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怎么看虚拟货币
『壹』 郎咸平是怎么赚钱的
只要郎嘴一开,不是股票涨跌,就是内幕频发。郎咸平,现在中国最犀利的,也是最赚钱的财经大家。正是因为人们的喜欢,郎咸平的书、音像制品、专栏、演讲、专题讲座比比皆是,郎教授也赚得盆满钵满,手脚发软。郎咸平成功地依靠智慧和专业赚钱,是真正的“智商”楷模。 盈利源于“信息不对称” 郎咸平在对中国企业和经济进行评述的时候,不仅是采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对比,更关键的是经常挖掘了更多大家所没有的信息。通过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也由此成为众人关注的核心。而这就是盈利的基本要求—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当消费者所接受的情报信息少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时,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判断来自经验、企业和其他渠道,而企业所传达的信息,本质来说就是“想让消费者看到的信息”,这是一种基于对消费者的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后果。为什么不同的消费者买到不同的东西还依旧感觉良好,因为目标群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喜欢金色的,企业让你看到金色是最好的,喜欢银色的,企业让你看到银色是最好的,而事实上呢?企业也许最好的,是黑色,是你根本就没有看到的东西。 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形成了双方沟通时的偏差,消费者看不透成本,消费者也就看不透产品。总之,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盈利基于“标准的设定” 郎咸平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讲述一些国际的成功案例,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给中国企业进行评价。对比之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客气地说,郎咸平偷换了概念:用别人的成功路径来衡量我们的成败,而其实各自的起点并不相同。郎咸平的偷换概念,本质来说就是一个方法:用一个成功的标准来衡量不成功的现实,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眼光聚于一处,让更多的人相信那就是未来的目标。 标准的设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通过建立高的标准,然后让人自己找到差距,进而产生了努力或者自卑,产生什么不重要,只要发现了差距就有了盈利的机会。 盈利赖于“客户的喜好” 郎教授能赚钱,是他发现了他的目标客户群的喜好。然后针对这些人,说出了他们爱听的、想听的、愿意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话题。可以这么说,郎教授是一个发现人性的高手。 所有的盈利模式,都是基于对消费者的理解,发现需求并为此设计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因此,客户喜好是重要的,是构建盈利模式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产品的价值不来源于产品自身,而是来自对消费者应用的理解和需求解决。 盈利成于“专业的品牌” 地位决定话语权,正是因为郎教授的专业背景,让他的话语有了极大的可信度,也正是因为他强大的逻辑,让更多的人随着他的逻辑看世界。专业的品牌,本质就是建立消费者的信心和信赖,这是建立消费者选择的根本依据。 品牌是什么—战略营销认为,品牌就是消费者信赖的理由。我们发现,真正盈利的都是有品牌的,例如星巴克的咖啡,品牌的溢价超过了固定的原料成本的一倍。 要获得更高的盈利,就要构建更高的品牌,而这个过程中,越是专业的品牌,也就获得越多的信赖,被客户选择的概率也就越高。 战略营销认为,盈利的构建过程,就是专业品牌构建的过程。
『贰』 如何看待《财经郎眼》中郎咸平对于比特币的观点
作为比特币玩家,看了这一期的财经郎眼,感觉有必要纠正郎教授一些并不专业的比特币知识:
1.比特币的分配机制:
比特币的挖矿分配机制,不是10000个人(也就是矿工)中的50个人分50个比特币,而是10000个人中只有1个人能拿到50个比特币。
听上去不公平,但是矿池的存在相当于矿工组团挖比特币,假如10000个人组成一个团队,这10000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拿到了50个比特币,根据团队协议,大家根据贡献均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贡献多的所得大于0.005个币,贡献少的所得小于0.005个币,而只要有贡献,再烂的电脑都有所得(入不敷出而已),形成了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
2.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比特币英文名BITCOIN,从来未声称自己是货币,而是类似于硬币的支付系统或记账单位,现在讨论比特币是不是货币其实没有意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而比特币的发展还在实践过程中,还远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果在固定的实验过程中失败了,比特币就不是货币;如果成功了,比特币才会是历史上替代法币的货币。可喜的是,实验到目前阶段来说,是有走向成功的趋势的。
3.比特币的内在价值
节目中比特币中国的CEO无法回答比特币的内在价值,而是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价格来反驳,甚至恼怒地反问给你100个比特币你要不要,被郞教授击溃。佩服郎教授的睿智,却也遗憾郞教授没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读懂比特币的内在价值。
回到正题,比特币的内在价值是什么。
比特币本身毫无价值。它只是一串代码,一个用来记账的数字,没有价值,却价格高得离谱。
真正有价值的是比特币的协议!而这份协议却是全网公开的。
打个比方,就像互联网的域名是有价格的,好的域名还很贵,但是域名只是一串字符,没有什么价值,而整个互联网是任意使用的,全球的上网都使用着完全相同的互联网协议,在协议之上才可以有大量的域名。但互联网的协议却成为人类信息社会的基石,协议之上才衍生了众多高价格的服务。
很神奇吧,有价值的没有价格,超高价格的却没有价值。
用一句话解释比特币协议的价值:将人与人之间支付的诚实性,托付给了数学,由全网来监督。
你可以不相信和你交易的人,他可能会骗你,但是你可以相信1+1永远等于2。
表现在比特币上也就拥有了去中心化、总量恒定、无法造假、手续简化等法币所没有的特点。
4.比特币的接盘问题
节目多次说到比特币是比谁更傻,谁做最后一个接盘的游戏。
最初发明比特币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换取大家的财富,但是比特币发展至今天,用法币换取比特币的人确实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财富。前期拥有比特币的人,挣得后期进场的人。现在进场的人,也是为了赚未来进场的人的钱。我们想象一下,最后一棒进场的人,拥有了比特币,没有了下家,它也赚不到钱了,而且比特币的发展也已经像我前面讲的大家都了解比特币的特性了,但这个时候比特币拥有者们有什么选择呢?
a.防通胀继续持有——比特币价格稳定在高位(因为没有人接手)
b.逛抛比特币——比特币价格下跌
c.去和接受比特币的商家兑换商品——比特币的货币实现
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再思考一下。
a.价格稳定在高位,说明没有大规模抛售,比特币价格稳定,无通货膨胀现象,财富不被隐性掠夺,成为适合作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法币因为在贬值会被逐渐抛弃,比特币完全胜利。
b.逛抛,价格暴跌,在暴跌中,会有无数人等着抄底,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比特币的协议是抗通胀的,相比法币来说是保值的,所以前期没来得及在低位买币的人会来继续抄底比特币,直到比特币跌到底,抄底的人会一拥而上,最终使比特币成为价格更高的商品,成为新的比特币最后一棒接力者。而这个答案,也与我们之前最后一棒进场的人假设违背。
c.比特币作为法币的补充,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综上所述,比特币如果有可能正常发展下去,会在涨跌之间,经历成为法币补充的过程,再取代法币,成为货币。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也有可能失败。
5.中国大妈炒比特币
中国大妈的概念,特指2013年金价大跌期间疯狂抢购黄金的一群中国散户,因为在中国,黄金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大妈们,她们一有资金实力,二没有相关知识经验,三有勇气做疯狂投资,因为有了这一称谓。
而比特币的暴涨暴跌期间,也流传出了中国大妈炒比特币这一概念。
比特币的玩家,有过大量的统计,93.6%是男性,且为20-40岁,且本科以上学历为绝大多数。当然,其中相当部分人,也是一有资金实力,二没有比特币相关知识经验,三有勇气做疯狂投资,如果拥有这部分特质的人被称为中国大妈,那他们确实也是,是个冷笑话。
按照这个概念,节目里与郎教授争论的比特币中国CEO,也属于中国大妈的群体吧。
『叁』 郎咸平先生所说的混合币种储蓄(追分)
有种金融产品叫 外汇挂钩结构性产品
http://bank1.jrj.com.cn/news/2008-02-04/000003266861.html
不懂郎教授为什么要选波动大的日元
『肆』 郎咸平认为的百分之一的可投虚拟货币是什么
因为美元充当着世界货币的职能,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货币又是与美元挂钩的。故,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会有上述言论。
『伍』 郎咸平在推广Pi币吗
不要信,你要去看自己的直觉,自己去衡量,千万不要信别人怎么说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封建的。
『陆』 如何看待《财经郎眼》中郎咸平对于比特币的观点
郎咸平教授警告:比特币是彻头彻尾的金融骗局,老百姓要看好自己的钱包,珍爱生命,远离比特币!
每个人对待新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比特币是否是骗局仍旧需要实践的检验。观点无对错之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特币目前还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社会化大实验。不过,随着比特币的船涨水高,也衍生出了许多知名的山寨币,例如莱特币、狗狗币、瑞泰币、微盟币等等。不过,打着数字货币的幌子进行传销诈骗的活动也在增多。
『柒』 郎咸平的数据怎么来的,哪里查的
他有个团队专门收集各种文献和报道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总结的,所以说他的资料都是自己收集总结的,基本都是有据可查的
『捌』 郎咸平说货币超发,请高手解释下为什么超发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保增长国家投资4w亿,但我国不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型国家,是靠出口和国内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型,所以大部分投资都通过银行借贷流入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了,那么大规模投资必然导致相关产业和原材料的涨价,产业链的关联程度很高,用不了多长时间其他行业也一样开始涨,所以最大受益者莫过于房地产和建筑行业。政策的导向结果现在体现出来大概是弊大于利了。不过当时大环境下,恐怕没预料到有这么严重吧
『玖』 郎咸平教授说,高盛从建行赚了1300亿人民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是郎咸平的原话:
“高盛曾经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最大股东,它的好朋友美国银行曾经是建行的大股东。建行的上市让它们赚了1300亿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为美国银行付出100元。金融改革,最后图利了高盛集团。
实在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盘算的,为何会被高盛牵着鼻子走。最近那些幽灵频频套现,从中获取了巨额财富。伴随着他们的唱空和唱多,我们被搞得晕头转向,一些所谓的专家则感觉自己好得不得了,这些专家就是跟中国股市的“黑嘴”一样,在给高盛抬轿子,甚至他们被高盛利用了还不知道。“
(9)郎咸平怎么看虚拟货币扩展阅读
《环球时报》披露高盛在世界和中国干下的部分坏事:“两年多以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导致全球性通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困难,其实就与高盛等跨国投行的操纵直接相关。以油价为例,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记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报告一致。
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称,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但结果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高盛等华尔街公司赚了1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人给了美国100元。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记者说,高盛一直扰乱国际金融秩序。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当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还与一些中国公司设下“对赌协议”,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中国国资委官员曾表示保留对高盛等交易欺诈起诉的权利。
或许有读者还记得,2008年本报今日快评对油价问题、“银行贱卖论”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年底以《为什么先生老是欺骗学生》为题,作了一个小结。(参见《常态》一书)我在文章最后说:“在与狼共舞的‘货币战争’中,我们输多胜少。先生有责任,学生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