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挖矿知识 » 火山地热地震挖矿的图片

火山地热地震挖矿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1-10-16 20:48:23

⑴ 谁有那个挖矿的图片,两个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有个人坚持,有个人扛着锄头走了。还有一个就是拔萝卜的

挖矿图片如下:

⑵ 火山穹丘控矿系统(火山—地热系统)

(一)基本概念

火山穹丘系统是由单个或多个复合的火山穹丘、喷出岩和一套相关的断裂-裂隙系统所组成。

(二)地质背景

在基底隆起的构造区,火山穹丘系统的分布受不同方向基底断裂的交汇点所制约;在断陷盆地内,火山穹丘系统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界断裂带附近。

(三)岩相

火山穹丘系统主要由喷出相和侵出相组成。喷出相为熔岩、泡沫熔岩或熔结角砾岩的岩流,岩流的特点是相对较厚,延伸不太长。侵出相为火山穹丘或岩塞,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先后几个穹丘复合而成。火山穹丘发育完全和剥蚀程度较低时,边部出现同成分的自碎角砾岩,被称做“岩钟角砾岩”,常因塌落而堆积在穹丘的四周。岩塞是已凝固或基本凝固的岩颈上段,被深部尚未凝结的岩浆推挤出地表。火山穹丘有时与短而厚的熔岩呈过渡关系。

(四)岩性组合

独立的火山穹丘系统,多半是粘度较大的酸性岩浆或碱性岩浆喷出和侵出的产物,主要的岩性组合有两种,一是流纹质-英安质火山岩组合,二是粗面质-响岩质火山岩组合;在剥蚀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出露侵入产状的火山通道相的岩石,其岩性与喷出相一致。

(五)形成阶段

火山穹丘可以产出在各个火山旋回的晚期或末期,但成矿的火山穹丘系统常常形成于火山作用的尾声或间歇期。这个阶段正是火山-地热活动的活跃时期,强烈的水-岩反应为形成成矿热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规模和构造

根据国内外15个控矿火山穹丘系统的统计,其规模多数为2.7km×1.7km~7.5km×6.5km,部分可达10km×10km~40km×35km。火山穹丘系统的构造可以分出原生和后生的两类:①原生裂隙系统主要有两组,一组裂隙平行火山穹丘的外形轮廓,是穹丘扩容后冷凝收缩的裂隙,在平面上呈同心环状;另一组是扩容过程中,已凝固外壳张裂的产物,呈放射状分布。②后生的断裂-裂隙也可以分出两类,一类为同步型,另一类为大区域叠加型。同步型的后生断裂-裂隙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在控矿穹丘系统的小范围内,断裂作用可以使火山穹丘和附近火山岩发生三维空间的位移。同步型断裂-裂隙形成时间在火山岩浆大量喷发之后,相隔时间不长,基本上呈同步关系。现代活动火山区的地应力测量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同步型断裂-裂隙的形成是应力场重新调整平衡关系的产物。大区域叠加型的断裂系统形成时间更晚,与更大区域的应力场变化有关。

(七)古水文地质条件

地球物理资料已经证明,在火山中心系统的深部都存在着大小不等的高位岩浆房。火山中心系统周围基岩或火山岩的区域性断裂-裂隙系统,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在高位岩浆房之上加热,发生水-岩反应,不断增高流体的矿化度,并通过火山通道内、外的断裂-裂隙系统上升,在适当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和有利的容矿空间沉淀成矿。

(八)矿床的主要类型

主要为浅成热液型矿床,矿种包括银-金、金-银、铜-金、锡-银和汞等脉状或网脉状矿,有时在地表温泉沉积和泉华中可见汞(辰砂)矿体。

(九)矿床的定位空间

已知产出在火山穹丘系统中的贵金属矿,除部分产出在原生裂隙之外,主要定位在火山穹丘及其与岩颈连续区内外的同步型断裂-裂隙系统中。

⑶ 破火山口控矿系统(火山-地热系统)

破火山口控矿系统是火山中心控矿系统的另一种形式,与火山-地热系统密切相关。

(一)基本涵义

破火山口系统是由内部岩相组成复杂的单个或几个复合破火山口和一套相关的断裂-裂隙系统所组成的。

(二)地质背景

破火山口和复合破火山口系统,可以产出在几种不同的地质背景中,主要有基底隆起区的上叠式火山断陷分地、坳陷区的继承性火山断陷盆地和与走滑断裂系有关的拉分火山盆地。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无论哪一种地质背景的破火山口都位于不同方向基底断裂的交会处。

(三)火山岩岩相组成

破火山口多半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盆地。火山喷发旋回或阶段较多的火山岩区常出现复合破火山口,呈同心环状套叠的复合破火山口较少,非同心地彼此连生复叠的复合破火山口较多。发育比较完全的破火山口由以下几种岩相组成:在破火山口环状边界断裂内外都有喷发相,破火山口内有侵出相、岩颈相,有时有火山-沉积相。喷发相在喷发旋回早期为爆发相火山角砾岩,中后期为溢流熔岩或灰流凝灰岩;侵出相发育完全时可以分出中央穹丘和环状穹丘;侵出相地表部分剥蚀后,出露岩颈相;火山-沉积相有时可以分出火山洼地堆积(分选差)、河床堆积和火山口湖沉积。

(四)火山岩组合

破火山口的火山岩组合,取决于岩浆的性质及其在高位岩浆房中的分异程度。与金矿有关的国内已知火山岩组合有安山质-英安质组合、英安质-流纹质组合和粗安质-粗面质-响岩质组合,国外还有粗面玄武质-粗安质组合和碱流质-碱性流纹质组合,一般玄武质火山岩以熔岩为主,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出现在喷发开始阶段;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稍多,可达三分之一以上;粗安质常出现碎屑熔岩;英安质、流纹质、粗面质和响岩质常出现熔结角砾岩和火山灰流凝灰岩。

(五)形成阶段

破火山口形成在火山喷发旋回的后期或末期,一般与大规模强烈爆发作用呈同步关系,相对集中在最后旋回的后期或末期。这个阶段正是火山-地热活动的活跃时期,是水-岩反应条件较好的时期,是成矿热液矿化度增高的成熟时期。

(六)规模和构造

据国内和国外10个见矿的破火山口统计,其规模一般为6.5km×6km~16km×16km,较大的可达20km×15km~40km×35km。破火山口内和附近的断裂-裂隙系统,按其与破火山口形成过程的先后关系,可以分为同时的、同步-滞后的和大区域叠加的三类。其中与破火山口作用时的主要是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同步-滞后型的断裂-裂隙系统可以穿切火山穹丘、岩颈,甚至破火山口边界,但其分布范围较小,相对集中在破火山口内外,是岩浆大量喷发之后,火山岩地区重力均衡补偿作用的产物,同步-滞后型断裂的方向和组数,随不同地区区域应力场的特点而异。大区域叠加的断裂-裂隙系统形成的时间较晚,与火山喷发引起的重力均衡补偿无直接关系,但有时某些断裂可以在原有断裂基础上继续发展。

(七)古水文地质条件

从现代火山岩地区(如腾冲)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破火山口系统的地下水具双层结构,即由近地表的下降冷水层和上升的热水层两部分组成。从氢氧同位素的资料表明,上升的热水主体是加热的地下水,是由周围较大范围下渗地下水的侧向环流作用所补给的,下渗地下水在高位岩浆房之上受到加热,在环流过程中与断裂-裂隙系统两侧的围岩发生水-岩反应,不断萃取金属元素和提高其矿化度,在上到一定高度与下降冷水层发生与成矿有关的相互作用。

(八)矿床主要类型

在破火山口系统中主要的金矿类型是低硫浅成热液型金矿,其地表表现为热泉型金矿,常见是石英-冰长石-绢云母型。在高钾的粗面质-响岩质火山岩组合的破火山口中可见富碲的浅成热液型金矿;在高钠的碱性粗面质-碱流质-碱性流纹质火山岩组合的破火山口中,金矿与铀矿、汞矿共生在同一个破火山口内。

(九)金矿定位空间

已知破火山口中金矿定位空间常受放射性断裂与环状断裂交会点制约,也可以产出在复合破火山口复叠部分,与同步-滞后型断裂-裂隙系统有关。不管产在哪一种断裂-裂隙系统中,金矿品位较好的区段,均受下降冷水和上升热水相互作用带所制约,所以工业矿体的出现常常有一定的深度区间。石英-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多半呈石英脉状产出,有时也呈囊状角砾岩体出现,在地表可以表现为热泉沉积和泉华等形式。

(十)成矿后的改造

若金矿体形成过程处于区域火山作用的间歇期,整个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又有新的发展,已经形成的矿体甚至整个破火山机构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成时代较老的破火山口,其地貌形态受到不同程度剥蚀,金矿地表的热泉沉积甚至含金石英脉也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在附近形成砂矿堆积,含金石英脉和蚀变围岩出现形成深度稍大的矿物组合。

⑷ 谁知道火山后和地震后的地形地貌么我急用啊!!!最好有图片哦!有我再加!!!分

火山爆发后会形成火山锥、熔岩流等;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堰塞湖等。

⑸ 地热资源开发与地震

人们将人类工程活动,如兴建水库、矿山开采、钻井工程、地下注水、核工业废弃物深埋处理、地下核爆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统称为诱发地震,以区别于自然形成的地震。

根据现有资料,在深大断裂带附近岩溶裂隙型储层中开发地热或进行地热回灌会诱发地震。前人在河北怀来后郝窑盆地针对开发地热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地下注水诱发地震在油田中研究较多,主要有河北任丘油田在元古界、古生界碳酸盐岩油层注水与地震频度记录。

1.人工开发地下热水与地质环境变化研究

宋贯一等利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后郝窑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和怀来地区的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了地下流体(热水)在断裂构造活动及孕震过程中的作用(宋贯一,2000)。图9-2为1995年7月1日到1996年6月30日延庆-怀来盆地地震震中分布图,可见这一时段内地震大部分集中发生在盆地南缘杏园附近断层走向为N50°E,倾角90°断层上,揭示了这一断层活动。其余地震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安营堡—枣儿口一带。

图9-2 怀来数字地震台网(HDSN)及震中分布图(据宋贯一,2000)

怀来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断裂活动有如下特征:①怀来盆地北部边缘枣儿口附近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活动断裂,断层走向约为N20°W,倾角90°;②怀来盆地南部暖泉—杏园一带存在一条北东向活动断裂,断层走向为N50°E,倾角90°。应当强调指出,用地震活动分布确定的这两条活动断裂与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所确认的断层位置几乎相同。

据陈运泰等(1998)对ML4.1地震序列分布进行的三维透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条断裂为共轭断层。王培德等(1997)从地震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位于上述两个共轭断层交汇部位的后郝窑地区地震非常少,这一地区微震活动的“缺失”意味着该部位正处于“闭锁”状态,且根据“闭锁区”线性尺度判断,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上限约为M=6.0。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盆地北部边缘枣儿口断层距后郝窑地热田为15km,盆地南部杏园一带的断层距后郝窑热田仅3km。经人工地震、电测深法和钻探等勘探方法测定,后郝窑热田北北西向F1,F2, F7~8和F9断裂分布和垂直断距如图9 3所示,F7~8断层垂直断距达250m以上,比F1,F9大5倍以上,比F2大2倍以上。F7~8为地热田内水温最高的部位,断裂活动强度随地下水温高值等值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样的关系在水位等值线、水化组分等值线等图上也有显示。说明深部热流体从此断层涌出,断裂活动强烈地受地下流体活动的影响,即地下流体活动强烈的部位,断裂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特征。由此推断,这两组断层不是处于“闭锁”状态,靠近地热田部位受地热流体影响断层落差非常大。

图9-3 后郝窑热田断裂分布及NW 向断层垂直断距

构造物理实验研究表明,在地下热水的作用下,沿断裂面的岩石产生泥化、水化和溶蚀作用,将使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20%~80%,断层摩擦力降低30%~90%;经NaCl饱和水溶液浸泡过的砂岩岩样强度显著降低。另外,深部流体的孔隙压力较大,可使断面上的有效正压力降低。由此可以认为,地下热水的作用使断裂及其围岩应力作用弱化,断裂的强度降低,在开采地热流体围岩应力场发生改变情况下,断层不断发生蠕滑,使断层断距加大,断面上很难积累应力而发生地震。这就是后郝窑热田地区两组断裂断层落差非常之大而“缺失”地震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地震学方法判定“闭锁区”内断层若有地下流体的活动,那么该“闭锁区”可能是“滑移区”而不是孕育较大地震的闭锁区,若无流体活动的“闭锁区”则可能是未来地震的孕震区(宋贯一,2000)。中国地质调查局袁学诚研究员等通过建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研究汶川地震也表明,发震机制不是断层错动而是岩石破裂(地质勘查导报,2009)。

2.人工注水与地质环境变化研究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地下注水为油田驱油注水工程。以华北任丘油田为例,该油田位于华北油田中部,油田面积67km2,储油构造为震旦亚界和下古生界厚层碳酸盐岩组成的一系列轴向北东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含油层主要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油层深度为3000~4000m,属规模较大的断块潜山油田。

历史上任丘地震很微弱,可归为无震区或少震区,只是在东20km的河间地震带强烈活动时受到影响或触发,出现零星地震活动。任丘油田在1975年开始采油,1976年12月开始注水,1977年10月以后注水量达到100×104m3/月以上,1980年1月5日注水量上升到150×104m3/月,1981~1983年又降至110×104~100×104m3/月。注水深度3000~4000m,于1977年3月开始记录到地震,至1987年共记录地震300余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9次,最大震级4.0级,震源较浅,在3~5km之间,震源在注水井附近,见图9-4。

图9-4 任丘油田及临近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1—任丘油田 2—断层 3—注水井 4—地震震中

在任丘油田还发生过一起由于井喷诱发一系列地震事件。位于油田中部的53井于1977年9月投产,为高产井。后因产量下降,为提高产量,决定改变开采工艺,在停产等待使用新工艺时,于1981年7月3日上午11时45分发生井喷,液柱高20~30m,第二天23时在53井以南5km处发生M2.3级地震;7月5日在53井东北2.5km 处发生M2.0级地震;7月7日在53井西边界断裂——任西断裂的南部延伸方向的博野县发生M4.5级地震;8月20日在53井以东2km处发生M2.5级地震。一连串地震没有分布在53油井附近,而是分散于整个油田及其外围区,涉及范围很大,十分罕见。

该次井喷持续5天,喷出油水混合液体1×104m3。当时分析地震原因是该井在3313m深处有断裂通过,井喷前1979~1981年上半年注水量和采油量均处于高峰期,地层压力亏空较大且处于不稳定时期,持续井喷,造成断层滑移或塌陷而发生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53井井喷后4个月在油田以南150km的邢台地震的余震区发生M6.0级地震。该地震是邢台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的余震。考虑到该次地震与油田注水诱发地震多集中在小范围内,分析是否与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有关。也就是说,究竟是井喷诱发了地震,还是地层深部构造应力的变化诱发了井喷,其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纵观世界油气田与地震活动带的关系,一般油气田分布在地震活动带围绕的无震空白区,地震活跃区一般不会形成油气田,这与大陆块体的破裂性质及拉张与挤压应力场的复杂变化有关,有人以无震区圈划油田远景区是有意义的。然而,由于油田多进行高压注入低温水,温度的变化会使岩层的脆、塑性发生改变,高压会使断层间的有效正应力场发生改变,以及注入流体的地球化学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碳酸盐岩断块间,较浅(2000~4000m)、局部诱发小地震丛。但在国内外大多数油田,注水扩散的结果,即使水已渗入断层,许多场合下会发生无震滑动,有时与地震共生,而不发生地震(赵根模,1994)。

⑹ 六大板块图(含火山、地震带及成因)的图片

地震成因被完全彻底破解,这是任何人不可改变的事实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陆地,而这片新形成的陆地,与盆地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说,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网络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网络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网络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email protected]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

⑺ 死火山与地震产出宝石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经历几百万年,宝石才能在地表下形成。
通常,按岩石性质,宝石可分三类:火成岩(岩浆)、变质岩与沉积岩。火成岩或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熔岩或者气体结晶而成。沉积岩由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水溶液结晶而成,而变质岩由受压极大、温度较高的现有物质再结晶而成。
宝石形成大致分为四个过程:
1)熔岩和相关液体
2)环境变化
3)地表水与
4)地幔的形成

所以呢.一部分宝石的确和火山爆发有关,因为火山爆发喷射了大量的岩浆
但是还有一部分宝石是已经在地壳的岩浆中形成,再经过地壳运动带到地表和离地表较近的地方

⑻ 设计图例在图中绘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火山地震带、地中海

设计图例,在图中绘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参照下图即可:

⑼ 我这有张图~因为没有图例不知道上面的图形代表什么意思。 图片内容是<地球的地震1900 - 2010>

根据提供的图片与描述情况看,这是一张在1900 - 2010年的地球地震分布图。图上的经纬线可以判断地图的方向,图上的“黄色的三角形、红色的圆形-蓝色的圆形-绿色的圆形”应该是表示在不同时期发生地震的记录符号,这些图形的位置就是地震发生的位置,其大小是表示地震级别的大小。

⑽ 谁有关于火山或地震的图片或者资料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 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表下面,越深温度越高。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 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 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热点内容
买入USDT时订单被取消怎么办 发布:2025-09-17 19:52:49 浏览:329
trx在家怎么用 发布:2025-09-17 19:49:46 浏览:83
以太坊如何实现批量转账 发布:2025-09-17 19:20:03 浏览:634
588挖矿算力为0 发布:2025-09-17 19:17:18 浏览:809
用普通电脑挖比特币 发布:2025-09-17 19:03:36 浏览:207
obb数字货币是比特币吗 发布:2025-09-17 18:53:30 浏览:849
16日数字货币大跌 发布:2025-09-17 18:26:44 浏览:573
购买力平价算人均gdp 发布:2025-09-17 18:26:35 浏览:808
btc达州 发布:2025-09-17 18:15:43 浏览:539
货币做usdt赚差价 发布:2025-09-17 18:00:23 浏览:403