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挖矿漏洞
⑴ FCoin的挂单挖矿和挂单排序挖矿能继续进行下去吗有没有在里面挖矿的币友说下真相
有人在里面赚了,是真的。每天都根据挂单情况送的FT,我也挖矿去。
⑵ 请问有授权码用笔记本可以挖ft币吗
应该可以,笔记本挖矿的话,估计很快就废了
⑶ 搜狗五笔ftjb会出现“过生日了”和“都”两种字或词,这是漏洞吗
不知道你的搜狗五笔是哪个版本的 我的没有“过生日了”这个词条啊
会不会是你自定义的 ? 我用搜狗 FTJB 是“都”这个字直接上屏的
那你就在这个状态下 按住 ”ctrl+2" 排 在第二顺位的字就会跑到第一顺位
可以直接 按空格上屏了
⑷ 有新的交易即挖矿模式的交易所么
1、 Coinbene
国家:新加坡
挖矿说明:Coni由全球优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CoinBene满币发行,发行总量恒定为10亿个,且保证永不增发。CoinBene提供了一种在线服务(平台),允许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换不同的区块链接代码,100%平台收入折算成ETH(按ETH每小时收盘价折算),次日下午3点统一返还。交易手续费专线折扣:Coni的持有用户将享受手续费的专项折扣,持有越多,折扣越大,最高可享3折优惠。
2、FCoin
国家:美国
挖矿说明:FCoin是世界首家资产透明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会将平台80%的收入定期分配给FT持有者。FT(FCoin Token)是FCoin交易平台发行的通证,是交易平台自身所有权益的代表。FT的发行是依据“交易即挖矿”的原则逐步释放,上限为100亿,永不增加。“交易即挖矿”个人交易手续费返还机制的具体方式为:自每日(GMT+8,以下同)0点开始,每小时都会将用户所产生交易手续费,100%折算成FT进行累积,折算价格按该小时FT的均价计算(均价计算方式为总成交金额/总成交量)。每小时返还一次,返还24小时前、同一小时区间的挖矿产出。比如,某天7:00-8:00这个区间,返还的就是前一天7:00-8:00这个区间的挖矿产出。
3、Bit-Z
国家:美国
挖矿说明:采取投票方式来实现上币,挖矿实时产生BZ,每60分钟结算返还一次。每1000万挖矿会按照则返还比例递减3%手续费发放。“交易挖矿”,参与交易的用户,可获手续费返款(以等值BZ形式返还,需完成三级认证);每期1000万BZ,逐步释放,每完成1000万挖矿自动进入下一期。每期返还比例递减3%;开启挖矿同时,平台根据全网挖矿算力,推进BZ交易开放;BZ开放交易前按照“2”中公式进行手续费返还,开放交易后按照BZ实时牌价100%返还;牌价计算:开放交易前:1BZ = 0.158 USDT, 1BZ = 1DKKT, 1BZ = (0.158 /全网BTC价格)BTC开放;交易后:实时牌价计算。
4、Bige-币阁
国家:中国香港
挖矿说明:BIGO币总量25050000枚,采用销毁机制,分红机制,永不增发。获得BIGO币的唯一方式是币阁交易所的用户通过交易挖矿产生或上线后交易获得。挖矿:是用户在香港币阁平台进行交易(除BIGE币和BIGO币以外的所有币种),即“交易挖矿”。 “矿工”(用户)通过交易增加平台总交易额,交易系统自动对“矿工”空投BIGO币作为挖矿奖励。
5、U-COIN
国家:澳大利亚
挖矿说明:AU是基于ERC20合约代币,发行总量为 50 亿枚,永不增发。所有的AU都是冻结状态,都需要挖矿来解冻,其中50%通过交易挖矿释放。AU的“挖矿”是通过个人交易分红的形式来实现的。具体计算方式为:矿工每日收益=当日交易手续费/当日AU币价*动态交易挖矿返佣,其中,“当日交易手续费”是指该矿工每日在澳洲U网AU交易区进行交易所产生的手续费总和。“当日AU币价”是指澳洲U网平台AU币每日均价。“动态交易挖矿返佣”是平台根据当天总挖矿数量及币价,按照当日AU交易区总交易手续费的100%到200%来进行补贴返还。
还有余下十几家,贴的话字太多了,传送门自己看吧。
持续更新:交易即挖矿!史上最全挖矿交易所清单
⑸ FT是什么币
FT是不是币。FT(FCoin Token)是FCoin交易平台发行的通证,是交易平台自身所有权益的代表。FT的发行是依据“交易即挖矿”的原则(查看挖矿原理)逐步释放(查看关于流通量的说明),上限为100亿,永不增加。
作为平台权益的代表,平台会将80%的收入分配给FT的持有者(查看收入分配详情),同时,FT持有者还有参与重大决策及社区管理的权利。
(5)FT挖矿漏洞扩展阅读:
趣币全球通用积分(FT币)的价值:
1、交易挖矿奖励:自每日0点(UTC+9)开始,每小时都会将用户所产生交易手续费,110%折算成FT进行累积,折算价格按该小时FT的均价计算(均价计算方式为总成交金额/总成交量)。
2、分红奖励:平台手续费收入的50%将作为分红,发放给持有FT的会员。
3、回购计划:平台手续费中的20%进入回购基金。当FT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所有回购FT全部打入一个没有私钥的公开地址,此地址只进不出,所有用户均可通过区块浏览器有效监督。回购计划持续进行,直至回购总量的50%(15亿个)FT为止。
4、资产注入计划:趣币网Funcoin平台手续费的20%注入FT资产资金。该基金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特定时间对FT用户再次进行分红,空投奖励,设定特殊的用户奖励机制等。
⑹ 很多项目在参与 FT 的创业板计划,墨客moac应该关注一下
墨客moac参与不了,那个是 ERC20 代币。交易所的话,墨客moac会上一家,类似 FT 模式的交易所。目前看 FT 的上币模式,会引来另一轮的冲击。这个上币模式,会对现有模式造成很大冲击。FT 的第一步,是交易挖矿和分红模式,解决流量问题;三大交易所大概 75%流量丧失。现在第二步,是用容易上币,让项目方流量过来集中。第三步,是引入保险公司保护用户。最后一步,就转变为去中心化交易所。
⑺ 我要赚钱买大鸟...求救
没大鸟想采矿挣钱太难!
借钱买完再哇矿,几天的事
⑻ 哪家交易挖矿平台分红高
BigONE交易平台呀,big一天等于ft三天,目前最高的平台。
⑼ 缓冲区溢出漏洞知识
因为它是在程序执行的时候在缓冲区执行的错误代码,所以叫缓冲区溢出漏洞。
它一般是由于编成人员的疏忽造成的。
具体的讲,溢出漏洞是由于程序中的某个或某些输入函数(使用者输入参数)对所接收数据的边界验证不严密而造成。
根据程序执行中堆栈调用原理,程序对超出边界的部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自动去掉,那么超出边界的部分就会覆盖后面的存放程序指针的数据,当执行完上面的代码,程序会自动调用指针所指向地址的命令。
根据这个原理,恶意使用者就可以构造出溢出程序。 其实溢出原理很简单(我以前以为很难理解,太菜了,o(∩_∩)o…)。当然,这里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会引用一些程序实例(如果没有编程基础的,可以略过程序不看,影响不大,还是能理解的),而且说得会比较通俗和简单,不会太深入。
从书上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个适合的程序(汗!要找符合的程序简单啊,但是要找特级菜鸟觉得特别简单的程序就不多了,55~~)。大家看看下面这段程序: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io.h”
char buf[255], pass[4]; /*声明变量,让计算机分配指定的内存*/
int main (int argc , char* argv[ ])
{
printf(“请输入您的密码:”); /*指定输出的字符*/
scanf(%s ,buf); /*输入一个字符串,保存在变量buf中*/
strcpy(pass , buf); /*把字符串buf中的字符串复制到变量pass中*/
if (strcmp(pass,”wlqs”)= =0) /*比较输入的字符串是否为密码*/
printf (“输入正确!”);
else printf(“输入错误!);
return 0;
}
(注:“/*”中的中文是对程序的注解)
这是一段密码验证程序,与我们平时输入密码一样,先让用户输入密码,然后在取得真正的密码,与之对比,如果差异为0,则输出密码正确,否则输出密码错误。很多帐号登录的程序都是这样做的,看起来没有非常合理,其实不然,它有一个致命缺陷!这个漏洞很容易就看出来了。那就是它给数据申请了4个字节的储存空间,但是万一用户输入的数据不只4个字节,那么剩余的字节存放在哪里?
先举个例子,有一条一米长的木头,有一张红色纸条从尾巴往头贴,上面写有字,然后又有一张蓝色纸条,上面也写有字,要从木头的头往它的尾巴贴,但是贴了红色纸条过后只剩4cm的长度,贴完后会有人读出后面96cm的字,并且执行字条的命令,但是蓝色纸条却有10cm的长度,怎么办呢?只有把蓝色纸条剩下的部分贴在红色纸条上了。那么红色纸条的一些字就被覆盖了。但是那个人还是会去读那后面96cm的字,所以他就只有读错,前面读的都是蓝色字条的字。先前去执行的是蓝色字条后面6cm的命令。
当然大家看了这个例子也不是很懂,下面来注解一下:
人——CPU
红色字条上的字——CPU要执行的命令
4cm的长度——计算机为数据申请的内存空间
蓝色字条上的字——要储存的数据
可以看见蓝色字条已经覆盖了红色字条上的字,然而那个人还是必须读出后面96cm的字并执行。后面已经不是规定的命令了!他根本就不能执行,根本读不懂!那么他就不能执行了,并且报错。
如图系统只为我的密码分配4个字节的内存,那么我输入的密码是“714718366”循环了6次的,不只4个字节吧,其他剩下的字符将溢出!剩下的数字将占用内存空间,那么系统执行命令的时候将会执行占用内存的数据,而不是执行原先写好的命令了!这些数字系统根本就读不懂,如何执行?那么它只好报错了!说此程序遇到问题需要关闭。那么计算机上的程序将出错而无法执行或关闭。
二、本地溢出
</B>上面所说的本地计算机因数据溢出而关闭程序或无法执行就叫做本地溢出。输入超长的数据已经把计算机要执行的代码覆盖掉了,可是,计算机不会管指令有没有被更改,依旧取原先存放指令的空间里的数据来运行,取到“shujucuole!shujucuole!shujucuole!”这些不合法的溢出数据,它依旧会执行,可是在计算机里这样的指令是非法指令,也就是不符合计算机逻辑的指令,用户执行它的时候就会出错,于是程序就被强行关闭了。
题外话:(想来想去,还是说一说o(∩_∩)o…我的爱好……损人利己的爱好)利用这样的溢出漏洞可以关闭很多程序,比如各学校机房里安装的那些远程教育系统,学生的计算机被教师的计算机所控制是因为学生机上安装有一个学生端程序,教师机可以通过教师端来对学生端进行远程控制,学生端没有推出功能,学生所在的用户组也没有强行结束进程的权限,档学生不想被老师控制的时候,可以打开学生端自带的远程消息功能,在消息里输入很长的数据,比如几百上千句“敢控制我!看我不宰了你!”,然后发送,就可以令学生端程序出错而被系统强行关闭。这招对某些网吧的收费系统也有用的!^_^
三、远程溢出
再举个列子(哎,这英文字母也太难打了,程序更难找,还翻了好几本书呢!55~~):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winsock.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
char buf[255]=” ”,pass[4]=” ”; //声明变量,让计算机分配内存
//================================================================
//这节的代码功能是出示化网络连接
//并侦听1234端口等待连接
//没有编程基础的特级菜鸟可以略过不看
SOCKET sock1,sock2;
struct sockaddr_in addr1;
struct sockaddr_in addr2;
addr1 .sin_addr.s_addr=INADDR_ANY;
addr1 .sin_family=AF_INET;
addr1 .sin_port=htons(1234);
WSADATA * wsadatal=new WSADATA( );
WSAStartup(MAKEWORD(2,2),wsadatal1);
sock1=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bind(sock1,(sockaddr *)&addr1,sizeof(struct sockaddr) );
listen(sock1,10);
int iSin=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
if(sock2=accept(sock1,(sockaddr *)&addr2,&iSin)
{//有用户连接进来
send(sock2,“请输入密码,密码正确,则告诉你我的qq:”,36,0);
//发送提示用户输入密码
if (recv(sock2,buf,255,0))
{//接受用户发送过来的数据并保存在缓冲buf变量里
strcpy (pass,buf);//把缓冲buf变量里的数据复制到pass变量中
if(strcmp(pass,”wlqs”= =0)
//比较pass变量里的数据跟“wlqs”字符串之间的差异是否为0
{//差异为0,则说明两者相等,密码正确
send(sock2,”714718366”,9,0);//发送QQ号给用户
}
else
{//否则就说明密码错误
send (sock2,”密码错误!”,10,0);
}
}
}
//=================[/ft]关闭网络连接并退出=======================
closesocket(sock2);
closesocket(sock1);
return 0;
}
(可把我打死了!这么长的字母啊!我最讨厌打英文了!和写简直是两回事*_*)
这是一个服务器程序,当有用户连接的时候,它会先发送一句话,提示用户输入登录密码。其实它和前面说的本地溢出例子形似,问题也就处在把数据从缓存复制刀内存的那句代码里,如果远程用户输入的密码太长,那么同样出现溢出的现象。那么程序就会出错,服务端将被强行关闭。
举个例子,比如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软件服务端程序就曾被黑客不停地攻击导致服务端崩溃,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只是很多用户都不能登陆,及时登陆成功也会在几分钟之内再次掉线,就是因为他们的服务端有这样的漏洞存在,被别人利用了,这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客户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