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ico造假
⑴ 若“ICO”虚拟货币涉嫌集资诈骗,怎么办
你好,你的问题我答复如下:1、公安机关是否立案侦查,是否构成刑事案件。2、若已经立案侦查,则要看立案调查后的结论,是否涉嫌集资诈骗罪。3、若定性为集资诈骗罪,则要看你的朋友是否知情,主观上是否有欺诈的故意,是否与他人共同策划、实施犯罪的行为。4、最后,若你的朋友与他人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则要看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⑵ ICO被定性为非法融资 “虚拟货币”还能火起来吗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自己去看看比特币的价格吧
⑶ 虚拟货币ICO是什么意
在形式和最终的结果上,ICO与IPO非常类似。
IPO就是某家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该公司IPO后可以去证券交易市场进行挂牌交易,当然,在完成IPO前后有着各种监管的执行,整个过程是在现实中完成。
而ICO的区别在于公开募股方可以是个人、公司、社区、机构,募股后在网络虚拟币交易平台上挂牌交易,如某智多星威客,某某八,某某一品等,整个过程是在互联网中完成。
虚拟货币,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已经成为互联网固定流通货币,如现实世界中的美元。大多ICO过程中并不是项目方在出售自己的股权,应该说是使用权,也就是产品的未来价值预期资格。
参考资料ico网络贴吧
⑷ 发虚拟货币 ICO代币是不是金融诈骗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虚拟货币 ICO代币是不是金融诈骗的官方消息,这就说明该传言可能是不真实的。
传言不可信,一定要关注官方消息,或者到官方去了解。
官方消息才是主流。
⑸ 央行认定ICO属于变相非法集资是真的吗
9月2日据报道,8月21日,央行总部收到了相关紧急报告,该报告条分缕析,明确指出,用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来看,ICO属于变相非法集资。
引述之情人士称,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ICO是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数字代币公开发行的简称,模仿股票市场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来。即项目发起方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初始代币的方式去获得融资,不过初始代币不能用法定货币(人民币、美元等)购买,因为这违反了各国关于融资的法律法规,而需要用比特币、以太坊等流动性较好的数字资产购买。
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日前撰文指出,目前ICO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从制度建设出发,应该尽快在法律上给予ICO一个说法。他建议,对ICO实施沙盒监管(在一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的方式。
8月16日,北京市金融局局长霍学文也曾在一次内部闭门恳谈会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和ICO,只有依法合规规范发展才有生命力,任何违规和滥用都将获得惩治。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所有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监管。凡是“管别人钱的活动”都要纳入监管。区块链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ICO的创新,但是如果不控制好风险,那么所有的创新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如果说传统金融风险是1.0,互联网金融风险是2.0那么现在的区块链和ICO风险就是3.0。”霍学文在此次会议中表示。
⑹ ICO虚拟货币被停,是为什么
国家现在对虚拟货币这块管控都比较严格,很多虚拟货币都被叫停了,不光是ICO。
⑺ ICO被禁之后 虚拟货币价值如何界定
国内是禁止的,但是国际上有国家承认它啊,比方说新加坡,现在已经是ico的不二之选。
从注册主体,到后期法律服务,都比较完善的。
如果想了解详细点,看我名称,交个朋友
⑻ 虚拟货币骗局怎么报警
虚拟货币骗局直接打110报警电话报警。
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多部门发布风险提示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
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
公众要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被骗后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
(8)虚拟货币ico造假扩展阅读:
虚拟货币首先是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
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其次是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
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最后这类行为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炒币升值获利和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⑼ 造富神话破灭,ICO被叫停,它到底是个什么鬼
ICO的火爆引发了大众关注。它的"疯狂"有人说是金融传销,有人说是庞氏骗局。近日,ICO市场迎来了重拳监管,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公告,要求停止各类ICO活动,曾经的造富神话就此破灭。同时,虚拟货币市场发生震荡。
一、什么是ICO?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改编自证券界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一词,只是把所发行的标的物由证券变成了数字加密货币。
通俗一点说,ICO类似于股票里面的IPO。打个比方,一家公司要上市了,可以公开发行股票,这是IPO;但要买股票,需要支付货币。ICO也是融资,但是它融的不是人民币、美元这些,而是融数字货币,基本上融的都是比特币、以太币等。
形象地说,比如F君的公司要做ICO,发行的不是股票,就是一个叫做"F币"的虚拟货币,这就是"代币";你要买这个"F币",需要用比特币等来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和股票的区别是,代币不是权益,不代表任何股权和债权承诺。
发行股票要到交易所里面去发行,那么发行代币要去哪儿呢?去这些数字币的平台。现在有专门做ICO的平台,就类似这种交易所。融资方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白皮书进行路演,投资人可以在平台上对代币进行认购,然后平台拿着投资者认购的钱用于企业发展支出。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叫停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与ICO相关的区块链、比特币也成为了大众口中的骗子。
其实,比特币、区块链、ICO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很多人将它们混淆。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通过算法实现每个动作可标记;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1.0版本应用;而ICO是一种利用虚拟货币发行进行融资的手段。
二、ICO的造富神话
目前来看,投资人主要以代币在二级市场的炒作升值来盈利。
上海一个卖手机的小伙子,两年前用父母给的20万元投了一个区块链ICO项目,今年上半年发现账户资产已经暴涨至600万元;还有一个做小私募的合伙人,这两年用三四千万投了数个ICO项目,如今资产已经达到30亿元。
币圈永远不缺的就是造富神话,早期接触ICO的人发现自己腰包里的钱越来越鼓。
一位资深玩家总结:ICO的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在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下,任何理性都是笑话。
三、代币融资潜在的风险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马云如是说。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任何事物一有点苗头,人们就疯狂涌进。散户来了、庄家来了、韭菜来了、知名投资人来了、互联网大佬、连娱乐界的明星也来了,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之中分得一杯羹。
媒体称,目前我国代币发行融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项目鱼龙混杂,虚假风险很大。市场上在做的项目有美容、白酒、竞技,有的在融资过程中根本没有项目,有的是虚假项目。融资资金到位后,大部分"白皮书"承诺的计划不会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投机炒作风险非常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的情况。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币的价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更成为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指出,ICO是涉众型(公募)集资。一是ICO是向不特定的对象发行"代币",此代币可以在指定的交易平台上进行T+0式集中竞价进行交易;二是购买代币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根据我国《证券法》第十条规定,ICO这是典型的涉众型(公募)的集资行为。
涉众型集资行为就存在道德风险,金融发展史的郁金香泡沫事件与1929年及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已充分证明拿别人的钱去经营会有道德风险,拿别人的钱如是涉众的,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各国从法律制度层面对涉众集资行为都进行强监管,如公开集资的必须经过管理的部门的批准,未经批准不允许向众人进行集资,否则构成非法犯罪。
四、七部门联手叫停ICO
代币和比特币的泡沫双重叠加,让中小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监管果断出手。
9月4日,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公告,要求停止各类ICO活动,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公告明确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事实上,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对于火爆的代币发行融资也给出风险提示。美国证监会8月发布风险提示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区块链、代币炒作、抬高股价的行为进行警示,新加坡等国也提示了代币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认为,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
五、虚拟货币应声暴跌
此前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可以说是吸睛无数,价格也一路走高,然而随着央行正式叫停ICO,比特币、莱特币和以太坊等虚拟货币全部暴跌。
据交易平台火币网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在4日下午3点以后放量下跌,10分钟就跳水600元,最低探至26000元。截至9月5日下午5时,比特币报价为26800元,比9月2日最高点32350元已经下跌5000多元,跌幅为17.6%。
莱特币9月4日也是一根大阴线走势,下午3点之后直接从480元左右跌至395元左右,两个小时就暴跌17%。截至9月5日下午5时,莱特币报价为433元,比9月2日596元的最高价下跌163元,跌幅高达27%。以太坊也从两天前的高点2514元,直落到1886元,跌幅高达26%。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出重拳要求ICO暂停和清退,对于与ICO项目关联的比特币价格构成直接打击。比特币此前的大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ICO创造出来的需求。
一位比特币玩家说,此次监管针对的是ICO,并不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不过也有一些玩家警惕其中的风险,早早把资金撤了出来。有比特币玩家说,比特币就是一串代码,大家都有信心时可以击鼓传花,但大家都没有信心时,你就是接盘侠。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指出,比特币没有像股市那样的涨跌停限制,而且交易是24小时开放,单纯从追逐投机收益的角度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投资风险相当高。虚拟货币的价值来源不明,无物质价值,没有政府或实体经济支撑,投资风险更需要投资者警惕。
⑽ 投诉:若“ICO”虚拟货币涉嫌集资诈骗,怎么办
如果你能确认其是骗子或者骗子公司,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或者报案。
举报或者报案电话号码110。
公安机关受理后,就会展开初查,进行辨别,如果确实涉嫌诈骗,会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