵关中、南达巴蜀,已成为陕川鄂三省间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邮电通讯:全县通信光缆线路333公里,交换机容量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8.5部/百人,移动电话达1.8万部,电话普及率为11.3部/百人。广播电视通村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
植物资源:全县有树种共51科,87属,134种。其中用材林树种68种,经济林树种35种,观赏树种7种,其它24种,针叶林树种12种,阔叶林树种98种。
动物资源:石泉属秦巴山地的动物区系,在动物地理位置上,又属东洋界动物区系,因县境处于东洋界的北部边缘地带,在动物区系的组成上,有一部分与北界动物渗入,使得区系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多样。其中野兽类有熊、鹿、獐、麂、野猪等20多种;野禽类有金鸡、石鸡、雉、布谷鸟、杜鹃等46余种;另外还有水生物、昆虫及其它100多种。
水能资源:石泉是陕西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泉属长江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沟溪456条,河网密度为1.14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051.8平方公里。区域内水资源十分丰富,自产水2.6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亿立方米,汉江干流过境水21.42亿立方米,总水量为29.62亿立方米。自产水每平方公里43.08立方米,亩均拥有水量1659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3608立方米。区域内河流众多,山高水高,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1.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3.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4.5万千瓦,还有装机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站,2006年即可蓄水发电。
观光旅游:石泉处处碧山幽水,奇峰秀岭,繁花蔓草,修竹成林。县城北部的云雾山,有莽莽的林海,常年雾漫漫、云茫茫、烟云缭绕、混沌一片,传说是古代纵横家鼻祖――楚人鬼谷子出生、授徒、隐居过的地方,因此而凭添几分幽奇,极具旅游投资开发价值,2003年已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巍然不群的银屏山,郁郁葱葱、飞云滴翠,与云雾山遥相辉映;穿行于飞崖峭壁的古子午道,早在秦末汉初,刘邦就带着人马通过这里长驱汉中,三国时,魏蜀相争,也曾在这进行过激烈的厮杀,到了唐代天宝年间,向杨贵妃进贡荔枝,也由此古道直奔骊山华清宫。子午道上的关隘――饶峰岭,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还有近年开发的银屏湖风景区和燕子洞、莲花石等旅游景点。此外,在建的喜河水电站建成后,又将形成14平方公里左右的水面,与已有的石泉水电站库区首尾相接,再加上沿江两岸实施退耕还林后,将出现库区湖岸绿树葱茏――“一江两湖”独特的湖光山色。届时,石泉有望成为陕南又一重要的旅游胜地。
革命老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泉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第二十五军、红军第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军川陕游击队均在石泉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石泉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5%。期间,石泉人民从各方面给予红军以很大的支持,作出了巨大牺牲。2001年1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迎丰镇、银桥乡、池河镇、银龙乡、饶峰镇、两河镇、中池乡、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坝乡、长阳乡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石泉县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两区两带”发展战略,即,以喜河水电站建设为契机,结合库区移民搬迁绿化美化和综合开发一江两岸,构筑“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区”;依托云雾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建设“雾山旅游开发区”。在县境内川道地区、国道沿线依托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以绿色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示范带”;以县城为龙头,以池河省级乡企园区及古堰工业园区为两翼,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丝织绢纺、医药化工、特色矿产、绿色食品五大工业支柱建成“民营经济发展带”。通过倾力实施“两区两带”,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目前的5.5亿元增长到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659万元增长到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25元增长到2500元,走出一条以“绿色生态”品牌和特征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石泉,今天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迈向无限美好的明天!
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石泉这方热土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⑵ 池溪乡的经济概况
池溪乡境内有年产5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厂一家,国营林场一个。2003年浙江金华科华集团公司投资2500万元在境内兴建南昌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计划上两条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年产水泥15万吨,现已开工第一条生产线。由江西长青牧业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占地250亩的长青牧业有限公司中心猪场于2003年3月开始正规生产,预计年创利税100万元。 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兼种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年产稻谷7500吨,大豆350吨,花生450吨,芝麻180吨,油菜籽220吨。养殖业以传统养牛、养猪、养禽为主。工业除水泥生产外,以石灰石开采业为主,年产石灰石30—50万吨,大米加工、建筑、运输等业有一定份额。 池溪乡资源丰富。其一,劳动力资源。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6000人以上,其中服装生产熟练工3000余人。福建战狼集团已于2008年1月投资池溪乡并顺利投产。是承接沿海服装产业转移基地。其二,山水资源。5.5万亩山、0.2万亩水是现代农业的建设基地。其三,粮食资源。池溪乡年产粮食2万吨,是食品加工业(如保健酒等)的发展基地。
2007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1696万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189.2万元,增长2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7万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增长4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0万元,增长37.1%,农民人均纯收入4277元,净增727元,增长20.4%,人口出生率12.3‰。粮食生产战胜烂种烂秧、干旱、风灾、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严重自然灾害,总产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到18879吨,并取得粮钱双双增收的好效益。由于市场价格看好,政府扶助政策到位,养殖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态势的一年,成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亮点。企业营销收入228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上交税金648万元,增长10%。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长,使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工商税收完成122万元,占任务的120%,超计划完成任务,增加了财政份额,展现了发展后劲。民间投资、政府投资、招商引资三驾马车驱动,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澳门高氏集团、福建狄威龙服装和强华畜牧等项目先后落户池溪,将加速我乡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农民收入实现超常增长
因政府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力度加大,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措施的出台,农民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加上各级政府服务“三农”措施的加强,市场价格的攀升,全乡农民人均种养业增收500元。另外,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增加,季节性打工劳动也有增无减,农民工资涨幅较大,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收入人均227元,两项合计人均增收727元,创历史新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增加机耕面积2600亩。投资20万元开工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1座。投资120万元,兴建2100平方米的乡敬老院,可容纳80个五保老人入住。投资20万元,新增两个村委会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全乡70%的村委会有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投资7万元新建两个村卫生所。乡司法所办公楼已建成交付使用,池溪派出所新办公楼已经完工。
资源开发利用更加科学规范
为推进资源整合,保护资源,规范开采,保障矿山开采安全,推动矿业经济走消耗少、效益好、水平高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在县政府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对池溪石灰岩资源开采进行了整合,将原来17个开采作业点整合为3个作业点,由原来3个采矿权整合为1个采矿权,按照协议出让的方式出让采矿权。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作业点“多、小、散”、市场竞争力缺乏、大矿小开、企业经济效益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有了明显改善,矿山开发布局更趋合理,矿山企业结构更趋优化,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有新的改善,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有新的增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
历时3年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已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全乡4668户809宗林地参与了本次林改,林改面积54617.4亩。通过林改政策的反复学习,村民群众的票决,落实了形式多样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其中自留山227.1亩,责任山26132.8亩,分股不分山27907.9亩。林改发证6728本,其中山林所有权证806本,山林使用权证5922本,发证率100%,林业将成为我乡农民收入的一个增长极。
⑶ 四川省铝土矿价格是多少
青川县总面积3269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人(2004年)。 www.xzqh.org 县人民政府驻乔庄镇,邮编:628100。代码:510822。区号:0839。拼音:Qingchuan Xian。 www.xzqh.org 青川县辖9个镇、25个乡、2个民族乡:乔庄镇、青溪镇、房石镇、关庄镇、凉水镇、竹园镇、木鱼镇、沙州镇、姚渡镇、黄坪乡、瓦砾乡、孔溪乡、茶坝乡、大坝乡、桥楼乡、三锅乡、蒿溪回族乡、乐安寺乡、前进乡、曲河乡、马公乡、石坝乡、红光乡、苏河乡、茅坝乡、大院回族乡、楼子乡、金子山乡、马鹿乡、七佛乡、建峰乡、白家乡、板桥乡、骑马乡、观音店乡、营盘乡;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东经104°36′----105°38′,北纬32°12′----32°56′,处于中西部交接地带。周围与陕西省宁强县、甘肃省文县、武都区,四川省江油市、平武县,广元市市中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相邻,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全县幅员面积3271平方公里,约490万亩,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辖9镇28乡,271个行政村,1952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中,汉族占98%,有汉、回、藏、壮、朝鲜等9个民族,其中回族乡两个。青川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青川县名因“其水清美”而得。自西汉置郡至今,历代设置州、县、郡、所、司、汛17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时是秦陇入蜀之咽喉,为历代兵家之争,商贾必经之地。氐人曾在此建“仇池国”,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古道、景谷道、马鸣阁道,横穿县境东西,连接古丝绸之路。三国时著名的“蜀中三关”之一的白水关雄踞县城东南。1979年在县城附近发掘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木牍,为研究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律和书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青川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积淀。青川有着光荣辉煌的革命文化,红军在此英勇奋战,留下的革命文物传播着无尽的文化精神食粮。青川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在元代就设置青川县,1949年12月19日解放,今属四川省广元市,县政府驻地乔庄镇,距省会成都349公里。青川物华天宝,地腴物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大于25°的占幅员面积的73。8%,最高海拔3837米,最低海拔491米。春寒秋凉,夏短冬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随地貌呈立体变化。年平均气温13.7℃,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6℃,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2.5℃。年平均雨量1021.7毫米,年均日照1337.6小时,日照率30%,无霜期243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人均占有土地19.83亩,耕地1.75亩,林地17.46亩,牧地1.47亩。青川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县;二是森林资源丰富。青川是四川省林业基地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0万亩,占幅员的67,3%,森林覆盖率42.3%,活立木蓄积量1200万立米。现有木本植物4000余种,其中珙桐、冷杉、银杏、樟树等珍贵树种。境内占地73万亩的国家级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举世闻名的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贝母鸡等国家珍稀动物生长的乐园,是珙桐、冷杉等珍贵植物生长的净土,是研究世界珍稀动物的基地;三是山珍资源丰富。“山珍之最在青川”,被国家定为“黑木耳质标”的青川木耳,“天然高级保鲜品”的香菇,“真菌之花”的竹荪,“山菜之王”的蕨菜等绿色食品享誉国内外,是全国森林蔬菜八强县和干菜食用菌基地县。全县盛产杜仲、黄柏、厚柏、天麻、乌药等名贵中药材,是四川省中药材基地县;盛产核桃、油桐、板栗等干果和刺梨、猕猴桃等野果;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初步探明有各类矿点70多处,有储量矿种20多种,贵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是青川县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有砂金、岩金、银矿、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蛇纹石、铝土矿、沥青矿、锌、铜、硫、煤等;五是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白龙江和青竹
⑷ 桂东县有哪些乡
桂东县有清泉镇、桥头乡、寒口乡、黄洞乡、城关镇、三洞乡、増口乡、寨前乡、流源乡、大塘乡、新坊乡、普乐乡、东洛乡、沙田镇、贝溪乡、大水乡、四都乡、青山乡18个乡镇和一个宋坪林场(国有林场)。
⑸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有好多个镇
青川县辖9个镇、25个乡、2个民族乡:乔庄镇、青溪镇、房石镇、关庄镇、凉水镇、竹园镇、木鱼镇、沙州镇、姚渡镇、黄坪乡、瓦砾乡、孔溪乡、茶坝乡、大坝乡、桥楼乡、三锅乡、蒿溪回族乡、乐安寺乡、前进乡、曲河乡、马公乡、石坝乡、红光乡、苏河乡、茅坝乡、大院回族乡、楼子乡、金子山乡、马鹿乡、七佛乡、建峰乡、白家乡、板桥乡、骑马乡、观音店乡、营盘乡;另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竹园镇经济发展最好。
⑹ 进贤县池溪矿石有限公司怎么样
进贤县池溪矿石有限公司是1994-12-23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池溪乡。
进贤县池溪矿石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0124746083850H,企业法人罗细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进贤县池溪矿石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矿石。
通过爱企查查看进贤县池溪矿石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⑺ 四川雷波县
因县北有雷番山为名。一说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为磨箕,汉译雷波,以之名县。一说彝族称“莫波”泽为雷波。相传城内有一水池,夏天打雷,电光与波光相激,故名雷波。雷波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金沙江北岸,是凉山州的东大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49’-28°36’,东经103°10’-52’之间。按现行政区划,东南隔江与云南省永善县相望,北与宜宾、乐山地区相邻,西接美姑县,西南紧连昭觉县、金阳县。
全县有49 个乡镇、278个村、1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3万人,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45%,农业人口占91%。全县幅员面积2932.46平方公里。汉语拼音:Leibo Xian,行政代码:513437,邮政编码:616550,县人民政府驻锦城镇。
境内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达2443.28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83.8%,其中海拔1000米至3500米的中山占75.3%,3500米以上的高山占0.7%,河谷低台占10.6%,高台地占2.3%,湖积平原占0.3%。地势高低 雷波县
悬殊,西高东低,由西向东缓慢倾斜,最高海拔4076.5米(狮子山主峰),最低海拔325米(金沙江畔大岩洞谷底),也是全州的最低点。 雷波位于杨子地台西缘,处于川滇古隆起与我国新化夏系沉降带四川盆地的交接带之间,除石灰系、第三系外,上元古界的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层分布较广泛,以河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厚度约6000米,中生界只露出三又叠系侏罗系地层,出露的岩层为碎屑岩类、碳酸盐类和玄武岩类。分布于东部和西部,发育较好,面积占三分之一,厚度约4000米,第四系松散的冲积物与残破积物零星公布于平坝及河谷地带,最厚处100米左右。上古生界只露出二叠系地层。 雷波主要是南北向构造带,溪沟纵贯全境,由近南北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与之平行的褶皱组成。其次是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
雷波自然资源丰富而独特,最具开发潜力的有五大资源:一是水能资源,境内三大主要河流可开发水能资源15.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不到10%。二是矿产资源,已初步探明储量的主要有磷、铝、铁、铅、铜、锌等,特别是磷矿总储量达22亿吨,含量高,易开发。三是林竹草场资源,森林覆盖率为34%,面积 148万亩,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硬杂木基地。有罗汉竹面积18万亩,天然草场面积140万亩。四是农副土特产资源,品种十分丰富,以莼菜、茶叶、竹笋、天麻、脐橙、魔芋、各类药材、野生植物等最为有名。五是旅游资源,马湖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7.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为全国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兼具旅游、灌溉、养殖、蓄能多种功能。其开发利用规划已通过省有关部门评审。 土地资源:县内可使用土地面积28.5万公顷,规划中工业用地0.2万公顷,商业用地0.35万公顷,住宅用地0.15万公顷,农业用地2万公顷,其它用地25.8万公顷。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铅、锌、铜、煤、磷矿、石灰石、铝土矿、石膏、铁矿等10多种。其中铅锌产地20余处,铅锌混合品位为40%左右,金属储量达40多万吨;铜产地近20处,3%—5%的品位较为普遍,富矿品位高达10%—20%,金属储量达5万多吨;铝土矿最低品位41%,最高品位达71%,平均品位61%,经四川省储委批准的储量为227.2万吨;磷矿产地10余处,品位含量富矿层在29%—35%,探明储量为22.6亿吨,是全国优质磷矿之一;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大队地质五队对雷波县石灰石矿的普查资料表明:雷波县是我国巨大优质石灰石宝库之一,矿石总储量为200亿吨,其中可用于425#水泥生产的石灰石储量100亿吨,优质石灰岩储量为20亿吨。除此之外,其它矿种的储量目前尚不清,需待进一步调查。 森林资源:雷波宽广的山地面积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根据林业资源调查数据,雷波现有有林地面积1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雷波是四川省最主要硬杂木基地,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素有“亚热带植物基因库”之称。仅乔木树种即达70科320种。主要树种有壳头科36种、樟科36种、蔷薇科25种,槭树科27种。林下还伴生有竹类19种,杜鹃花科40多种。森林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桫椤、珙桐、香果树、杜仲、银杏、水青树等10余种;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梓叶槭、领春木、厚朴、红豆树、桢楠、大王杜鹃等10余种。同时,复杂的森林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给各种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雷波森林中栖息着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血雉、绿尾虹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水利资源:雷波马湖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一个中型水库,蓄水4.8亿立方米。马湖引水灌溉工程南北干渠总长56公里,可灌溉面积2.2万亩。境内三大主要河流西宁河、西苏角河、溜筒河可开发水能资源15.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不到10%。金沙江流经县境内135公里,国家规划中的装机1200万千瓦的溪洛渡电站就在境内。 旅游资源:雷波具有十分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因此,孕育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遗迹。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生态类,主要有马湖、落水湖、麻咪泽动植物基因库,城墙岩原始森林、溶洞奇观等;二是人文景观类,主要有三国文化遗迹、僰人岩墓群、彝族向天圆坟等;三是人造景观类,主要有溪洛渡电站大坝及库区景观。 其他资源:农副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以莼菜、茶叶、竹笋、天麻、脐橙、魔芋、各类药材、野生绿色食品等最为有名。莼菜是全国稀有的珍稀水产品,仅产于西湖和雷波马湖。“雷波贡茶”历史上就享有盛誉,远销国内外。雷波优质脐橙曾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两项金奖,产品供不应求。
雷波古为西南夷地的一部分。从汉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内设螳螂县(属犍为郡)算起,至今已有2139年的历史。汉末改置潜街县,三国蜀汉时改为马湖县(属越西郡)。 唐、五代、宋时为马湖部。唐朝乾元(公元758年)凉山东部雷(波)马(边)屏(山)地区为戎州所辖,羁縻殷、驯、骋、浪四州,其驯、骋、浪三州均在雷波县境内。宋时凉山东部为马湖路,有三十七部落在今雷波一带。 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在雷马屏峨地区设置马湖路,下辖雷波、沐川六个长官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设马湖府雷波长官司,明弘治8年(1495年)改为黄琅巡检司。 清康熙初年(1662年)设雷波长官司,清雍正8年(1730年)改土归流设雷波卫,乾隆26年(1761年)升卫为厅(属叙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设雷波厅行政公署,黄螂为分厅,隶大汉四川军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雷波县,1930年改隶乐山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乐山专员公署。1956年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划出瓦岗、莫红、卡哈洛三个区另成立瓦岗县, 1960年撤销瓦岗县划归雷波县。 2000年,雷波县辖4个镇、45个乡:锦城镇、汶水镇、黄琅镇、西宁镇、南田乡、海湾乡、帕哈乡、杉树堡乡、箐口乡、永盛乡、顺河乡、回龙场乡、溪洛米乡、白铁坝乡、渡口乡、马湖乡、中田乡、谷米乡、柑子乡、双河口乡、罗山溪乡、桂花乡、沙沱乡、烂坝子乡、八寨乡、松树乡、拉咪乡、千万贯乡、五官乡、曲依乡、卡哈洛乡、元宝山乡、大岩洞乡、岩脚乡、莫红乡、坪头乡、克觉乡、上田坝乡、簸箕梁子乡、大坪子乡、小沟乡、雷池乡、咪姑乡、一车乡、巴姑乡、斯古溪乡、山棱岗乡、长河乡、谷堆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7873人,其中: 锦城镇 9748 、西宁镇 13223、 汶水镇 9652 、黄琅镇 7011、 南田乡 7711 、海湾乡 5970 、杉树堡乡 3505、 箐口乡 5797 、帕哈乡 4614 、永盛乡 7495 、溪洛米乡 4366 、白铁坝乡 3813、 顺河乡 1956、 渡口乡 7136、 回龙场乡 5054 、马湖乡 6190 、中田乡 5279 、谷米乡 6018 、柑子乡 2566 、双河口乡 2150 、罗山溪乡 2507 、桂花乡 2986 、烂坝子乡 2335 、沙沱乡 2373 、山棱岗乡 4736 、长河乡 2246 、谷堆乡 2517、 八寨乡 4526 、拉咪乡 1551 、松树乡 3016 、曲依乡 3557 、千万贯乡 3251 、五官乡 4411 、上田坝乡 3291、 大坪子乡 1497 、簸箕梁子乡 2253、 小沟乡 996 、莫红乡 3001、 克觉乡 1270、 坪头乡 2297、 雷池乡 3601 、巴姑乡 2839、 咪姑乡 4393、 一车乡 3240、 斯古溪乡 1705 、卡哈洛乡 5638、 元宝山乡 7124、 大岩洞乡 1981 、岩脚乡 3481。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雷波县辖4个镇(锦城、西宁、黄琅、汶水)、45个乡(南田、帕哈、海湾、箐口、永盛、顺河、渡口、沙沱、桂花、长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树、拉咪、马湖、谷米、中田、柑子、小沟、莫红、克觉、坪头、雷池、咪姑、巴姑、一车、岩脚、杉树堡、溪洛米、白铁坝、回龙场、罗山溪、烂坝子、山棱岗、千万贯、上田坝、双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宝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近几年来,雷波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和接待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交通方面,境内公路里程1000余公里,分别通往成都、西昌、宜宾、乐山、云南等地,目前,主干公路正在进行油路建设,金沙江通航也正在积极争取立项。电力方面,正在兴建装机5000千瓦的安寨坪电站,已建成雷波至屏山35千伏输电线路,雷波电力进入川南网,彻底改变电力不足的落后状态。境内还规划有双叉河电站(装机容量24000千瓦)等梯级开发电站。通信方面,程控电话已扩容为4000门,开通了光纤传输、移动电话等先进的通信工具,马湖风景名胜区所在的黄琅地区也已开通光纤传输。市政建设逐步发展。现有城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县城有稳定的天然优质水源,能满足城市远期发展的需要。市政基础设施齐全,电力、通信、燃气、供水有保障。正在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管网、自来水管网改造、环城路改造、东升路改造、西环路改造延伸等一批市政建设工程。城郊一公里处还有一个面积7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洛水湖,风景秀丽,规划建设为城郊公园。 雷波县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极具开发潜力的磷矿,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能资源,山区立体气候适宜多种多样的物种生存繁衍。这一切为雷波发展工矿业和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雷波县马湖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其水质无污染,自然景观丰富优美,以彝族历史文化和三国遗址为特征,具有独特魅力,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风景区。位于县境内的溪洛渡电站已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比选获得成功,进入可行性研究,将于2001年6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该电站装机容量为12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中国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大型水电站。该电站具有发电量大,拦沙作用大,防洪库容大,航运效益好,工程经济指标优越,梯级效益显著的特点。随着溪洛渡电站建设的逐步展开,必将翻开经济社会发展新画卷。 雷波县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处于攀西经济开发区与川南经济圈联结处,是凉山的东大门,与省内比较发达的宜宾、乐山等地相邻,同云南也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交通、通信建设的迅速发展,雷波已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死角”状态。随着溪洛渡电站的建设,雷波必将发展成为介于攀西、川南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又一个中心城市。 电厂和装机能力,输变电能力:目前正在运行的水电站两座,装机容量4900千瓦,正在建设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5000千瓦。已建成投入使用35千伏输变电线路,并入川南电网。 现有城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县城有稳定的天然优质水源,能满足城市远期发展的需要。市政基础设施齐全,电力、通信、燃气、供水均有保障。正在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管网、自来水管网改造、环城路改造、东升路改造、西环路改造延伸等一批市政建设工程。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659人,失业保险365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7727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人均增资209.7元/月。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城市医疗救助689人次,发放救助金3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790人次,发放救助金144.1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纳入城市低保4085人,人均月补助水平达125元;纳入农村低保1.83万人,人均月补助水平达40元;纳入五保供养对象728人,月均供养标准110元。建设安居工程500户,灾后重建200户,地质灾害避让迁建59户。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受理维权申请36起,为农民工追讨被拖欠的工资76.5万元,工伤及其他赔偿120余万元。 【民生工程】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三房”改造1330户、新农村建设8个。筹集资金680万元,重点实施箐口苗寨和卡哈洛大火地(原康复村)住房改造,并配套建设水、电、路、医疗、教育等设施,苗寨住房改造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抓好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全面落实种粮补贴、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惠民政策,兑现支农惠农资金3528万元。面对百年难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筹资400余万元修复受灾群众电力、人畜饮水设施和恢复农业生产,确保“没有一人饿死,没有一人冻死,没有一人摔死”。在汶川“5.12”、会理“8.30”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捐款193.9万元支持地震灾区建设,及时派出医疗救援队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伤员救护。 【平安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努力将矛盾隐患处理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大力推进公安“三基”建设,建立“电子眼”监控系统,突出命案侦破、禁毒工作和追逃三项重点工作,共立刑事案件145起,侦破133起,破案率91.7%;立“两抢一盗”案件56起,侦破47起,破案率84%,并破往年积案60起;抓获上网逃犯39人,查获毒品海洛因4482克;立命案11起,侦破10起,破案率90.9%。狠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3起,同比下降51.5%;死亡9人,同比下降40%;受伤34人,同比下降68.2%;财产损失229.3万元,同比持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力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维稳预警机制建设,稳妥处置集体上访事件,确保非正常上访“零进京”,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编辑本段民族风情
雷波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小凉山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在民族特征上有别于大凉山地区,其语言、文化、服饰、饮食、风俗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彝族能歌善舞,传统乐器有口弦、竖笛、月琴、唢呐、马布等;彝族达体舞热烈奔放,富于音乐美、动作美,而且简单易学,男女老幼人人均可参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抛石、射击、跳斗笠及摔跤等。彝族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如马湖由来的故事、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孟获激战的传说、彝族英雄支呷阿鲁的传说等等。彝族向天圆坟、毕莫文化神秘莫测,还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彝族民歌 雷波县地处彝汉文化的交汇地带,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因居住封闭而定格在不同历史形态的保留完整的原生态彝族民歌,也有彝汉文化长期水乳交融而不断演绎发展的现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古朴久远,集彝族民歌之大成,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彝族民歌的代表,绚丽多姿的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与火把文化、服饰文化、毕摩文化并称的彝族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传承至今的彝族民歌共有五千余首,主要分为六大类:即婚礼歌类、丧歌类、情歌类、新年歌类、比赛和劳动歌类,以及毕摩、苏尼作法事唱的歌等类型,并在3个方言区形成了4种独特的风格:一是“瓦岗所什诺伙”片区的民歌,夹杂有“圣诈”方言;二是“瓦岗所什格伙”片区的民歌,伴有“所地”(阿堵)色彩;三是西宁、山棱岗、马颈子、莫红等地以“以诺”方言片区的民歌,是地地道道最富有彝族特色的民歌集聚地;四是上田坝、永盛、锦城、黄琅杂居区富有彝汉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歌。 2006年11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称号。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04年,雷波县辖4个镇(锦城、西宁、黄琅、汶水)、45个乡(南田、帕哈、海湾、箐口、永盛、顺河、渡口、沙沱、桂花、长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树、拉咪、马湖、谷米、中田、柑子、小沟、莫红、克觉、坪头、雷池、咪姑、巴姑、一车、岩脚、杉树堡、溪洛米、白铁坝、回龙场、罗山溪、烂坝子、山棱岗、千万贯、上田坝、双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宝山、大岩洞、簸箕梁子)。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