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周集挖矿
㈠ 霍邱县霍邱铁矿()
霍邱铁矿位于霍邱县西部、淮河以南的平原区,属全隐伏大型铁矿。其范围北自淮河南岸,南至马店乡的重新集,西自桥台—花园—冯井—四十里长山东侧一线,东至王截流—代店—高塘集—何家圩子一线,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为3—6公里,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自北而南由周集、张庄、李老庄、范桥、草楼、周油坊、李楼、吴集、重新集等9个大、中型矿床组成。
矿区目前仅有周(集)—长(集)公路(105国道)经过,向北过淮河至阜阳,向南可通霍邱、六安等地;北部有淮河可通航小轮船,顺河而下可到淮南、蚌埠。
霍邱铁矿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合肥坳陷西部边缘平原区。矿区西边皖、豫交界的四十里长山有震旦、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其余均为广泛的第四系(厚自40—200余米)覆盖。勘查证实,铁矿体产于新太古代古老变质岩系中,为铁硅质沉积建造受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即通称的“鞍山式”铁矿,有磁铁矿石和镜铁矿石两类。磁铁矿石主要产于片岩、片麻岩岩层中;镜铁矿石(或混合型)主要产于片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岩层中。其原岩建造相当于细碎屑岩—粘土岩—铁硅质岩—碳酸盐岩,代表一次海进沉积旋回。沉积环境,从原岩建造和矿层特征看,属浅海相沉积,铁硅质以胶体方式沉淀。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古陆,也可能与海底火山活动有间接关系。矿体规模及基本特征如表3-1。
矿体规模及特征表 表3-1
矿石物质成分,磁铁矿石主要为磁铁矿,次为少量—微量赤铁矿、钛铁矿、穆磁铁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李老庄矿床少部分矿石为菱镁铁矿、蛇纹石、白云石),次为角闪石、铁闪石、透闪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部分矿石有阳起石、透辉石,极少量白云母、绿泥石、蓝闪石、直闪石。镜铁矿石主要为镜铁矿、磁铁矿,二者可互换主次或单独或混合产出,次为少量—微量赤铁矿、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少量黑云母、阳起石、铁闪石、透闪石,时有透辉石、绿泥石、蓝闪石、白云母。矿石中含少量—微量硫化物,常见的有黄铁矿,一般分布较普遍,偶见有黄铜矿、磁黄铁矿。氧化带中主要为次生氧化的假象赤铁矿、半假象赤铁矿,少量赤铁矿、褐铁矿。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如表3-2。
矿石伴生有益元素含量甚低,无工业意义。有害杂质除硫、磷外,其他元素含量也很低,属低硫、磷的中—贫铁矿石。
霍邱铁矿的发现、勘查过程,首先是通过航空磁异常带,然后经过地面大比例尺磁法测量,圈定异常范围,查明异常的分布位置,分析异常特征,再经过钻探验证,从而发现了铁矿。整个过程凝聚了广大地质勘探队员的辛劳与智慧,是集体工作的成果。
1957年,地质部华北九○四航测队在本区进行1∶100万航空磁法测量、勘查储油构造、寻找石油时,在霍邱县的西部发现了近南北向磁异常带,编号为C—57—102。最大异常值为620纳特,梯度变化大,按200纳特等值线圈定异常范围,长约40公里,宽4—5公里,南起马店,北至淮河,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结论认为异常是由狭长的线型延伸的基性侵入体或含铁火成岩侵入体所引起,该侵入体极可能产于南北向断裂带中。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表 表3-2
1959年,省地质局认为该异常带处于合肥坳陷西侧,基底有可能是古老变质岩系,具有寻找“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的前提,成矿地质条件较好。为此指示省地质局物探大队一○三队对C—57—102航磁异常进行地面磁法测量,比例尺为1∶5万—1∶2.5万,工作面积为614平方公里,其中1∶1万面积145平方公里。经过工作,圈出了周集、张庄、李老庄、范桥、大塘头、草楼、邓先小学、周油坊、李楼、李桂庄、吴集、重新集等12个局部高磁异常和一些低缓磁异常。(经以后的勘查工作证明其中的范桥—大塘头、邓先小学—周油坊、李老庄—吴集异常,分别属范桥、周油坊、吴集异常,故实际上是9个局部高磁异常)这些异常等值线的长轴方向除李老庄和范桥为近东西向外,其余均与航磁异常基本一致,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异常最大值为11000纳特以上(张庄、吴集),最小为1200—2100纳特(范桥、李老庄),其余异常为3370—5600纳特。通过地面磁测工作,进一步查明磁异常的分布位置、范围和特征,并推定由“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引起的可能性极大,其成果为寻找铁矿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据。
1959年下半年,省地质局以局总工程师严坤元为主的多数地质技术人员同意并支持对磁异常进行验证,以便了解异常性质。当时在皖西地区工作的省地质局三三七地质队(该队1958年成立,1962年撤销,1966年重新恢复;1990年后又被撤销,合并到省地矿局三一三队),根据省地质局的这一决定,队长苏波、技术负责人黄广球及地质技术人员殷延祥、洪侃、汪兴祥等,组织施工队伍开赴霍邱;他们根据地面磁法圈定的局部异常,首先选择了较好的张庄高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于孔深141米处见到了两层铁矿,最大假厚度为180米,从而查明磁异常确系沉积变质磁铁矿体所引起。张庄异常见矿后,三三七队即成立了霍邱铁矿工作分队,由黎有训主持技术工作。为了解其它主要磁异常的性质,于1960年元月对周集和吴集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也见到了同类型铁矿体。1960年下半年,省地质局为了加强铁矿勘查工作,调派地矿处陈克兴去三三七队任技术负责人。陈与分队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了已验证的3个异常见矿情况后,为解剖一点,指导全面,首先确定对见矿较好的张庄异常开展普查评价,对矿床中段以400×200米的网度进行3条剖面线控制,见矿情况很好。至1962年因全国工业战线进行收缩,三三七队被撤销,霍邱铁矿磁异常验证工作暂停,张庄铁矿普查工作也就此而止。于1962年上半年由黎有训、梁善荣编制了阶段普查地质报告,求得铁矿石储量6494万吨。从控制资料并结合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进一步工作还可增加储量,矿床规模可达大型。
1966年下半年,省地质局又重新组建三三七地质队进入该区,继续对霍邱地区磁异常进行验证和对铁矿开展勘查。队长苏波、技术负责人陈克兴和主要地质技术人员黎有训、潘呈麟等对该区铁矿地质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划,在对已验证见矿的吴集、周集异常开展普查评价的同时,为查明其它异常的性质,逐个进行钻探验证。自1966年11月至1969年5月,先后对草楼、李老庄、周油坊、李楼、范桥磁异常进行了验证,也都见到了同类型铁矿体。
值得提出的是,华东冶金勘探公司八一○队于1966年5月对重新集异常进行钻探验证也见到了铁矿体,同时对吴集异常进行了几个钻孔的揭露,并在吴集及其以南地段开展了重力测量工作(目的是寻找富铁矿,经过工作未发现富矿,于同年撤离)。其工作成果为三三七队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了部分资料依据。
经过上述磁异常验证见矿资料和对张庄、周集、吴集矿异常的初步评价(后两个矿床也仅限于异常中段控制,其规模已达大型矿床),结合各个磁异常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省地质局及其所属三三七队,一致认为霍邱磁异常带为一铁矿储量丰富的远景区,从而肯定了霍邱铁矿,并列入安徽省内重点开展铁矿勘查工作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磁异常验证见矿之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矿异常做出有无工业价值的评价,所以,霍邱铁矿大量的勘查评价工作始于70年代。在这期间先后对8个矿床开展勘查(即张庄、李老庄的勘探和周集、周油坊、草楼、重新集、吴集、范桥的普查),并完成6个矿床评价工作。至80年代仅对范桥、吴集在普查基础上进行详查,同时新开展李楼矿床北段普查。经过这20年的勘查评价,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肯定了各矿床的工业价值。各矿床勘查评价如下:
张庄铁矿勘探(1970—1974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43万米,由黎有训、王聿祥、李成仕、王迎春、王文新、胡祖福、马连树等于1974年编制提交了地质报告(经省储委审查,需补充部分工作)。1979—1980年又进行了补充勘探,投入钻探工作量6208米,1981年提交补充工作说明书,探明铁矿石储量1.99亿吨。
李老庄铁矿、菱镁矿初勘(1971—1975年),投入钻探工作量3.26万米,由王聿祥、李成仕、陈克兴、黎有训、李茂章、马连树等于1981年编制提交了勘探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357.93万吨,共生菱镁矿石储量332.89万吨。
周集铁矿普查(1967—1970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90万米,由董培南、陶正、李茂章、叶明富、陈国荣等于1979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1.37亿吨。
重新集铁矿普查(1974—1980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59万米,由王迎春、徐明德、马成清于1980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6581.94万吨。
周油坊铁矿普查(1975—1977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59万米,由王聿祥、王志华、杜经山、余长明等于1978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9549.94万吨,报告提交后于南端施工一剖面,增加储量1524.77万吨,合计探明铁矿石储量1.11亿吨。
草楼铁矿普查(1976—1978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06万米,由王聿祥、王志华等于1979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801.58万吨。
范桥铁矿普查—详查(1978—1983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56万米,由王聿祥、雍朝煜、涂政标等于1983年编制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834.27万吨。
吴集铁矿普查—详查(1977—1985年),投入钻探工作量5.34万米,由周伦义、徐明德、蔡志勇、钟年录于1983年(王迎春、王文新主持过一个时期的普查工作)编制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2.48亿吨。
李楼铁矿北段普查(1980—1988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02万米,由王聿祥、甘圣东等于1989年编制提交了矿床北段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1.36亿吨(矿床南段已有少量工程控制,沿走向矿体仍未控制住,估算其储量尚有1.5亿吨以上)。
以上勘查工作所提交地质报告,均经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为10.4亿吨,是安徽省重要大型铁矿,也是华东乃至全国重要铁矿资源基地之一。
在霍邱铁矿的勘查工作中,先后担任大队主要领导的还有殷志诚、李忻修、汪自庆、马成清,担任大队技术负责人的还有黎有训,从事技术业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潘呈麟、布炳坤、赵大舜、马连民、钱沛明,主要水文、工程地质技术人员有郑文兴、匡国楷、李国祥等。他们都对铁矿的勘查评价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隐伏地区进行地质找矿和勘查工作时,主要依据磁异常来部署工作。实践证明,异常验证首孔要布置在磁异常的高峰值处,这样往往是一孔见效,见矿率达百分之百;第二步用主干剖面钻孔揭露(一般布在横切异常的高峰值处)。如果异常延伸较长,又有多个峰值,主干剖面需布置2—3条,了解矿体的层数、分布特征和对地层、构造的系统揭露;然后根据主干剖面的地质资料,结合磁异常或磁重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再选择适当网度进行普查评价。我们就是根据以上方法,采用400×200米基本网度进行矿床普查评价的,在评价中对矿床局部变化大的,可适当加密工程控制。这样评价矿床的“三步走”方法,是有的放矢的、合理的,也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
在矿床勘查中采用多兵种联合作战,对于指导勘查工作部署、工程布置和施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70年代后半期,在三三七队开展1∶5万重力测量的同时,为配合重力勘查,由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开展了1∶10万电测深工作;在钻探工程施工中还进行了三分量测量、地温测井和放射性测量等。重力测量发现了局部重力异常24个,布伽值在0.4—2毫伽之间,除部分为大理岩或古地形隆起者外,大多数异常都与大、中型矿床的磁异常相吻合(或基本吻合)、叠加。个别矿床(如李楼矿床)主要由弱磁性的镜铁矿体组成,重力剩余异常等值线向南延伸大于磁异常等值线,因此,在沿走向追索控制矿体延伸过程中,在已无磁异常而有重力异常的情况下,矿体仍稳定延伸,不断扩大矿体规模,成为霍邱铁矿中规模最大的矿床。又如三分量测井对寻找深部、旁侧是否有矿体存在,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周集施工的ZK53孔达到设计深度尚未见矿,经三分量测井后推断深部有矿体存在,继续施工很快见到了矿体;也有的工程经三分量测井提前终孔的,减少了钻探工程工作量。所以,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综合分析,是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研究程度,加快工作进程的一种好方法。
在勘查工作中由于受到10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地质工作处于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状况,部分工程质量过差(如岩矿心采取率低、封孔质量差、孔斜偏斜过大等等),造成不少返工浪费现象;如补打工程补采矿心,透孔重新封孔、补测孔斜,有的工程无法弥补,只好作为历史问题存在。
霍邱铁矿尚未开发利用。仅其中的张庄矿床由马鞍山钢铁公司于1991年下半年进行开发论证工作,并于1992年3月进行开发前期地质工作,准备开发利用,开采规模初步计划为年产矿石300万吨。如果确定张庄矿床开发利用,对其他矿床逐步开展详查、勘探,扩大开采规模,计划开采量由300万吨可增到600万吨以至800万吨或更大。
至80年代止,该区铁矿勘查和对异常的验证工作程度已比较高,对于扩大找矿远景,寻找新的大、中型磁铁矿床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但已勘查的矿床中除李老庄、范桥(呈向斜分布已圈定)外,其余矿床(如周集、周油坊、李楼矿床)沿走向尚未完全控制圈定;沿倾斜延深各矿床一般只控制垂深450—600米,矿体尚未尖灭,进一步勘查仍有一定潜力和扩大矿床规模的可能。
㈡ 霍邱马店与周集哪个好
周集好!
㈢ 从六安或者霍邱到 周油坊铁矿(冯井镇),重新集铁矿(马店镇),张庄铁矿(周集真)分别怎么坐车
从六安南站坐到周集的车就可以了.先到马店.再到冯井.最后就到周集了.
㈣ 霍邱铁矿的探测过程
1957年华北904航测队,在进行1:100万航测工作中发现了霍邱铁矿磁异常区。1959年安徽省地质局物探队进行了1:5万和1:1万地面磁法测量。1966年由原安徽省地质局337地质队对该磁异常进行钻探工程验证(施工一孔),证实为矿致异常。1975年7月—1978年5月,对该矿床进行普查工作,首先在异常中心布置勘探剖面,采用400×200米工程网距进行控制,局部地段采用400×100米网距进行控制,通过普查阶段的工作,对矿体规模、形态、分部范围有了初步了解。全矿床共施工钻孔31个(其中报废孔2个, 3个钻孔正在施工未利用,2个情况不明),控制程度达到了普查阶段工作要求,共求得不同级别资源量14464.66万吨,其中D级表内矿石9549.94万吨,表外矿石4914.72万吨。
霍邱铁矿位于霍邱县西北部的周集至众兴集一带,矿区北邻淮河,东距城西湖5公里,西南紧靠四十里长山与河南毗邻,矿区交通便利,矿床西侧约3公里即为105国道,可通往霍邱、六安、淮南、阜阳等地。312国道阜阳至六安高速公路及阜阳至六安铁路从矿区穿过,矿区北距淮河仅十余公里。
整个矿区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5公里,由九个铁矿床、十五个磁异常点组成,已探明储量16.5亿吨,在全国居第五位,铁矿床均赋存于上太古代霍邱群变质岩系中,属鞍山式铁矿,呈似层状,规律清楚,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可选性能好、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等优点。经选矿实验,金属收得率86%,精矿品位达65%,深选后精矿品位达到72.19%,化学成份单一,硫、磷含量低。
霍邱铁矿为鞍山式贫磁铁矿石,呈典型条带状构造,黑色磁铁矿和白色石英条带平行相间,夹层厚度多为1-3mm,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不密切,容易解离。磁铁矿嵌布粒度均匀而且较粗,脉石矿物高也较粗,磨矿粒度-200目占90%时即可单体解离,品位达71.5%以上。矿石密度3.3t/m3,普氏硬度f=8-12。经选矿实验,无论表内矿或表外矿,经破碎抛尾预选,品位可提高到37%以上。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细筛磁团聚工艺,-200目粒度占50-60%时,品位可达65%以上,经精选-200目粒度占90%时,品位可达1.5%以上,再经浮选(反浮选)品位达72%以上,SiO2可降至0.1%以下。矿区云母氧化铁(镜铁矿)或与磁铁矿混合矿,经0.9-1.5万G?S场强磁选实验,尾矿品位3.80-6.00%,磁选云母氧化铁品位达66.99%,再经深选(重选)品位达69.24%。通过细筛自循环再磨流程,不经浮选,精矿中SiO2含量可控制在0.2-0.3%。由于霍邱铁矿的可选性好,使之原矿品位低、不能露天开采的弱点得到弥补,从而使霍邱铁矿的开采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㈤ 霍邱周集铁矿总储量。
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
目前,富昌矿业、诺普矿业、安徽矿业和南钢矿业集团四大探矿企业先后获得采矿权
㈥ 霍邱的铁矿在哪里
霍邱铁矿位于霍邱县西北部的周集至众兴集一带,矿区北邻淮河,东距城西湖5公里,西南紧靠四十里长山与河南毗邻,整个矿区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5公里,由九个铁矿床、十五个磁异常点组成,已探明储量16.5亿吨,在全国居第五位,铁矿床均赋存于上太古代霍邱群变质岩系中,属鞍山式铁矿,呈似层状,规律清楚,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可选性能好、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等优点。经选矿实验,金属收得率86%,精矿品位达65%,深选后精矿品位达到72.19%,化学成份单一,硫、磷含量低。 霍邱铁矿为鞍山式贫磁铁矿石,呈典型条带状构造,黑色磁铁矿和白色石英条带平行相间,夹层厚度多为1-3mm,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不密切,容易解离。磁铁矿嵌布粒度均匀而且较粗,脉石矿物高也较粗,磨矿粒度-200目占90%时即可单体解离,品位达71.5%以上。矿石密度3.3t/m3,普氏硬度f=8-12。经选矿实验,无论表内矿或表外矿,经破碎抛尾预选,品位可提高到37%以上。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细筛磁团聚工艺,-200目粒度占50-60%时,品位可达65%以上,经精选-200目粒度占90%时,品位可达1.5%以上,再经浮选(反浮选)品位达72%以上,SiO2可降至0.1%以下。矿区云母氧化铁(镜铁矿)或与磁铁矿混合矿,经0.9-1.5万G?S场强磁选实验,尾矿品位3.80-6.00%,磁选云母氧化铁品位达66.99%,再经深选(重选)品位达69.24%。通过细筛自循环再磨流程,不经浮选,精矿中SiO2含量可控制在0.2-0.3%。由于霍邱铁矿的可选性好,使之原矿品位低、不能露天开采的弱点得到弥补,从而使霍邱铁矿的开采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㈦ 2020年安徽省霍邱县周集镇淮河大需要几年迁移坝上四个村要异地迁移吗
霍邱县好玩的地方推荐:临淮岗风景区详细地址:六安市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淮岗风景区位于淮河上。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是目前淮河上...
㈧ 霍邱县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霍邱境内已探明的铁、磷、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等20多个矿种,具有理想的开采价值,特别是周集铁矿区储量丰富,达20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被国家列为大型铁矿石基地,具有极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㈨ 安徽省霍邱县周集镇未来前景
周集没有前景可谈,就几个矿开完了也把周集地下挖的千窗百孔,地上搞的农天不好种,城市和高楼大厦也建不了,人家开一个中小煤矿年产值3-5亿,10个中小型煤矿也有30-50亿,一吨煤挖出来就1000-1500元。周集铁矿石挖出来最多也就900元左右,年产值有多少,农民有利益吗?每年每个霍邱县的认有多少分成。
㈩ 霍邱周集深部钻探试验ZK孔事故
ZK1725孔是安徽霍邱周集铁矿区深部找矿钻探方法研究试验孔,该孔上部为厚度247.83m的第四系,下部为基岩及磁铁矿层,终孔深度2706.68m,钻孔结构见图3-35。钻孔所遇地层复杂,局部孔段漏水、涌水、坍塌、掉块,施工中出现多次掉块卡钻事故,最为严重的一起是在1050~1060m孔段用Φ97mm钻具扫孔时发生卡埋钻事故,处理周期达2个月之久。
(1)事故原因分析
该孔穿过第四系地层下入护壁套管后即换Φ97mm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在1050~1060m孔段出现厚约10m的断层破碎带,泥浆钻进泵压高时漏水,提钻时涌水,后经堵漏、止涌、灌水泥处理有一定效果。钻至1230.00m孔深时,孔内水泥壁脱落,原破碎孔段重新暴露且坍塌厉害,超径十分严重。换用Φ50mm外丝钻杆带Φ75mm普通钻具扫孔,扫到孔底时钻机扭矩突然增大,上提强拉钻杆时粗径钻具接头处脱扣,孔底事故钻具(接头+岩心管+钻头)总长2.9m。为处理事故下入Φ91mm套皮及Φ50mm钻杆通天公锥(总长2.8m)进行打捞,但打捞上提不动,送冲洗液憋泵,强力提拔将打捞工具拉脱,提钻后发现2.8m打捞工具丢在孔内。再次下钻试探打捞工具,下至原事故头位置未碰到打捞工具。经分析,事故头位于孔深1227.10m处,其孔段岩石相对完整,打捞工具无法穿插,只可能掉在超径孔段,被挤到“大肚”处。分析该起孔内事故原因是:
1)事故孔段为断层破碎带,且形成坍塌漏斗,超径严重;
2)钻孔漏、涌皆全,泥浆性能难以保持,护壁困难;
3)扫孔钻进丝扣磨损厉害,抗拉强度低。
(2)事故处理
考虑到孔内事故的复杂性,如果继续打捞事故钻具风险较大,确定下步处理方案是:先用惰性材料、黏土球治涌、堵漏,再用“三高”(高分子、高黏度、高密度)泥浆透孔、排渣;然后灌注水泥稳定孔壁,固定孔内事故钻具,待水泥固结后扫孔至事故钻具;再下入Φ95mm金刚石全面钻头磨削事故钻具,用Φ97mm/Φ60mm双组合钻头修孔并掏小眼钻进0.5m(作为沉渣孔);最后下入Φ89mm套管隔离。事故处理过程如图11-19所示。
图11-19 钻孔事故处理示意图
(a)磨削孔内事故钻具;(b)修孔及掏眼
实施该处理方案后,下入Φ89mm套管至1230.37m孔深处,换Φ77mm绳索取心钻进至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